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目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目痛

目痛是中醫的常見病證,是指眼部疼痛的一種病症。其主要症狀為眼部疼痛,可為刺痛、脹痛、隱痛或灼痛,可伴有畏光、流淚、眼屎多等症狀。

病因病機

目痛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外感風寒:風寒之邪侵襲眼睛,可導致眼睛疼痛。
  • 內傷肝火:肝火旺盛,上炎於目,可導致眼睛疼痛。
  • 脾胃虛弱: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可導致眼睛疼痛。
  • 其他:如眼部外傷、眼部炎症等,也可導致眼睛疼痛。

診斷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等,可以做出初步診斷。必要時,還可以進行相關輔助檢查,以協助診斷。

治療

目痛的治療方法較多,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 中藥內服:常用中藥有菊花、黃連、梔子、薄荷等。
  • 中藥外用:常用中藥有冰片、牛黃、朱砂等。
  • 針灸:常用穴位有太陽穴、攢竹穴、晴明穴等。
  • 推拿:常用手法有揉眼球、按壓太陽穴等。

預防

  • 注意眼睛衛生,避免眼部受到外傷。
  • 避免長時間用眼,注意勞逸結合。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注意事項

  • 如有眼睛疼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 在治療期間,應遵醫囑服藥,避免自行用藥。
  • 平時應注意眼睛衛生,避免眼部受到外傷。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又瘧疾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者,則以此方微利為度。
  • 2.《仁齋直指方論》:「大柴胡湯,治瘧,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以此湯微利為度。餘邪未盡,以白芷石膏三物湯以盡其邪。(方見傷食門。)
  • 3.《普濟本事方》:「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合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又記有人患傷寒,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大便不通。尺寸脈俱大,已數日。一夕汗出,予謂速以大柴胡下之。醫駭曰:陽明自汗,津液已漏,法當行蜜兌,何苦須用大黃藥。
  • 4.《丹溪心法》:「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小柴胡加桂,或白虎加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或人參柴胡飲子。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以大柴胡湯,微利為度。餘邪未盡,以白芷石膏三物湯,以盡其邪。
  • 5.《醫學綱目》:「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宜白芷湯以盡其邪。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仁術便覽》:「治陽明經病,發熱目痛,鼻乾頰赤,或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餘熱在裡,心胸煩渴,甚欲飲水,一日內三四服。
  • 2.《醫門法律》:「東垣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者,或無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燥,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短氣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非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可用寒下之比。
  • 3.《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膿熟不潰,微痛少食,倦怠發熱。余為針之,膿湧出,熱益甚,乃虛也。急以人參黃耆湯二劑,熱愈甚,此藥力尚未及也。又二劑,果應。再以當歸補血湯數劑而痊。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
  • 4.《立齋外科發揮》:「一癧婦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而然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愈湯,數劑稍健;更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二十餘劑而斂。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
  • 5.《瘍醫大全》:「李東垣曰:癰疽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宜當歸補血湯主之。
▼ 展開更多

葛根湯

  • 1.《成方切用》:「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條據喻注。當去麻黃。)傷寒有並病。有合病。本經未解,傳入他經,有催併之義,為並病。二經三經同受邪者為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太陽陽明合病,其證頭痛,腰痛,肌熱,鼻乾,目痛,脈浮大而長。
  • 2.《幼幼集成》:「一曰解肌,脈尺寸俱長,目痛鼻乾,漱水不欲咽,方主葛根湯,升麻、葛根之屬;
  • 3.《幼幼集成》:「_葛根湯_,治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
  • 4.《醫林改錯》:「」又問:「仲景論目痛、鼻乾、不得眠,是足陽明胃經之表症,以葛根湯治之,其方內有葛根,仍有麻黃,此理不甚明白。余曰:寒邪由表入經絡,正氣將寒邪化而為熱,故名曰邪熱,邪熱上攻頭頂,腦為邪熱所擾,故不得眠。目系通於腦,邪熱由腦入目,故目痛。鼻通於腦,邪熱由腦入鼻,故鼻乾。
  • 5.《周慎齋遺書》:「凡痢疾一見表證,必先解表而後治痢,若表不解,則表邪傳裡,痢必不愈。故發熱身痛,邪在太陽,用參蘇飲發表散邪;寒熱往來,邪在少陽,小柴胡湯;身疼目痛,鼻乾不眠,邪在陽明,宜葛根湯。必表邪解而後無傳變之患。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醫原》:「若無汗者,及陽明病,目痛、鼻乾、不得眠者,或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主葛根湯(即桂枝湯加葛根、麻黃)。不下利而嘔者,葛根加半夏湯。夫葛根湯中雖有麻黃,其意恰重在葛根,取其升胃中清陽以止利,辛甘涼潤以清熱。

大青龍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足陽明胃經傷寒,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不惡寒,腹滿,咽乾口燥而渴。其脈流注與傷風同,以陽明主肉,故次傳之。

小柴胡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乳母恚怒患發熱等症,兒患目痛,兼作嘔吐,先用小柴胡湯,子母俱服頓安,但兒晡熱仍嘔。以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而瘥。
  • 2.《谷蓀醫話》:「《內經》云「氣脫者,目不明。」丹溪治目暴盲,主用參膏。陳遠公治目痛,用小柴胡湯加參苓,氣足則邪易去汗易發。古方補陽湯,治青白目翳,首重參耆苓朮甘溫益氣,此補氣法也。《內經》云「目得血而能視。」河間云「眼之為病在臟,則為里,當養血安神定志丸,婦人干熟地黃丸。
  • 3.《儒醫心鏡》:「本經之症合陽明,口渴而煩乾嘔頻,目痛鼻乾眠不得,乾葛知母炒黃芩。
  • 4.《古今醫統大全》:「少陽病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紅腫者是也。若肌熱日晡潮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痛,胸脅滿悶,小柴胡湯加消毒之藥。
  • 5.《醫學實在易》:「然太陽主表中之表,而陽明主肌亦表也,其證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時法用升麻葛根湯,少陽主胸脅,亦表也,其證胸脅痛,目眩,口苦而耳聾,《傷寒論》用小柴胡湯加減。是三陽皆屬於表,故列於表證。

甘草湯


四物湯

  • 1.《醫學原理》:「_四物湯_,治血虛目痛。見血門。

調胃承氣湯

  • 1.《暑症發原》:「陽明熱在肌肉,目痛,鼻乾,不眠,在經為表,葛根湯解肌,渴,口渴,背寒熱,漸入里,白虎加人參湯,至自汗譫狂,則熱入胃腑,為全入里,調胃承氣湯

當歸補血湯

  • 1.《景岳全書》:「東垣曰: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或目痛鼻乾,但脈洪大,按之無力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之證,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當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當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保水。
  • 2.《古今醫統大全》:「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熱,宜當歸補血湯。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宜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苦幹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泄火補水。
  • 3.《証治準繩‧瘍醫》:「一男子,膿熟不潰,微痛少食,倦怠發熱,予為針之,膿湧出,熱益甚,乃虛故也,急以人參黃耆湯二劑,熱愈甚,此藥力尚未及也。又二劑果應,再以當歸補血湯數劑而痊。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宜當歸補血湯主之。

柴葛解肌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陶節庵《傷寒六書》),治太陽陽明合病,目痛鼻乾不得臥,頭痛惡寒無汗,脈浮而洪。
  • 2.《退思集類方歌注》:「(陶節庵《傷寒六書》),治太陽陽明合病,目痛鼻乾不得臥,頭痛惡寒無汗,脈浮而洪。
  • 3.《成方切用》:「(節庵制此以代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洪。(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陽明脈上至額顱,絡於目。風寒上干,故頭痛,目痛,眶痛也。惡寒無汗,屬太陽。鼻乾不眠,屬陽明。脈洪,將為熱也。節庵曰:此陽明在經之邪,若在腑病,另有治法。)
  • 4.《醫方集解》:「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洪(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陽明脈上至額顱,絡於目,風寒上干,故頭痛、目痛、眶痛也;惡寒無汗,屬太陽;鼻乾不眠,屬陽明;脈洪,將為熱也。節庵曰:此陽明在經之邪,若正腑病,另有治法)。

涼膈散

  • 1.《證治針經》:「)爾其年壯氣實,酒客膏粱,積熱上壅,目痛非常,脈實數兮有力,涼膈散酒蒸大黃。若乃體厚胸痞,食少倦怠,脈滑以沉,伏痰為害,治以溫膽湯加芩連,甚者滾痰無礙。且夫療目昏須用參耆,治目翳當分五色。(並詳《治法匯》。)目久不愈,地黃(六味加味)丸合補心丹;(朝服六味丸,臨臥服天王補心丹。

竹葉石膏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竹葉石膏湯粳米,麥冬半夏草人參。三陽合病(太陽頭項痛,陽明目痛鼻乾,少陽口苦咽乾脅痛,一時並見,謂之合病。)關脈大,(邪在陽明居多,故關脈浮大。)寐則盜汗此能任。(三陽合病而盜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陰為里之闔,陽明為表之闔,二經有火,則反開而不闔,故盜汗出。
  • 2.《退思集類方歌注》:「竹葉石膏湯粳米,麥冬半夏草人參。三陽合病(太陽頭項痛,陽明目痛鼻乾,少陽口苦咽乾脅痛,一時並見,謂之合病。)關脈大,(邪在陽明居多,故關脈浮大。)寐則盜汗此能任。(三陽合病而盜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陰為里之闔,陽明為表之闔,二經有火,則反開而不闔,故盜汗出。

生化湯

  • 1.《絳雪丹書》:「二十五、目痛昏熱赤腫,生化湯加荊芥。切勿用芩連梔柏。

二陳湯

  • 1.《醫學正傳》:「(丹溪活套)云:凡瘧證,或連日或間日發作,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屬太陽經瘧也,宜二陳湯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之類。如連日或間日發作,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目痛鼻孔燥,此屬陽明經瘧也,宜用二陳湯加乾葛、升麻、石膏、知母、白芷之類。

越婢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尾臺氏曰:「目如脫狀者,因衝逆而眼目痛甚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病衝頭而痛,目如脫,項如拔。』《靈樞‧經脈篇》中亦同。」

葛根加半夏湯

  • 1.《傷寒括要》:「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太陽表症。與陽明裡症。合同而見。其邪甚於里者。必自利。與葛根湯。以徹二陽之邪。其不下利而嘔者。里邪稍輕。故加半夏以理逆氣。外症。必頭痛。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不眠。

補中益氣湯

  • 1.《醫貫》:「不思飲食。傷寒者。雖不能食。未嘗不知味也。勞力內傷者。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心滿氣短。懶於言語。若傷寒者。太陽則頭痛。少陽則脅痛。陽明則目痛。不若內傷之怠惰嗜臥也。傷寒發熱。拂拂如羽毛之熱。熱在皮毛。內傷者。肌體壯熱。捫之烙手。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三倍。

白虎加人參湯

  • 1.《暑症發原》:「陽明熱在肌肉,目痛,鼻乾,不眠,在經為表,葛根湯解肌,渴,口渴,背寒熱,漸入里,白虎加人參湯,至自汗譫狂,則熱入胃腑,為全入里,調胃承氣湯

消風養血湯

  • 1.《成方切用》:「治目赤腫痛。(風熱傷血則赤,風熱作實則腫,風熱攻注則痛。目外向面者為外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皆。上為外眥,下為內眥。目痛赤脈從上下者,為太陽症,宜溫之散之。從下上者,為陽明症,宜寒之下之。從外走內者,為少陽症,宜和解之。)
  • 2.《醫方集解》:「治目赤腫痛(風熱傷血則赤,風熱作實則腫,風熱攻注則痛。目外向面者為外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目痛赤脈從上下者,為太陽證,宜溫之散之;從上下者,為陽明證,宜寒之下之;從外走內者,為少陽證,宜和解之)。

十四味建中湯

  • 1.《目經大成》:「汗吐下後,中氣虛乏,真元無所附麗,再形為事勞,精聽欲役,則無根之火一激而上,隱隱發為目痛,或瞼胞浮脹。以參、耆、炙草、當歸補虛而和中,桂、附、芎藭、芍藥助陽以祛邪。不效,加地黃、麥冬、蓯蓉清其燥,白朮、茯苓、半夏除其濕。所謂中營之幟一建,而失伍之師一一各就其列,不終日而目寧矣。

達原飲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葛根一錢。但證有遲速輕重不等,藥有多寡緩急之分,務在臨時斟酌,所定分兩,大略而已,不可執滯。

升麻葛根湯

  • 1.《醫學實在易》:「然太陽主表中之表,而陽明主肌亦表也,其證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時法用升麻葛根湯,少陽主胸脅,亦表也,其證胸脅痛,目眩,口苦而耳聾,《傷寒論》用小柴胡湯加減。是三陽皆屬於表,故列於表證。
  • 2.《醫學實在易》:「_升麻葛根湯_(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疾。
  • 3.《扶壽精方》:「傷寒二三日者,脈息洪大而數,傳入陽明,頭痛發熱,作渴,面赤口鼻乾燥,目痛不得眠臥,而不惡寒者,升麻葛根湯。頭痛入川芎、白芷、防風。吐嘔加半夏,熱甚加黃芩。
  • 4.《退思集類方歌註》:「(錢仲陽《閻氏小兒方論》),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微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證。
  • 5.《景岳全書》:「_升麻葛根湯_,治傷寒陽明經證,目痛鼻乾不眠,無汗惡寒發熱,及小兒瘡疹疫癘等證。
▼ 展開更多

半夏湯

  • 1.《醫學摘粹》:「如溫疫在太陽經,發熱頭痛項強者,以防風湯主之。如太陽經罷,煩熱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麥湯主之。氣虛煩渴者,以人參白虎加元麥湯主之。如入陽明經,目痛鼻乾,嘔吐泄利者,以葛根湯,葛根芍藥湯,葛根半夏湯主之。如入陽明腑,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氣湯加味主之。

洗肝散

  • 1.《醫方集解》:「治風毒上攻,暴作赤腫,目痛難開,隱澀眵淚(凡目赤腫,或六腑秘,脈實有力者,為有里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眵音鴟,眼脂)。
  • 2.《痘疹心法要訣》:「【方歌】洗肝散治目痛疼,羌活歸尾及防風,山梔仁同穀精草,薄荷甘草配川芎。
  • 3.《大方脈》:「_洗肝散_,治風熱上攻,暴腫焮赤,目痛難開,隱澀眵淚。

瀉青丸

  • 1.《醫方集解》:「治風毒上攻,暴作赤腫,目痛難開,隱澀眵淚(凡目赤腫,或六腑秘,脈實有力者,為有里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眵音鴟,眼脂)。
  • 2.《育嬰家秘》:「—目痛赤腫有二症:或因天行時氣,症候暴赤腫痛,晝夜若啼哭不止,或因臟腑積熱,兩目赤腫,並宜瀉青丸方加蟬蛻、白蒺藜(炒)、蔓荊子、荊芥穗、柴胡、黃連(酒炒)、車前子、甘草等分,每末一錢,生蜜水調細服之。

石決明散

  • 1.《雜病源流犀燭》:「十曰蟹睛疼痛,由肝家積熱,上衝於目,令目痛甚,黑睛上生黑子如蟹目,或大如豆,名曰損翳,極難治(宜石決明散、羚羊角散)。十一曰睛高突起,由風熱痰飲,漬於臟腑,蘊積生熱,熱衝於目,致眼珠突出,是名睛脹,須用涼藥瀉肝(宜瀉肝散)。一說云,黑睛脹當瀉肝(宜龍膽散)。

清涼飲

  • 1.《簡明醫彀》:「_清涼飲_,惡寒而脈洪數,兼目痛口渴,心煩便秘,屬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