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

1. 虛證

丁沉透膈湯

治氣滿不快,飲食不入,胸膈痞悶,或時膨脹,腹中刺痛等證。

白話文:

治療氣滯腹脹不適,飲食難進,胸悶腹悶,有時脹痛,腹部刺痛等症狀。

丁香(五錢),沉香(五錢),木香(五錢,並不見火),人參(去蘆,半兩),青皮(去白),神麯(各一兩),茯苓(去皮),甘草(炙),陳皮(去白),厚朴(薑汁製),草果仁,藿香葉(去土),半夏(泡七次),縮砂仁(去殼。各二兩),白豆蔻(去殼),白朮(去蘆,炒),麥櫱(炒),香附子(炒,去毛。各一兩)

白話文:

丁香(22.5公克),沉香(22.5公克),木香(22.5公克,完全不經過火烤),人參(去除蘆頭,75公克),青皮(去除白色的內皮),神麯(藥材中的酒麴,各37.5公克),茯苓(去除外皮),甘草(經炙法處理),陳皮(去除白色的內皮),厚朴(用薑汁炮製),草果仁,藿香葉(去除泥土),半夏(浸泡七次),縮砂仁(去除外殼。各75公克),白豆蔻(去除外殼),白朮(去除蘆頭,炒過),麥櫱(炒過),香附子(炒過,去除毛。各37.5公克)

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同煎,去滓,熱服。又方,治氣滿不食,以四味香蘇散同煎,大人尤宜服。未效。更服丁香煮散蓽茇良薑各一兩。(方見嘔吐類。)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放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一起煎煮,去渣,趁熱服用。另外一方,治療氣滿不食,可以用四味香蘇散一起煎煮,對成年人尤為適用。如果沒有效果。再服用丁香煮散,加入蓽茇、良薑各一兩。(方見嘔吐類。)

穀神嘉禾散

白話文:

穀神嘉禾散

組成:

  • 粳米 60g
  • 薏苡仁 30g
  • 山藥 30g
  • 蓮子 30g
  • 茯苓 30g
  • 扁豆 30g
  • 白朮 30g
  • 芡實 30g
  • 山楂 30g
  • 神麴 30g

用法:

將以上各味藥材研成細末,一次服用 10-15g,每日 2-3 次。

功效:

健脾益胃、化濕醒脾、益氣養血。

主治:

脾胃虛弱、濕氣過重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疲倦乏力、氣血虧虛等症狀。

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腹刺痛,可進飲食。或多痰逆,口苦吞酸,胸滿短氣,肢體怠惰,面色萎黃。如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氣虛寒,不受峻補。或因病氣衰,食不復常,稟受怯弱,不能多食,尤宜服之。常服育神食氣,和補脾胃,進美飲食。

白話文:

治療腸胃不調、消化不良、胃脹、胃痛,上腹部疼痛,並且還能進食。或者是由於痰多、胃酸倒流、胸悶、氣短、四肢無力、面色發黃。如果是中焦虛弱,不能進補,臟腑虛寒,不能進補。或者由於生病體虛,食慾不振,體質虛弱,不能多吃,更適合服用。經常服用育神食氣,可以調理脾胃,增進食慾。

枇杷葉(去毛,薑汁炙令香熟,一兩),石斛(細銼,酒拌和微炒,三兩),沉香(鎊,三分),薏苡(微炒,一兩),木香(三分),縮砂(去殼,一兩),杜仲(去粗皮,用薑汁與酒合和塗,炙令香熟焦,三分),藿香葉(去土,三分),隨風子(如無,陳小緊訶子實者亦得,三分),谷櫱(微炒,半兩),丁香(半兩),半夏(一分,用湯先洗七遍,生薑一分切作片子,與半夏同搗爛做餅子,炙黃),白朮(去蘆,炒,二兩),青皮(去白,二兩),大腹子(微炒,三分),檳榔(炒,半兩),陳皮(去白,三分),桑白皮(炒,半兩),白豆蔻(微炒,去皮,半兩),人參(去蘆,一兩),五味子(微炒,半兩),白茯苓(去皮,一兩),神麯(微炒,一分),甘草(微炒,一兩半)

白話文:

枇杷葉(去除毛,用薑汁烤至香熟,一兩),石斛(切碎,用酒拌和後略微炒一下,三兩),沉香(研成粉末,三分),薏苡仁(略微炒一下,一兩),木香(三分),縮砂仁(去殼,用薑汁與酒混合塗抹,烤至香熟焦黃,三分),藿香葉(去除泥土,三分),隨風子(如果沒有,用陳年的緊實訶子實也可以,三分),谷櫱(略微炒一下,半兩),丁香(半兩),半夏(一分,用熱水洗七次,生薑切片,與半夏一起搗爛做成餅狀,烤至黃色),白朮(去皮,炒熟,二兩),青皮(去白色部分,二兩),大腹子(略微炒一下,三分),檳榔(炒熟,半兩),陳皮(去白色部分,三分),桑白皮(炒熟,半兩),白豆蔻(略微炒一下,去皮,半兩),人參(去蘆頭,一兩),五味子(略微炒一下,半兩),白茯苓(去皮,一兩),神曲(略微炒一下,一分),甘草(略微炒一下,一兩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肥棗二枚,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及療四時傷寒,能調理陰陽,使無變動,剋日得安。如療五噎,入乾柿一枚同煎,十服見效。如膈氣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婦人亦可服。

白話文:

上銼散:

每次服用三錢藥粉,加水一碗,放入生薑三片、肥棗二枚,一起煎煮至藥液只剩七分之一。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此藥可治療四時傷寒,能夠調理陰陽,使病情不致發生變化,很快就能康復。如果用此藥治療五噎,可以加入乾柿一枚一起煎煮,服用十次即可見效。如果用此藥治療膈氣吐逆、身體虛弱,可以加入薤白三寸、棗五枚一起煎煮。婦女也可以服用。

四君子湯

治脾胃不調,不思飲食。

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茯苓(去皮),白朮(去蘆。各等分)

白話文:

四君子湯

主治:脾胃失調,食慾不振。

組成: 人參(去除鬚根) 甘草(經過炙烤) 白茯苓(去除外皮) 白朮(去除鬚根。以上四味藥材等量)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服。一方,加橘紅,名異功散。又方,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嘔吐,加藿香、縮砂。泄瀉,加木香、肉豆蔻。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杯,煎煮至七分(約剩下七成),不限時間服用。

一方:加入橘紅,稱為異功散。

又方:加入陳皮、半夏,稱為六君子湯。

如果出現嘔吐,加入藿香、縮砂。

如果出現泄瀉,加入木香、肉豆蔻。

附子建中湯

治脾氣虛寒,腹脅脹滿,身體沉重,面色萎黃,嘔吐不食,水穀不化,大腑自利。

白話文:

治療脾氣虛寒,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面色蠟黃,嘔吐不食,食物不能消化,腹瀉。

肉豆蔻(麵裹煨),白豆蔻仁,附子(炮,去皮臍),厚朴(去皮,薑汁拌炒),白朮(去蘆),乾薑(炮),紅豆,神麯(炒。各一兩),丁香,胡椒,木香(不見火),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煨熟),白豆蔻仁,附子(用火炮製,去除皮和臍),厚朴(去除皮,用薑汁拌炒),白朮(去除蘆),乾薑(用火炮製),紅豆,神曲(炒製。各一兩),丁香,胡椒,木香(不經過火炒製),甘草(炙烤。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參苓白朮散

理心脾氣弱,神昏體倦,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上喘,嘔吐,瀉利。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

治療心脾氣虛、精神萎靡不振、食慾不振、體力不濟、胸腹脹滿、心悸、氣喘、嘔吐、腹瀉。

使用方法:

每劑藥材 4 錢,加水 1.5 碗,放入生薑 5 片、紅棗 1 枚,煎煮至剩餘約 7 分,去掉渣滓,溫熱服用。

人參,白茯苓(去皮),白朮(去蘆),山藥,甘草(各一兩),縮砂仁,桔梗(去蘆),薏苡仁,蓮肉,扁豆(薑汁浸去皮,七錢半)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去皮)、白朮(去蘆)、山藥、甘草(各 60 公克),縮砂仁、桔梗(去蘆)、薏苡仁、蓮肉、扁豆(浸泡薑汁後去皮,45 公克)

上為末。每服二錢,棗湯下。小兒量歲數與之。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白話文:

上面這味藥的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棗湯送服。兒童的用量根據年齡來決定。這個藥性情平和,沒有熱性,長期服用可以補養氣血,滋養精神,醒脾開胃,使面色紅潤,增強正氣,驅除邪氣。

千金養脾丸

白話文:

千金養脾丸

組成: 白石脂二兩,五靈脂二兩,牡蠣二兩,黃連三分,人參五分,遠志三兩,山茱萸一兩,茯苓一兩,白芷二兩,白朮一兩,甘草一兩,桂心五分,山藥一兩,麥門冬一兩,五倍子一兩,縮砂一兩,紫蘇子三分,雞內金一兩,巴戟天五分,乾薑三分,大棗一兩,肉桂五分,石斛一兩,五味子五分,當歸五分,川芎五分,黃耆一兩,石菖蒲三分,柴胡三分,黃精一兩,防己三分,藁本一兩,香附二兩,訶子一兩,桑寄生一兩,澤瀉三分,鹿角膠三分,地骨皮三分,白茯苓一兩,蓽撥一兩,益智三兩,川楝子三分,青皮三分,沉香三分

製法: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主治: 胸腹脹滿,飲食減少,虛勞咳嗽,虛羸乏力,心悸氣短,下痢赤白,大便稀溏。

用法: 每服十丸,米湯送下。

治脾胃虛弱,停寒留飲,膈氣噎塞,反胃吐食,心胸痞滿,脅肋虛脹,胸腹刺痛。牽引背膂,食少易傷,言微氣短,口苦舌澀,噁心嘔噦,喜唾咽酸。久病泄利,腸胃虛滑。病後氣不復常,飲食無味,形容憔悴。酒後痰多。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痰飲堆積、胸口悶塞,東西吃了吐出來,胸腹脹滿,兩側肋骨下脹痛,偶爾會有胸腹刺痛。疼痛牽扯到背部,容易受食物影響,說話輕聲,喘氣短,嘴巴苦,舌頭麻澀,噁心乾嘔,愛吐口水,嚥下後還有酸味。長年累積下來,就會腹瀉,腸胃無力。上次生病後,身體虛弱無力,吃東西沒有味道,看起來病厭厭的。喝酒後會咳出很多痰。

人參,白朮,白茯苓(去皮),甘草,山藥(炒),木香,丁香,白扁豆(炒),縮砂仁,薏苡仁益智仁,藿香葉,紅豆,肉豆蔻,乾薑(炮),高良薑三稜(炮),莪朮(炮),神麯(炒),麥櫱(炒),陳皮,枳殼(炒),茴香(炒),苦梗(炒。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去皮)、甘草、山藥(炒)、木香、丁香、白扁豆(炒)、縮砂仁、薏苡仁、益智仁、藿香葉、紅豆、肉豆蔻、乾薑(炮)、高良薑、三稜(炮)、莪朮(炮)、神曲(炒)、麥櫱(炒)、陳皮、枳殼(炒)、茴香(炒)、苦梗(炒),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下,溫酒亦得,空心食前。常服溫養脾元,進美飲食。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致泄瀉(方見傷寒陰證類。)

平胃散

白話文:

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白開水送服,溫酒亦可,空腹食前服用。常服溫養脾胃元氣,進食美味佳餚。

【治中湯】

治療脾胃不和諧,嘔吐腹瀉,腹脹虛弱,或導致腹瀉(詳細方劑見傷寒陰證類)。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之。

白話文:

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吐噁心,打嗝吞酸,面色萎黃,身體瘦弱,懶惰嗜睡,身體沉重疼痛,經常腹瀉,或發霍亂,以及五噎八痞,胸口反胃,都適合服用此藥。

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一斤二兩),厚朴(去粗皮,薑汁拌炒),陳皮(去白。各一兩二錢),甘草(炒三分)

白話文:

蒼朮(去除粗皮,用米泔水浸泡兩天,取一斤二兩),厚朴(去除粗皮,用薑汁拌炒),陳皮(去除白色的部份,各取一兩二錢),甘草(炒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湯調服,或鹽湯調,空心,食前熱服。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為散煎亦可,加入人參尤妙。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湯調服,或用鹽湯調服,空著肚子,在飯前熱服。長期服用可以調理氣血、溫暖胃部、化解積食、消除痰飲,避開風寒濕以及四季不正常的氣候。也可以做成散劑煎服,加入人參更佳。

白話文:

胃丹

組成:

  • 人參一錢
  • 黃耆三錢
  • 白芍三錢
  • 當歸三錢
  • 川芎一錢
  • 白朮三錢
  • 茯苓三錢
  • 甘草一錢
  • 澤瀉一錢
  • 菖蒲一錢
  • 陳皮一錢
  • 木香一錢
  • 砂仁一錢

製法: 將所有藥材研為細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用方法: 每服十餘丸,每日兩次,溫水送服。

功效: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腹脹,便溏泄瀉,氣短乏力。

硃砂稟太陰之精,不經火煅,以丁、附等脾藥,陰煉成丹,平補不僭。善治真陽衰虛,心火怯弱,不養脾土,沖和失布,中州虛寒,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已食而不消,痰逆噁心,翻胃吐食,臟氣虛寒,米穀不化,心腹絞痛,泄利不止,應是一切脾胃諸疾,不問男子婦人,皆可服。

白話文:

硃砂具有陰精的本質,不經過火煅燒,用丁香、茯苓等健脾胃的藥物,在陰涼處煉製成丹藥,可以平補而不僭越。擅長治療真陽衰虛、心火怯弱、不養脾土、沖和失布、中州虛寒、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是沒有進食卻感到脹滿,或是已經進食卻不消化,痰氣逆流噁心、翻胃吐食,臟腑氣虛陰寒、米穀食物無法消化、心腹絞痛、洩瀉不止,應對各種脾胃疾病,不論男女,都可以服用。

硃砂(大塊不夾石者,十二兩半),羅參(去蘆),縮砂(去殼),肉豆蔻(麵裹煨),蓽澄茄,白豆蔻(去殼),紅豆,高良薑(銼碎),附子(炮,去皮臍),白朮(去蘆),厚朴(去皮,薑汁拌炒),丁香(不見火),藿香葉(去土),五味子(去梗),乾薑(炮,去土),胡椒,益智仁,麥門冬(去心),草果仁,橘紅(去白。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硃砂(大塊不夾雜石頭的,取十二兩半)、人參(去除蘆頭)、砂仁(去除外殼)、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煨烤)、益智仁、白豆蔻(去除外殼)、紅豆、高良薑(搗碎)、附子(炮製後,去除皮和臍),白朮(去除蘆頭)、厚朴(去除外皮,用薑汁拌炒)、丁香(不要經過火)、藿香葉(去除泥土)、五味子(去除梗)、乾薑(炮製後,去除泥土)、胡椒、益智仁、麥門冬(去除根部)、草果仁、橘紅(去除白色的外皮。以上各取一兩)

上將人參等二十味,各如法修制,銼如豆大。以銀鍋一口,用白砂蜜二十兩,將藥一半同蜜拌勻,入銀鍋內,以夾生絹袋盛貯硃砂,懸胎入銀鍋內,以桑柴火重湯煮三日三夜,取沙淘淨焙乾。入乳缽,用玉捶研,直候十分細,米粽為丸如綠豆大,陰乾。每服十粒,加至十五粒。空心食用前,用人參湯送下。棗湯也得。如或嘔吐,用淡薑湯送下忌食豬羊血

白話文:

將人參等二十種藥材,按照規定進行加工,切成豆子大小。使用一個銀鍋,加入二十兩白砂蜜,將一半的藥材與白砂蜜拌勻,放入銀鍋內。用夾生的絹袋盛裝硃砂,懸掛在銀鍋內。用桑柴火大火煮三天三夜,取出砂子,用清水淘淨並烘乾。將藥材放入乳缽,用玉質的研杵研磨,直到非常細膩。用糯米粉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將丸子陰乾。每次服用十粒,最多可增加至十五粒。空腹服用,用人參湯送服。也可以用棗湯送服。如果出現嘔吐,用淡薑湯送服。服用期間禁止食用豬肉和羊肉的血。

白話文:

補真丸

組成:

  • 人參:大補元氣,益肺寧神。
  • 白芍:養血柔肝,清熱涼血。
  • 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 黨參: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黃耆:益氣固表,強壯筋骨。
  • 柴胡:疏肝解鬱,升提陽氣。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茯苓:益脾安神,利水滲濕。
  • 山藥:益氣養陰,健脾補腎。
  • 紅棗:補氣養血,健脾和胃。
  • 龍眼肉:補氣養血,安神益智。
  • 菟絲子:補腎壯陽,益精固精。
  • 枸杞子:補腎益精,明目養肝。
  • 首烏藤:補肝腎,強筋骨。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 牡丹皮:清熱涼血,養血活血。

功效:

  • 補益元氣、養血活血。
  • 調經止痛、疏肝解鬱。
  • 健脾益肺、利水滲濕。

適應證:

  • 氣血兩虛、體質虛弱。
  • 月經不調、痛經、閉經。
  • 肝鬱氣滯、情緒不佳。
  •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 水腫、小便不利。
  • 肺氣不足、咳嗽氣喘。

大抵不進飲食,以脾胃之藥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謂為。人之有生,不善攝養,房勞過度,真陽衰弱,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虛,不能蒸蘊脾土而然。古云補腎不如補脾,予謂補脾不若補腎。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患者不進飲食,用脾胃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人的生活不規律,房勞過度導致真陽衰弱,坎火不溫,無法溫養脾土,沖和失布,中州運轉不暢,導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者不進食卻出現脹滿,或者已經進食卻不消化,大便溏泄,這些都是因為真火衰弱,不能溫養脾土所致。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

腎氣若壯,丹田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白話文:

腎臟氣血旺盛,腎中陽氣上升,溫養脾臟,脾臟溫度適中,中焦運化功能正常,膈肌開通,能夠進食。

葫蘆巴(炒),附子(炮,去皮臍),陽起石(煅),川烏(炮,去皮),菟絲子(淘淨,酒蒸),沉香(不見火,別研),肉豆蔻(麵裹煨),肉蓯蓉(酒浸,焙),五味子(去枝梗,各半兩),鹿茸(去毛,酒蒸,焙),川巴戟(去心),鍾乳粉(各一兩)

白話文:

  • 葫蘆巴:炒熟

  • 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臍

  • 陽起石:煅燒

  • 川烏:炮製,去除皮

  • 菟絲子:淘洗乾淨,用酒蒸

  • 沉香:不要經過火,另外研磨

  • 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煨製

  • 肉蓯蓉:浸泡在酒中,然後烘烤

  • 五味子:去除枝梗,各半兩

  • 鹿茸:去除毛髮,用酒蒸,然後烘烤

  • 川巴戟:去除中心

  • 鍾乳粉:各一兩

上為末,用羊腰子二對,治如食法,蔥、椒、酒煮爛,入少酒糊,杵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鹽湯任下。

白話文:

把上面所說的藥做成藥末,用兩對羊腰子,按照食譜烹飪,加入蔥、椒、酒煮熟,加入少許酒糊,用杵臼搗碎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70 顆藥丸,空腹在飯前服用,可以用米湯或鹽湯送服。

進食散

理脾元虛冷,不思飲食,久病脾虛,全不食者。及胃虛有風不食,只三服便效。

白話文:

調養脾胃,改善虛寒體質

有助於調理脾胃虛寒、沒有食慾、久病體虛、完全不進食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寒合併有風邪而導致不進食的情況,服用三帖藥就能見效。

甘草(炙,一兩),肉桂(去粗皮),良薑(炒),陳皮(去白),青皮(去穰。各一分),訶子(五個,煨,去核),草豆蔻(三個,去皮),川烏(一個,炮)

白話文:

甘草(用火烤過,一兩),肉桂(去除粗糙的樹皮帶肉),良薑(炒過),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青皮(去除內裡白色的囊),訶子(五個,烤過,去除果核),草豆蔻(三個,去除外皮),川烏(一個,炮製過)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生薑二片,煎七分,空心服。

白話文:

**繁體中文:**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生薑二片,煎七分,空心服。

現代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藥末,用水一杯煎服。加入生薑兩片,煎至剩七分之一的量。空腹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