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散

JIN S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20%
心經 16%
肺經 15%
腎經 4%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1%
膽經 1%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進食散」,主要成分包括白扁豆、石蓮肉、人參、茯苓、神麴、甘草、白芷、木香、黃耆。其主治功效是脾胃虛寒,沒有食慾,以及久病脾虛,完全不進食的人。

  1.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2. 石蓮肉: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健脾益胃、消暑利濕等功效。

  3. 人參:性微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4.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5. 神麴:性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6. 甘草:性甘平,入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7.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8. 木香:性溫味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9.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進食散」的組成成分具有補氣、健脾胃、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能夠改善脾胃虛寒、食慾不振、久病體虛等症狀,增強免疫力,促進消化吸收,增進食慾,改善身體狀況。

傳統服藥法


半夏曲1兩,肉豆寇(面裹煨)1兩,草草果仁1兩,高良薑(炒)1兩,麥糵(炒)1兩,附子(炮,去皮尖)1兩,丁香1兩,厚朴(去皮,薑炒)1兩,陳皮(去白)1兩,人參(去蘆)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甘草(炙)半兩。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1枚煎,不拘時候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健脾益胃、開胃消食的藥物組成,其中白扁豆、石蓮肉、人參、茯苓、神麴、甘草、白芷、木香、黃耆等均有健脾益胃、開胃消食的功效。白扁豆能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石蓮肉能養胃生津、清熱除煩;人參能大補元氣、健脾益胃;茯苓能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神麴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白芷能祛風散寒、通鼻利咽;木香能行氣止痛、健脾和胃;黃耆能補氣固表、利尿消腫。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胃、開胃消食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食慾不振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進食散,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神曲(炒)、麥芽(炒)、砂仁、山楂。 主治:醒脾和胃。主治:疹後不食。

進食散, 出處:《蘇沈良方》卷四引李潛方。 組成:青皮1分,陳皮(去瓤)1分,草豆蔻3個,甘草1分(炙),訶子(去核,煨)5個,高良薑(薄切,炒)1分,川烏頭1個(炮,去皮臍),肉桂1分(去外皮)。 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食,及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

進食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 進食散(《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組成:白扁豆(微炒)2錢半,石蓮肉(炒,去心)2錢半,人參(焙)2錢半,茯苓1錢半,神曲2錢半,甘草(炙)1錢,白芷1錢,木香1錢,黃耆1錢。主治:進食。 。 主治:進食。

進食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三引《濟生》。 組成:半夏曲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草果仁1兩,高良薑(炒)1兩,麥糵(炒)1兩,附子(炮,去皮尖)1兩,丁香1兩,厚朴(去皮,薑炒)1兩,陳皮(去白)1兩,人參(去蘆)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胃虛寒,或爲生冷所傷,或七情所擾,胸膈痞塞,不思飲食,痰逆惡心,大便溏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