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附諸方

麻黃左經湯(《三因方》)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眩暈。

白話文:

麻黃左經湯(出自《三因方》)用於治療風寒暑濕在足太陽經流注,導致腰部、腿部攣痛、麻痺,關節疼痛,畏寒發熱但沒有汗,或自汗怕風,頭痛眩暈。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白朮(米泔浸),茯苓防己,桂心(不見火),羌活甘草(炙),防風(各等分)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乾葛,細辛,白朮(用米泔浸泡),茯苓,防己,桂心(不要經過火烤),羌活,甘草(炙過的),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空心服。自汗為麻黃,加肉桂、芍藥,重者加白朮、陳皮;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並各等分。

白話文:

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四錢,加一杯水、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後,空腹服用。如果自汗,加麻黃、肉桂和芍藥,病情嚴重的再加白朮和陳皮;如果沒有汗,減少肉桂,加杏仁和澤瀉,均等分。

半夏左經湯(《三因方》)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

白話文:

半夏左經湯(出自《三因方》)治療足少陽經受到風、寒、暑、濕的流注,而出現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的症狀。

半夏(湯洗七次),乾葛,細辛,白朮,麥門冬(去心),柴胡,茯苓,桂心(不見火),防風,乾薑(炮),黃芩小草,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 半夏(用沸水清洗七次):化痰、止咳、降逆、平喘。

  • 乾葛:清熱、生津、涼血、潤燥。

  • 細辛:宣肺、通竅、溫中止痛。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 麥門冬(去心):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 柴胡:疏肝、解鬱、退熱、止痛。

  •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 桂心(不見火):溫陽、散寒、引火歸元。

  • 防風:祛風、解表、止痛、透疹。

  • 乾薑(炮):溫中、散寒、止嘔、回陽。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明目。

  • 小草:清熱、瀉火、解毒、止血。

  • 甘草(炙。各等分):補氣、益中、調和諸藥。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服。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白話文:

上黨參。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碗,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即可,空腹服用。若感到熱悶,則加入竹瀝;若感到喘急,則加入杏仁和桑白皮。

大黃左經湯(《三因方》)治風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使腰腳赤腫,痛不可行,大小便秘,或惡聞食氣,喘滿自汗。細辛(去苗),茯苓,防己,羌活,大黃(蒸),甘草(炙),前胡枳殼(去瓤,炒),厚朴(去皮,炒),黃芩,杏仁(去皮尖,另研。各等分)

白話文:

大黃左經湯(摘自《三因方》)用於治療風寒暑濕流注到足陽明經,導致腰腳紅腫、疼痛難行、大小便祕結,或厭惡聞到食物氣味、氣喘吁吁、自汗。

組成:

細辛(去掉根鬚),茯苓,防己,羌活,大黃(蒸製),甘草(炙製),前胡,枳殼(去瓤炒製),厚朴(去皮炒製),黃芩,杏仁(去皮尖,另研磨。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熱服。腹痛加芍藥;秘結加阿膠;喘急加桑白皮、紫蘇;小便澀少加澤瀉;四肢瘡瘍浸淫加升麻,並等分。

白話文:

直接服用藥粉,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杯、薑片三片、棗子一枚,煎煮至七分熟,空腹時趁熱服用。腹痛加芍藥;便祕加阿膠;喘急加桑白皮、紫蘇;小便澀少加澤瀉;四肢瘡瘍惡化潰爛加升麻,所有藥材分量相同。

大料神秘左經湯(《三因方》)治風寒暑濕流注三陽經,腰足拘攣,大小便秘澀,喘滿煩悶,並皆治之。

白話文:

大料神祕左經湯(取自《三因方》),可治療風寒暑濕沿著三陽經流動,引起腰部和腿部痙攣、大小便祕結,以及氣喘、胸悶煩躁等症狀。

半夏(湯洗七次),乾葛,細辛,麻黃(去節),麥門冬(去心),小草(即遠志苗),白姜,厚朴(薑製,炒),茯苓,防己,枳殼(去瓤,炒),甘草(炙),桂心,羌活,防風,柴胡,黃芩(各等分)

白話文:

  • 半夏(用湯水清洗七次)

  • 乾葛

  • 細辛

  • 麻黃(去除節)

  • 麥門冬(去除中心)

  • 小草(即遠志苗)

  • 白姜

  • 厚朴(用薑製,炒)

  • 茯苓

  • 防己

  • 枳殼(去除裡面肉質,炒)

  • 甘草(烤焦)

  • 桂心

  • 羌活

  • 防風

  • 柴胡

  • 黃芩(各等份)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自汗加牡蠣、白朮,去麻黃;黃腫加澤瀉、木通;熱甚無汗減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或利,去黃芩,加芍藥、附子;大便秘加大黃、竹瀝;喘滿加杏仁、桑白皮、紫蘇,並等分。對證加減,尤宜審之。

白話文:

上焦的止汗藥。每次服用四錢,水一碗、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自汗症狀加重,可增加牡蠣、白朮,去除麻黃;黃腫症狀加重,可增加澤瀉、木通;發熱嚴重但無汗可減少肉桂的分量,增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或腹瀉,去除黃芩,增加芍藥、附子;大便不通暢則增加大黃、竹瀝;喘氣或胸滿加杏仁、桑白皮、紫蘇,上述藥材份量皆等分。根據症狀調整藥物,務必審慎考量。

六物附子湯(《三因方》)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取自《三因方》)用於治療四時不正之氣流注於足太陰經,出現骨節疼痛煩躁,四肢拘急,自汗、氣短,小便不利,手腳有時浮腫等症狀。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防己(各四兩),甘草(炙,二兩),白朮(三兩),茯苓(三兩)

白話文:

附子(炮製去皮臍),桂心,防己(各四兩),甘草(炙製,二兩),白朮(三兩),茯苓(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煎六分,食前溫服。當歸拈痛湯(《拔粹》方)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不利,及遍身疼痛,下注於足脛,痛不可忍。

白話文:

上焦疼痛,每次用四錢藥,加水一杯,薑片七片,煎至六分濃度,於飯前趁溫熱服用。當歸拈痛湯(出自《拔粹》方),用於治療濕熱為病導致的四肢關節疼痛,肩背沉重,胸口不適,以及全身疼痛,疼痛集中在小腿,痛得無法忍受。

羌活,甘草(炙),黃芩(酒浸),茵陳(酒炒。各五錢),人參(去蘆),升麻,苦參(酒洗),葛根蒼朮(各二錢),防風(去蘆),當歸身,知母(酒洗),茯苓(炒),澤瀉,豬苓(各三錢),白朮(一錢半)

白話文:

羌活、甘草(烤過的)、黃芩(用酒浸泡過的)、茵陳(用酒炒過的。各五錢)、人參(去蘆頭的)、升麻、苦參(用酒洗過的)、葛根、蒼朮(各二錢)、防風(去蘆頭的)、當歸身、知母(用酒洗過的)、茯苓(炒過的)、澤瀉、豬苓(各三錢)、白朮(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錢(約3.75克),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一杯,濾去藥渣,空腹服用。

烏藥平氣湯(《三因方》)治腳氣上攻,頭目昏眩,腳膝痠疼,行步艱苦,諸氣不和,喘滿迫促,並皆治之。

白話文:

烏藥平氣湯(《三因方》)治療腳氣向上攻擾,導致頭目暈眩,腳膝痠痛,行走艱難,各種氣機不和、氣喘胸悶等疾病。

茯神(去木),甘草(炙),白芷,當歸,白朮,川芎五味子紫蘇子,乾木瓜,人參,烏藥(去木。各等分)

白話文:

  1. 茯苓(去皮)

  2. 甘草(炒熟)

  3. 白芷

  4. 當歸

  5. 白朮

  6. 川芎

  7. 五味子

  8. 紫蘇子

  9. 乾木瓜

  10. 人參

  11. 烏藥(去皮)以上各藥材均等份量。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每份藥材四錢,用水一杯,加入五片薑片和三顆紅棗,煎煮至剩七分之一的水量,趁溫熱時服用。

東垣羌活導滯湯,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股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

白話文:

東垣羌活導滯湯,用於治療腳氣病的初期,全身疼痛,或股節腫痛,小便不通暢。先用此藥導氣通便,再用當歸拈痛湯治療。

羌活,獨活,防己,當歸(各三錢),大黃(酒浸,煨,一兩),枳實(炒,二錢)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己、當歸(各三錢),大黃(浸泡酒,焙乾,一兩),枳實(炒熟,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或七錢,水煎服。

白話文:

每服服用五錢或七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金匱八味丸,治足少陰經,腳氣入腹,腹脹疼痛,上氣喘急,腎經虛寒所致也。此證最急,以腎乘心,水剋火,死不旋踵。(方見補損門。)

白話文:

金匱八味丸治療足少陰經的疾病,即腳氣入腹,症狀包括腹脹疼痛、上氣喘急,這是由於腎經虛寒所導致的。這種疾病非常危急,因為腎經的力量會壓制心經,水氣剋制火氣,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會很快死亡。(具體的治療方法請參閱《補損門》)

加味敗毒散,治足三陽經受熱,毒氣流注,腳踝上焮赤腫痛,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

白話文:

加味敗毒散,用於治療足三陽經受到熱邪侵犯,毒氣在經脈中流通,導致腳踝上出現紅腫熱痛,寒熱交替,就像瘧疾一樣,自汗惡風,或者不汗惡寒。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桔梗,甘草,人參,茯苓,川芎,大黃,蒼朮等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桔梗、甘草、人參、茯苓、川芎、大黃、蒼朮等藥材,每種藥材的用量相同。

上㕮咀。每半兩,入姜煎。

白話文:

每半兩,加入生薑煎服。

五積散(《和劑方》)治寒濕流注,兩腳痠疼。有兼痰氣者,用之尤宜,內加木瓜。(方見中寒門。)

白話文:

五積散(出自《和劑方》)用於治療寒濕流注,雙腳痠痛。如果有痰氣兼見的患者,使用本方尤其合適,內加木瓜。(詳細方劑請參閱“中寒”章節。)

健步丸(方見痿門。)

白話文:

健步丸(方見痿門)

生苄(半兩),歸尾,芍藥,陳皮,蒼朮,牛膝(各一兩),吳茱萸,條芩(各半兩),桂枝(二錢),大腹子(三個)

白話文:

生半夏(半兩),當歸尾,芍藥,陳皮,蒼朮,牛膝(各一兩),吳茱萸,條芩(各半兩),桂枝(二錢),大腹皮(三個)

上為末,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煎白朮、木通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製成細末,將藥末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時以煎煮的白朮、木通湯送服。

防己飲(丹溪方)

白話文:

防己飲(丹溪方)

組成:

  • 防己
  • 白朮
  • 川芎
  • 荊芥穗
  • 細辛

用法:

  • 研末,每服1錢,水煎服。

功效:

  • 發汗解表,止痛。

主治:

  • 風邪表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

白朮,木通,防己,檳榔,川芎,甘草梢犀角,蒼朮(鹽炒),生苄,黃柏(各酒炒)

白話文: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的功效。

木通: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功效。

防己:具有祛風濕、利尿、解毒、消腫的功效。

檳榔:具有消積導滯、行氣導滯、殺蟲止癢的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通絡的功效。

甘草梢:具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

犀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明目、鎮靜安神的功效。

蒼朮(鹽炒):具有燥濕健脾、化痰止咳、消腫散結的功效。

生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止癢的功效。

黃柏(各酒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瀉的功效。

大便實加桃仁;小便澀加牛膝;有熱加黃芩、黃連;大熱及時令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如常腫者,專主乎濕熱,先生別有方。

白話文:

  • 大便不通,加入桃仁。

  • 小便困難,加入牛膝。

  • 有火氣,加入黃芩、黃連。

  • 有高燒以及時令熱,加入石膏。

  • 有痰,加入竹瀝、薑汁。

  • 如果經常水腫,主要是濕熱引起的,應另用其他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