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貺

《全生指迷方》~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寒證

論曰:若其人灑淅惡寒,但欲厚衣近光,隱隱頭重時痛,鼻窒塞,濁涕如膿,咳嗽,動輒汗出或無汗,甚則戰慄,此由寒中於外,或由飲冷傷肺胃,內外合邪,留而不去,謂之感寒。寒從外至者,兩手寸口脈俱緊,或但見於右寸。寒從內起者,其脈遲小。無汗者,小青龍湯主之。小汗者,溫肺湯主之。

白話文:

論述說:如果那個人畏寒怕冷,只想要穿厚衣服靠近火光,頭昏沉沉的時常疼痛,鼻子不通塞,鼻涕像膿一樣,咳嗽,稍微一動就出汗或不出汗,嚴重了就會戰慄,這種情況是由於寒邪侵襲人體的外表,或是飲用冷飲傷害了肺胃。內外邪氣相結合,長時間停留不去,這就是所謂的感冒。寒邪從外而來,兩手寸口脈搏都緊,或者只在右寸口部位出現。寒邪從內產生,脈搏遲緩微弱。不出汗的,服用小青龍湯為主。微出汗的,服用溫肺湯為主。

五味子細辛(去苗),乾薑半夏(湯洗七遍),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五味子、細辛(去掉根)、乾薑、半夏(用熱水洗七次)、炙甘草(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大盞,姜三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溫肺湯(方缺)

若陰寒積冷,心腹大痛,嘔逆噁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薑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寒積聚,導致心腹劇烈疼痛、嘔吐和噁心、手腳冰涼、心情低落、腰背疼痛,可以服用良薑湯治療。

良薑

高良薑(一兩,銼碎,炒),官桂(一兩,去皮),當歸(去蘆,一兩,銼炒),白茯苓(一兩),附子(半兩,炮)

白話文:

· 高良薑(一兩,切碎,炒熟) · 官桂(一兩,去皮) · 當歸(去蘆,一兩,切碎炒熟) · 白茯苓(一兩) · 附子(半兩,炮製)

上為散。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若但寒頭重,動眩暈,肌肉痛,牽急不得轉側,漐漐汗出,惡寒,小便難,大便反快,短氣,足寒,或時咽痛,微熱,此由寒濕客搏經脈,不得發泄,其脈遲緩而小弦,附子湯主之,除濕湯亦主之。

白話文:

如果只是頭重、頭暈目眩、肌肉疼痛,抽搐得不能翻身,汗出淋漓,怕冷,小便困難,大便反而通暢,呼吸短促,腳冷,偶爾咽喉疼痛,身體微熱,這是由於寒濕之邪侵襲經脈,不能發散,脈搏緩慢而細弦,可以用附子湯或除濕湯來治療。

附子湯

附子(一個,炮,去皮臍),白朮(一兩,炒),茯苓,白芍(各三兩),人參(二兩)

白話文:

附子(一顆,用火烤過的,去掉外皮和肚臍),白朮(一兩,炒過的),茯苓,白芍(各三兩),人參(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濕湯(方缺)

2. 熱證

論曰:陰不足則陽偏,陽偏則發熱。若熱從背起,自手足漸漸周身,口舌乾燥,欲飲水而不能,此由陰氣虧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諸陽起於四末,循行於背,陰不能斂陽,陽氣獨行,所以發熱,或晝發而夜寧,或夜發而至旦即消。其脈虛疾而小,芍藥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醫家說:陰氣不足,陽氣偏盛。陽氣偏盛,就會發熱。如果發熱從背部開始,逐步由手腳蔓延到全身,口舌乾燥,想喝水卻喝不下,這是因為陰氣不足,水氣少,無法制約旺盛的火氣。人體諸陽之氣都起始於四肢末端,沿著背部循行。陰氣不能收斂陽氣,陽氣獨自行走,因此發熱,或許白天發熱而夜晚安寧,或夜晚發熱到天亮就消退。患者的脈象是虛弱、急促而細小的,可用芍藥黃耆湯來治療。

芍藥黃耆湯

芍藥(三錢),黃耆甘草(炙),青蒿(陰乾,各一兩)

白話文:

芍藥(三錢)、黃耆、甘草(炙),青蒿(陰乾,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若熱從腹起,上循胸腋,繞頸額,初微而漸至大熱,發無時,遇飢則劇,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蒼黃,肌肉不澤,口唇乾燥,由脾氣素弱,曾因他病,誤服熱藥,入於脾,脾熱則消穀引飲,善消肌肉,其脈濡弱而疾,參橘丸主之。若嗽者,用加減法,及灸脾腧百壯。

白話文:

如果熱氣從腹部開始產生,上升到胸部和腋下,繞著頸部和額頭,一開始熱氣微弱,漸漸變成大熱,沒有固定的時間發作,遇到飢餓的時候熱氣加劇,中脘部位不適,喜歡吃東西但還是很瘦,臉色蒼黃,肌肉沒有光澤,口脣乾燥,這是由於脾氣虛弱,曾經因為其他疾病,誤服了溫熱的藥物,進入脾臟,脾臟過熱就會消耗食物和引發口渴,容易消瘦肌肉,脈搏濡弱而快速,可以用參橘丸來治療。如果還有咳嗽的症狀,可以使用加減法,並灸脾腧穴100壯。

參橘丸

橘皮(三兩,洗),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各一兩)

白話文:

橘皮(三兩,清洗乾淨),麥門冬(去除根鬚),人參(去除鬚根,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飲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兩。

白話文:

把藥材製成粉末,將其與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餐前用米湯送服三十粒。如果咳嗽,加五味子一兩。

若熱從腹中或從背起,漸漸蒸熱,日間劇,夜漸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濁,甚則頻數尿精,夜夢鬼交,日漸羸瘦,由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藏,陰無所使,治屬虛勞,大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感到從腹中或背上開始發熱,熱氣逐漸蒸騰,白天症狀較為明顯,晚上逐漸減退,或者在睡眠時出汗,小便有時發紅,有時發白且混濁,嚴重的甚至頻尿滴白尿,夜晚做夢夢到鬼交,日漸消瘦,這些都是因為思慮過多,導致心氣耗弱,陽氣散失,精神無法收藏,陰氣無法被支配,這種情況屬於虛勞症,可用大建中湯來治療。

芍藥(六兩),黃耆,遠志(去心),當歸(洗),澤瀉(各三兩),龍骨,人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芍藥(三百公克),黃耆、遠志(去核)、當歸(洗淨)、澤瀉(各一百五十公克),龍骨、人參、甘草(炙,各一百公克)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棗二個,擘破,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腹中急,加餳如棗大。

若自腰以上發熱,熱及則汗出,出已而涼,移時如故,復加昏暈,腹中膨脝,其氣上攻,時時咳嗽,嗽引脅下牽痛,睡則驚悸,其脈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內冷相合,寒則氣收,而水液聚內化成飲。醫以熱藥攻寒,寒閉於內,熱增於上,陽氣不下行,故散越於上,發而為熱,散而為汗。汗多亡陽,心氣內虛,故令驚惕。治屬飲家,以旋覆花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從腰部以上發熱,發熱之後就會出汗,出汗後感到涼爽,過一陣子又和從前一樣,還伴有頭昏眼花、腹部脹滿、氣往上衝、時常咳嗽、咳嗽牽引脅下疼痛、睡覺時驚悸不安等症狀,脈搏弦勁且急促,是由於外來寒邪侵襲,內在寒氣相合,寒性收斂,水液聚集體內,化為飲水。醫生用熱藥攻治寒邪,寒邪閉阻於內,熱邪加重於上,陽氣不能下行,所以散佈、越出於上,發作為發熱,散出為出汗。出汗太多,耗傷陽氣,心氣虛弱,所以引起驚惕不安。治療屬於飲家,用旋覆花丸為主藥。

旋覆花,桂心,枳實(麩炒),人參(各五分),乾薑,芍藥,白朮(各六分),茯苓狼毒烏頭(炮,去皮),礬石(火煅,一伏時,各八分),甘遂(三分,炒),細辛(去苗),大黃(濕紙裹煨),黃芩,葶藶(炒),芫花(炒),橘皮(洗),吳茱萸(炒),厚朴(去皮,薑汁炙,各四兩)

白話文:

旋覆花、桂心、枳實(用麩皮炒過)、人參(各五分),乾薑、芍藥、白朮(各六分),茯苓、狼毒烏頭(炮製後,去皮)、礬石(用火煅燒,悶伏一天,各八分),甘遂(三分,炒過)、細辛(去根)、大黃(用濕紙包裹煨熟)、黃芩、葶藶(炒過)、芫花(炒過)、橘皮(洗過)、吳茱萸(炒過)、厚朴(去皮,用薑汁炙烤,各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小兒黃米大二丸。

若熱起骨間煩疼,手足時冷,早起體涼,日晚即熱,背膂牽急,或骨節起凸,足脛酸弱,由陰不足,而陽陷陰中,熱留骨髓,髓得熱則稀,髓稀則骨中空虛,陰虛水少脂枯,故蒸起,其脈沉細而疾。治屬骨蒸,補髓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骨頭關節間發熱痠痛,手腳有時冰冷,早晨起來身體涼爽,但到了下午晚上就發熱,背部和脊椎有牽拉感,或骨節出現凸起,小腿痠軟無力,這是由於陰液不足,陽氣陷入陰中,導致熱氣留滯在骨髓裡。骨髓得熱後就會變得稀薄,骨髓稀薄則骨頭中空虛,陰虛水少,脂肪乾枯,因此蒸發上升,脈相沉細而急促。治療屬於骨蒸,使用補髓丸為主。

補髓丸

乾地黃(曬乾,三兩),乾漆(半兩,碎,炒令煙盡)

白話文:

生乾地黃(曬乾,150公克),乾漆(25公克,打碎,炒到煙沒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丸,空心臨臥服。

若自胸以上至頭髮熱,口鼻氣色時如煙燻,目澀咽燥,唾如凝脂,時咳,毛竦,大便不利,小便赤,由肺不調,邪熱熏上焦,其脈疾大,先服桔梗湯。熱不退者,五味子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從胸口到頭部感到發熱,口鼻因為熱蒸氣而紅腫,眼睛乾澀,喉嚨乾燥,唾液黏稠,時常咳嗽,汗毛直立,大便不暢通,小便呈紅色,是由於肺部調控失常,邪熱侵襲上焦所引起的。脈搏快速而有力,首先服用桔梗湯。如果發熱沒有消退,服用五味子湯治療。

桔梗

桔梗(一兩),人參,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半兩),小麥(一合)

上㕮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五味子湯《指南方》治發熱甚不退。

柴胡(去苗,洗,四兩),半夏(湯洗七遍,一兩一分),黃芩,五味子,赤茯苓(分兩原缺)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部,清洗,四兩),半夏(用湯水清洗七次,一兩一分),黃芩,五味子,赤茯苓(分量原文缺失)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但熱不歇,日晡尤甚,口中勃勃氣出,耳無所聞,晝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由三陽氣盛,蘊於經絡,內屬腑臟,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脈短疾而數,柴胡芒硝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只是發熱並且沒有停歇的跡象,並且在早上和下午尤其嚴重,嘴巴裡呼出的氣也又熱又重,耳朵聽不見任何聲音,白天睡覺睡到昏昏沉沉的,睡著了就會說胡話,喜歡涼快,小便赤熱刺痛,大便不通,是出自於人體陽氣旺盛,在經絡中阻滯,並且影響到了內臟,或者是由於其他疾病導致的。這種情況的脈搏通常短促、快速,可以使用柴胡芒硝湯來治療。

柴胡芒硝湯

柴胡(四兩,洗,去苗),黃芩,甘草(炙),赤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遍,一兩一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入芒硝一錢,攪和溫服,以大便利為度。

白話文:

上方用來治療痢疾。每次服用五錢藥粉,用兩碗水,五片生薑,兩個切開的紅棗,一起煮到剩下一碗,去渣,加入一錢芒硝,攪拌均勻後溫熱服用,直到腹瀉即可。

若身大熱,背微惡寒,心中煩悶,時時欲嘔,渴不能飲,頭昏重痛,惡見日光,遇涼稍清,起居如故,由飲食失時,胃中無穀氣,熱蓄於胃中,中脘熱,則三陽不下降,而上聚於腦。又胃主陽明經,為惡熱,其脈虛大而數,久則細小,謂之中暑。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別緻他病,生薑竹茹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熱,背部微微發寒,心裡煩悶,時常想嘔吐,口渴卻無法喝水,頭昏腦脹、疼痛,討厭陽光,遇到涼爽稍稍的解除些症狀,起居生活一切如常,因為飲食不規律,胃中沒有穀物的氣息,熱量儲存在胃中,中焦有熱,則三條陽經無法下降,而往上集中到腦中。再者,胃主陽明經,容易發熱,其脈搏虛浮而次數多,時間久了就變細小,這叫做中暑。剛開始時,喝一杯好的茶就會痊癒,如果不馬上治療,熱氣就留在胃中,另外引起其他的疾病,生薑竹茹湯可以治療。

生薑竹茹湯

竹茹雞子大),人參(半兩),葛根(半兩),生薑(一錢,切)

白話文:

竹茹(一個雞蛋的大小),人參(半兩),葛根(半兩),生薑(一錢,切片)

上為散。水三盞,煎二盞,去滓,分二服,不拘時。

若間日發熱,發必數欠,頭痛拘倦,由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其氣內臟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其脈弦大而數,謂之癉瘧,柴胡栝蔞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隔日發熱,發熱時一定會先打幾個哈欠,頭痛且感到倦怠,那是因為肺部原本就有熱,氣盛在體內,寒氣逆行上衝,體內的正氣強卻無法向外發泄,這種氣鬱結在內臟的心臟,向外則停留在肌肉與皮膚之間,令人消瘦、肌肉萎縮,這種疾病的脈象是弦大而數,稱為瘧疾,可以用柴胡栝蔞湯來治療。

柴胡栝蔞湯

柴胡(去苗,洗,八錢),芍藥,人參(各二錢),半夏(湯洗七遍,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栝蔞(二錢)

白話文:

柴胡(去掉根須,洗淨,8錢),芍藥,人參(各2錢),半夏(用熱水洗七遍,2錢半),甘草(炙烤過的,2錢),栝蔞(2錢)

上㕮咀。水二升,生薑十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大熱者,去芍藥、栝蔞,用黃芩三錢,即名小柴胡湯

白話文:

上焦篇:上焦水飲。用兩升水、十片生薑、兩個掰破的棗子,一起熬煮成一升,分三次服,去除藥渣服用。若症狀很熱,則去除芍藥和栝蔞,加入三錢黃芩,就是小柴胡湯。

若身熱汗出,煩滿不為汗解,由太陽之經先受風邪,與熱相搏,腎氣厥則煩滿,謂之風厥,澤瀉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熱出汗,煩躁悶熱卻無法因為出汗而緩解,是因為太陽經最先受到風寒之邪,與體內的熱邪互相搏擊,腎氣阻滯而導致煩躁悶熱,這種情況稱為風厥,澤瀉湯可以治療。

澤瀉湯

澤瀉(半兩),白朮,防風(各二兩),石膏(研),赤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澤瀉(12 公克),白朮、防風(各 48 公克),石膏(研磨成粉)、赤茯苓(各 24 公克)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四肢發熱,逢風如炙如火,由陰不勝陽,陽盛則熱,起於四肢,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於外,以菟絲子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四肢發熱,一遇到風就好像被熱油煎烤一樣,這是因為陰不能控制陽,陽氣過盛而導致的。這種熱會從四肢開始,因為少水不能熄滅旺盛的火,而陽氣則獨自作用於體外。可以用菟絲子丸來治療。

菟絲子丸

菟絲子(先於臼內杵百下,篩去雜物末),五味子(各一兩),生乾地黃(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發熱,耳暴聾,頰腫脅痛,胻不可以運,由少陽之氣厥,而熱留其經,宜小柴胡湯。若口乾溺赤,腹滿心痛,由熱留於手少陰之經,其氣厥也,赤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1. 患者出現發熱、耳鳴、耳聾、臉頰腫脹、脅部疼痛、臀部不能轉動等症狀,這是由於少陽之氣鬱結,熱邪滯留在少陽經絡。治療方法宜用小柴胡湯。
  2. 患者出現口乾舌燥、小便赤黃、腹脹、心痛等症狀,這是由於熱邪滯留在手少陰經絡,導致手少陰經氣鬱結。治療方法宜用赤茯苓湯。

茯苓湯

赤茯苓(四兩),甘草(生,一兩),木香(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