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煮藥總說

沉存中曰。古之飲藥者。煮煉有節。飲啜有宜。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熾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也。宜溫宜寒。或緩或速。或乘飲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用者。有違飲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敵者。此飲啜之宜也。而水泉有美惡。操藥之人有勤惰。如此而責藥之不效者。非藥之罪也。(良方序。)

病必擇醫。治必擇藥。臨煎造制。切在恭誠。宜令親信至意心明者。煎造忖度。最為的確。煎藥銚器。除油垢腥穢。量水盞器。大小斟酌。用深小淨銚內。下新淨甜水。藥末引物。一切都足浸勻。後詣火上。慢慢煎熬。合得分數。攪括周傍。勿令迸轉。藥熟用稀疏紗絹濾。去滓取汁。(施圓端效方○按湯液本草。東垣用藥心法。內照圖。並同。然此為詳。)

李瀕湖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觀夫茶味之美惡。飲味之甘餲。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藥須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本草綱目。)

徐洄溪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度。尚能損人。況藥專以之治病。而可不講乎。其法載於古方之末者。種種各殊。如麻黃。先煮麻黃去沫。然後加余藥同煎。此主藥當先煎之法也。而桂枝。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藥後。須啜熱粥。

以助藥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則以甘瀾水。先煎伏苓。如五苓散。則以白飲和服。服後又當多飲暖水。小建中湯。則先煎五味。去渣。而後納飴糖大柴胡湯。則煎減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煎藥成。而後納大黃。其煎之多寡。或煎水減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

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藥之法。不可勝數。皆各有意義。大都發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蕩。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總訣也。故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無效。蓋病家之常服藥者。或尚能依法為之。其粗魯貧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

所以病難愈也。若今之醫者。亦不能知之矣。況病家乎。(源流論。)

按說文曰。⿱台水。亯也。煮。⿱台水或從火。又曰。煎。熬也。方言曰。凡有汁而干。謂之煎。然則煮也者。投物於水。火以熟之之名。煎也者。火以干汁之名也。古方於湯藥。則曰煮。去滓則曰煎。(如柴胡瀉心等湯。可以見焉。)有物而熬盡其汁。亦曰煎。(如龜甲煎丸。

可以見焉。)其義與說文合。宋以來於湯藥。一用煎字。甚失古義矣。(枳實梔子湯。有空煮文。亦足知煮之義。金匱百合諸方。用煎字。然外臺引作煮字。又古方有名煎者。系煎煉之謂。說見於第九卷中。張景岳命湯藥以煎。可謂謬矣。)

又按主藥煮法。洄溪之說為佳。更審經方。自有二義。蓋藥氣味薄者。倘淡煮之。則力不純。故葛根茯苓之類。以為主藥。則必先煮之。氣味厚者。倘濃煮之。則勢必慢。故大黃芒硝之類。以為主藥。則必後內之。猶是利湯補湯之別矣。

又按煮藥器。唐恕齋原病集曰。銀者為上。磁者次之。尤生洲壽世青編曰。必用砂銚瓦罐。如富貴家。淨銀之器煎之更妙。切忌油穢腥氣。銅錫鐵鍋。或煎過他藥者。必滌潔淨。器口用紙蘸水封之。

2. 煮藥水火

陶隱居曰。凡煮湯。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二十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準。(按千金。此下曰。皆絞去滓。而後酌量也。蓋本隱居肘後方序。)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按千全曰。為病須快利。所以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

(按千金曰。為病須補益。所以多水而少取汁。)好詳視之。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垽濁。紙覆令密。溫湯勿令鎗器中有水氣。於熟湯上煮令暖。亦好。服湯寧令小沸。熟易下。冷則嘔湧。(本草黑字。)

合治湯藥。當取井花水。極令潔淨。升斗勿令多少。煮之調和。一如其法。(玉函經。)

凡煮藥用遲火。火駛藥力不出盡。當以布絞之。綿不盡汁也。(同上)

危達齋曰。汁下之藥。每服煎至八分。對病藥。煎至七分。滋補藥。煎至六分。不可極干。亦不可猛火驟乾。恐傷藥力。(得效方。)

吳茭山曰。煎藥。要知補藥。利藥。行經行氣藥。而用水多少。若煎補藥。以十分之水。煎取四分之藥。若利藥。以十分之水。煎取六分之藥。若行經行氣脾胃等藥。只宜時取。(活人心統。)

按仲景煮法不一。大約煮減半以上。隱居所謂。用水一斗。煮取四升者。其義相合。蓋久煮則藥性和利也。利補異制。亦是一說。仲景方。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及炙甘草湯。俱是補劑。而較他湯最濃煮。其理可見矣。如外臺療瘧醇醨湯。乃系截藥。非可常論者也。(深師醇醨湯。

生薑。烏梅甘草。桂心。常山。蘘荷根。以水六升。煮取一升。曰醇。未發前須頓服。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日醨。至發不斷復頓服。又引備急。有桂廣州法醇醨湯。用大黃。甘草。常山。宜閱。○外臺。古今錄驗。療水咳逆氣。白前湯方後云。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內藥。

刻志水度。復加水七升。微火煎令至刻。去滓。次內藥七種。云云。又近效五加酒。以木度深淺。與水平剋之。云云。按此甚便。宣仿。)火候。則仲景但於桂枝。云微火煮。此隅反之辭。而玉函隱居。並祖其意。至後世諸家。稍分條例。今舉其一二。吳仁齋傷寒蘊要曰。

若發汗之藥。必用緊火煎。取濾清。通口服之。若攻下之藥。亦緊火煎。下大黃樸消。俱有次第。須溫服。若補中溫中之藥。宜漫火煎服之。若陰寒病急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李念莪本草通玄曰。補藥須封固。文火細煎。利藥宜露頂。武火速煎。尤生洲壽世青編曰。如煎探吐痰飲之劑。

當用武火。取其急速。而發吐之也。此數說或有理。要好行小慧者已。

又按煮藥所用水火。靈樞。有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而仲景有甘爛水。潦水。泉水。東流水。蓋皆取熟淡不助里飲。(陳藏器。千里水。及東流水說。宜考。)又有清漿水。殆取性涼解熱也。(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宜考)如其他諸方。

當從玉函。用井華水為妙。然或有難遽辨。故吳仁齋傷寒蘊要曰。取新汲井水。若有鹹味苦鹹者。皆不可用。此說為是。又儒門事親。有水解一篇。文繁不錄。又梶原性全萬安方氣病中。引森立天可用方。人參湯煮法曰。要用勞水陳蘆。不然則水強火盛。藥力不出也。性全更舉活人書七味蔥白湯為徵云。

不獨此藥。諸煮湯法。皆須要弱水微火也。虛勞傷寒。產婦老人小兒。氣力微者。尤可用勞水。此說亦是。又本草綱目曰。火用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藥力。烰炭。取其力慢。櫟炭。取其力緊。溫養用糠及馬屎牛屎者。取其緩而能使藥力勻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