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6)

1. 治熱病生熱毒瘡諸方

夫臟腑虛實不調。則生於客熱。表有風濕。與熱氣相搏。則身體生瘡。癢痛而膿汁出。此風熱所為也。

治熱病。遍身生熱毒瘡。癢痛。有膿水。宜服玄參散方。

玄參(一兩),羚羊角屑(一兩),黃耆(一兩銼),川升麻(一兩),大青(一兩),漏蘆(二兩),地骨皮(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玄參(60克),羚羊角粉末(60克),黃耆(60克,切碎),升麻(60克),藍草(60克),漏蘆(120克),地骨皮(60克),大黃(60克,切碎並微炒),甘草(30克,炙到微紅並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毒氣攻皮膚。生瘡癢痛。宜服漏蘆散方。

漏蘆(一兩半),木通(一兩),藍葉(一兩),犀角屑(一兩),梔子仁(一兩),玄參(一兩)川升麻(一兩),川朴硝(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漏蘆(75克),木通(50克),藍葉(50克),犀角屑(50克),梔子仁(50克),玄參(50克),川升麻(50克),川朴硝(50克),甘草(25克,炙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述藥材磨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中盞的水,煎煮至六分之三。去除藥渣後,加入半合的生地黃汁。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治熱病。毒氣不散。遍身生熱毒瘡。宜服白蘚皮散方。

白蘚皮(半兩),川升麻(半兩),黃芩(半兩),玄參(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犀角屑(半兩),梔子仁(半兩),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白蘚皮:**半兩

**川升麻:**半兩

**黃芩:**半兩

**玄參:**半兩

麥門冬: 一兩,去除中心並烘烤

**犀角屑:**半兩

**梔子仁:**半兩

**赤芍藥:**半兩

川大黃: 半兩,切碎並輕微炒

甘草: 半兩,烘烤至稍微變紅並切碎

杏仁: 半兩,在湯中浸泡後去皮尖,兩仁混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累發汗。毒氣不盡。攻於頭面及身體。發瘡如豆。頭白根紫。為毒氣盛。宜服葛根散方。

葛根(一兩銼),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知母(一兩),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鬱金(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葛根(1 兩,刨成片) 川升麻(1 兩) 犀角屑(1 兩) 知母(1 兩) 黃芩(1 兩) 甘草(1 兩,炙烤至微紅,刨成片) 鬱金(1 兩) 川大黃(1 兩,刨碎,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用雞子一枚。取清。以新汲水半盞。同調藥。不計時候服。

白話文:

上述藥方,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打一個雞蛋,取蛋清。加半碗新汲取的水,與藥粉調勻。不限時間服用。

治熱病。毒氣壅為瘡腫。宜塗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川大黃(一兩),乳香(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蔥白三兩。細切。入諸藥。同搗為膏。用塗腫上。可厚三分以來。干即重換。

白話文:

上述藥方:將藥材搗碎成粉末狀。加入切碎的蔥白三兩。再與其他藥材一起搗成膏狀。將膏藥塗抹在腫脹處。塗抹厚度可達三分鐘。膏藥乾燥後,請再重新塗抹。

治熱病。經五七日後。毒氣攻皮膚。生瘡腫。宜服消腫退壅毒方。

生油(一合),胡荽汁(一合),雞子白(二枚)

白話文:

植物油(半杯),香菜汁(半杯),雞蛋清(兩個)

上件藥。相和令勻。空腹頓服。如未止。再服之。

又方。

川大黃(二兩),膩粉(半兩)

上件藥。相和細研。用生麻油調如膏。塗。

又方。

上以精豬肉。薄切。冷水浸。裛干。搦於瘡上。熱即換之。

治熱病。熱毒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帶瘭漿。或沒或生方。

葵菜爛煮。以蒜齏同食之。即止。

上件藥。初患。急宜食之。若不早治。極者多死。若病瘥後。瘡瘢色黑。經歲方滅者。此是惡毒時氣也。永徽四年。此從西東流。遍於海內。若有此疾。但依方急食。必效。

白話文:

上方的藥物,在疾病剛發作時,應立即服用。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多會死亡。如果疾病痊癒後,傷口處的疤痕顏色發黑,要經過很多年才能消失,這是由於惡毒的疫氣所致。永徽四年,這種疫氣從西方流傳到東方,遍佈全國。如果患有此病,只要按照藥方及時服用,一定會見效。

2. 治熱病發疱瘡諸方

夫熱病。表虛里實。熱毒氣多發此瘡。其瘡色白或赤。發於皮膚。頭作漿戴白膿者。其毒則輕。有紫黑色作根。隱隱在肌肉裡。其毒則重。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形如豌豆。故以為名也。

白話文:

熱性疾病常有表虛裏實的現象,熱毒之氣旺盛會導致這種瘡。這種瘡的顏色可能偏白或偏紅,長在皮膚表面。如果頭部出現膿狀分泌物,則病情較輕。如果瘡呈現紫黑色,紮根於肌肉深處,則病情較重。嚴重的情況下,身體內部各處和七竅都會長出類似豌豆大小的瘡。因此,這種病被稱作「豌豆瘡」。

治熱病。胃中熱毒生疱瘡。如豌豆。宜服大黃散方。

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黃連(一兩半去須),川升麻(一兩),黃芩(三分),漏蘆(三分)玄參(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川大黃(2兩,切碎並微炒) 黃連(1.5兩,去鬚) 川升麻(1兩) 黃芩(0.3兩) 漏蘆(0.3兩) 玄參(0.3兩) 甘草(0.3兩,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熱毒盛。疱瘡出。頭黑者為難治。宜服藍葉散方。

藍葉(一兩),犀角屑(一兩半),木香(一分),川升麻(一兩半),玄參(一兩),蘧麥(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藍葉:60 克 犀角屑:90 克 木香:15 克 川升麻:90 克 玄參:60 克 蘧麥:60 克 甘草:30 克(炙微赤後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疱瘡出。心煩熱盛。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木香(一兩),紫草(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漏蘆(一兩),麝香(一分研),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犀牛角粉(50克),川升麻(50克),木香(50克),紫草(50克),麥門冬(50克,去中心),漏蘆(50克),麝香(5克,研磨),甘草(25克,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疱瘡。心神煩躁。宜服地骨皮散方。

地骨皮(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去須),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木香(一兩),羚羊角屑(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地骨皮:100 公克
  • 黃芩:100 公克
  • 黃連:100 公克(去除須根)
  • 大黃:100 公克(切碎,微炒)
  • 木香:100 公克
  • 羚羊角屑:100 公克
  • 甘草:50 公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生疱瘡。狀如豌豆。宜服梔子飲子方。

梔子仁(一兩),瞿麥(半兩),木通(半兩銼),苦竹葉(半兩),黃芩(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豉(一合)

白話文:

梔子仁(50克),瞿麥(25克),木通(25克,切碎),苦竹葉(25克),黃芩(50克),甘草(25克,烤至微紅,切碎),豉(150克)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壯熱頭痛。發疱瘡如豌豆方。

石膏(二兩),柴胡(一兩去苗),虎杖(一兩銼),知母(半兩),赤芍藥(一兩),梔子仁(三分),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石膏(80 克) 柴胡(40 克,去除根須) 虎杖(40 克,切片) 知母(20 克) 赤芍藥(40 克) 梔子仁(1.2 克) 犀角屑(20 克) 甘草(20 克,炙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發疱瘡。形如豌豆。宜服發毒氣。木香散方。

木香(一分),豉(一合),蔥白(三莖),麻黃(一兩去根節),干薄荷(一分)

白話文:

木香(10克),炒大豆(250克),蔥白(3根),麻黃(50克,去除根和節),乾薄荷(10克)

上件藥。細銼。都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衣蓋取汗。

治熱病毒氣盛。生疱瘡如豌豆方。

竹葉(二兩),小麥(二兩),石膏(二兩搗碎)

白話文:

苦竹葉(120 克),小麥(120 克),石膏(120 克,搗碎)

上件藥。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

又方。

胡荽(一握細切),生地黃(三兩細切)

上件藥。相和。搗絞取汁。空心頓服。

又方。

紫草(二兩並根)

上件藥。細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