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禱告藥皇誓疏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長至日,王家瓚謹以清香禱告於藥皇曰:竊聞《詩》云:「上帝臨汝,無貳爾心。」《書》曰:「作善降之百樣,作不善降之百殃。」又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此列聖所垂之明訓也。微氓如家瓚,生既不辰,命復多舛,蓋自先祖母五十餘年,撫孤植節,一線單傳,以迄於今。吾父衰齡望八,吾母見背,兩弟繼歿,俱無嗣息。

白話文:

康熙三十一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夏至日,王家瓚恭敬地以清香祭奠藥王,說道:我曾聽說《詩經》上說:「上帝降臨到你身邊,只要心懷誠敬。」《尚書》上說:「行善的人會得到百種吉慶,作惡的人會招致百種禍殃。」又說:「心存仁德就會吉祥,違逆天理就會兇險,就像影子追隨形體一樣。」這是歷代聖賢留給我們的明確訓示。像我這樣的普通人,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從先祖母五十多年來撫養孤兒、堅守節操,獨自承擔傳宗接代的責任,一直到現在。我的父親已經衰老臨近八旬,我的母親已經去世,兩個弟弟也相繼去世,都沒有留下子嗣。

瓚所生兒女六人,亦皆以痘殤,孤危至此,無日不返躬自責也。惟此瘍醫世業,謹守家傳,凡見諸苦惱,無論貧富,先懷悲憫,耿耿此心,惟無可表。第自揣以褊淺之見識,荷司命之擔當,任大責重,豈盡無訛,清夜深思,愈增憂懼。幸而歲戊辰,竟得子,已已冬出痘矣。庚午又得子,今冬又出痘矣。

白話文:

我的六個兒女都因為天花而死亡,孤苦無依到這種地步,每天都反省自己責怪自己。只有這份醫治天花的家業,我謹守家傳,凡是遇到痛苦的人,無論貧富,我都先懷著悲憫之心,但這一點無法表達出來。只是憑藉自己膚淺的見識,承擔了重大的責任,怎麼可能沒有錯誤?每當在寂靜的夜晚深思時,憂慮和恐懼就更甚。幸好戊辰年,我終於生了一個兒子,己巳年的冬天他出天花了。庚午年我又生了一個兒子,今年冬天他又出天花了。

家瓚向天稽首,末由報答鴻麻,誠恐遷善不力,惡將蝟集,舜蹠之分,間不容髮,敢矢誓願為承先裕後之基址。其首重者,忍辱安貧,畢生兢守,誓不趨時誇耀;或遇瀕危之症,悉心療治,誓不惜名恝置;或遇輕淺之疾,即時安慰,誓不張皇顯功;或病果疑難,學識未到,必詳審以待高明,誓不耽延貽誤;或遇富厚之家,誓不幸災攫利;或遇貧困之人,隨力救援,誓不市恩而沾譽;或遇當道搢紳,隨緣調治,誓不媚諛以玷祖先。

白話文:

家瓚向天叩首,表示自己沒有什麼豐功偉業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非常擔心自己遷善的決心不夠堅定,惡行就會像蝟毛一樣密密麻麻地聚集起來。舜和蹠之間的分別,只有一線之隔。我敢發誓願意為承先啟後的基石。最重要的是,要忍受屈辱和忍受貧窮,終生都要謹守誓言,絕不趨炎附勢、誇耀自己;如果遇到危及生命的疾病,就一定盡心盡力治療,絕不惜名聲不保;如果遇到輕微的疾病,就及時安慰,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如果遇到疑難雜症,學識不夠,就一定要詳細審查等待高明的人來治療,絕不拖延誤事;如果遇到富貴之家,決不希望他們得病而趁機牟利;如果遇到貧困之人,就盡力救助,絕不以此施恩來博取名譽;如果遇到當官的顯貴,就隨緣調治,絕不阿諛奉承以玷污祖先的名聲。

嗟乎!人命至重,冥報難逃,執一得以誤人,昧良心而罔利,均弗為之,若知之而自犯之,是自絕於天也。設家瓚世味攖心,初終易轍,陽譴陰誅,交加不悔,神抵在上,其明鑑之。惟是力有所不逮,情有所不忍,目擊貧病無告,煙火不繼之家,每有不堪之慘,徹底躊躇,點金乏術,今擬於薪水布袍之外,量為留余,制諸藥餌,為救療貧病之萬一。猶以母靈暴露,力不從心,然一安慈魄,此事亦誓必為之也。

白話文:

唉!人的生命非常珍貴,冥冥之中的報應是無法逃脫的。固執己見可能誤導他人,昧著良心貪圖私利,我都不會這麼做。如果明知故犯,那就是自絕於天。即使家中富貴榮華,卻人心險惡,從頭到尾都在欺騙,陽間和陰間都會降下懲罰,到時後悔也來不及了。神靈在天上看著,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只是有些事情是力所不及,有些感情是無法忍耐的。看到窮苦生病的人無依無靠,每天連飯都沒得吃,我實在無法承受這樣的悲慘景象,心中焦慮萬分,卻又無計可施。我打算在薪水之外留下一部分錢,製作一些藥物,以備救治那些貧困病人的不時之需。但現在我母親的遺體還停放在外,我力不從心。不過安葬好母親後,我一定會做這件事。

所仰祈者,老父壽而康寧,優遊晚景,二子克自振立,以延列祖書香,以報張太君之苦節,則臣願足矣。若夫一身之榮辱,則家瓚命相已定,不敢妄祈,不勝戰慄投誠之至。

白話文:

我祈求的是:父親健康長壽,安享晚年;兩個兒子能自立,繼承祖上的書香門第,以報答張太君的辛勞。這樣,我的願望就滿足了。至於我個人的榮辱富貴,早就由上天註定,我不敢妄求,只能惶恐地將一切交由命運安排。

丙午之秋,東作陰騭文頌言畢,覆命兒輩於祖筆一卷中,檢先大父緘齋公「禱告藥皇誓疏」底稿,讀之怦怦心動。鳴呼!以慈悲為命脈,以神明為監史,以忍辱為安貧之極致,以種德為詒謀之首務,苟非深明於天人相與之微,有能如是之憂勤惕厲者乎?東老矣,幸食舊德,以迄於今,綿及曾元,識字讀書,皆先人之賜也,謹錄一通,俾兒孫朝夕觀省,相與動心忍性,溫溫惴惴,無忝所生,是則予小子之責也夫。孫岱東百拜謹識,時年七十有三。

白話文:

丙午秋天,我在完成《陰騭文頌》後,回家向兒子們交代祖傳遺物一卷中,檢出祖父緘齋公「祈求藥王發誓之文」的草稿,讀後心中深受感動。唉!以慈悲為生命線,以神明為監察者,以忍辱負重為安貧的極致,以積德行善為謀劃的重中之重,要不是深刻理解人與天的微妙關係,怎麼可能像他這樣憂心忡忡、勤奮自勉呢?我年紀大了,有幸享用祖傳的恩德,延續至今,我的曾孫們也都能識字讀書,這都是先人的福澤啊。我謹慎地抄錄一本,讓子孫每天早晚閱讀,互相勉勵保持心志堅定,謹慎小心,不辱先人,這正是我的責任啊。孫岱東叩拜謹記,時年七十三歲。

此篇誓疏,雖非講學之文,然惟有此實心,斯有實學,則是此心亦吾醫所宜亟講也。雲林先生之後,迄今五世矣,不僅良醫代出,抑且書香相繼,安知非此存心之報哉?當弁卷首,以志我儕講學之一證。

白話文:

這篇發誓的序文,雖然不是用來講述學問的文章,但是隻有具備這種誠實的心,才會有踏實的學問,所以這種用心也是我們醫者應該急速討論的。雲林先生之後,迄今已經傳了五代,不僅一代代出現了良醫,而且還有書香傳家。怎能知道這不是因為他們內心誠實而得到回報呢?現在放在卷首,作為我們講學的一個見證。

大烈識

2.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世居閶門外下塘。所著《溫證論治》二十則,乃先生遊於洞庭山,門人顧景文隨之舟中,以當時所語,信筆錄記,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辭多結屈,語亦稍亂,讀者不免晦目。烈不揣冒昧,竊以語句少為條達,前後少為移掇,惟使晦者明之;至先生立論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

白話文:

葉天士,名為桂,號稱香巖,世代居住在鎮江城外下塘。他寫的《溫證論治》二十條,是先生遊歷洞庭山時,他的學生顧景文在船上跟著,將當時的談話隨手記下,當時沒有多加整理,因此文句較為生硬拗口,語言也有些雜亂,讀者難免會感到費解。我冒昧地對語句稍作疏通,前後次序稍作調整,只為了讓晦澀難懂的地方變得清晰;至於先生立論的要旨,我不敢稍作更動。

3. 溫證論治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裡;溫邪則化熱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云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加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

白話文:

溫熱疫邪從上而下侵襲,首先侵犯肺部,進而逆傳到心包。肺主氣,屬衛氣;心主血,屬營氣。辨別營衛氣血,雖然與傷寒相同,但是論及治療方法,則與傷寒大不相同。因為傷寒之邪停留於表,然後轉變為熱入裡;而溫熱疫邪轉化為熱的速度極快。當疫邪還未傳到心包時,邪氣仍在肺部,肺與皮毛相應而主氣,所以說它在表。初期使用辛涼清解的藥物。如夾雜風邪,加用薄荷、牛蒡等藥;如夾雜濕邪,加用蘆根、滑石等藥。

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乾,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溫熱雖久,總在一經為辨。

白話文:

如果風邪外透於熱氣之外,或濕邪滲透到熱氣之下,不去與熱邪對抗,勢必會孤立無援。如果不去對抗,風邪夾帶溫熱而化生燥氣,清竅必然乾澀,這是因為水主之氣不能上達榮養,兩陽相剋所致。濕邪與溫邪結合,蒸騰鬱積而矇蔽上焦,清竅因此壅塞,濁邪損害清氣,這種病症類似傷寒。驗證的方法是,傷寒症狀變化多端,溫熱病雖然時間較長,但總是在某一條經絡中辨證。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速透斑為要。

白話文:

前言:辛涼的藥物可以散發風熱,甘淡的藥物可以祛除濕氣。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說明病邪已經逐漸進入營分。

營分受熱,血液就會受到損害,導致心神不安,晚上睡不著覺,或者出現淡淡的斑點。這時,就要停止使用發散氣藥。

如果是因為風熱而轉入營分的,可以使用犀角、竹葉等藥物;如果是因為濕熱而轉入營分的,可以使用犀角、花露等藥物,並加入涼血清熱的方劑中。

如果患者出現煩躁、大便不通的情況,還可以加入金汁。對於老年人或體質寒涼的人,可以用人中黃代替金汁。重點是要迅速透發斑疹。

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病雖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彷徨,此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

白話文:

如果斑疹出現,發熱持續不退,這是胃中津液耗盡造成的。治療上應以甘寒之劑為主,病情重的可以用玉女煎之類的方劑,病情輕的可以用梨皮、甘蔗汁之類的藥物。或者,患者腎水本來不足,雖然病邪還沒有到達下焦,但往往會先出現心神不寧等症狀,這可以從舌象上得到驗證。此時,可以在甘寒藥物中加入鹹寒之藥,目的是預防病邪深入。如果病邪一直徘徊在氣分中,可以期待通過發汗將邪氣排出。治療方法應以益胃為主,讓邪氣與汗液一起排出,熱氣到達體表腠理時,邪氣就會隨汗液排出。發汗後,胃氣會虛弱,應注意保暖一整天,等胃氣恢復後,體溫自然會恢復正常。

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症。此時宜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氣。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當疾病在出汗中被驅除時,正氣會虛弱,陽氣會隨著汗液排出,身體就會逐漸變冷,但這並不一定是脫症。此時應該讓病人安靜地躺著,養護陽氣,讓陽氣恢復。旁人切勿驚慌,頻頻呼喚,以免擾亂病人的元氣。只要診斷病人的脈象,如果脈象虛軟和緩,即使病人疲倦地躺在牀上不說話,出汗身體發冷,也並非脫症;如果脈象急促,病人煩躁不安,睡不著,出汗身體發冷,那纔是氣脫症。此外,若邪氣強盛,正氣虛弱,無法一次出汗解決,則需要停一兩天後再次發汗治療才能痊癒,這一點需要知道。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猶之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症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有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也。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宜清氣。

白話文:

再談到氣病不傳給血液,而是邪氣滯留在三焦,猶如傷寒中的少陽病。少陽病需要調和表裡兩層,而這種氣病則需要分別消散上下。根據症狀靈活變通治療,就像近期用杏仁、樸硝、茯苓等藥物,或者像溫膽湯那樣治療腹瀉。因為這種氣病仍然在氣分之中,還有發汗的可能,轉變成瘧疾的機緣。一般來說,看病時,在衛氣之後才談論氣分,在營血之後才談論血分。在衛氣階段可以發汗,到氣分階段才應該清氣。

乍入營分,猶可透熱,仍轉氣分而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是也。至入於血,則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是也。若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耳。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如法應清涼,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涼,蓋恐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

白話文:

當病情剛進入營分時,患者還能承受溫熱,仍可以使用轉化氣分的藥物來緩解,像是犀角、元參、羚羊角這些藥材。

但當病情進入血分時,就要擔心會耗血動血,必須直接使用涼血散血的藥物,例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這些藥材。

如果不依照病情緩急的原則用藥,恐怕會手忙腳亂。

特別是我們吳地,濕氣邪氣容易讓人受傷,如果患者面色發白,就要特別注意保護他們的陽氣,因為濕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虛弱。

如果病情需要清涼的治療,可以用到六七成涼性,但不能過於寒涼,以免濕熱一去,陽氣也衰弱了。

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便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漫然而進也。又有酒客,裡濕素盛,外邪入裡,與之相搏,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

白話文:

臉色蒼白的人,要注意觀察他們的津液是否充足,至少要達到六七成。那些發燒後身體變冷的人,不要隨便說他們虛寒而服用補劑,因為害怕火爐的煙雖然熄滅了,但灰燼中還有火種。需要仔細觀察,情況明朗後才能少量使用,千萬不能輕率地服用補劑。另外,有飲酒習慣的人,體內濕邪較重,外來的病邪如果入侵,就會與內在的濕邪相搏。在陽氣旺盛的人身上,胃濕往往較多;在陰氣較盛的人身上,脾濕也較多。但是,兩種情況轉化為熱證的表現是一樣的。對於熱病,治療陰虛比較容易,而疏通陽氣則最為困難。

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從外解,必致裡結,裡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謂其不可下也。惟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乃為無濕,始不可再攻也。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白話文:

再次論述,三焦如果從外部無法疏解,必定會導致內部結聚。內部結聚在哪裡?在陽明胃和腸道。因此同樣需要用攻下的方法,不能因為辨證是氣血虧虛,就認為不可攻下。只有傷寒時熱邪在內,劫奪津液,攻下宜用猛烈的下法;而本病主要是濕邪內搏,攻下宜用較輕的下法。傷寒大便溏薄,是熱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薄,是濕邪未盡,必須等到大便變硬,纔是濕邪已除,纔不再攻下。此外,人體的脘部在腹部上方,位置居中,按壓時疼痛,或自己疼痛,或痞脹,應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因為它靠近腹部。

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瀉心湯隨症治之。若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裡先結者,或邪鬱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世之杏、蔻、橘、桔等,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又有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者,其口必甜,此為脾癉。

白話文:

一定先檢查舌頭,如果舌苔是黃色的或混濁的,可以根據症狀服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治療。如果舌苔是白色的但沒有乾燥,或者黃白相間,或者灰白色但沒有口渴,切勿亂服苦寒瀉下的藥物。

如果患者有外邪未解但內部已經出現實熱的情況,或者邪氣鬱結未消散,或者本來就屬於虛寒體質,即使有胸脘痞痛,也應採用開通泄導的方法,宣通氣滯,讓氣能夠運送至肺部。像近世常用的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等藥物,性質微苦微辛,具有疏通的作用,可以使用。

此外,如果舌苔白而且黏膩,吐出的唾液混濁黏稠,患者的口中一定會有甜味,這是脾氣虛弱所致。

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當用佩蘭葉,芳香辛散以逐之。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募原達出矣。

白話文:

濕熱之氣聚集,與脾胃之氣爭鬥,脾胃之土氣過盛。過盛之氣上泛,宜用佩蘭葉,它芳香辛散,可驅逐濕熱。如果舌苔像鹼一樣,說明胃中宿食不化,濁穢之氣鬱積。應急急開通泄導,否則濕熱壅滯中焦,氣血難以從脾胃運送到全身。

再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薄白而乾者,肺液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苔白而底絳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即乾也。此可勿憂,再從裡而透於外,則變潤矣。

白話文:

如果舌苔呈現又厚又白又乾燥的狀態,這是胃液分泌不足、氣傷導致的。治療時可在滋潤藥中加入甘草,讓甘草發揮滋養津液的作用。

如果舌苔呈現又白又薄的狀態,這是受到外感風寒所致。治療時宜疏散表邪。

如果舌苔呈現又薄又白又乾的狀態,這是肺部津液受到損傷所致。治療時可加入麥冬、花露、蘆根汁等清潤之品,以潤肺化燥,為上策。

如果舌苔呈現白色而底部呈現紅色,這是濕氣阻滯、熱邪潛伏引起的。治療時應先祛濕透熱,避免舌苔變乾。不用過於憂慮,再從體內調理,使水分濡潤到體表,舌苔自會變得濕潤。

初病舌即乾,神不昏者,宜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潰,不可救藥矣。

前云舌黃或濁,當用陷胸、瀉心,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大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裡,表症必無,或存十之一二,亦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皆可。

白話文:

前文提到,如果舌頭黃或濁,應該用陷胸、瀉心等治療方法,但必須是用帶土色的黃。如果是光滑的舌頭,表示只有無形的濕熱,而且已經有中氣虛弱的跡象,切忌使用前面提到的方法。

從肚臍以上到大腹,如果有脹滿、脹痛的情況,說明邪氣已經進入內部,表症已經不存在,或者只剩十分之一、二的表症,也需要檢查舌頭。

如果舌頭很黃,像是沉香的顏色,或者灰黃色、老黃色,或者舌頭上有斷紋,都應該使用下法治療,例如小承氣湯。小承氣湯可以加入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藥材。

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藥,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矣。

再黃胎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養之。

白話文:

如果黃苔不厚而較滑潤,說明熱邪未傷津液,仍然可以清熱透表。但是如果黃苔雖然薄,但很乾燥,說明邪氣雖然已經去除,但津液受損。此時不宜使用苦寒重劑,應該用甘寒輕柔的藥物來滋養。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受邪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清泄之。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即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白話文:

再說熱邪傳入血脈時,舌頭顏色必定會變紅。紅色,就是深紅色。一開始傳入時舌色為紅色,中間夾雜著黃白色,這是指氣分中的邪氣尚未完全消散。如果疏散外衛之氣,同時透入營血,兩方面都調和即可。舌頭純紅色且鮮亮,說明胞絡受到邪氣侵襲,宜用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清熱解毒之藥治療。如果持續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旦深入,體內的經絡就容易閉塞。這時菖蒲、鬱金等藥無法疏通,需要使用牛黃丸、至寶丹一類的藥物開通閉阻,防止患者昏厥痙攣。

再論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血為要。色絳而舌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其有舌心獨絳而乾者,亦胃熱而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乾火盛之候矣。舌尖獨絳而乾,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

白話文:

如果舌頭呈絳紅色且乾燥,說明邪火劫持營氣,此時應以涼血清血的藥物為主。如果舌頭絳紅且舌中心乾燥,表示心胃火旺,灼傷津液,可加入黃連、石膏等藥物。如果只有舌中心絳紅且乾燥,表示胃熱導致心營受灼,應在清胃方中加入清心藥物。否則,火勢會蔓延到舌尖,出現津液乾枯、火熱旺盛的情況。如果只有舌尖絳紅且乾燥,則表示心火上炎,應使用導赤散瀉下心腑之火。

若煩渴、煩熱,舌心乾、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反致滋膩留邪。至舌絳望之若乾,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薰蒸,將成濁痰蒙閉心胞也。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

白話文:

如果感到口渴、煩熱,舌頭中央乾燥、四邊發紅,中央發黃或發白,這並不是血的問題,而是上焦氣熱消耗了津液,應立即使用涼膈散來消除體內的無形之熱。觀察病情的後續變化就可以了;切勿使用補血藥物,這反而會滋生濕熱,留存病邪。如果舌頭呈深紅色,看起來很乾,但用手觸摸時仍有津液,表明津液不足,濕熱蒸騰,即將形成濁痰堵塞心包。如果舌頭呈深紅色,上有黏膩的物質,看起來像苔又不像苔,這表示體內夾雜著穢濁之氣,需要立即使用芳香化濁之藥驅除。

舌絳而抵齒難伸出口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將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此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

白話文:

如果舌頭發紅且頂著牙齒難以伸出來,這表示痰液阻塞舌根,伴有內風。

如果舌頭發紅且光亮,這表示胃陰虧虛,需要立刻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

如果舌頭發紅且有散佈的黃白色小點,這表明即將生出潰瘍。

如果舌頭上有大紅點,這表示熱毒侵犯心臟,需要使用黃連、金汁等藥物。

如果舌頭發紅但顏色不鮮豔,且乾枯萎縮,這表示腎陰嚴重虧虛,需要立刻使用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延遲治療,恐會陰虛極度,而難以挽救。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潮濕,當加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熱相搏,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紫而乾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

白話文:

如果有熱氣傳到營血之中,而這個人原本就有瘀傷或宿血在胸膈之間,那麼舌頭的顏色一定會是紫暗色的,按壓起來會感覺潮濕。此時應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例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熱邪相搏,阻礙正氣運行,就會演變成像狂熱發作的症狀。如果舌頭紫而腫大的,則可能是酒毒沖心所致。如果舌頭紫而乾燥的,則可能是腎、肝的顏色反映出來,較難治療。

舌若淡紅無色,或乾而色不榮者,乃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白話文:

如果舌頭淡紅沒有顏色,或者乾燥而顏色暗淡,這表明胃液受到損傷,無法轉化為津液。此時應該使用炙甘草湯調理,不得使用寒涼性的藥物。

再有不拘何色,舌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

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或有傷痕血跡者,必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症,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而毒延於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白話文:

舌頭沒有乾的感覺,但自我感覺非常鬱悶,這是脾濕很盛的原因。或者舌苔上有傷痕和血跡,一定要問患者是不是刮傷的,不能因為有血就認為是燥症,還是應該從濕的方面治療。另外,患者神智清醒,舌頭腫大到伸不出口,這是脾濕胃熱鬱結到極點化為風,而且毒邪蔓延到口腔。使用大黃磨成粉末,加入藥方中,就可以消退舌頭腫脹。

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慎不可忽視。如口渴煩熱而燥者,平時胃燥也,不可攻之,宜甘寒益胃;若不渴、肢寒而潤者,乃挾陰病,宜甘溫扶中。此何以故?外露而裡無也。

白話文:

如果舌頭沒有舌苔,但隱約有如煙煤的樣子,不可掉以輕心。如果同時有口渴、煩熱、乾燥等症狀,表明平時胃部乾燥,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應該用滋陰降火、補益胃氣的藥物。如果沒有口渴、四肢發涼而舌苔潤澤,表示體內有寒氣,應該用滋陰溫陽、扶持中氣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舌苔外露,但體內卻空虛。

舌黑而滑者,水來剋火,為陰症,當溫之。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惟加入參、五味子,或救萬一。舌黑而乾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若黑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鹹苦下之。

白話文:

  • 舌頭黑色且濕滑,表示水邪剋制火氣,屬於陰證,應當溫補。如果舌頭變短,說明腎氣衰竭,難以治療,只能加入人參、五味子等藥材,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 舌頭黑色且乾燥,表明津液耗盡,火氣旺盛,應立即清熱瀉火,滋補腎水。
  • 如果舌頭黑而乾燥,中間部分比較厚,這是土燥水枯的表現,應急用鹹苦瀉劑治療。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病初入募原,未歸胃腑,急急透解,莫待傳入而為險惡之症。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凶,須要小心!凡斑疹初見,須用紙燃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多見。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

白話文:

如果舌頭白如粉末且光滑,四邊呈紫色,表示溫疫病剛入侵募原,尚未傳入胃腑。此時必須緊急發汗驅邪,不要等到傳入後變成兇險疾病。並且,看到這種舌頭的人,病情一定危重,需要小心應對!

所有斑疹初發時,都要用紙燃燒照看胸背兩側。點狀較大且位於皮膚上的稱為斑,或稱隱隱約約的稱為疹。斑疹可以見,但不能過多。根據醫書記載,斑呈紅色代表胃熱,紫色則表示熱毒極盛,黑色則為胃潰爛。但也要結合外在症狀一起診斷。

春夏之間,濕病俱發斑疹為甚,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此非虛斑,即屬陰斑。或胸前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當溫之。若斑色紫而點小者,心胞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斑黑而光亮者,熱毒極熾,雖屬不治,然其人氣血充者,依法治之,或有可救。

白話文:

在春夏交替的時節,濕氣容易引發斑疹,其中淡紅色的斑點,四肢無力,口不渴,脈搏不強不快,表示這並不是氣血不足造成的虛斑,而是體內陰氣過剩的陰斑。

如果胸口只有幾顆淡紅色的斑點,臉色發紅、腳卻發冷,或者有大便溏稀的情況,這表示陰氣過盛,阻滯了陽氣運行,需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如果斑點呈紫色且小,表示心包有熱毒;斑點大而紫色,表示胃中有熱毒。如果斑點是黑色的,而且有光澤,表示熱毒非常嚴重,雖然很難治癒,但如果患者氣血充足,按照方法治療,還是有可能挽救生命的。

若黑而晦者,必死。黑而隱隱,四旁赤色者,乃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而可救者。又有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之時,宜神情清爽,方為外解裡和;如斑疹出而昏者,此正不勝邪而內陷,或胃津內涸之候矣。

白話文:

如果痘痘發黑且暗淡,通常會死亡。如果痘痘發黑且隱約可見,周圍發紅,說明火氣鬱結在體內,需要大量使用清涼的藥物疏通。偶爾會出現痘痘由黑轉紅的情況,這種情況還有救。如果有痘痘同時伴有斑疹,表示邪氣不均,需要根據痘痘的位置對症下藥。不過,斑點通常與血液有關,疹子多與氣有關。斑疹都是邪氣外發的現象。出現斑疹時,如果神志清醒、精神清爽,表明外邪正在散發,內部也在恢復平衡。如果斑疹出現後患者昏迷,表示邪氣過於強大,導致內陷,或者胃中津液乾涸所致。

再有一種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若未至久延,氣液尚在未傷,乃為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枯白如骨者多凶,氣液竭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白色的痰液,顆粒像水晶那麼小。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濕熱損傷了肺,邪氣雖然已經排出體外,但是身體的津液已經乾枯了。這種情況必須用甘味的藥物來滋補。如果沒有拖到很長時間,體內的津液還沒有完全枯竭,這時可能是濕氣鬱積在衛氣的分界處,導致汗液難以排出所致。這時應該調理氣分中的邪氣。如果痰液乾枯得像骨頭一樣,情況通常很危險,說明津液已經完全枯竭了。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走於此處。病深動血,結瓣於上。陽血色紫,紫如乾漆;陰血色黃,黃如醬瓣。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惟症尚不逆者猶可治,否則難治矣。此何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白話文:

在治療熱性疾病時,在檢查舌苔之後,還需要檢查牙齒。牙齒是腎臟的副屬器官,牙齦是胃經的絡脈。熱邪如果沒有使胃津乾燥,必定會耗傷腎液。而且,這兩個經脈的血液都流經這個部位。病情嚴重時,會影響血液,在牙齒上形成血斑。陽血的顏色是紫色,就像乾漆一樣;陰血的顏色是黃色,就像醬瓣一樣。如果出現陽血徵象,應以調治胃氣為首要;如果出現陰血徵象,應以救治腎氣為要。不過,牙齒上出現血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只有症狀還沒有逆轉的患者尚可治療,否則難以治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液向下竭盡,陽氣向上逆亂。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證見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衛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而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若咬牙齧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咬牙者,胃熱氣走其絡也。咬牙而脈症皆衰者,胃虛無穀以內榮也。

白話文:

牙齒像石頭一樣乾燥光亮: 說明胃火旺盛。症狀包括不出一汗、怕冷,表示衛氣偏盛,宜使用辛涼藥物發散衛氣,透出汗液。

牙齒像枯骨的顏色: 表示腎精枯竭,難治。

牙齒上半部潤澤: 表示水分不上升,而心火上炎。應急急清心降火,待枯萎部分轉為潤澤就好。

咬牙切齒: 表示濕熱化風,引發痙攣。但若是單純咬牙,則表示胃熱之氣沿著經絡行走。

咬牙且脈象、症狀都很衰弱: 表示胃氣虛弱,沒有足夠的津液滋養身體。

此何以故?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症,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來泄土故也。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虛症會喜歡實症。舌頭不能伸縮且僵硬,牙關緊咬難以打開,這不是風痰阻礙經絡,就是將要發生痙攣,用酸性的東西擦拭就能打開,這是因為酸味能走筋脈,木能疏導脾胃。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而濕濁用事,多死。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為胃火沖激,不痛者為龍火內燔。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白話文:

如果牙垢像灰粉一樣,表示胃氣衰弱,體液枯竭,濕氣過重主導,這種情況下容易死亡。剛開始患病時,牙縫流出清血,並且疼痛的,是胃中熱氣上沖所致;不疼痛的,是腎臟中火氣內燒所致。牙齒焦黑且沒有牙垢的,會死亡;牙齒焦黑但有牙垢的,是腎臟過熱、胃氣被劫奪造成的,應稍微瀉下,或用玉女煎滋陰清胃、救助腎臟。

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恐邪來害妊也。如熱極者,有用井底泥及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護胎之意,然亦須看其邪之可解而用之。如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察,不可固執,仍宜步步保護胎元,恐正損邪陷也。

白話文:

對於女性疾病,病症與男性類似,但女性較常發生在懷孕前或生產後,以及經期剛開始或剛結束時。

過去的醫家認為,懷孕前的疾病,主要是由於外邪入侵造成,所以通常會使用四物湯加減來治療,以避免外邪損害胎兒。

如果患者體熱過盛,可以用井底泥或藍布浸泡冷水敷在肚皮上,這些都是保護胎兒的做法。但也要觀察病人的情況是否適合使用這些方法。

如果使用補血化瘀的藥物效果不佳,就需要仔細辨證,不能固執己見,應該逐步保護胎兒,避免正氣受損,邪氣入侵。

至於產後,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症用之,亦無妨也;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況產後當血氣沸騰之際,最多空竇,邪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於血室,少陽傷寒言之詳悉,不必多贅。

白話文:

關於產後,醫書上提到要謹慎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損傷已經受損的陰氣。不過,也需要區分邪氣是否能從上中焦排出,如果能的話,適當地對症使用一些苦寒藥物也不會有問題。

但是,千萬不要觸犯下焦,因為下焦本身就屬於虛弱的體質,應該像治療體虛的人一樣治療邪氣。而且,產後正值血氣沸騰的時候,體內空隙很多,邪氣很容易趁虛而入。而虛弱的地方一旦受到邪氣侵襲,就難以治療。

例如,如果月經剛來或剛結束,邪氣就會趁機入侵血室,這在少陽傷寒論中已經講得很詳細了,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以扶胃氣,因衝脈隸屬陽明也,此惟虛者為合治。若熱邪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查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加香附陳皮枳殼等。然熱陷血室之症,多有譫語、如狂之象,與陽明胃熱相似,此種病機,最須辨別。

白話文:

但是,數動症與正常的傷寒病不同。仲景創立的小柴胡湯,提出清除陷入熱邪的方法,用人參、大棗來扶助胃氣,因為衝脈屬於陽明經絡,所以這種治療方法只適合虛弱的人。如果熱邪陷入,與血液相結合,應該遵循陶氏的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大棗,加入生地黃、桃仁、大棗仁、丹皮,或者犀角等。如果熱毒結血嚴重,必定會出現小腹脹滿疼痛。症狀較輕的,可以刺期門穴;症狀較重的,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甘味藥,加入延胡索、當歸尾、桃仁。如果夾雜寒邪,則加入桂心;如果氣滯,則加入香附、陳皮、枳殼等。但是,熱邪陷入血室的症狀,常常會出現譫語、如瘋狂的現象,與陽明胃熱相似。對於這種病機,最關鍵的是必須辨別清楚。

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便者,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脈被阻,身之側旁氣痹,連及胸背,皆為阻窒,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痹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欲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此方大有巧妙焉。

白話文:

當血脈不通暢時,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不像陽明經絡不通時那樣輕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經主重濁,一旦血脈受阻,身體兩側氣血不通,連累胸背部位,皆受到阻滯。因此,祛除邪氣打通血脈,正合適這種情況。血結時間長了,會逆行到心包,導致胸中氣血不通,疼痛難忍,這就是陶弘景所說的「血結胸」。王海藏開了一個方子叫「桂枝紅花湯」,再加入海蛤和桃仁,目的是裡外上下同時調理。這個方子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