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0)

1. 附方

二陳湯,痰門。

烏頭桂枝湯烏頭,桂心(各八兩),共為末,每用一兩,水二鍾,煎一鍾服。

白話文:

烏頭桂枝湯

烏頭、桂枝各八兩,共研成末,每次取一兩,加入兩碗水,煎成一碗服用。

沉香桂附丸沉香附子,川烏,乾薑良薑,官桂,茴香,吳萸(各一兩),共為末,用醋糊為丸,每空心飲湯下一百丸。

白話文:

沉香桂附丸

成分:

  • 沉香 一兩
  • 附子 一兩
  • 川烏 一兩
  • 乾薑 一兩
  • 良薑 一兩
  • 官桂 一兩
  • 茴香 一兩
  • 吳茱萸 一兩

製法:

將上述所有藥材共研成細末,用醋糊和丸。

服用方法:

每次空腹時,用湯送服一百丸。

2.

汗乃津液之屬,非濕不成,非熱不作,由甑中燒酒相似,非湯火蒸淘,不能成液,必以濕熱為主,隨其何經濕熱則作是經之汗。經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是也。共中又有自汗、盜汗之症。

白話文:

汗液屬於體內的津液,必須有濕氣才能產生,沒有熱氣也不會產生。就好像蒸餾酒一樣,沒有水和火加熱蒸發,無法產生液體。因此,產生汗液的主要原因是濕熱,根據哪個經絡出現濕熱,就會產生哪個經絡對應的汗液。

《黃帝內經》中提到:

  • 吃得太飽:會出胃汗
  • 受驚嚇,精神受到損傷:會出心汗
  • 走遠路,提重物:會出腎汗
  • 跑得快,受到驚嚇:會出肝汗
  • 身體勞累,搖晃身體:會出脾汗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自汗、盜汗的症狀。

自汗者,由胃氣虛敗不能榮護皮毛,以致腠理疏豁,津液外泄,名曰自汗;盜汗者,由陰血虧敗,陽氣乘之,陷入陰中蒸淘所致。蓋人寤則陽氣浮於肌表,寐則陽氣內行,乘陰之虛下入陰中,蒸逼汗出,名曰盜汗,寤則陽氣返表而汗亦收。治療之法,自汗宜補陽益胃為主,盜汗宜補陰清熱為主。

白話文:

自汗:

由於胃氣虛弱,無法滋養皮膚和毛髮,導致毛孔鬆弛,體液外洩,稱為自汗。

盜汗:

由於陰血虧損,陽氣乘虛,深入陰中蒸發液體所致。人在清醒時,陽氣浮於體表,而入睡時,陽氣內行,乘著陰虛之機深入陰中,蒸發汗液排出,稱為盜汗。當人醒來時,陽氣回歸體表,盜汗也會停止。

治療方法:

  • 自汗:主要以補陽益胃為主。
  • 盜汗:主要以補陰清熱為主。

又有心虛冷,汗自出者,理宜補心元以清陰翳。又有陰虛火動而汗出者,法當壯腎水以制陽光,學者宜各究詳,毋執一端。

白話文:

還有人是因為心氣虛弱,導致身體發冷、自發出汗,這種情況應該補充心臟精氣來清除陰寒之氣。還有人是因為腎陰虛弱、陽氣過盛而導致出汗,這種情況應該滋補腎陰來抑制陽氣的過度活動。學習中醫的人應該仔細研究每種情況,不要只執著於一種療法。

3. 汗脈法

《脈經》曰:脈大而虛,浮而澀者,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又云:傷寒脈陰陽俱緊,當無汗,苦自汗者,乃亡陽也,死不治。

白話文:

《脈經》上說:脈搏又大又虛弱,浮出表面但是感覺澀滯,表示會出汗。出現在寸口脈代表自己出汗,出現在尺脈代表盜汗。又說:傷寒的時候,脈搏的陰脈和陽脈都緊繃,應該是沒有汗,卻拼命自己出汗的,這是因為陽氣已經消失殆盡,沒救了。

4. 治汗大法

汗症有四:曰自汗,盜汗,火氣上蒸脾濕,痰火內蒸,皆能作汗。學者必在分因而治。

如自汗,屬胃氣虛,宜調衛湯為主加減。

如盜汗,屬榮血虛,宜補益丸為主加減。

如火氣上蒸脾濕,宜涼膈散為主加減。

如火痰內攻,宜二陳湯為主加減。

5. 丹溪治汗活套

心之藏於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乃心之液,未有不由心氣虛所致。陰虛陽必湊之,發熱而汗出者,陽虛陰必乘之,發厥而汗出者,皆由陰陽偏勝之所致。治療之法,在斂心氣益腎水,陰陽調和,則汗症自愈矣。

白話文:

人體內儲藏在心臟裡的液體是血液,排出體外的液體是汗液。汗液是心臟的液體,沒有哪一種汗液不是因為心臟氣虛而產生的。如果陰虛,陽氣就會相應地過剩,表現為發熱出汗;如果陽虛,陰氣就會相對過剩,表現為身體發冷出汗。這些都是陰陽失衡造成的。治療的方法是收斂心氣,滋養腎水,讓陰陽協調,那麼出汗的症狀自然就會痊癒。

仲景桂枝,治外感風寒自汗之聖藥。

黃耆建中湯,治外感系氣虛自汗之藥。

東垣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挾氣虛之藥。若六脈浮濡而虛者,少加附子

白話文:

東垣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氣虛造成的內傷。如果六脈浮弱,還可以酌情添加附子。

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乃心火炎也,以補中益氣湯倍參耆,加麥冬、五味、黃連之類各錢半。

白話文:

如果左寸脈浮動且洪大,同時自覺流汗,這是心火旺盛的緣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倍參和耆,再加入麥冬、五味和黃連,各半錢量。

如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宜補中益氣倍參耆。

如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乃水虧火盛,以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各五分,熟地一錢。

白話文:

如果左手的尺脈浮起、洪盛但無力且自發出汗,這是因為水液不足,而火氣旺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黃柏、知母各五分,熟地一錢。

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宜補中益氣湯加桂枝白芍各五分。若不挾氣虛自汗,桂枝湯可用。

白話文:

如果左手關脈浮而緊,同時自發出汗,應當選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五分桂枝和白芍。如果沒有合併氣虛自汗,則單用桂枝湯即可。

如右尺脈浮數無力自汗,或盜汗,乃相火挾君火之勢克伐肺金。以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或只用當歸六黃湯亦可。

白話文:

如果你右手寸口脈浮弱無力、自汗或盜汗,這是相火和君火勢力過盛,克伐肺金造成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分量的黃連、黃芩、黃柏。或者只用當歸六黃湯也可以。

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症,自汗不收者,宜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或少加附子、麻黃根浮小麥,多有獲效。但其中柴胡升麻俱宜蜜炒,以緩其升發勇悍之性,惟止使其引參耆至肌表耳。

白話文:

對於所有虛損造成的內傷疾病,若有自汗不止的情況,建議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可以加入少量的附子、麻黃根、浮小麥,通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其中的柴胡和升麻都需要用蜂蜜炒過,以減緩它們上行的性質。這種做法只是為了讓柴胡和升麻引導人參和黃耆的藥性到達身體表面而已。

6. 治汗方

治衛氣虧敗,濕熱內攻,口渴自汗,不任風寒。法當補中益衛氣為主,清濕熱止渴為標。是以用白朮補中,黃耆益衛氣實腠理,不令汗泄,麻黃根以止汗,羌活驅風。汗多不無損耗陰血,故加歸身、地黃、紅花蘇木以理陰血,麥冬、五味生津止渴,生草、黃芩瀉火清熱,豬苓滲濕。

白話文:

用於治療外衛之氣虛弱,濕熱之氣內侵,口渴自汗,不耐寒風。治療原則應以補中益衛氣為主,清濕熱止渴為輔。

因此,使用白朮補中氣,黃耆益衛氣,使肌肉紋理緻密,防止汗液外泄;麻黃根止汗,羌活驅風。

汗多會損耗陰血,因此加入當歸、地黃、紅花、蘇木以調理陰血;麥冬、五味子生津止渴;生石膏、黃芩清熱降火;豬苓利濕。

白朮(苦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五錢),麻黃根(辛熱,一錢),羌活(辛溫,七分),川歸(辛甘溫,一錢),生地(甘寒,一錢),紅花(甘酸溫,八分),蘇木(甘平,七分),麥冬(苦甘寒,七分),五味(甘酸平,五分),生草(甘寒,五分),黃芩(苦寒,七分),豬苓(甘淡平,八分),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 白朮(苦味、甘味、溫性,二錢)
  • 黃耆(甘味、溫性,五錢)
  • 麻黃根(辛味、熱性,一錢)
  • 羌活(辛味、溫性,七分)
  • 川歸(辛味、甘味、溫性,一錢)
  • 生地(甘味、寒性,一錢)
  • 紅花(甘味、酸味、溫性,八分)
  • 蘇木(甘味、平性,七分)
  • 麥冬(苦味、甘味、寒性,七分)
  • 五味子(甘味、酸味、平性,五分)
  • 生草(甘味、寒性,五分)
  • 黃芩(苦味、寒性,七分)
  • 豬苓(甘味、淡味、平性,八分)

用水兩碗煎出藥汁一碗,溫熱服用。

治陰虛熱乘,盜汗淋漓。法當滋陰清熱。是以用當歸、地黃滋陰血,黃連、黃芩、黃柏勝火熱,黃耆實腠理以止汗。

白話文:

治療陰虛熱乘,導致大量盜汗。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分,清熱解火。因此使用當歸和地黃來滋養陰血,使用黃連、黃芩和黃柏來抑制火熱,使用黃耆來固衛腠理、止汗。

當歸(辛甘溫,三錢),生地(甘寒,二錢),熟地(甘溫,二錢),黃芩(苦寒,七分),黃連(苦寒,七分),黃柏(苦辛寒,七分),黃耆(甘溫,四錢),用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當歸(辛辣、甘甜、溫和,三錢)

生地黃(甘甜、寒涼,二錢)

熟地黃(甘甜、溫和,二錢)

黃芩(苦味、寒涼,七分)

黃連(苦味、寒涼,七分)

黃柏(苦味、辛辣、寒涼,七分)

黃耆(甘甜、溫和,四錢)

以上藥材用水二碗煎煮,煎至剩下一碗,趁溫熱時服用。

東垣麥煎湯

治表虛汗泄不止。法當益衛氣為本,止汗為標。是以用黃耆益衛氣以實腠理,牡蠣麻黃根、浮小麥以止盜汗。

白話文:

治療表虛導致汗出不止。治療方法當以增強防禦能力為根本,止汗為目標。因此使用黃耆增強防禦能力以充實毛孔,牡蠣、麻黃根和浮小麥來止盜汗。

黃耆(甘溫,五錢),牡蠣(鹹寒,錢半),麻黃根(辛熱,錢半),浮小麥(一撮),用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黃耆(甘溫,五錢),牡蠣(鹹寒,一錢五分),麻黃根(辛熱,一錢五分),浮小麥(一把),用水兩杯,煎煮成一杯,溫熱服用。

治陰虛盜汗。法當滋陰瀉火。是以用黃柏、知母等以滋陰,佐生甘草以瀉火。

白話文:

治療陰虛導致的盜汗。治療方法應滋陰瀉火。因此使用黃柏、知母等滋陰藥,輔助加入生甘草以瀉火。

黃柏(苦辛寒,五錢),知母(苦辛寒,四錢),生甘草(甘寒,一錢),用水二鍾,煎一鍾,食前熱服。

大補黃耆湯

治虛弱汗泄。法當補益氣血。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中益氣,當歸、川芎、熟地等養血,山茱萸肉蓯蓉補精元,黃耆益衛氣實腠理以止汗,防風以行黃耆之功,肉桂通血脈和榮衛兼止汗,且助五味以補腎元。

白話文:

治療體虛多汗。

方法是補養氣血。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氣益中,當歸、川芎、熟地等養血,山茱萸、肉蓯蓉補精元,黃耆增強免疫力,使皮膚緻密以止汗,防風促進黃耆的功效,肉桂疏通血脈,調和氣血,並止汗,同時幫助補腎元。

人參(甘溫,一錢),白朮(苦甘溫,一錢),白茯(甘淡平,八分),炙草(甘溫,五分),當歸(辛甘溫,一錢),川芎(辛溫,七分),熟地(甘溫,一錢),山萸(酸溫,一錢),肉蓯蓉(甘辛鹹溫,八分),黃耆(甘溫,二錢),北五味(甘酸平,八分),肉桂(辛甘熱,六分),防風(辛溫,七分),加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甘味溫性,一錢)

白朮(苦甘味溫性,一錢)

白茯苓(甘淡味平性,八分)

炙草(甘味溫性,五分)

當歸(辛甘味溫性,一錢)

川芎(辛溫性,七分)

熟地黃(甘味溫性,一錢)

山茱萸(酸味溫性,一錢)

肉蓯蓉(甘辛鹹味溫性,八分)

黃耆(甘味溫性,二錢)

北五味子(甘酸味平性,八分)

肉桂(辛甘味熱性,六分)

防風(辛溫性,七分)

加入薑片三片,紅棗兩枚,水兩碗,煎煮成一碗,溫熱服用。

玉屏風湯

治一切自汗,由衛氣虧敗而致。法當滋補衛氣,是以用白朮補中,助黃耆益衛氣實腠理以止汗,助防風以行黃耆之功。

白話文:

治療各種自汗,是由於體內保護性的能量(衛氣)虛弱所導致。治療方法應該是滋補衛氣,因此使用白朮來補氣,協助黃耆增強衛氣以鞏固組織緻密來止汗,並協助防風以發揮黃耆的功效。

白朮(苦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五錢),防風(辛溫,一錢),加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