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9)

1. 治疝方

正宗桃仁散

治食積、瘀血、濕熱下流,鬱而為疝。法當驅瘀血導積為本,清濕熱疏郁為標。是以用桃仁行瘀血,山楂導食積,枳實吳茱萸以散鬱結,梔子清濕熱。

白話文:

治療因飲食積滯、瘀血、濕熱下流而導致的疝氣。方法以活血化瘀、導消積滯為根本,清利濕熱、疏通鬱結為輔助。因此,使用桃仁活血化瘀,山楂導滯消積,枳實、吳茱萸疏散鬱結,梔子清利濕熱。

桃仁(苦辛溫),山楂(甘酸溫),枳實(苦辛寒),吳茱萸(苦辛溫),梔子(苦寒),等分為末,順流水煎,生薑湯調三五錢服。

白話文:

取桃仁(苦、辛、溫)、山楂(甘、酸、溫)、枳實(苦、辛、寒)、吳茱萸(苦、辛、溫)、梔子(苦、寒)等份研成細末,用水煎煮,加入生薑湯後服用三到五錢。

治疝作引心腹俱痛,便利無度,手足逆冷。此乃沉寒痼冷為病,法當疏散寒氣。經云:辛以散之,熱可勝寒。是以用沉香茴香良薑、官桂、吳茱、附子乾薑等諸辛熱疏郁以散寒。

白話文:

治療疝氣時,會伴隨著腹痛、腹瀉不止,手腳冰冷。這是因為體內寒氣沉積所致。治療方法應以疏散寒氣為主。古書記載:辛味之藥能疏散,溫熱能剋制寒氣。因此,可以用沉香、茴香、良薑、桂皮、吳茱、附子、乾薑等辛熱藥材疏通鬱結來散寒。

沉香(苦甘溫,五錢),茴香(辛甘溫,一兩),良薑(辛熱,一兩),官桂(辛熱,二兩),吳萸(辛熱,一兩),附子(辛熱,一兩),乾薑(辛熱,一兩),烏頭(辛熱,一兩),共為細末,用醋糊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沉香(苦、甘、溫,5錢),茴香(辛、甘、溫,1兩),良薑(辛、熱,1兩),官桂(辛、熱,2兩),吳萸(辛、熱,1兩),附子(辛、熱,1兩),乾薑(辛、熱,1兩),烏頭(辛、熱,1兩),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醋做糊丸,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米湯送服50到70粒。

東垣吳萸湯

治一切寒疝。法當疏郁散寒。是以用吳茱萸、細辛肉桂、良薑、乾薑、烏頭諸辛熱疏郁以散寒。寒無不傷血,故加當歸救血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白話文:

對於一切寒疝,治療方法應當是溫通散寒。因此使用吳茱萸、細辛、肉桂、良薑、乾薑、烏頭等辛熱藥材來溫通散寒。寒邪必定會損傷氣血,所以加入當歸以補血,使氣血各自歸於其正常的位置。

吳萸(苦辛熱,二錢),細辛(辛熱,七分),肉桂(辛甘熱,一錢),良薑(辛熱,七分),烏頭(辛熱,一錢),乾薑(辛熱,七分),歸尾(辛甘溫,七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吳茱萸(苦、辛、熱,兩錢),細辛(辛、熱,七分),肉桂(辛、甘、熱,一錢),良薑(辛、熱,七分),烏頭(辛、熱,一錢),乾薑(辛、熱,七分),當歸尾(辛、甘、溫,七分),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小腸痛引及腹臍。此乃寒澀,其氣不通所致。法當散寒行氣。是以用良薑、附子以散寒,助烏藥、茴香、檳榔川楝子青皮木香等以疏郁。

白話文:

治療小腸疼痛蔓延到肚臍。這是由於寒氣凝結,氣機不暢所導致。治療方法應當散寒疏氣。因此使用良薑、附子來散寒,配合烏藥、茴香、檳榔、川楝子、青皮、木香等藥材來疏通鬱結。

良薑(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五錢),烏藥(辛溫,一兩),檳榔(辛溫,七錢),茴香(辛甘溫,二兩),青皮(苦辛寒,一兩),川楝(苦溫,一兩),木香(苦辛溫,七錢),為細末,溫酒調三五錢。一本有巴豆,無附子。

白話文:

  • 生薑(辛熱,五錢)

  • 附子(辛熱,五錢)

  • 烏藥(辛溫,一兩)

  • 檳榔(辛溫,七錢)

  • 茴香(辛甘溫,二兩)

  • 青皮(苦辛寒,一兩)

  • 川楝(苦溫,一兩)

  • 木香(苦辛溫,七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溫熱的酒調和,服用約三到五錢。另一種版本中,含有巴豆,但沒有附子。

濟生瞿子湯

治膀胱蓄熱,小便不通,以致小腹膀胱作痛。法當疏泄膀胱蓄熱。是以用豬苓茯苓冬葵子瞿麥木通車前滑石等諸淡滲,疏竅利水以導蓄熱,黃芩、生甘草以瀉火,用枳實以疏下焦鬱氣。

白話文:

治療膀胱儲熱、小便不通,引起小腹和膀胱疼痛。方法應該是疏通膀胱儲熱。因此使用豬苓、茯苓、冬葵子、瞿麥、木通、車前、滑石等淡滲利尿藥物,疏通排泄,利水導熱。黃芩、生甘草清熱。用枳實疏通下焦鬱氣。

豬苓(甘淡平,一錢),赤茯(甘淡平,二錢),冬葵子(甘平,二錢),滑石(甘寒,二錢),瞿麥(苦辛平,一錢),木通(甘淡平,一錢),車前(鹹寒,二錢),黃芩(苦寒,一錢),生草(甘寒,七分),枳實(苦辛寒,錢半),加姜三片,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豬苓(味甘淡,性平,一錢)、赤茯苓(味甘淡,性平,二錢)、冬葵子(味甘,性平,二錢)、滑石(味甘寒,性平,二錢)、瞿麥(味苦辛,性平,一錢)、木通(味甘淡,性平,一錢)、車前草(味鹹寒,性寒,二錢)、黃芩(味苦寒,性寒,一錢)、生甘草(味甘寒,性寒,七分)、枳實(味苦辛寒,性寒,半錢),加上生薑三片,加水煎煮,空腹時服用。

治元氣虧敗,寒濕乘虛內襲,以致胸膈痞塞,小腹疼痛。法當補中益元氣為主,散寒勝濕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黃耆等補中以益元氣,附子散寒,羌活木瓜、茯苓等滲水勝濕,沉香、紫蘇等疏鬱氣而除痞塞,甘草和藥。

白話文:

用來治療元氣衰竭、寒濕之氣趁虛而入體內,導致胸口和橫隔膜悶塞不通,小腹疼痛。治療方法應以補強身體和增益元氣為主要目的,同時驅散寒氣和去除濕氣。

因此,使用人參、白朮和黃耆等中藥材來補強身體和增益元氣;附子驅散寒氣;羌活、木瓜和茯苓等中藥材利水祛濕;沉香和紫蘇等中藥材疏通鬱氣並消除悶塞感;甘草則用來調和藥性。

人參(甘溫,四兩),白朮(苦甘溫,三兩),黃耆(甘溫,三兩),炙草(甘溫,五錢),赤茯(甘淡平,二兩),木瓜(甘酸平,一兩),附子(辛熱,五錢),沉香(苦甘辛,五錢),羌活(辛溫,風能勝濕,兼為足陽明經引表藥,七錢),紫蘇(辛溫,七錢)

白話文:

人參(甘溫,重量:4 兩)

白朮(苦甘溫,重量:3 兩)

黃耆(甘溫,重量:3 兩)

炙草(甘溫,重量:5 錢)

赤茯(甘淡平,重量:2 兩)

木瓜(甘酸平,重量:1 兩)

附子(辛熱,重量:5 錢)

沉香(苦甘辛,重量:5 錢)

羌活(辛溫,能祛風除濕,同時作為足陽明經引表藥,重量:7 錢)

紫蘇(辛溫,重量:7 錢)

煉蜜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用薑棗湯下五七十丸或百丸。

寶鑑蒺藜湯

治外寒束鬱熱於內。治當清熱鬱為本,散寒氣為標,用梔子、蒺藜清鬱熱,附子散寒氣。

梔子(苦寒,炒,七錢),蒺藜(苦辛平,七錢),附子(辛熱,一錢),水煎,溫服。

橘核散

治一切疝症。蓋疝症由鬱熱為寒氣所束而致。法當疏鬱熱為本,散寒濕為標。是以用橘核之辛,輔梔子之寒以疏鬱熱,吳茱萸、川烏等以散寒滯,寒束則血泣,故加桃仁以行澀血。一本有柴胡牡丹皮

白話文:

治療各種疝氣。疝氣是由於鬱熱被寒氣束縛所致。治療方法應以疏通鬱熱為根本,散寒濕為目標。因此,使用辛辣的橘核,配合寒涼的梔子來疏通鬱熱,並使用吳茱萸、川烏等藥材來散寒滯。寒氣束縛會導致血流不通,因此加入桃仁以促進血流暢通。有些藥方中還含有柴胡和牡丹皮。

橘核(苦辛溫,二兩,另研末),梔子(苦寒,炒,五錢),桃仁(苦甘平,五錢,另研成泥),吳茱萸(苦辛熱,一兩),川烏(辛熱,五錢),共為末,每空心用薑湯調三五錢服。

白話文:

橘核(味苦、辛,溫性,用量二兩,另磨成粉末)

梔子(味苦、寒性,炒過,用量五錢)

桃仁(味苦、甘,平性,用量五錢,另搗成泥狀)

吳茱萸(味苦、辛,熱性,用量一兩)

川烏(味辛,熱性,用量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空腹時用薑湯沖服三到五錢。

治腎虛疝作。法當溫補腎元。是以用胡蘆巴破故紙溫補腎元,茴香、吳茱萸、木香等以疏鬱滯。

白話文:

治療腎虛引起的疝氣。方法應該溫補腎氣。因此使用胡蘆巴、破故紙來溫補腎元,茴香、吳茱萸、木香等來疏通氣滯。

胡蘆巴(苦甘辛溫,一兩),破故紙(苦甘辛溫,一兩),茴香(辛甘溫,兩半),吳茱萸(苦辛熱,一兩),木香(苦辛溫,五錢),共為末,以蘿蔔汁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用鹽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胡蘆巴(苦甘辛溫,60克),破故紙(苦甘辛溫,60克),茴香(辛甘溫,30克),吳茱萸(苦辛熱,60克),木香(苦辛溫,30克),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用蘿蔔汁調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時,用鹽湯送服50-70顆。

又方

治食積濕痰鬱結為症。法當疏豁痰濕,消導食積。是以用南星、半夏蒼朮白芷以燥濕痰,神麯、山楂導食積,用昆布海藻軟堅疝,吳茱萸、橘核以疏鬱滯。

白話文:

此藥方針對因食物堆積、濕痰鬱結所致的病症。治療方法是疏通痰濕, 消除食物積滯。因此使用南星、半夏、蒼朮、白芷等藥物來乾燥濕痰, 用神麯、山楂來消除食物積滯,用昆布、海藻來軟化結塊,用吳茱萸、 橘核來疏通鬱滯。

南星(苦辛溫,二兩),半夏(苦辛溫,一兩),白芷(辛溫,一兩),蒼朮(辛溫,兩半),神麯(苦辛溫,二兩),山楂肉(甘平,一兩),昆布(鹹平,七錢),海藻(鹹平,七錢),吳萸(苦辛溫,兩半),橘核(苦辛溫,三兩),共為末,酒糊丸服。

白話文:

南星(苦、辛、溫,兩兩),半夏(苦、辛、溫,一兩),白芷(辛、溫,一兩),蒼朮(辛、溫,半兩),神麴(苦、辛、溫,兩兩),山楂肉(甘、平,一兩),昆布(鹹、平,七錢),海藻(鹹、平,七錢),吳茱萸(苦、辛、溫,半兩),橘核(苦、辛、溫,三兩),混合研磨成細末,用酒糊製成丸劑服用。

又方

治木腎。此乃腎元虧敗,不能疏導,水濕鬱聚而成。法當補腎疏郁以導積濕。是以用黃柏、枸杞益腎,蒼朮、南星、半夏燥濕,山楂、神麯導積,白芷、吳萸散郁,昆布軟堅,滑石利竅。

白話文:

治療木腎。這是因為腎的精氣虧損,無法疏導,導致水濕淤積而形成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腎、疏導氣鬱來化解淤積的水濕。因此,可以使用黃柏、枸杞補腎,蒼朮、南星、半夏燥濕,山楂、神曲導出淤積,白芷、吳茱萸散發氣鬱,昆布軟化堅硬,滑石疏通竅道。

黃柏(苦辛寒,四兩),枸杞(甘溫,三兩),蒼朮(辛甘溫,一兩),南星(辛溫,一兩),半夏(辛溫,兩半),山楂肉(甘酸,二兩),神麯(苦辛溫,一兩),白芷(辛溫,一兩),吳萸(苦辛熱二兩),昆布(鹹平,一兩),滑石(甘寒,二兩),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黃柏(味道苦、辛,能清熱燥濕,四兩)

枸杞(味道甘甜,能溫補肝腎,三兩)

蒼朮(味道辛辣、甘甜,能祛濕健脾,一兩)

南星(味道辛辣、溫熱,能化痰消腫,一兩)

半夏(味道辛辣、溫熱,能化痰止咳,半兩)

山楂肉(味道甘甜、酸,能消食化積,二兩)

神麴(味道苦、辛,能溫中化濕,一兩)

白芷(味道辛辣、溫熱,能散寒止痛,一兩)

吳茱萸(味道苦、辛,能溫中散寒,二兩)

昆布(味道鹹,能軟堅散結,一兩)

滑石(味道甘甜,能清熱利尿,二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酒和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空腹時用鹽湯送服五到七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