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附方

二陳湯,治風痰壅滯。見痰門。

清暑益氣湯,治熱傷元氣,食少體倦。見暑門。

2.

血者,榮也,水穀之精也,陽氣之配也。生於心,統於脾,藏於肝,附於氣。是以氣升血升,氣降血降,氣寒血寒,氣熱血熱,氣清血清,氣亂血亂,氣行血行,氣止血止。經云:氣引血行,血隨氣轉是也。隨氣轉運,宣布於百骸,灌溉於九竅,是以經云: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足得血而能步,手得血而能握,脈得血而能充。運用無窮,常藉飲食之氣日滋,經云:水氣入胃,其血乃成是也。

白話文:

血是人體的營養物質,是食物精華的結果,也是陽氣的伴侶。它產生於心臟,歸屬於脾臟,收藏在肝臟,依附於氣。因此,氣上升時血也上升,氣下降時血也下降,氣寒時血也寒,氣熱時血也熱,氣清時血也清,氣亂時血也亂,氣運行時血也運行,氣停止時血也停止。古籍中說:「氣引動血運行,血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血隨著氣的運行,輸送營養到全身各處,滋潤九竅。因此,古籍中說:「眼睛得到血就能看東西,耳朵得到血就能聽聲音,腳得到血就能走路,手得到血就能握東西,脈絡得到血就能充盈。」血的用途無窮無盡,通常依靠飲食中的營養物質來滋養。古籍中說:「水和食物中的營養進入胃中,血液就形成了。」

其為病也,有虛,有滯,有熱,有寒。夫血虛則陽盛,陽盛則火動,火動則載血上行,越出諸竅而為吐血、嘔血、鼽血等症;血熱者,陽氣陷入血中,血因而熱,隨氣下流而為溺血、便血、崩血、腸風下血等症,血寒則凝於藏府之間,而為癥瘕之病;血滯則蓄於皮膚之間,而為壅膿之毒。治療之法宜以四物湯為主加減。

白話文:

血病多種多樣,有虛弱、有滯留、有熱性、有寒性。如果血虛,陽氣就會旺盛;陽氣旺盛,火就會活躍;火活躍了就會攜帶血液向上運行,超出各個孔竅,形成吐血、嘔血、衄血等症狀。血熱的人,陽氣侵入血液中,血液因此而發熱,隨著氣血向下流動,形成溺血、便血、崩漏、腸風下血等症狀。血寒則凝結在臟腑之間,形成癥瘕;血滯則積聚在皮膚之間,形成膿毒。治療血病的方法,宜以四物湯為基礎,再加減其他藥物。

如血虛者,倍歸、地,加人參等劑以補之;血熱者,易生地,加黃連地骨皮以涼之;血寒者,或加薑、附以散寒,或倍川芎活凝結;血滯者,或加牛膝、香附子以開鬱,或佐水蛭虻蟲破積瘀。全在圓機,不可拘執。是以先哲治血症,除傷寒見血,乃是邪熱熾盛,壅遏於經,不得伸越,迫血妄行,上出而為嘔、衄,下出而為便、溺,血出熱散而愈。

白話文:

如果患者血虛,則加倍用當歸和生地黃,再加入人參等藥劑來補氣血;如果患者血熱,則減少生地黃,加入黃連和地骨皮來清熱涼血;如果患者血寒,可以加入生薑和附子來散寒,或者加倍川芎來活血化瘀;如果患者血滯,可以加入牛膝和香附子來疏肝理氣,或者加入水蛭和虻蟲來破血瘀。

治療血癥的原則在於靈活變通,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因此,古人治療血癥,除了傷寒出血的情況是因為邪熱熾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迫使血液妄行,上則引起嘔吐、鼻出血,下則引起便血、尿血,等血出熱散,病情才能好轉。

餘症見血,上出者,乃是火載血上,宜以滋陰降火為主,下出者,乃是陽氣陷入血中,熱血隨氣下脫,宜以提氣涼血為先。詳其血在何經,佐以本經引導之藥,如心經咯血,瀉火加麥門冬,清血加黃連;肺經咯血,泄火以石膏,清血用片芩,肝經嘔血,泄火用柴胡,清血以條芩;腎經咳血,泄火用知母,清血以黃柏;脾經涎血,瀉火以芍藥,清血以生地,胃經吐血,泄火以大黃,清血用梔子;三焦經湧血,瀉火用連翹,清血以地骨皮;膀胱經淋血,瀉火以琥珀滑石,清血用黃柏、車前;心包絡嗽血,瀉火以麥門冬,清血用牡丹皮。大腸下血,泄火用連翹,清血以條芩;小腸溺血,瀉火以木通,清血用梔子。

白話文:

剩餘症狀出現血跡,

上湧而出: 是由於火氣將血往上帶,應以滋陰降火為主。

下流而出: 是由於陽氣陷入血中,導致熱血隨氣下行脫落,應以提氣涼血為先。

詳細判斷血跡所在經絡,並使用該經絡的引導藥物協助:

  • 心經咯血:瀉火藥加上麥門冬,清血藥加上黃連。
  • 肺經咯血:瀉火藥加上石膏,清血藥加上黃芩。
  • 肝經嘔血:瀉火藥加上柴胡,清血藥加上條芩。
  • 腎經咳血:瀉火藥加上知母,清血藥加上黃柏。
  • 脾經涎血:瀉火藥加上芍藥,清血藥加上生地。
  • 胃經吐血:瀉火藥加上大黃,清血藥加上梔子。
  • 三焦經湧血:瀉火藥加上連翹,清血藥加上地骨皮。
  • 膀胱經淋血:瀉火藥加上琥珀、滑石,清血藥加上黃柏、車前。
  • 心包絡嗽血:瀉火藥加上麥門冬,清血藥加上牡丹皮。
  • 大腸下血:瀉火藥加上連翹,清血藥加上條芩。
  • 小腸溺血:瀉火藥加上木通,清血藥加上梔子。

如瘀血,宜韭汁、藕汁、茅根、桃仁之類,如行血宜歸尾、川芎、紅花之類,補血宜當歸熟地之類,涼血,宜犀角、生地、玄參、黃連之類,止血蒲黃、京墨、樗根、棕櫚灰之類。全在詳其虛實,不可縱膽妄施,以致夭人天命。

白話文:

如果是瘀血,應選擇韭菜汁、藕汁、茅根、桃仁等藥物;如果是需要活血化瘀,應選擇當歸尾、川芎、紅花等藥物;如果是需要補血,應選擇當歸、熟地等藥物。如果是需要涼血,應選擇犀角、生地、玄參、黃連等藥物;如果是需要止血,應選擇蒲黃、京墨、樗根、棕櫚灰等藥物。

必須能仔細辨別病情是虛還是實,不可魯莽用藥,以免耽誤病情,危及患者生命。

3. 血症脈法

《內經》曰:脈來如懸鉤為衄血。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癖下膿血,脈數則死,沉小則生。

《脈經》曰:諸澀濡弱為亡血;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凡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者死。

4. 治血大法

夫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以血盛則形盛,血衰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沒則陽亢,陽亢則陰愈虧矣。故凡血上出者,宜滋陰降火為本,下行者,提氣涼血為先。降火不越童便、韭汁,涼血不外生地、黃連。大法以四物湯為主加減。

白話文:

血液是人體精氣神的承載,有血液才能維持生命,失去血液就會死亡。因此,血氣旺盛時身體強健,血氣衰弱時身體虛弱。心神安定時陰氣生長,身體消亡時陽氣過盛。陽氣過盛時陰氣就會更加虧損。所以,凡是上火出血的,宜滋養陰氣,降火為主要治療方法。下行出血的,宜提振陽氣,涼血為主要治療方法。降火離不開童子尿和韭菜汁,涼血離不開生地黃和黃連。治療總的法則是以上述四物湯為基礎進行加減。

山梔最能清胃脘之血。

川芎乃血中之氣藥,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

地黃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不足。

當歸乃血中之主藥,分三治。頭,止血;身,養血;梢,行血。性味辛溫,通肝經;全用能使氣血各歸其所,故以當歸名焉。

白話文:

當歸是補血的中藥之王,分為三個部分使用:

  • 頭部:止血
  • 身部:滋養氣血
  • 尾部:促進氣血運行

它的性質是溫和辛辣,能疏通肝經。整株當歸使用,可以讓氣血歸於正常位置,所以取名為「當歸」。

芍藥陰分血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血虛。腹痛血滯者,宜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之類加減於合四物湯。血崩者,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白話文:

芍藥屬於滋養陰血的藥物,可以暢通脾經,酸寒性,具有調和血氣的作用,可以治療血虛。對於腹痛由血滯引起的,可以將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等藥物適量加入四物湯中治療。對於血崩的患者,可以將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等藥物適量加入四物湯中治療。

血痛者,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白話文:

對於血痛的患者,宜使用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等藥材配合四物湯加減配伍治療。

血虛者,宜當歸、熟地、蓯蓉、鎖陽、牛膝、枸杞、益母、夏枯、龜板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白話文:

對血虛體質的人來說,適合使用當歸、熟地、蓯蓉、鎖陽、牛膝、枸杞、益母、夏枯草、龜板等藥材搭配四物湯調整使用。

血燥者,宜乳酪、白蜜、酥油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寒者,宜乾薑肉桂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熱者,宜生地、苦參之類加減合四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