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藥方

治氣不升降,痰涎壅塞,氣滿,氣痛等症。治宜行氣血,豁痰涎。是以用蘇子厚朴陳皮生薑利滯氣,前胡半夏豁痰涎,歸尾活血,肉桂溫中,通血脈,甘草大棗補中健脾。

白話文:

用於治療氣息不順暢,痰液阻塞,腹部脹滿,以及氣痛等症狀。治療方法宜疏通氣血,化解痰液。因此使用蘇子、厚朴、陳皮、生薑來暢通氣滯,前胡、半夏來化痰,歸尾活血,肉桂溫補脾胃,暢通血脈,甘草、大棗健脾益氣。

蘇子(苦甘辛溫,七分),厚朴(苦辛溫,一錢),陳皮(苦辛鹹,二錢),生薑(辛溫,三片),前胡(苦辛涼,七分),半夏(苦辛溫,一錢),歸尾(苦辛溫,二錢),棗子(甘寒,三枚),肉桂(苦辛溫,五分),甘草(炙,甘溫,五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材料:

  • 蘇子:7 分(味道苦、甘、辛、溫)
  • 厚朴:1 錢(味道苦、辛、溫)
  • 陳皮:2 錢(味道苦、辛、鹹)
  • 生薑:3 片(味道辛、溫)
  • 前胡:7 分(味道苦、辛、涼)
  • 半夏:1 錢(味道苦、辛、溫)
  • 歸尾:2 錢(味道苦、辛、溫)
  • 棗子:3 枚(味道甘、寒)
  • 肉桂:5 分(味道苦、辛、溫)
  • 甘草(炙):5 分(味道甘、溫)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放入水中煮沸。

  2. 溫服。

治一切濕熱之氣壅塞鬱悶。治宜勝濕清熱,兼疏壅可也。經云:苦以勝濕,寒以勝熱,是以用黃芩黃連之苦寒,勝濕除熱。又云:辛以散之,是以用蒼朮香附之辛,散郁燥濕。

白話文:

治療各種濕熱之氣鬱滯不暢的情況。治療應當以祛濕、清熱為主,兼顧疏通鬱結。古籍有云:用苦味之藥勝濕,用寒涼之藥勝熱,所以使用黃芩、黃連的苦寒之性,祛濕除熱。又云:用辛味之藥疏散,所以使用蒼朮、香附的辛散之性,散除鬱結濕氣。

黃芩(薑汁炒,二兩),黃連(薑汁炒,二兩),蒼朮(辛溫,泔浸,二兩),香附(童便浸,二兩),為末,以鮮紅熟瓜蔞,去皮用穰,搗糊為丸如綠豆大。白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用以下中藥材研磨成粉:黃芩(用薑汁炒過,二兩),黃連(用薑汁炒過,二兩),蒼朮(溫熱性質,用泔水浸泡過,二兩),香附(用童便浸泡過,二兩)。

取一個新鮮的紅色熟瓜,去皮只用瓜瓤,搗成糊狀。

把中藥粉與瓜瓤糊混合,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用溫熱的白水送服,一次服用 30-50 顆丸子。

治男、婦一切氣痛。經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痛者,皆由抑鬱而不通暢之故也。治宜疏郁通滯。經云:辛以散之,是以用烏藥、香附、陳皮、紫蘇、乾薑諸辛藥,散郁行滯。

白話文:

治療男女一切氣痛。中醫經典說:氣血通暢就不會痛,氣血不通就會痛。疼痛都是因為氣機鬱結,不通暢所造成的。治療的原則應該是疏通氣機,解除鬱滯。中醫經典說:辛味藥物可以疏散,因此使用烏藥、香附、陳皮、紫蘇、乾薑等辛味藥物,疏散鬱結,行氣化滯。

烏藥(順氣,一錢),香附(行散郁,一錢),陳皮(辛溫,去白,二錢),紫蘇(辛寒,八分),乾薑(辛溫,五分),水煎。稍熱服。

白話文:

用烏藥(順氣,一錢)、香附(疏散鬱結,一錢)、陳皮(辛溫,去白,二錢)、紫蘇(辛寒,八分)、乾薑(辛溫,五分)這五種藥材煎湯。稍稍放涼即可服用。

治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及一切酒毒,及食積,下痢膿血,大便閉塞,痰唾稠黏,膨脹氣滿等症。皆由氣鬱成熱,自熱生濕所致。治宜散郁清熱。經云:辛以散之,是以用檳榔木香橘紅枳殼、香附、青皮諸辛藥,行鬱氣,豁痰涎;黑醜、莪朮削堅積,消膨脹;當歸活血,佐大黃通秘,助黃連以祛濕熱。

白話文:

(本方)用於治療嘔吐酸水、痰液不暢、頭暈目眩、各種酒醉、食積、腹瀉膿血、大便不通、痰液黏稠、腹脹等症。這些症狀都是由氣鬱化熱、熱生濕所致,治療應以疏散鬱滯、清熱化濕為主。經絡學說雲:「辛以解之」,故用檳榔、木香、橘紅、枳殼、香附、青皮等辛藥行鬱氣,化痰涎;黑醜、莪朮化解堅積,消脹氣;當歸活血,佐以大黃通便,助黃連祛除濕熱。

木香(苦辛溫,二兩),檳榔(苦辛溫,二兩),枳殼(苦辛溫,一兩),橘紅(辛溫,一兩),香附(辛溫,二兩),青皮(辛溫,一兩),黑醜(辛寒,五錢),莪朮(苦辛,五錢),黃柏(苦寒,一兩),當歸(辛溫,二兩),大黃(苦寒,一兩),黃連(苦寒,二兩),為細末,滴水丸。溫水下,取利為度。

白話文:

木香(苦、辛、溫,2 錢),檳榔(苦、辛、溫,2 錢),枳殼(苦、辛、溫,1 錢),果皮(辛、溫,1 錢),香附(辛、溫,2 錢),橘皮(辛、溫,1 錢),胡椒(辛、涼,5 錢),莪朮(苦、辛,5 錢),黃柏(苦、涼,1 錢),當歸(辛、溫,2 錢),大黃(苦、涼,1 錢),黃連(苦、涼,2 錢),研磨成粉,加水做成藥丸。用溫水送服,服用量以感到有效為準。

治一切氣卒,暴心痛,小兒驚搐,大人中風卒死等症。此藥大能通利關竅,順氣化痰。用沉香麝香、木香、檀香、熏陸香、蘇合香安息香、龍腦諸辛香辛竄之劑,關竅使開之,通血脈,順氣行痰;丁香蓽茇溫中緩胃,壯脾止吐;白朮補中;訶子豁痰;犀角解熱;硃砂以安心神。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各種氣滯、心臟突然疼痛、孩童抽搐、成年人中風猝死等症狀。它可以暢通氣血、化解痰液。

藥方使用沉香、麝香、木香、檀香、薰陸香、蘇合香、安息香、龍腦等辛香走竄的藥物,打通氣血不通的地方,暢通血脈,讓氣血運行順暢,化解痰液。丁香、蓽茇可以溫暖中焦,緩解胃部不適,健脾止吐。白朮補益中氣。訶子化解痰液。犀角清熱。硃砂安神定志。

沉香(辛溫,五錢),麝香(辛溫,五錢),木香(辛熱,二兩),安息(酒煮為膠,一兩),熏陸香(另研,一兩),檀香(辛甘,一兩),龍腦(辛熱,五錢),蓽茇(辛熱,七錢),硃砂(甘寒,一兩),白朮(苦辛溫,二兩),訶子(酸寒,二兩),犀角(辛酸寒,二兩),蘇合香(辛甘溫,一兩和安息香入內),共為極細末,入安息香、蘇合香膠,搗勻,煉蜜為丸。空心每用溫酒或白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沉香(辛溫,5 錢),麝香(辛溫,5 錢),木香(辛熱,2 兩),安息香(用酒煮成膠,1 兩),燻陸香(另打成粉,1 兩),檀香(辛甘,1 兩),龍腦(辛熱,5 錢),蓽茇(辛熱,7 錢),硃砂(甘寒,1 兩),白朮(苦辛溫,2 兩),訶子(酸寒,2 兩),犀角(辛酸寒,2 兩),蘇合香(辛甘溫,1 兩,與安息香一起放入),共研成極細粉末,加入安息香膠和蘇合香膠,搗拌均勻,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狀。空腹時,每次用溫酒或白開水吞服 30-50 粒。

治諸氣痞塞不通,胸膈膨脹,面目浮,四肢腫,口苦咽乾,大小便不利。此皆中氣有虧,運動失常,冷氣壅鬱所致。治宜補中氣,健運動可也。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中健脾;木香、陳皮、青皮、厚朴、香白芷、菖蒲、檳榔、沉香等諸辛藥,行滯氣,通痞塞,以除脹滿;木瓜大腹皮行水清熱,斂氣寬中,以消浮腫;麥門冬清肺金,理氣之源;半夏豁痰涎以開經絡;莪朮削堅積;木通疏腎氣,利小便;丁香、草果藿香快脾和胃;肉桂通血脈。

白話文:

治療各種氣滯不通、胸悶脹氣、臉色浮腫、四肢水腫、口苦咽乾、大小便不通的情況。這些都是由於中氣不足、運作失常、寒氣積滯所造成的。治療應以補中氣、健運機能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來補中健脾;木香、陳皮、青皮、厚朴、香白芷、菖蒲、檳榔、沉香等辛辣藥物,可行氣化瘀,通暢氣滯,消除脹滿;木瓜、大腹皮能行水清熱,斂氣寬中,消水腫;麥門冬能清肺金,疏理氣之來源;半夏能化痰涎,暢通經絡;莪朮能消堅積;木通能疏通腎氣,利尿;丁香、草果、藿香能快脾和胃;肉桂能通血脈。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甘淡平,八分),炙草(甘溫,五分),木香(苦辛溫,五分),厚朴(苦辛溫,三分),青皮(辛溫,三分),香附(辛溫,三分),白芷(辛溫,七分),菖蒲(苦辛溫,七分),紫蘇(辛溫,六分),肉桂(辛熱,六分),檳榔(苦辛溫,七分),麥門(甘辛涼,七分),莪朮(辛苦溫,七分),草果(辛溫,七分),半夏(辛溫,八分),沉香(苦辛甘,八分),藿香(苦甘辛,八分),木通(淡平,八分),木瓜(酸苦澀,一錢),陳皮(苦辛溫,一錢),大腹(苦辛溫,五分),丁香(苦辛,五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甘味溫性,兩錢),白朮(苦甘味溫性,一錢),茯苓(甘淡味平性,八分),甘草(甘味溫性,五分),木香(苦辛味溫性,五分),厚朴(苦辛味溫性,三分),青皮(辛味溫性,三分),香附(辛味溫性,三分),白芷(辛味溫性,七分),菖蒲(苦辛味溫性,七分),紫蘇(辛味溫性,六分),肉桂(辛味熱性,六分),檳榔(苦辛味溫性,七分),麥門冬(甘辛味涼性,七分),莪朮(辛苦味溫性,七分),草果(辛味溫性,七分),半夏(辛味溫性,八分),沉香(苦辛甘味平性,八分),藿香(苦甘辛味平性,八分),木通(淡平味平性,八分),木瓜(酸苦澀味平性,一錢),陳皮(苦辛味溫性,一錢),大腹子(苦辛味溫性,五分),丁香(苦辛味平性,五分),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

一本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七氣湯

治七情傷氣,運動失常,鬱結於中,不得舒暢,以作心腹絞痛。治宜補中散郁。是以用人參、甘草補中健脾,肉桂、半夏散郁。

白話文:

治療因情緒波動而導致的氣機損傷、運動失常,導致中焦鬱結,無法宣暢,引起心腹絞痛。治療方法應以補氣散鬱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甘草來補中健脾,肉桂、半夏來散鬱。

人參(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肉桂(甘辛,五分),半夏(辛溫,一錢),水煎。溫服。

升陽順氣湯

治飲食勞倦致傷中氣,運動失常,以致氣滯壅鬱而為痞。治宜補中健脾為本,導滯行郁為標。是以用人參、黃耆、甘草補中健脾,草豆蔻、神麯消宿積鬱滯,陳皮、半夏散逆滯之氣,兼豁痰涎,升麻柴胡升提壅鬱之胃氣,黃柏泄陰火,當歸活血調氣,各歸其經。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過度飲食和勞動而損傷脾胃之氣,導致身體機能失調,造成氣血鬱結而形成痞塊。治療的根本在於補益脾胃,疏導鬱滯。因此,使用人參、黃耆、甘草來補益脾胃,草豆蔻、神曲來消除宿食積滯,陳皮、半夏來散發逆滯之氣,兼化痰利濕,升麻、柴胡來提升鬱滯的胃氣,黃柏來瀉除虛火,當歸來活血調氣,使各歸其經。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二錢),神麯(苦辛溫,一錢),草蔻(辛溫,五分),柴胡(苦寒,五分),半夏(辛溫,八分),升麻(苦寒,八分),陳皮(辛溫,八分),黃柏(苦寒,五分),當歸(甘辛溫,一錢),姜三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蔘(味甘性溫,三錢),黃芪(味甘性溫,二錢),神曲(味苦辛性溫,一錢),草蔻(味辛性溫,五分),柴胡(味苦性寒,五分),半夏(味辛性溫,八分),升麻(味苦性寒,八分),陳皮(味辛性溫,八分),黃柏(味苦性寒,五分),當歸(味甘辛性溫,一錢),姜三片,用水煎煮。趁溫熱服用。

治飲食勞倦致傷元氣,自汗,無力,身熱,短氣不足以息。是以用黃耆,益皮毛,實腠理,無令汗泄以耗元氣;甘草泄火,助人參、白朮補中健脾,升麻、柴胡升引胃氣上行,以助發生之氣;陳皮行滯氣;黃柏救腎水,泄陰火,以解煩熱;當歸調氣血各歸其經。

白話文:

治療飲食過量、勞累導致元氣受損,症狀包括自汗、無力、發熱、氣短虛弱。因此使用下列藥材:

  • 黃耆:補益皮毛,加固腠理,防止出汗過多而耗損元氣。
  • 甘草:清除火熱,輔助人參、白朮補益脾胃。
  • 升麻、柴胡:提升胃氣上行,促進氣血生發。
  • 陳皮:疏通氣滯。
  • 黃柏:滋養腎水,清除陰火,緩解煩熱。
  • 當歸:調和氣血,使氣血歸於各經絡。

黃耆(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白朮(苦甘溫,一錢),人參(甘溫,二錢),升麻(苦寒,二錢),柴胡(苦寒,五分),陳皮(苦辛溫,八分),黃柏(辛寒,三分),當歸(辛甘溫,一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一本無姜。

白話文:

黃耆(味道甘甜,溫和,二錢)

炙草(味道甘甜,溫和,五分)

白朮(味道苦甘,溫和,一錢)

人參(味道甘甜,溫和,二錢)

升麻(味道苦,寒涼,二錢)

柴胡(味道苦,寒涼,五分)

陳皮(味道苦辛,溫和,八分)

黃柏(味道辛,寒涼,三分)

當歸(味道辛甘,溫和,一錢)

生薑三片

用水煎煮,溫服。還有一種說法不需要薑。

四君子湯

治一切氣虛。經云:中氣不足者,補之以甘溫,是以用參、朮、茯苓、甘草補中益氣。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二錢),白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七分),水煎。溫服。不拘時,日三服。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3 錢),白朮(味苦、甘,性溫,2 錢),白茯苓(味甘、淡,性平,1 錢),甘草(味甘,性溫,7 分),用水煎煮。服用時溫熱即可。不拘泥於時間,一天服用 3 次。

治食傷太陰,胸膈痞滿悶,痰涎壅滯,飲食不進。治宜化宿積,散痞氣,消痰進食可也。是以用砂仁白豆蔻化宿食,三稜、莪朮、黑醜去積滯,青皮、橘紅、枳實、木香行痞氣,疏壅滯,助蘿蔔子豁痰涎,加蓽澄茄快脾和胃。

白話文:

治療因飲食不節所導致的食滯和脾胃虛寒,出現胸膈脹悶、痰液積聚、進食困難等症狀。治療方針應以消化積食、疏通氣滯、化痰促進食慾為主。因此,使用砂仁和白豆蔻來消化積食,三稜、莪朮和黑醜來消除積滯,青皮、橘紅、枳實和木香來疏通氣滯、消除壅滯,輔以蘿蔔子化痰,並加入蓽澄茄來健脾和胃。

三稜(苦辛溫,五錢),莪朮(苦辛溫,五錢),黑醜(苦辛溫,五錢),砂仁(苦辛,一兩),青皮(苦辛溫,一兩),枳實(苦辛溫,一兩),蓽澄茄(辛熱,一兩),木香(辛溫,一兩),白蔻(苦辛溫,二兩),橘紅(苦辛溫,二兩),蘿蔔子(辛溫,二兩),為丸,麵糊丸。每薑湯送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三稜(苦、辛、溫,五錢),莪朮(苦、辛、溫,五錢),黑醜(苦、辛、溫,五錢),砂仁(苦、辛,一兩),青皮(苦、辛、溫,一兩),枳實(苦、辛、溫,一兩),蓽澄茄(辛、熱,一兩),木香(辛、溫,一兩),白蔻(苦、辛、溫,二兩),橘紅(苦、辛、溫,二兩),蘿蔔子(辛、溫,二兩),製成藥丸,用麵粉糊做黏劑。每次用薑湯送服三到五克左右。

治七情之氣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痛。治宜疏壅滯之氣。是以用青皮、橘紅、香附疏壅滯之氣,氣滯不無痰生,故佐桔梗、半夏散逆氣豁痰;莪朮削堅積;肉桂通血脈,和榮衛;藿香、益智溫胃和脾;甘草補中健脾。

白話文:

治療七情引起的氣機失調,導致陰陽升降失常,氣道不通暢,衝擊疼痛。治療應疏通壅滯的氣機。因此使用青皮、橘紅、香附疏通壅滯之氣,氣機不暢容易生痰,所以加入桔梗、半夏散發逆氣化痰;莪朮消積化堅;肉桂暢通血脈,調和營衛;藿香、益智溫暖胃氣和脾胃;甘草補益中氣健脾。

香附(二錢),青皮(去白),藿香,陳皮(去白),桔梗,莪朮,官桂,藿香,益仁,甘草,半夏(各一錢),水二盅,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香附(2錢),青皮(去除白色部分),藿香,陳皮(去除白色部分),桔梗,莪朮,桂枝,益仁,甘草,半夏(各1錢),水2碗,姜3片、紅棗2枚,煎煮成1碗。趁熱服用。

分心流氣飲

治一切氣留滯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以致痞悶,噎塞不通,大便虛秘。

木香(五分),檳榔(五分),桔梗(七分),厚朴(七分),半夏(七分),紫蘇(八分),香附(一錢),橘紅(八分),白朮(二錢),炙甘草(五分),人參(二錢),麥門冬(一錢),桑白皮(七分),丁香(七分),草果(七分),藿香(一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中藥材:

  • 木香:5 分
  • 檳榔:5 分
  • 桔梗:7 分
  • 厚朴:7 分
  • 半夏:7 分
  • 紫蘇:8 分
  • 香附:1 錢
  • 橘紅:8 分
  • 白朮:2 錢
  • 炙甘草:5 分
  • 人參:2 錢
  • 麥門冬:1 錢
  • 桑白皮:7 分
  • 丁香:7 分
  • 草果:7 分
  • 藿香:1 錢

製作方法:

將上述中藥材放入水中煎煮,取汁飲用。

服用方法:

藥汁加熱後服用。

治濕氣脹浮腫。宜疏壅滯之結氣,而痞等症自消。是以用木香、檳榔、陳皮、川芎羌活、紫蘇、沉香、木瓜等,及大腹皮諸辛劑,疏壅散滯,佐白朮、茯苓、甘草、勝濕補中。

白話文:

用於治療濕氣脹浮腫。應該疏通鬱結的氣體,這樣痞悶等症狀自然會消失。因此,使用木香、檳榔、陳皮、川芎、羌活、紫蘇、沉香、木瓜等辛辣藥材,疏通鬱結,消除滯留。同時,加入白朮、茯苓、甘草等藥材,勝濕補中,增強脾胃功能。

木香(苦辛溫,五錢),羌活(辛溫,一兩),川芎(辛溫,一兩),白朮(苦甘溫,二兩),茯苓(甘平,一兩),檳榔(苦辛溫,八錢),炙草(甘溫,五錢),沉香(苦辛,五錢),陳皮(苦辛溫,八錢),紫蘇(苦辛溫,八錢),木瓜(甘酸,一兩),大腹(苦辛涼,二兩),為細末。每用生薑湯調下一二錢。

白話文:

木香(苦、辛、溫,5錢),羌活(辛、溫,1兩),川芎(辛、溫,1兩),白朮(苦、甘、溫,2兩),茯苓(甘、平,1兩),檳榔(苦、辛、溫,8錢),炙草(甘、溫,5錢),沉香(苦、辛,5錢),陳皮(苦、辛、溫,8錢),紫蘇(苦、辛、溫,8錢),木瓜(甘、酸,1兩),大腹(苦、辛、涼,2兩),磨成細末。每次用生薑湯沖泡1-2錢服用。

治男婦脾胃虛冷,氣滯不行,以致心腹痛連胸、脅、小腸、膀胱,及婦人血氣刺痛。治宜溫中散寒,疏郁導滯可也。是以用丁香、砂仁、肉桂、乾薑溫中散寒,茯苓、甘草健脾散結氣,蒼朮、檳榔、青皮行滯,玄胡、三稜、莪朮導積。

白話文:

治療男女脾胃虛寒,氣血瘀滯不暢,導致心腹疼痛連及胸、脅、小腸、膀胱,以及婦女經血刺痛。

治療宜溫暖中焦,驅散寒氣,疏通鬱結,導除瘀滯。

因此使用丁香、砂仁、肉桂、乾薑來溫暖中焦,驅散寒氣;茯苓、甘草健脾,散結氣;蒼朮、檳榔、青皮行氣導滯;玄胡、三稜、莪朮導除積滯。

砂仁(辛溫,一兩),肉桂(辛甘熱),茯苓(甘平),蒼朮(苦辛溫,各一兩),丁香(辛熱,一兩),乾薑(辛熱,一兩),炙草(甘溫,一兩),檳榔(辛溫,一兩半),青皮(辛溫,三兩),玄胡(苦辛溫,二兩),三稜(辛溫,一兩),莪朮(苦辛溫,一兩),共為細末,每以五錢,水二鍾,煎一鍾,和渣服。

白話文:

砂仁(辛、溫,一兩)

肉桂(辛、甘、熱)

茯苓(甘、平)

蒼朮(苦、辛、溫,各一兩)

丁香(辛、熱,一兩)

乾薑(辛、熱,一兩)

炙草(甘、溫,一兩)

檳榔(辛、溫,一兩半)

青皮(辛、溫,三兩)

玄胡(苦、辛、溫,二兩)

三稜(辛、溫,一兩)

莪朮(苦、辛、溫,一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五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連藥渣一起服用。

治血虛隧道枯澀,氣因壅滯。治宜補血以榮經隧為本,疏導滯氣為標。是以用當歸、川芎、地黃、芍藥以補血,檳榔、木香以導滯。

白話文:

對於氣血虧虛導致經絡隧道乾澀,氣機壅滯的狀況,治療原則應以補血潤通經絡為根本,疏導滯氣為輔助。因此使用當歸、川芎、地黃、芍藥來補血,檳榔、木香來疏導阻滯。

當歸(辛甘溫,三錢),川芎(辛溫,一錢),地黃(苦辛寒,二錢),白芍(酸寒,七分),木香(苦辛溫,一錢),檳榔(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當歸(辛辣甘甜,3錢),川芎(辛辣溫熱,1錢),地黃(苦澀甘寒,2錢),白芍(酸性寒涼,7分),木香(苦澀辛辣溫熱,1錢),檳榔(辛辣溫熱,8分),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一切氣鬱之症。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補益正氣,木香、陳皮、青皮、檀香、大腹皮、薑黃散滯行郁,藿香、砂仁、白豆蔻溫脾和胃,疏壅導滯。

白話文:

治療各種氣鬱證:

經典上說,年輕人氣血運行良好,因此就用人參、白朮、茯苓來補益人體正氣;木香、陳皮、青皮、檀香、大腹皮、薑黃來幫助消除體內鬱滯;藿香、砂仁、白豆蔻來溫和脾胃,疏通鬱滯。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三錢),茯苓(甘平,一錢),木香(苦辛溫,七分),陳皮(苦辛溫,八分),藿香(甘平溫,八分),薑黃(辛苦,五分),白蔻(辛溫,二錢),檀香(辛甘溫,五分),大腹皮(辛溫,一錢),桔梗(辛溫,一錢),砂仁(甘辛苦,七分),青皮(苦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甜溫,三錢),白朮(苦甜溫,三錢),茯苓(甜平,一錢),木香(苦辛溫,七分),陳皮(苦辛溫,八分),藿香(甜平溫,八分),薑黃(辛苦,五分),白蔻(辛溫,二錢),檀香(辛甜溫,五分),大腹皮(辛溫,一錢),桔梗(辛溫,一錢),砂仁(甜辛苦,七分),青皮(苦辛溫,八分),用熱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肺氣上攻,頭目昏眩,及一切諸氣不和,喘滿迫促,此皆氣血不充、寒鬱所致。宜補養中氣為本,疏壅導滯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烏藥、川芎、白芷行滯散郁,木瓜療腳氣,五味救肺喘促,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白話文:

用於治療肺氣上衝、頭暈目眩,以及各種氣血不調,導致氣喘胸悶的疾病。這些病症主要是由於氣血不足、寒邪鬱結所引起的。治療原則應以補養中氣為主,疏通滯氣為輔。

因此,可以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來補氣;烏藥、川芎、白芷來疏散鬱結;木瓜來治療下肢浮腫(腳氣);五味子來調理肺氣喘促;當歸來調和氣血,使之各歸其位。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平,一錢),炙草(甘溫,七分),烏藥(苦甘溫,八分),川芎(辛溫,八分),木瓜(酸辛溫,一錢),五味(酸辛,五分),白芷(辛溫,五分),當歸(甘溫,一錢),姜三片,水煎服。一本有麻黃六分,學者宜裁度之。

白話文:

  • 人參(甘溫,三錢)
  • 白朮(苦甘溫,二錢)
  • 茯苓(甘平,一錢)
  • 甘草(甘溫,七分)
  • 烏藥(苦甘溫,八分)
  • 川芎(辛溫,八分)
  • 木瓜(酸辛溫,一錢)
  • 五味子(酸辛,五分)
  • 白芷(辛溫,五分)
  • 當歸(甘溫,一錢)
  • 生薑三片

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一種藥方中,添加了麻黃六分,使用時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治氣不宣流,或成瘡癤,或為耳鳴耳聾,及一切挫閃等症。治宜行氣活血。是以用木香、陳皮、茴香、牽牛行滯氣;佐玄胡活瘀血,川山甲疏通經絡,甘草和藥性。

白話文:

治療氣血不暢通,可能形成瘡癤(化膿性炎症),或導致耳鳴、耳聾,以及一切跌打扭傷等症狀。治療應以疏通氣血為主。因此,要用木香、陳皮、茴香、牽牛來疏通氣血瘀滯;輔以玄胡索活血化瘀,川山甲疏通經絡,甘草調和藥性。

木香(苦辛溫,七錢),陳皮(苦辛溫,一兩),茴香(辛甘溫,七錢),牽牛(辛溫,五錢),玄胡(苦辛溫,五錢),川山甲(甘寒,三錢),甘草(甘溫,三錢),為細末。每用熱酒調下三錢,日三服。

白話文:

木香(苦味、辛味、溫性,七錢),陳皮(苦味、辛味、溫性,一兩),茴香(辛味、甘味、溫性,七錢),牽牛(辛味、溫性,五錢),玄胡(苦味、辛味、溫性,五錢),川山甲(甘味、寒性,三錢),甘草(甘味、溫性,三錢),研磨成細末。每次用熱酒沖服三錢,一天服用三次。

治男、婦一切冷氣衝胸脅作痛,脾胃虛冷,嘔泄,疝痛。是以用川芎、厚朴、檳榔、陳皮、枳實以行滯氣;蓽澄茄、砂仁、草果、良薑麥芽、肉蔻溫脾和胃,消宿積,散冷氣,以止嘔泄;羌活、蒼朮以疏壅滯之氣;甘草、茯苓健脾;茴香利膀胱小腸之氣,以除疝痛。

白話文:

治療男女因受寒氣引起胸口和肋部疼痛、脾胃虛寒、嘔吐腹瀉、疝氣疼痛。

因此使用川芎、厚朴、檳榔、陳皮、枳實來疏通停滯的氣;蓽澄茄、砂仁、草果、良薑、麥芽、肉蔻溫暖脾胃,消化宿食,散寒氣,止嘔瀉;羌活、蒼朮疏通壅滯之氣;甘草、茯苓健脾;茴香通利膀胱和腸道的氣,消除疝氣疼痛。

川芎(辛溫,七分),厚朴(苦辛溫,八分),檳榔(辛溫,七分),枳殼(苦辛溫,八分),陳皮(苦辛,一錢),蓽澄茄(辛熱,一錢),砂仁(辛溫,一錢),蒼朮(苦溫,一錢),草果(辛溫,七分),麥芽(甘溫,七分),良薑(苦辛溫,七分),肉蔻(苦辛溫,一錢),炙草(甘寒,五錢),白茯苓(甘平,八錢),茴香(辛甘溫,一錢),水二鍾,鹽一撮,煎一鍾服。

白話文:

川芎(辛溫藥性,七分)

厚朴(苦辛溫藥性,八分)

檳榔(辛溫藥性,七分)

枳殼(苦辛溫藥性,八分)

陳皮(苦辛藥性,一錢)

蓽澄茄(辛熱藥性,一錢)

砂仁(辛溫藥性,一錢)

蒼朮(苦溫藥性,一錢)

草果(辛溫藥性,七分)

麥芽(甘溫藥性,七分)

良薑(苦辛溫藥性,七分)

肉蔻(苦辛溫藥性,一錢)

炙草(甘寒藥性,五錢)

白茯苓(甘平藥性,八錢)

茴香(辛甘溫藥性,一錢)

將這些藥材放入兩大碗水,加少許鹽,煎煮至剩下一碗藥液,服用即可。

治一切食積壅氣不舒。治宜驅食積,疏壅氣可也。是以用麥芽、神麯消宿食,三稜、莪朮導積滯,青皮、陳皮、臺烏、香附、厚朴以疏壅滯之氣,甘草和中緩藥性。

白話文:

治療所有因飲食積滯而導致氣機不順的情況。治療方法應該促進消化、疏通氣機。因此使用麥芽、神曲消解宿食,三稜、莪朮導去積滯,青皮、陳皮、臺烏、香附、厚朴疏通滯氣,甘草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激烈。

麥芽(甘溫,七分),神麯(甘辛溫,一錢),三稜(苦辛溫,七分),莪朮(辛溫,七分),青皮(苦辛溫,一錢),陳皮(苦辛溫,錢半),臺烏(辛溫,一錢),香附(辛溫,二錢),厚朴(苦辛溫,八分),炙草(甘溫,五分),姜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麥芽(味甘性質溫和,七分)

酒麴(味甘辛性質溫和,一錢)

三稜(味苦辛性質溫和,七分)

莪朮(味辛性質溫和,七分)

陳皮(味苦辛性質溫和,半錢)

青皮(味苦辛性質溫和,一錢)

臺烏(味辛性質溫和,一錢)

香附(味辛性質溫和,二錢)

厚朴(味苦辛性質溫和,八分)

炙草(味甘性質溫和,五分)

姜三片

用水煎服,不限服用時間。

治脾濕壅滯,運動失常,以致清氣不升而為飧泄,濁氣不降而為腹脹。治宜疏壅滯,升清氣為主。是以用蒼朮、厚朴、木香、青皮、陳皮、生薑疏散壅滯,升麻、柴胡升提清氣上行,半夏降逆氣下導,茯苓、澤瀉滲脾濕,草豆蔻、益智、吳茱萸溫胃和中散郁,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白話文:

治療脾臟濕氣過剩而導致淤塞,導致運作異常,清氣不能上升而形成腹瀉,濁氣不能下降而造成腹脹。治療應該以疏通淤塞,促進清氣上升為主。因此使用蒼朮、厚朴、木香、青皮、陳皮、生薑來疏散淤塞,使用升麻、柴胡提攜清氣向上,使用半夏降逆氣向下,使用茯苓、澤瀉滲透脾臟濕氣,使用草豆蔻、益智、吳茱萸溫暖胃部、調和脾胃,使用當歸調節氣血,讓它們各自回到它們應該在的地方。

蒼朮(辛溫,一錢),厚朴(苦辛溫,七分),木香(苦辛溫,八分),青皮(辛溫,七分),陳皮(苦辛溫,二分),生薑(辛溫,三片),升麻(苦寒,四分),柴胡(苦寒,四分),半夏(苦辛溫,一錢),茯苓(甘平,一錢),澤瀉(甘酸寒,八分),當歸(辛溫,二分),草蔻(辛溫,一錢),吳茱萸(辛熱,八分),益智仁(辛溫,八分),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材料:

  • 蒼朮(辛溫,1錢)
  • 厚朴(苦辛溫,7分)
  • 木香(苦辛溫,8分)
  • 青皮(辛溫,7分)
  • 陳皮(苦辛溫,2分)
  • 生薑(辛溫,3片)
  • 升麻(苦寒,4分)
  • 柴胡(苦寒,4分)
  • 半夏(苦辛溫,1錢)
  • 茯苓(甘平,1錢)
  • 澤瀉(甘酸寒,8分)
  • 當歸(辛溫,2分)
  • 草蔻(辛溫,1錢)
  • 吳茱萸(辛熱,8分)
  • 益智仁(辛溫,8分)

使用方法:

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不論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