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三(利)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利) (3)

1. 心驚

心驚本是上症,而余分上下者有。故心與腎相通,心氣不下交於腎,則能成驚而不寐;腎氣不能上交於心,亦能不寐而成驚。故症須分別,而治法亦宜各異。但二症何以別其在上在下乎?大約心不交腎者終日不寐,而腎不交心者終夜難眠耳。以此分別,最得病情。若人有心驚不寐於日者,用止驚補心湯一劑即寐,二劑而心驚少安矣,四劑全愈。

此方補心而不補腎,惟引其心腎之合,而不必治腎經之虛也。蓋腎氣原未常大虛,補其心而腎不必上之於心,則腎氣有養,又何至心腎之不交哉?心驚而夜不寐,此腎水之竭急,用定驚補腎湯。此方妙在大補腎水而不去補心,腎足原能上通於心也。方中用肉桂黃連相濟成功,蓋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腎於頃刻,況又有腎經之味,大壯其真水之氣,則水火既濟,亦何至驚悸而不寐哉?

止驚補心湯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炒棗仁(五錢) 丹砂(二錢) 竹茹(一丸) 遠志(一錢)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黃連(三分) 肉桂(三分) 半夏(八分) 北五味(一錢)水煎服

定驚補腎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五錢) 北五味(二錢) 牛膝(三錢) 葳蕤(五錢) 當歸(五錢)丹皮(三錢) 沙參(一兩)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白芥子(三錢) 肉桂(一錢) 黃連(二分) 巴戟天(五錢) 白朮(三錢)水煎服

2. 中滿

中滿之宜辨上下也。既曰中滿矣,似於病不在上,病在下矣。不知中滿,中宮似滿也,非肺氣之虛以成滿,即腎氣之虛以成滿也。肺氣苟旺,則清肅之道下行,胃脾且奉令之惟謹,又何至有飲食之阻滯,以成中滿哉?惟其肺氣之衰,清肅之令不行於中州,於是肝木寡畏,來克脾胃之土,中州受禍,賊人截路,糧道不通,而中滿之病生矣。其症胸寬微飽,吞酸吐酸,能食而不飢,既食而作脹,此皆上病而非下病也。

法當用健土製肝之味,尤宜用補肺扶金之藥,始為得之。方用助金制滿湯。此方補氣以助肺金,薏仁山藥之類以培土氣,枳殼蘿蔔子之類消食以去脹滿,此方之相制而相成也。初服之時,少覺微悶,久服自通。倘不知此等妙法而妄用削刻消導之品,初覺快而後覺甚矣。此塞因塞用,實有妙機也。

至於腎虛成滿者,半由於脾之寒,而脾之寒又因於命門之火少也。釜底無薪,何能煮爨?腎氣既虛,下不能消,必反而上,此所以成中滿之症也。其症必腹寒而時痛,小便清長,大便閉塞。蓋大腸之能開能合,腎操權也。今腎水乾涸,則大腸無水以潤之,日日煎熬,腸亦細小。

腸既細小,水穀難化,而糟粕之類,不能直達於肛門,勢必停積於下流,下流既閉塞,勢必上反而中滿。此等之病,即翻胃之漸也。世人以翻胃為脾腎之症,誤矣。當急補其腎水,而更益之以命門之火。蓋此水乃真水也,真水非真火不能生水,中補火,正火中補水也。水生而大腸有水以相濟,則舟舶可以相通,糧路可以輸挽。

下既無阻抑之途,則中自無飽滿之苦。倘不知此等妙論,而徒用大黃牽牛之類,以峻攻之,徒取一時之寬快,反成日久之閉結,轉利轉虛,遂成不可救藥之病矣。方用寬中散。此方純補腎經,而少佐之以補肝,使肝木平和,不來剋土,則腎水更能潤澤於大腸。大腸既潤,又何隔塞之不通哉?此又不治中滿而正所以治中滿也。

人又不可不知之耳。

助金制滿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三錢) 神麯(一錢) 甘草(一分) 蘿蔔子(一錢) 大腹皮(五分) 枳殼(五分) 山藥(五錢) 薏仁(五錢) 山楂(五粒) 麥芽(一錢) 穀芽(一錢)水煎服

寬中散

熟地(二兩)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麥冬(五錢) 牛膝(三錢) 玄參(三錢) 葳蕤(五錢)車前子(一錢) 鱉甲(五錢) 龜膠(三錢) 山茱萸(三錢) 山藥(五錢) 丹皮(三錢) 沙參(三錢)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