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三(利)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利) (1)

1. 怔忡

怔忡之症本是心氣之虛,如何分為上下,其故實有至理而世人未知也。肺脈居於心之上,肺氣有養則清肅之令下行,足以制肝木之旺,肝木不敢下克脾土,脾土得令自能運化,以分津液而上輸於心,而後心君安靜無為,何致有怔忡不定之病耶?此所謂上症之源流也。

因肺金失令,則肝木寡畏以克脾土,脾土為肝所制,事肝木之不暇,又安能上奉於心乎?心無脾土之輸,而肝木又旺,自己尊大,不顧心君之子,此心所以搖搖靡定,而怔忡之症起矣。但怔忡上病何以知之?其症必兼咳嗽,而飲食能食而不能消者是也。方用安止湯,此方合肺脾心肝四臟之藥以治之也。

一劑而少定,再劑而更安,十劑而怔忡之病可以全愈矣。其下病奈何?其症吐痰如清水,飲食知味而苦,不能多聞人言,則驚見天光可畏,時時懊憹,刻刻煩悶。此病乃腎水耗竭,不能上輸於肝木,而肝木自顧不遑,又安能上養於心乎?心血既耗,又安能下通於腎?心腎交困,怔忡時生,不止痰氣之作祟也。

治用消煩湯,此方乃補心肝腎之聖藥,三經大補則氣血精皆足,雖有痰氣不清,又有白芥子以消其痰於膽膈之中,豈尚有怔忡之不定乎?自然煩去而心安,悶除而魂靜也。

安上湯

人參(三錢) 茯神(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丹參(二錢) 柏子仁(二錢) 半夏(一錢) 丹砂(一錢) 菖蒲(二錢) 白朮(五錢) 枳殼(三分) 神麯(五分) 白芍(五錢)水煎服

消煩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黃耆(五錢) 人參(五錢) 牛膝(五錢)巴戟天(五錢) 菟絲子(五錢) 枸杞子(五錢) 炒棗仁(五錢) 白芥子(五錢) 山藥(五錢)水煎服

2. 痿症

痿症之不起床也,人以為兩足之無力非下病而何?殊不知痿症不同,有上下之分焉。上痿者非手痿之論,乃肺氣與陽明之病也。雖痿症皆屬之陽明,治痿不治陽明終難起廢。然而陽明有兼肺經而痿者,實是上病而非下痿之可比。其症必咳嗽、吐膿、吐痰而雙足無力,則與下痿之症頗同,而治法不可與下痿之病同治也。

吾今立一方治上痿者神妙,名為起痿上清丹。此方仍是治陽明之藥,而妙在用金銀花以治肺中之痿。清其肺氣,自然下生腎水。腎水生而骨中之髓自生,又何必更補腎哉?況方中俱是輕清散火之味,輕清則上升以散其肺中、胃中之火,則陽明火焰自然不上衝於肺而肺氣安寧,又可不辨而自知也。至於下痿之症,雖治法不能離於陽明,然必竟以補腎為主。

蓋兩足之無力,本是骨中無髓,而髓乃腎中之精。也不補其精則髓從何出?況陽明胃經乃腎之關門,補腎正所以補胃耳。其症能食而飢,面紅如火,晝輕夜重,吐痰如水者是也。方用堅骨起痿丹。此方妙在補腎而兼補胃,也可統治下痿之症,無不神效。但痿病非一二劑可以奏功,願人遵守吾方,朝夕吞嚥,斷無久臥床蓆之人也。

起痿上清

麥冬(五錢) 金銀花(二兩) 玄參(一兩) 北五味(一錢) 薏仁(一兩) 生地(五錢) 天門冬(五錢) 天花粉(三錢) 甘菊花(三錢) 黃耆(三錢) 陳皮(一錢) 人參(五錢)水煎服

堅骨起痿丹

熟地(三兩) 山茱萸(二兩) 牛膝(五錢) 金釵石斛(五錢) 薏仁(二兩) 山藥(一兩) 白朮(五錢) 玄參(五錢) 麥冬(五錢) 丹皮(五錢) 地骨皮(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3. 氣病

氣病何以分上下也?如有人氣逆沖而上,兩脅飽滿,又不作喘,又不咳嗽,痰如核結,欲吐不可,欲下甚難,謂非氣之上症而何治之法?又不可徒治其上也。此等之症,非憂鬱而得之,即惱怒而成之也。方用逍遙散最佳,不必更立奇方耳。如有人氣崩迫於下,兩腹作脹,欲瀉不能,不瀉更急,大便燥結,小便短少,臍下作痛而不可忍,或環臍而痛,或兩足俱腫,謂非氣之下症而何而治之法?又不可徒治其下也。

此等之症,雖亦因憂鬱惱怒而來,然何以氣不上而反下?蓋上焦無火,其氣無隙可乘,見下有可下之機,故隨之而下,奔調其中而解其鬱,亦非難治,故其勢較上衝者反重而治之實易也。亦用逍遙散和解之,亦隨手而愈。然則予又何必取而細辨之乎?不知方可兼用而症不可混觀。

辨明上下之症,而於逍遙方中,上病加蘇子降氣之味,下病增梔子瀉火之品,又何至臨症之曠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