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7)

回本書目錄

雜證要法 (17)

1. 口糜齦爛出血

心肺胃之火盛也,其火內熾,爍傷津液,以致口糜齦爛,或有時出血,以甘露飲主之。

甘露飲

生地(三錢),熟地(三錢),天冬(三錢),麥冬(三錢),石斛(三錢),甘草(二錢),枳殼(二錢),枇杷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2. 食亦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又胃移熱於膽,亦名食亦,以甘露飲主之。

甘露飲

(方見上)

3. 三消

口渴不止者,為上消也。食入即飢者,為中消也。飲一溲二者,為下消也。其證雖有三,而要總屬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臟,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味地黃湯加味主之。如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土濕木鬱而生風燥者,以豬苓湯主之。

如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者,以桂附苓烏湯主之。如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以理中丸湯,倍白朮,加栝蔞根主之。如傷寒消渴,或屬陽明熱證,或屬厥陰火證,應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八味丸

(方見肺氣),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六味地黃加味湯

熟地黃(四錢),山茱萸(三錢),山藥(三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澤瀉(三錢),五味子(二錢),肉桂(二錢研),水煎大半杯,冷服。

五苓散

(方見痰飲)

豬苓

(方見痰飲)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乾薑(三錢),附子(二錢),龍骨(三錢煅研),牡蠣(三錢煅研),首烏(三錢蒸),水煎大半杯,溫服。

理中丸湯

(方見霍亂)倍白朮,加栝蔞根。

消渴方

栝蔞根(三錢),生薑(二錢),麥冬(三錢),蘆根(三錢),白茅根(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此方專清胃火。

4. 虛勞

虛勞之證,精神氣血俱被損傷是也。蓋腎藏精,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腎受傷而精病,精病則遺泄而不秘。心受傷而神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安。肺受傷而氣病,氣病則痞塞而不宣。肝受傷而血病,血病則凝瘀而不流。然四維之病,總由中氣虛敗有以致之也。會仲景建中之義,則治勞證得其要領矣。

如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以小建中湯主之,或以當歸建中湯主之。如虛勞裡急諸不足,以黃耆建中湯主之。如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以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如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八味腎氣丸主之。

此統治之法也。如精遺神驚,氣鬱血脫,及咳嗽不寐等證,再於各專門,求方治之。

建中湯

(方見咳嗽)

當歸建中湯(方見《金匱》)

黃耆建中湯

即小建中湯加黃耆,如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如脾虛不足,宜補氣者,加半夏

桂枝龍骨牡蠣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酒炒),生薑(三錢),甘草(二錢炙),龍骨(三錢),牡蠣(三錢),大棗(四枚),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下部有寒,乾薑附子均可加。

八味丸

(方見腳氣)

炙甘草湯(方見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