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附錄 (6)

回本書目錄

附錄 (6)

1. 陽明燥金

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恆濕。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木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恆燥。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旺則辛金化氣於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於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而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飢而善渴,水利而便堅。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剋水,濕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

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根起於脾土,而標見於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於大腸,而標見於肘腕。所謂陽邪居下,陰邪居上,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於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2. 太陽寒水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水火異氣,而以寒水統之。緣水位於下而生於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於火,是以丙火化氣於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於內,水斂於外,是謂平人,木火主裡,自內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於木火,故血溫而內發。氣化於金水,故氣清而外斂。

人之經脈,厥陰在裡,春風之內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長也。次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臟則外清而內溫,陽泄則內寒而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

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於癸水,故少陰之臟最易病寒,王水化於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癸水,而不責壬水,病熱者獨責壬水,而不責癸水也。

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此,而後知六經之證。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後,絕無解者。先聖之法,一線莫傳,凌夷至於今日,不堪問矣。

【治厥陰風木法】

桂枝苓膠湯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當歸阿膠生薑大棗,上熱加黃芩,下寒加乾薑附子

【治少陰君火法】

黃連丹皮湯

黃連,白芍,生地,丹皮,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治少陽相火法】

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生薑,大棗,白芍

【治太陰濕土法】

術甘苓澤湯

甘草,茯苓,白朮澤瀉

【治陽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湯

百合石膏,麥冬,五味

【治太陽寒水法】

苓甘姜附湯

甘草,茯苓,乾薑,附子,太陽病最易化生濕熱,以化氣於丙火,而受制於濕土也。若有濕熱,當用梔、膏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