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二·中焦篇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中焦篇 (3)

1. 寒濕

四三、濕之入中焦,有寒濕,有熱濕,有自表傳來,有水穀內蘊,有內外相合。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隂,有傷胃陽,有傷胃隂,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隂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

白話文:

  1. 濕氣進入中焦,有寒濕、熱濕之分。濕氣來源有從外傳入的,也有因水穀(食物)內蘊產生的。濕氣入中焦,可與內外因素相互結合。其中,對中焦的傷害,包括傷害脾陽、脾陰、胃陽、胃陰,也有同時傷害脾胃的。傷害脾胃陽氣的佔多數,約十之八九;傷害脾胃陰氣的較少,約十之一二。如果混淆這些情況,治療不得其法,會留下無窮後患。臨牀上診斷時,要仔細推敲,不可籠統而論。

此統言中焦濕證之總綱也。寒濕者,濕與寒水之氣相搏也,葢濕水同類,其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隂時為霜雪,在江河為水,在土中為濕,體本一源,易於相合,最損人之陽氣。熱濕者,在天時長夏之際,盛熱蒸動濕氣流行也;在人身濕鬱;本身陽氣久而生熱也,兼損人之隂液。自表傳來,一由經絡而臟腑,一由肺而脾胃。

白話文:

以上是中焦濕證的總論。寒濕,是指濕氣和寒水之氣互相作用。因為濕水同源,在天氣晴朗時是雨露,陰天時是霜雪,在江河中是水,在土壤中是濕氣,它們本質相同,容易結合,最損傷人體的陽氣。熱濕,是指天氣炎熱時,陽氣蒸發濕氣,導致濕氣流行;人體內濕氣鬱積,時間一長陽氣生熱,又損傷人體的陰液。濕氣從體表傳入人體,一部分通過經絡傳到臟腑,一部分通過肺傳到脾胃。

水穀內蘊,肺虛不能化氣,脾虛不能散津,或形寒飲冷,或酒客中虛。內外相合,客邪既從表入,而伏邪又從內發也。傷脾陽,在中則不運痞滿,傳下則洞泄腹痛。傷胃陽,則嘔逆不食,膈脹胸痛。兩傷脾胃,既有脾證,又有胃證也。其傷脾胃之隂若何?濕久生熱,熱必傷隂,古稱濕火者是也。

白話文:

當飲食過量滯留體內時,肺虛無法轉化水穀為氣,脾虛無法散發津液,或者因受寒飲冷,或因酗酒導致虛弱。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外來的邪氣從表而入,體內潛伏的邪氣也同時發作。

如果脾陽受損,體內則出現消化不良和腹脹,傳送到下方則會腹瀉腹痛。如果胃陽受損,則會嘔吐反胃、不思飲食,胸膈脹滿、胸痛。如果脾胃兩傷,則既有脾虛的症狀,也有胃虛的症狀。

而脾胃的陰傷是怎樣造成的呢?濕氣蓄積久了就會化熱,熱氣必然傷陰,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濕火」。

傷胃隂,則口渴不飢。傷脾隂,則舌先灰滑,後反黃燥,大便堅結。濕為隂邪,其傷人之陽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見。其傷人之隂也,乃勢之變,故罕而少見。治濕者必須審在何經何臟,兼寒兼熱,氣分血分,而出辛涼、辛温、甘温、苦温、淡滲、苦滲之治,庶所投必效。

白話文:

如果胃部的陰液受傷,就會感到口渴而不餓。如果脾臟的陰液受傷,舌頭一開始會灰白而且濕滑,之後會轉為黃色乾燥,大便會變得乾結。

濕邪屬於陰寒的邪氣,它們會損傷人體的陽氣。由於濕邪的本性,所以它們經常會傷害人體的陽氣,這是一種常見的情況。而濕邪傷害人體的陰氣則是一種變化,所以比較罕見。

治療濕邪時,必須先辨別濕邪侵犯了哪條經絡或哪個臟腑,是否有寒熱兼雜,以及是氣分還是血分受損。根據這些情況,可以採取辛涼、辛溫、甘溫、苦溫、淡滲或苦滲等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單治中焦,或籠統混治,脾胃不分,隂陽寒熱不辨,將見腫脹、黃疸、洞泄、衄血、便血、諸證蜂起矣。惟在臨證者細心推求,下手有準的耳。葢土為雜氣,兼證甚多,最難分析,豈可泛論濕氣而已哉!

白話文:

如果治療脾臟的疾病卻針對胃,治療胃的疾病卻針對脾臟,同時影響下焦的疾病,只治療中焦,或者籠統地同時治療,不區分脾胃,不辨別陰陽寒熱,將會出現腫脹、黃疸、腹瀉、流鼻血、便血,各種症狀蜂擁而至。只有在臨牀診斷時仔細推敲,制定準確的治療方案。土壤是雜氣的來源,症狀繁多,最難分析。怎能籠統地認為只是濕氣呢!

四四、足太隂寒濕,痞結胸滿,不飢不食,半苓湯主之。

此書以温病名,並列寒濕者,以濕温緊與寒濕相對,言寒濕而濕温更易明析。

痞結胸滿,仲景列於太隂篇中,乃濕鬱脾陽,足太隂之氣,不為鼓動運行。臟病而累及腑,痞結於中,故亦不能食也。故以半夏茯苓培陽土以吸隂土之濕,厚朴苦温以瀉濕滿,黃連苦以滲濕,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白話文:

痞結胸滿,是中醫家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太陰篇中提到的病症。它是由於濕邪鬱滯在脾陽,阻礙足太陰脾經氣血運行所致。脾臟的功能受累後,會影響到胃腸,導致痞結(積塊)於中焦,因而不能進食。

因此,治療痞結胸滿的藥方中,會使用半夏和茯苓來加強脾胃陽氣,化解脾胃中的濕氣;使用厚朴來散瘀利濕;使用黃連來滲利濕氣;大量使用通草來利尿通淋,讓濕邪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半苓湯方(此苦辛淡滲法也)

半夏(五錢),茯苓塊(五錢),川連(一錢),厚朴(三錢),通草(八錢,煎湯煮前藥)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藥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四五、足太隂寒濕,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滯下者,四苓加厚朴秦皮湯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白話文:

四五(醫案)指足太陰經(脾經)寒濕,導致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有腹瀉的傾向。治療可用四苓散加厚朴秦皮湯,或五苓散。

經謂太隂所至,發為䐜脹,又謂厥隂氣至為䐜脹,葢木剋土也。太隂之氣不運,以致膀胱之氣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滲濕,使膀胱開而出邪,以厚朴瀉脹,以秦皮洗肝也。其或肝氣不熱,則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陽之陽氣,故五苓散亦主之。

白話文:

古書上說:太陰經氣到達某些部位時,會引起腫脹,又說厥陰經氣到了某些部位時,也會導致腫脹。因為木氣會剋制土氣。太陰經氣運行不暢,會導致膀胱經氣無法運行,所以小便會不順暢。五苓散中的茯苓、澤瀉、白朮和豬苓能利尿消腫,讓膀胱氣血暢通,排出致病因素。用厚朴藥材瀉下脹氣,用秦皮清洗肝臟。如果肝氣不熱,就不使用秦皮,改用五苓散中的桂枝來調節肝臟、疏通三焦,運行大陽經中的陽氣,所以五苓散也能治療這種情況。

四苓加厚朴秦皮湯(苦温淡法)

茅朮(三錢),厚朴(三錢),茯苓塊(五錢),豬苓(四錢),秦皮(二錢),澤瀉(四錢)

白話文:

茅術 15 克 厚朴 15 克 茯苓塊 25 克 豬苓 20 克 秦皮 10 克 澤瀉 20 克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甘温淡法)

豬苓(一兩),赤朮(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一兩六錢),桂枝(五錢)

共為細末,百沸湯和服三錢,日三服。

四六、足太隂寒濕,四肢乍冷,自利,目黃,舌白滑,甚則灰,神倦不語,邪阻脾竅,舌蹇語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四六、如果足太陰脾經出現寒濕,四肢會忽冷忽熱,小便失禁,眼睛發黃,舌苔白而滑,嚴重的會變成灰色,精神倦怠而不說話,如果邪氣阻滯在脾臟,舌頭會僵硬說話含糊不清,四苓湯加木瓜、草果、厚朴的主,可以治療這個問題。

脾主四肢,脾陽郁故四肢乍冷。濕漬脾而脾氣下溜,故自利。目白精屬肺,足太隂寒則手太隂不能獨治,兩太隂同氣也,且脾主地氣,肺主天氣,地氣上蒸,天氣不化,故目睛黃也。白滑與灰,寒濕苔也。濕困中焦,則中氣虛寒,中氣虛寒,則陽光不治,主正陽者心也,心藏神,故神昏。

白話文:

脾臟主管身體的四肢,脾陽鬱結不通暢,因此四肢會感到寒冷。濕邪侵襲脾臟,導致脾氣向下流失,所以會腹瀉。眼睛的白色精華部分屬於肺臟所主,足太陰經(脾經)寒氣旺盛,手太陰經(肺經)無法獨自調理,因為兩條太陰經氣血相通。此外,脾臟主管下方的地氣,肺臟主管上方的天氣,地氣往上蒸發,天氣無法化解,所以眼睛會發黃。白滑或發灰色的舌苔,表示受到寒濕影響。濕邪困擾中焦(脾胃處),導致中氣虛寒,中氣虛寒,陽氣無法運行,主宰陽氣的心臟也會受到影響。心臟藏神,所以會出現神志昏沉的症狀。

心主言,心陽虛故不語。脾竅在舌,濕邪阻竅,則舌蹇而語聲遲重。濕以下行為順,故以四苓散驅濕下行,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勝也。厚朴以温中行滯,草果温太隂獨勝之寒,芳香而達竅,補火以生土,驅濁以生清也。

白話文:

心主言語,心陽不足則無法言語。脾的功能表現在舌頭上,若濕邪阻滯脾竅,就會舌頭僵硬說話遲重。濕性向下流為順應,因此用四苓散來驅除濕氣,再加入木瓜中和肝木,補其不足。厚朴可以溫中行氣,草果可以溫暖脾胃,特勝脾胃虛寒,芳香且能通達竅穴,以補火生土,驅除濁氣而產生清氣。

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湯(苦熱兼酸淡法)

生於白朮(三錢),豬苓(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赤苓塊(五錢),木瓜(一錢),厚朴(一錢),草果(八分),半夏(三錢)

白話文:

中醫古文:

生於白朮(三錢),豬苓(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赤苓塊(五錢),木瓜(一錢),厚朴(一錢),草果(八分),半夏(三錢)

生白朮(15克),豬苓(7.5克),澤瀉(7.5克),赤苓塊(25克),木瓜(5克),厚朴(5克),草果(4克),半夏(15克)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陽素虛者,加附子二錢。

四七、足太隂寒濕,舌灰滑,中焦滯痞,草果茵陳湯主之;面目俱黃,四肢常厥者,茵陳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脾經受寒濕侵襲,舌苔灰白滑膩,中焦氣機鬱滯,出現脹滿疼痛。此時可用草果茵陳湯治療。

面部和四肢都發黃,手腳容易冰涼麻木。此時可用茵陳四逆湯治療。

濕滯痞結,非温通而兼開竅不可,故以草果為君。茵陳因陳生新,生髮陽氣之機最速,故以之為佐。廣皮、大腹、厚朴,共成瀉痞之功。豬苓、澤瀉,以導濕外出也。若再加面黃肢逆,則非前湯所能濟,故以四逆回厥,茵陳宣濕退黃也。

白話文:

如果濕氣滯留,結成了痞塊,光是溫熱通暢還不夠,還要兼顧疏通氣機,所以用草果為主藥。茵陳因為陳舊生出新的,生髮陽氣的功效最快,所以用它作為輔佐藥。廣皮、大腹皮、厚朴,一起起著瀉除痞塊的作用。豬苓、澤瀉,用來引導濕氣排出體外。如果還出現面色發黃、四肢逆冷的症狀,那麼前面提到的湯劑就不足夠了,所以再加入四逆湯來回陽止厥,用茵陳來發散濕氣、退黃。

草果茵陳湯(苦辛温法)

草果(一錢),茵陳(三錢),茯苓皮(三錢),厚朴(二錢),廣皮(一錢五分),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草果(1錢),茵陳(3錢),茯苓皮(3錢),厚朴(2錢),廣橘皮(1錢5分),豬苓(2錢),大腹皮(2錢),澤瀉(1錢5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茵陳四逆湯(苦辛甘熱復微寒法)

附子(三錢,炮),乾薑(五錢),炙甘草(二錢),茵陳(六錢)

白話文:

附子(三錢,經過炮製處理)、乾薑(五錢)、炙甘草(二錢)、茵陳(六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後服;仍厥,再服;盡劑,厥不回,再作服。

四八、足太隂寒濕,舌白滑,甚則灰,脈遲,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濁隂凝聚,陽傷腹痛,痛甚則肢逆,椒附白通湯主之。

白話文:

四十八、足太陰脾經有寒濕症狀,舌苔白滑,嚴重時呈灰色,脈搏緩慢,不思飲食,不能入眠,大便不通,濁氣和寒邪凝聚,陽氣受損導致腹痛,疼痛劇烈時會出現手腳逆冷,可用「椒附白通湯」治療。

此足太隂寒濕,兼足少隂、厥隂證也。白滑灰滑,皆寒濕苔也。脈遲者,陽為寒濕所困,來去俱遲也。不食,胃陽痺也。不寐,中焦濕聚,阻遏陽氣不得下交於隂也。大便窒塞,脾與大腸之陽,不能下達也。陽為濕困,返遜位於濁隂,故濁隂得以蟠踞中焦而為痛也;凡痛皆邪正相爭之象,雖曰陽困,究竟陽未絕滅,兩不相下,故相爭而痛也(後凡言痛者仿此)。椒附白通湯,齊通三焦之陽,而急驅濁隂也。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陰脾經受寒濕邪氣侵襲,併發足少陰腎經、厥陰肝經病症。舌苔白滑或灰滑,都是寒濕邪氣阻滯的表現。脈搏遲緩,表示陽氣被寒濕邪氣困住,血流運行遲緩。不思飲食,是因為胃中陽氣受阻。不寐,是因為中焦濕氣聚集,阻礙陽氣下行,無法與陰氣交會。大便不通,是因為脾和大腸的陽氣受阻,無法下達。陽氣被濕困,退守濁陰之下,導致濁陰在中焦盤踞疼痛;一般來說,疼痛都是邪氣和正氣爭鬥的表現,雖然說陽氣受困,但陽氣還沒有完全消失,兩者不相上下,因此爭鬥產生疼痛(之後出現「疼痛」二字,皆同此解釋)。椒附白通湯可以同時疏通三焦陽氣,並驅逐濁陰濕氣。

椒附白通湯方

生附子(炒黑,三錢),川椒(炒黑,二錢),淡乾薑(二錢),蔥白(三莖),豬膽汁(半燒酒杯,去渣後調入)

白話文:

生附子(炒黑, 15 公克),川椒(炒黑, 10 公克),淡乾薑(10 公克),蔥白(3 根),豬膽汁(半杯米酒杯, 去除渣滓後加入)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涼服。

〔方論〕此苦辛熱法複方也。苦與辛合,能降能通,非熱不足以勝重寒而回陽。附子益太陽之標陽,補命門之眞火,助少陽之火熱。葢人之命火,與太陽之陽少陽之陽旺,行水自速。三焦通利,濕不得停,焉能聚而為痛,故用附子以為君,火旺則土強。乾薑温中逐濕痺,太隂經之本藥,川椒燥濕除脹消食,治心腹冷痛,故以二物為臣。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一個以苦味和辛味為主的中藥複方。苦味和辛味配合在一起,既能降又能通。而熱性藥物不足以戰勝嚴重的寒症或恢復陽氣。

附子可以增強太陽經的表陽、補益命門的真火、幫助少陽經的火熱之氣。人體的真火與太陽的陽氣、少陽的陽氣旺盛時,體內的水液就能快速運轉。三焦通暢了,濕氣就不能停留,自然不會聚集而導致疼痛。因此,選用附子作為君藥。火氣旺盛則土氣強健。

乾薑溫暖中焦、祛除濕痺,是太陰經的常用藥物。花椒燥濕、消除脹氣、消食,用於治療心腹冷痛。因此,這兩種藥物用作臣藥。

蔥白由內而達外,中空通陽最速,亦主腹痛,故以為之使。濁隂凝聚不散,有格陽之勢,故反佐以豬膽汁,豬水畜,屬腎,以隂求隂也;膽乃甲木,從少陽,少陽主開泄,生髮之機最速。此用仲景白通湯,與許學士椒附湯,合而裁製者也。

白話文:

蔥白可以從內部貫通到外部,中空通達,溫通陽氣最快,又能治療腹痛,所以用它作為主藥。濁氣和寒氣凝聚不散,有阻礙陽氣的趨勢,所以用豬膽汁作為輔佐。豬膽屬水,屬腎,用陰性物質來求取陰性物質;而膽為甲木,屬少陽,少陽主開泄,生髮的效用最快。這是我結合仲景的「白通湯」和許學士的「椒附湯」,加以裁剪製訂的方劑。

四九、陽明寒濕,舌白腐,肛墜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廣皮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四十九、陽明胃腸寒濕,舌苔白厚而腐爛,肛門下墜疼痛,大便不正常、不順暢,沒有食慾。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去掉甘草,加入廣皮厚朴湯治療。

九竅不和,皆屬胃病。胃受寒濕所傷,故肛門墜痛而便不爽;陽明失闔,故不喜食。理中之人參補陽明之正,蒼朮補太隂而滲濕,薑、附運坤陽以劫寒,葢脾陽轉而後濕行,濕行而後胃陽復。去甘草,畏其滿中也。加厚朴、廣皮,取其行氣。合而言之,辛甘為陽,辛苦能通之義也。

白話文:

身體九個孔竅出現問題,大多與胃病有關。胃部受到寒濕侵襲,所以肛門會疼痛墜脹,大便也不通暢;陽明經失去閉合的功能,所以不想進食。

方劑中的黨參補陽明正氣,蒼朮補太陰經且能滲濕,薑、附運轉乾陽之氣來驅散寒氣。當脾陽轉動後,濕氣才能運行,濕氣運行後,胃陽才能恢復。去掉甘草,是擔心它會導致滿腹。

加上厚朴、廣皮,目的是讓它們行氣。綜合來說,辛味和甘味屬於陽氣,辛苦則有通暢的功效。

生茅朮(三錢),人參(一錢五分),炮乾薑(一錢五分),厚朴(二錢),廣皮(一錢五分),生附子(一錢五分,炮黑)

白話文:

生白朮:3 錢 人參:1 錢 5 分 炮乾薑:1 錢 5 分 厚朴:2 錢 廣陳皮:1 錢 5 分 生附子:1 錢 5 分(炮製後顏色變黑)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五十、寒濕傷脾胃兩陽,寒熱,不飢,吞酸,形寒,或脘中痞悶,或酒客濕聚,苓薑朮桂湯主之。

白話文:

50.寒濕損害脾胃的陽氣,導致寒熱交替、不想吃東西、吞酸水、手腳冰冷、胸口脹悶,或者因為喝酒過多導致濕氣聚積,都可以用苓薑朮桂湯來治療。

此兼運脾胃,宣通陽氣之輕劑也。

苓薑朮桂湯(苦辛温法)

茯苓塊(五錢),生薑(三錢),炒白朮(三錢),桂枝(三錢)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五一、濕傷脾胃兩陽,既吐且利,寒熱身痛,或不寒熱,但腹中痛,名曰霍亂。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湯主之。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逆湯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小和之。

白話文:

五月天的時候,濕氣會傷害脾胃中的陽氣,導致嘔吐腹瀉、寒熱身痛,或者沒有寒熱,但肚子疼痛,這叫做霍亂。寒氣較多的,不想喝水,可以使用理中湯治療。熱氣較多的,想喝水,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嘔吐腹瀉出汗,發熱惡寒,四肢僵硬,手腳冰冷,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嘔吐腹瀉已經停止,但是身體疼痛不休,可以考慮用加味桂枝湯治療。

按霍亂一證,長夏最多,本於陽虛寒濕凝聚,關係非輕,傷人於頃刻之間。奈時醫不讀《金匱》,不識病源,不問輕重,一槪主以藿香正氣散,輕者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不旋踵;更可笑者,正氣散中加黃連、麥冬,大用西瓜治渴欲飲水之霍亂,病者豈堪命乎!瑭見之屢矣,故將採《金匱》原文,備錄於此。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營衛不乖不寒熱。

白話文:

根據「霍亂」的病證,這種疾病在夏季最常見。它的根本原因是陽氣虛弱,寒濕凝結,對人體的影響極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奪人性命。可惜當今的醫生不研讀《金匱要略》,不瞭解病情的根源,也不判斷病情輕重,一概使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病情較輕的患者原本還有康復的希望,但病情較重的患者就會迅速死亡。更可笑的是,有的醫生還在「正氣散」中添加黃連和麥冬,並且大量使用西瓜來治療霍亂患者的口渴和飲水慾,這讓患者怎麼能承受得住!我(張仲景)見過這樣的例子很多,因此特此摘錄《金匱要略》中的原文,記載於此:如果胃的陽氣沒有受損,患者就不會嘔吐;如果脾的陽氣沒有受損,患者就不會腹瀉;如果邪氣和正氣不相互爭鬥,患者就不會疼痛;如果營氣和衛氣沒有相乖離,患者就不會寒熱交替。

以不飲水之故,知其為寒多;主以理中湯(原文系理中丸,方後自注云:然丸不及湯,葢丸緩而湯速也;且恐丸藥不精,故直改從湯),温中散寒。人參甘草,胃之守藥;白朮甘草,脾之守藥;乾薑能通能守,上下兩泄者,故脾胃兩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藥作通用,以通藥作守用。若熱欲飲水之證,飲不解渴,而吐泄不止,則主以五苓。

白話文:

不口渴的原因是寒氣過多。因此要服用理中湯(原先寫成理中丸,但後來註明丸劑不如湯劑見效快,且丸劑製作不精,故改用湯劑),溫暖中焦,驅散寒氣。

人參和甘草是補益胃氣的藥物;白朮和甘草是補益脾氣的藥物;乾薑既能溫通經絡,又能固守中焦,對於上下兩種虛泄之症都有效,因此可以補益脾胃兩髒。此外,補益中還能溫通,溫通中也能補益,以補益藥行溫通之效,以溫通藥行補益之效。

如果發熱卻想喝水,喝了水也解不了渴,而且腹瀉不止,則要服用五苓散。

邪熱須從小便去,膀胱為小腸之下游,小腸,火腑也,五苓通前隂,所以守後隂也。太陽不開,則陽明不闔,開太陽正所以守陽明也。此二湯皆有一舉兩得之妙。吐利則脾胃之陽虛,汗出則太陽之陽亦虛;發熱者,浮陽在外也;惡寒者,實寒在中也;四肢拘急,脾陽不榮四末;手足厥冷,中土濕而厥隂肝木來乘病者,四逆湯善救逆,故名四逆湯。

白話文:

祛除邪熱宜從小便入手,因為膀胱位於小腸下方。小腸屬於火臟,五苓散能疏通前面陰分,以此來保護後面的陰分。如果太陽經不通暢,那麼陽明經也無法閉合;疏通太陽經的目的是保護陽明經。這兩種藥方都具有「一舉兩得」的妙處。

嘔吐腹瀉會導致脾胃陽氣虛弱,出汗過多也會導致太陽經陽氣虛弱;發熱是因為浮陽在外;惡寒是因為實寒在內;四肢拘急是因為脾陽不充盈四肢;手腳冰冷是因為中土濕盛,厥陰肝木來襲。四逆湯能很好地搶救逆證,故稱四逆湯。

人參甘草守中陽,乾薑附子通中陽,人參附子護外陽,乾薑甘草護中陽,中外之陽復回,則群隂退避,而厥回矣。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中陽復而表陽不和也,故以桂枝湯温經絡而微和之。

白話文:

人參和甘草可以守住體內的陽氣,乾薑和附子可以疏通體內的陽氣。人參和附子可以保護體表陽氣,乾薑和甘草可以保護體內的陽氣。當內外陽氣恢復後,陰寒之邪就會退散,厥證就會痊癒。如果嘔吐、腹瀉已經停止,但身體疼痛仍然持續,說明體內的陽氣已經恢復,但表面的陽氣還沒有調和。所以用桂枝湯溫暖經絡,讓表陽稍微調和。

理中湯方(甘熱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後加減法,悉照《金匱》原文,用者臨時斟酌)

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各三兩)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減法〕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汗,勿發揭衣服。

白話文:

加減法

  • **臍上方隆起疼痛:**這是腎氣上動造成的,去掉白朮,加入桂枝四兩。
  • **嘔吐頻繁:**去掉白朮,加入生薑三兩。
  • **腹瀉頻繁:**還是可以使用白朮。
  • **心悸:**加入茯苓二兩。
  • **口渴想喝水:**加入白朮和前胡,總量約四兩半。
  • **腹中疼痛:**加入人參和前胡,總量約四兩半。
  • **寒證:**加入乾薑和前胡,總量約四兩半。
  • **腹脹:**去掉白朮,加入附子一枚。

服用藥湯後,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再喝一升左右的熱粥,讓自己微微出汗,但不要打開或脫掉衣服。

五苓散(方見前)

〔加減法〕腹滿者,加厚朴、廣皮各一兩。渴甚面赤,脈大緊而急,扇扇不知涼,飲冰不知冷,腹痛甚,時時躁煩者,格陽也,加乾薑一兩五錢(此條非仲景原文,余治驗也)。

白話文:

加減法

腹脹:可加入厚朴、廣皮各半斤(約 30 克)。

口渴嚴重、面色發紅,脈搏強勁而急促,用扇子扇也不覺得涼,喝冰水也不覺得冷,腹痛劇烈,時常煩躁不安:這種情況屬於陽氣被困,可加入乾薑 90 克(這條不是仲景的原話,是我自己的驗證)。

百沸湯和,每服五錢,日三服。

四逆湯方(辛甘熱法,分量臨時斟酌)

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加人參(一兩)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按:原方無人參,此獨加人參者,前條寒多不飲水,較厥逆尚輕,仲景已用人參;此條諸陽欲脫,中虛更急,不用人參,何以固內。柯韻伯傷寒注云:仲景凡治虛證,以里為重,協熱下利,脈微弱者,便用人參;汗後身痛,脈沉遲者,便加人參。此脈遲而利清穀,且不煩不咳,中氣大虛,元氣已脫,但温不補,何以救逆乎!觀茯苓四逆之煩躁,且以人參;況通脈四逆,豈得無參。是必有脫落耳,備錄於此存參。

白話文:

原文: 按:原先的方劑中沒有人參,這裡特別添加人參的原因是,前面一項(條目)中,患者寒冷症狀較多,不喝水,但情況比厥逆輕,仲景已經使用了人參;而本條目中,諸陽將要離散,身體虛弱更緊急,如果不使用人參,如何能固護身體內部?

柯韻伯的《傷寒注》中說:仲景凡是治療虛證,都重視內部情況,凡是同時有發熱、腹瀉、脈象微弱者,便使用人參;出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者,便加入人參。本條目中,脈象遲緩而大便清稀,且不煩躁不咳嗽,說明中氣大虛,元氣已經離散,只溫暖不滋補,如何能挽救逆證?看茯苓四逆湯中煩躁用人參;況且通脈四逆湯,豈能不使用人參。這必定有脫落(的內容),備錄於此,供參考。

原先的方子裡沒有人參,這裡特別加了人參,是因為前面那個條目裡,病人的寒症比較重,不喝水,但比厥逆要輕一點,仲景已經用了人參;而這個條目裡,病人的陽氣快要離散,體內的虛弱情況更加嚴重,如果不用人參,就沒辦法固護住體內的元氣。

柯韻伯在《傷寒注》裡說:仲景每次治療虛症,都非常重視體內的狀況。遇到同時有發熱、腹瀉、脈搏微弱的症狀,他就用人參;出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穩遲緩的症狀,他就加入人參。這個條目裡,病人的脈搏遲緩,大便清稀,而且不煩躁也不咳嗽,說明病人的中氣非常虛弱,元氣已經離散。如果只溫補不調理,就沒辦法挽救逆證。看看茯苓四逆湯裡治療煩躁症就用了人參;更何況通脈四逆湯,怎麼能不用人參呢?這一定是有脫漏的地方,特意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五二、霍亂兼轉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脈緊者,再加附子。

肝藏血,主筋,筋為寒濕搏急而轉,故於五苓和霍亂之中,加桂枝温筋,防己急驅下焦血分之寒濕,薏仁主濕痺腳氣,扶土抑木,治筋急拘攣。甚寒脈緊,則非純陽之附子不可。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主司筋脈。筋脈在寒濕交迫時會痙攣收縮。因此,在治療水腫和霍亂時,會加入桂枝溫暖筋脈,防己快速驅除下焦的血寒濕,薏仁主治濕痺腳氣,扶助脾土,抑制肝木,治療筋急拘攣。若脈搏緊且寒氣重,則必須使用純陽性的附子。

即於前五苓散內,加防己一兩,桂枝一兩半,足前成二兩,薏仁二兩。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杵為細末,每服五錢,百沸湯和,日三,劇者日三夜一,得臥則勿令服。

白話文:

在原先的五苓散中,加入防己一兩、桂枝一兩半,共計二兩;薏仁二兩。如果症狀嚴重,再加入大附子一枚。搗成細末,每次服五錢,用沸水沖服,一日三次;情況嚴重者,一日三次,一夜一次;服藥後如果能安然入睡,就不要再服藥。

五三、卒中寒濕,內挾穢濁,眩冒欲絕,腹中絞痛,脈沉緊而遲,甚則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則轉筋,四肢欲厥,俗名發痧,又名乾霍亂,轉筋者,俗名轉筋火,古方書不載(不載者,不載上三條之俗名耳;若是證,當於《金匱》腹滿、腹痛、心痛、寒疝、諸條參看自得),蜀椒救中湯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語亂者,先服至寶丹,再與湯藥。

白話文:

三五、突然受到寒濕邪氣侵襲,體內又有穢濁之氣積聚,出現頭暈眼花、幾乎昏迷、腹部絞痛的情況。脈象沉緊而緩慢,嚴重時脈象會隱伏。想嘔吐但吐不出來,想瀉肚但瀉不出來。嚴重時會出現抽筋,四肢發冷。俗稱「發痧」,又名「乾霍亂」。抽筋的俗稱「轉筋火」,古方書中沒有記載。(「不載」是指沒有記載上述三種俗名;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可以在《金匱要略》中關於腹滿、腹痛、心痛、寒疝等條款中進行對照了解)四制蜀椒丸可以治療這種情況,九痛丸也可以服用;如果語言錯亂,先服至寶丹,再服用湯藥。

按此證夏日濕蒸之時最多,故因霍亂而類記於此。中陽本虛,內停寒濕,又為蒸騰穢濁之氣所幹,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陽氣受逼,所以相爭而為絞痛;胃陽不轉,雖欲吐而不得;脾陽困閉,雖欲利而不能,其或經絡亦受寒濕,則筋如轉索,而後者向前矣;中陽虛而肝木來乘,則厥。

白話文:

這種病症多發於夏季潮濕悶熱的時候,所以因為霍亂而歸類記載在這裡。身體本身陽氣虛弱,體內積聚了寒濕之氣,又被蒸騰的污濁之氣侵襲,從口鼻直入中焦,導致腹中陽氣受到逼迫,所以相互爭鬥形成絞痛;胃中的陽氣不運轉,雖然想吐卻吐不出來;脾中的陽氣被困閉,雖然想排出卻出不來。如果經絡也受到寒濕的影響,那麼肌肉會像繩子一樣扭轉,後者會向前;身體陽氣虛弱而肝木之氣乘虛而入,就會出現厥證。

俗名發痧者何?葢以此證病來迅速,或不及延醫,或醫亦不識,相傳以錢,或用瓷碗口,蘸薑湯或麻油,刮其關節,刮則其血皆分,住則復合,數數分合,動則生陽,關節通而氣得轉,往往有隨手而愈者,刮處必現血點,紅紫如沙,故名痧也。但刮後須十二時不飲水,方不再發。

白話文:

俗稱發痧是什麼?是因為這種疾病發作來得快,有的來不及請醫生,有的醫生也不認識。民間流傳用銅錢或瓷碗口蘸薑湯或麻油,在關節處刮痧。刮時血點散開,不刮時血點又聚在一起。反覆刮幾次,就能使氣血流動,關節通暢。常常有人刮一會兒就好了。刮痧後的地方會出現血點,紅色發紫如沙粒,所以叫做痧。但刮痧後12小時內不要喝水,這樣才能防止復發。

不然則留邪在絡,稍受寒發怒,則舉發矣。以其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而腹痛,故又名乾霍亂。其轉筋名轉筋火者,以常發於夏月,夏月火令,又病迅速如火也,其實乃伏隂與濕相搏之故。

白話文:

否則邪氣就會停留在經絡中,稍一受寒或發怒,邪氣就會發作。因為患者想嘔吐卻吐不出來,想腹瀉卻拉不出來,肚子卻疼痛,所以又稱之為「乾霍亂」。其中抽筋的症狀稱為「轉筋火」,是因為這種病症常在夏季發作,夏季是火旺的季節,而且病勢迅速就像火一樣,其實是因為體內的伏陰和濕氣在對抗所造成的。

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驅隂濁下行,乾薑温中,去人參、膠飴者,畏其滿而守也,加厚朴以瀉濕中濁氣,檳榔以散結氣,直達下焦,廣皮通行十二經之氣,改名救中湯,急驅濁隂,所以救中焦之眞陽也。九痛丸一面扶正,一面驅邪,其驅邪之功最迅,故亦可服。再按前吐瀉之霍亂,有隂陽二證,乾霍亂則純有隂而無陽,所謂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有若否卦之義。若語言亂者,邪干心包,故先以至寶丹,驅包絡之邪也。

白話文:

用蜀椒這個大建中的藥材,快速驅除陰濁往下走,乾薑溫暖中焦,去掉人參和膠飴,因為它們容易讓胃氣滿盛而閉塞。加入厚朴來瀉掉濕氣和濁氣,檳榔來散結氣,直達下焦,廣皮讓十二經絡的氣血通暢,改名為救中湯,快速驅除陰濁,以此救護中焦的真陽之氣。九痛丸一方面扶持正氣,另一方面驅逐邪氣,驅邪的功效最快,因此也可以服用。再根據之前嘔吐瀉肚的霍亂,有陰陽兩種證狀,乾霍亂就只有陰沒有陽,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不通,閉塞成冬,就像否卦的道理。如果說話錯亂,是邪氣幹擾心包,因此先用至寶丹來驅除包絡的邪氣。

救中湯方(苦辛通法)

蜀椒(炒出汗,三錢),淡乾薑(四錢),厚朴(三錢),檳榔(二錢),廣皮(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兼轉筋者,加桂枝(三錢),防己(五錢),薏仁(三錢)。厥者加附子二錢。

九痛丸方(治九種心痛,苦辛甘熱法)

附子(三兩),生狼牙(一兩),人參(一兩),乾薑(一兩),吳茱萸(一兩),巴豆(去皮心熬碾如膏,一兩)

白話文:

附子(150克),生狼牙(60克),人參(60克),乾薑(60克),吳茱萸(60克),巴豆(去皮心,熬煮後碾碎成膏狀,60克)

蜜丸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病等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白話文:

同時治療中風、腹脹疼痛、不能言語;也治療多年積累的寒氣,導致心胸疼痛,以及外感寒氣、氣衝上頭、跌落馬車、血病等證狀,忌口方法與一般相同。

〔方論〕《內經》有五臟胃腑心痛,並痰蟲食積,即為九痛也。心痛之因,非風即寒,故以乾薑、附子驅寒壯陽,吳茱萸能降肝臟濁隂下行,生狼牙善驅浮風,以巴豆驅逐痰蟲陳滯之積,人參養正驅邪,因其藥品氣血皆入,補瀉攻伐皆備,故治中惡腹脹痛等證。

白話文:

藥方說明:

《內經》中提到,五臟六腑以及心臟疼痛,伴有痰液、蟲子或積食,稱為「九痛」。心痛的原因不外乎風邪或寒邪,因此使用乾薑、附子驅寒壯陽;吳茱萸可以降低肝臟的濁氣,生狼牙擅長驅散浮風;巴豆用於驅逐痰液、蟲子等陳舊的積滯;人參具有養正驅邪的作用。因為這些藥材的氣血都可以進入身體,因此具備了補虛、瀉實、攻邪等功能,所以可以治療中邪腹脹疼痛等症狀。

附錄《外臺》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苦辛熱法。沈目南注云:中惡之證,俗謂絞腸烏痧,即穢臭惡毒之氣,直從口鼻,入於心胸腸胃臟腑,壅塞正氣不行,故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是為實證。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裡清濁之分。故用巴豆極熱大毒峻猛之劑,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使邪從後隂,一掃盡除,則病得愈。若緩須臾,正氣不通,營衛隂陽機息則死,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的走馬湯,適用於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等症狀,屬於苦、辛、熱的治療方法。

沈目南註釋說:中惡是一種疾病,俗稱絞腸痧,是由於穢臭惡毒之氣直接從口鼻進入心胸腸胃臟腑,堵塞了正氣的運行,所以導致心痛腹脹、大便不通,屬於實證。這種情況不同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入侵導致的表裡清濁之分。

因此,採用巴豆這種極熱大毒峻猛的藥物,迅速攻伐邪氣。同時佐以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讓邪氣從後陰(大腸)排出,徹底清除。這樣,疾病就得以痊癒。

如果耽擱治療,正氣不通,營衛陰陽機息就會消亡,導致死亡。所以,這個方子的用意是,通則不痛。

巴豆(去心皮熬,二枚),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強弱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

按《醫方集解》中,治霍亂用隂陽水一法,有協和隂陽,使不相爭之義。又治乾霍亂用鹽湯探吐一法,葢閉塞至極之證,除針灸之外,莫如吐法通陽最速。夫嘔,厥隂氣也,寒痛,太陽寒水氣也,否,冬象也,冬令太陽寒水,得厥隂氣至,風能上升,則一陽開泄,萬象皆有生機矣。至針法,治病最速,取禍亦不緩,當於《甲乙經》中求之,非善針者,不可令針也。

白話文:

根據《醫方集解》記載,治療霍亂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陰陽水,其原理是調和陰陽,使之不互相抗爭。此外,治療乾霍亂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鹽湯催吐,因為乾霍亂是閉塞至極的病症,除了針灸之外,吐法通陽是最快速的方法。嘔吐是厥陰之氣,寒痛是太陽寒水之氣,否象徵冬天的特質。冬季時太陽寒水得厥陰之氣而至,風能上升,則一陽初開,萬物生機萌發。至於針灸之法,治療疾病迅速,但風險也不低,應在《甲乙經》中尋求指引,非善於針灸者,不可妄加使用。

立生丹(治傷暑、霍亂、痧證、瘧、痢、泄瀉、心痛、胃痛、腹痛、吞吐酸水,及一切隂寒之證、結胸、小兒寒痙)

白話文:

立生丹(治療暑熱中暑、霍亂、痧症、瘧疾、腹瀉、嘔吐、心痛、胃痛、腹痛、嘔吐酸水,以及一切寒症、結胸、小兒寒痙)

母丁香(一兩二錢),沉香(四錢),茅蒼朮(一兩二錢),明雄黃(一兩二錢)

白話文:

母丁香(50克) 沉香(20克) 茅蒼朮(50克) 雄黃(50克)

上為細末,用蟾酥八錢,銅鍋內加火酒一小杯,化開,入前藥末,丸綠豆大。每服二丸,小兒一丸,温水送下。又下死胎如神。凡被蠍蜂螫者,調塗立效,惟孕婦忌之。

白話文:

研細所有藥材,加入蟾酥八錢,放在銅鍋中,加入一小杯米酒,加熱溶化,然後加入研細的藥材末,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每服兩丸,兒童一丸,用溫水送服。同時,此藥對排出死胎也有奇效。凡是被蠍子和黃蜂蜇傷者,塗抹後立竿見影,但孕婦禁用。

此方妙在剛燥藥中加芳香透絡。蟾乃土之精,上應月魄,物之濁而靈者,其酥入絡,以毒攻毒,而方又有所監製,故應手取效耳。

白話文:

這個藥方的妙處在於,在剛勁燥熱的藥物中加入芳香通絡的藥材。蟾蜍是土的精華,對應月亮的魄力,是渾濁卻有靈性的東西。它的酥膏進入經絡,以毒攻毒,而這個藥方還有所製約,所以效果明顯。

獨勝散(治絞腸痧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頃刻)

馬糞(年久彌佳)

不拘分兩,瓦上焙乾為末。老酒沖服二、三錢,不知,再作服。

此方妙在以濁攻濁。馬性剛善走,在卦為乾,糞乃濁隂所結,其象圓,其性通,故能摩蕩濁隂之邪,仍出下竅。憶昔年濟南方訒庵蒞任九江,臨行,一女子忽患痧證,就地滾嚎,聲嘶欲絕。訒庵云:偶因擇日不謹,誤犯紅痧,或應此乎?余急授此方,求馬糞不得;即用騾糞,並非陳者,亦隨手奏功。

白話文:

這個方的妙處在於用髒物去除髒物。馬性子剛烈擅長奔跑,在八卦中屬乾卦,馬糞是渾濁陰氣凝聚而成的,形狀圓潤,性質通暢,所以能夠清除渾濁陰邪之氣,並將其排出體外。

記得前幾年濟南的方訒庵到九江上任,臨行前,一位女子突然染上了霍亂,在地上打滾嚎叫,聲音嘶啞奄奄一息。方訒庵說:我前陣子隨意挑選了出行日期,恐怕是誤犯了紅霍亂,會不會是這個原因?我趕快傳授給他這個方子,但是沒有找到馬糞;就用了騾子糞,也不是曬乾多年的,隨手用也見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