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發癍

發癍症,海藏分四條,一曰溫毒,二曰熱病,三曰時氣,四曰傷寒。至吳氏書,改熱病發癍曰陽毒,又增出內傷寒涼、陰症發癍共為六條。然究其實,傷寒熱病者多,陰症發癍甚少。即內傷寒冷抑遏,陽火不伸以致發癍,不過用辛溫升散之法耳,亦未可遽作陰症主治。就目今所發之癍,只須依海藏四條為正。

白話文:

長出癍瘡的病症,海藏經中將其分為四類:第一種是溫毒引起的,第二種是熱病引起的,第三種是時令流行的疾病引起的,第四種是傷寒引起的。到了吳氏的著作中,將熱病引起的癍瘡改稱陽毒,又增加了內傷寒涼和陰症引起的癍瘡,總共分為六類。

但仔細探究,傷寒和熱病引起的癍瘡比較常見,而陰症引起的癍瘡很少見。即使是內傷寒涼導致陽氣受阻,陽火不能發散而長出癍瘡,也不可以草率地將其當成陰症來治療。就目前出現的癍瘡,只需要按照海藏經中的四類來辨證治療即可。

一曰溫毒。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郁久變熱,故以溫名。又有冬令應寒反暖,亦名溫毒。人感溫毒,外冒風寒所束,溫氣不得發泄,則惡寒拘急,身熱足冷,無汗脈浮,或脈伏,宜以敗毒散升麻葛根湯散其表邪,則溫毒外泄而脈出汗出,癍氣自透。若里有積熱,然後用升麻清胃湯、消毒化癍湯清熱。

白話文:

一、溫毒

冬天接觸風寒,到了春天才會發病,邪氣淤積久了就會變熱,所以稱為「溫毒」。另外,冬天應該感到寒冷,但反而發熱,這也稱為「溫毒」。

人感染溫毒,身體表層被風寒束縛,溫熱之氣無法發散出去,就會出現畏寒、肢體拘緊、身體發熱、腳底冰冷、沒有汗、脈象浮起或沉隱。這時應服用敗毒散、升麻葛根湯來驅散外邪,溫毒才能排出,脈象恢復正常,汗水也會流出來,邪氣自然消退。

如果體內還有熱邪積聚,再服用升麻清胃湯、消毒化癍湯來清熱。

二曰熱病發癍,即陽毒發癍。濕熱燥火,傷人血分,蒸釀發出。其症目赤狂言,咽痛煩悶,癍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初起脈見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癍毒。若脈沉而數,身熱不退,隨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癍湯、升麻清胃湯清其裡熱。便結腹脹,下症悉具,以當歸大黃丸加柴、葛以下之。

白話文:

第二類熱病發出毒瘡,也就是陽氣毒熱發出的毒瘡。由濕熱燥火之氣傷及人體血分,蒸發釀製而產生。症狀為眼睛發紅,胡言亂語,咽喉疼痛,煩悶不適,毒瘡像錦緞花紋一樣,不畏寒,反而畏熱,發病初期脈象浮大,先用升麻葛根湯來宣散陽明經的毒熱。如果脈象沉而數,體熱不退,接著用消毒犀角散、石膏化毒湯、升麻清胃湯來清除體內的熱氣。如果大便不通,腹部脹滿,其他症狀都已出現,則使用當歸大黃丸加柴胡、葛根來瀉下。

三曰時氣發癍。此天時疫毒加臨,長幼傳染,初起惡寒發熱,或耳聾足冷,煩悶下利,呻吟嘔惡,此等之癍有表症者,羌活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已發者消毒飲合升麻清胃湯、化癍湯化之。若食滯中焦,宜消導,忌寒涼。故治疫邪,治無定法。若寒淫所勝,治以辛溫;寒濕所勝,治以溫燥;濕熱所勝,治以苦寒;燥熱所勝,治以甘寒,隨各年時氣以治者。

白話文:

三、時氣引起的瘟疫:這是由於天氣時令變化導致的疫毒傳播,無論老少都會傳染。初期症狀為惡寒發熱,或者耳聾腳冷,煩躁、腹瀉,呻吟、嘔吐。這種瘟疫有表證的,可以服用羌活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已經發病的,可以用消毒飲合升麻清胃湯、化癍湯來治療。如果食物積滯在中焦,應當消食導滯,忌寒涼。因此,治療疫邪沒有固定的方法。如果寒氣過盛,就用辛溫的藥物治療;寒濕過盛,就用溫燥的藥物治療;濕熱過盛,就用苦寒的藥物治療;燥熱過盛,就用甘寒的藥物治療。要根據每年的時氣情況來確定治療方法。

四曰傷寒發癍。內有積熱,外傷暴寒,束於肌表,蒸發紅癍。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熱毒蘊蓄,亦令發癍,每發於十日之外。不論日數,但頭痛足冷,惡寒發熱,脈浮大,有太陽症,用羌活敗毒散。若寒熱耳聾,煩悶咳嘔,脈見弦數,有少陽症,用柴胡湯。若目痛額痛,鼻乾不眠,脈見洪長,有陽明症,用升麻乾葛湯

白話文:

第四種:傷寒發癍

裡面有內熱,外面受到寒氣侵襲,寒氣滯留在體表,蒸發出紅色的癍。有時該發汗時不發汗,該瀉下時也不瀉下,熱毒積聚,也會導致發癍,通常發作在十天後。

治療時不管發病天數,只要有頭痛、腳冷、怕冷、發熱、脈浮大,有太陽病症狀,可以使用羌活敗毒散。

如果出現寒熱、耳聾、煩悶、咳嗽、嘔吐,脈搏弦數,有少陽病症狀,可以使用柴胡湯。

如果出現眼睛疼痛、額頭疼痛、鼻子乾燥、失眠,脈搏洪長,有陽明病症狀,可以使用升麻乾葛湯。

若表散裡熱,脈大沉數,用解毒化癍湯,升麻清胃湯。若有下症,脈浮弦數,大柴胡湯;脈大長數大,乾葛湯。脈沉數大,三化湯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表證合併裡熱,脈搏強而有力、跳動快而有力,可以使用解毒化毒湯、升麻清胃湯。

如果同時有下痢症狀,脈搏浮而弦、跳動快,使用大柴胡湯。

脈搏強而有力、跳動快且幅度大,使用乾葛湯。

脈搏沉、跳動快而有力,使用三化湯、大承氣湯。

楨按發癍症,以發出為主。然癍之不出有五,一曰表郁寒邪,二曰積熱火閉,三曰內傷冷飲,四曰食滯中焦,五曰痰窒中脘。若外郁表邪,散表則癍出;里壅邪熱,清裡則癍出;內傷冷飲,溫中則癍出;食滯中焦,消食則癍出;痰凝中脘,化痰則癍出;此始發之工夫也。即出之後,若癍痕不化,又看有何症何因。

白話文:

楨師認為,發出痘症以發出為目的。但痘症不出有五個原因: 一、表層受寒邪鬱結,二、積存的熱火閉塞,三、內部受了寒涼飲食的傷害,四、食物在中焦停留過久,五、痰液堵塞中脘。 如果是表層受邪寒所致,則疏散表層寒邪,痘症即可發出;如果是體內鬱積邪熱所致,則清熱解毒,痘症即可發出;如果是內部受了寒涼飲食的傷害所致,則溫暖中焦,痘症即可發出;如果是食物停留中焦太久所致,則消食導滯,痘症即可發出;如果是痰液阻滯中脘所致,則化痰理氣,痘症即可發出。這些都是讓痘症發出的方法。當痘症發出後,如果痘痕不化,還要觀察有哪些症狀以及原因。

表邪尚在者,發表則癍化;熱結在裡者,清熱則癍化;內傷冷飲者,溫中則癍化;食滯中焦者,消食則癍化;痰凝中脘者,豁痰則癍化;便閉不通,腹實脹悶者,行大便則癍化。今之治癍初起,但知升提以發之,那知癍滯不出症因多條。夫發癍用升發忌苦寒,人知之也;化癍用升發忌苦寒,人不知矣。

白話文:

表層邪氣未散,應發散之,則症狀可癒;熱氣積聚體內,應清熱,則症狀可癒;內部虛寒因飲冷造成的,應溫補,則症狀可癒;食物積滯在中焦,應消食,則症狀可癒;痰液積聚在中脘,應化痰,則症狀可癒;大便不通,腹脹腹悶,應大便通暢,則症狀可癒。現在治療癍的初期,只知道用升提的方法發散邪氣,卻不知癍滯不出的原因有很多。升發治療外感癍必須避免苦寒的藥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升發治療內傷癍也要避免苦寒的藥物,這卻很少人知道。

化癍而用苦寒,忌升發,人知之也。化癍而用消導忌苦寒,人不知矣。至於寒飲抑遏,食滯痰凝,症外之兼症,所當先治,人人忽之矣。夫傷寒從表傳裡,邪熱斂結腸胃者,當立下法。今癍症疫邪,自腸胃而發於外,熱邪散漫體中,不肯斂結於腸胃,故但立發表清裡二法,不立承氣下行之方。或遇大便不通,立當歸大黃丸

白話文:

用苦寒之藥治療熱毒發炎,須避免升發之藥,這是眾所周知的。但用消導之藥治療熱毒發炎,不宜用苦寒之藥,卻鮮為人知。至於因寒涼之飲抑遏陽氣,導致飲食阻塞、痰液凝結等併發症,應先治療,但卻常被忽略。

外感風寒,從表往裡傳,邪氣在腸胃凝聚,應使用驅邪外出、清熱解毒的方法。而疫毒發炎,則從腸胃發於外,熱邪散佈全身,不凝聚於腸胃。因此,只用發表清裡兩法,不使用承氣下行的方劑。如果大便不通,則使用當歸大黃丸。

因傷寒熱在氣分,可用承氣湯。癍症熱在血分,濕火傷血,大便挾熱下利,用黃連芍藥湯。燥火傷血,大便閉結,用當歸大黃湯丸。此設雖發前書之未發,然亦淺而易明者。更有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稠黏膠固,與邪熱癍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浮,渴不消水,煩熱昏沉,最難醫救。用保和散竹瀝蘆根汁潤燥消導,不愈。

白話文:

對於熱度在氣分的傷寒,可以使用承氣湯。對於熱度在血分的癍症,濕熱損傷血液,大便夾著熱氣腹瀉,可以使用黃連芍藥湯。乾燥的火氣損傷血液,大便乾結,可以使用當歸大黃湯丸。這些方法雖然是前人書籍中沒有發表的,但也淺顯易懂。

還有一種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這些食物黏稠難以消化,與熱毒癍毒結合成團,無法解開。嘴脣乾裂,口臭牙齒出血,喝水也無法解渴,煩躁發熱昏沉,難以醫治。使用保和散沖服竹瀝、蘆根汁,潤澤乾燥、消導食物,但效果不佳。

用乾葛、石膏治之。唇口燥裂,身熱不減,用潤腸下順治之,譫妄愈甚。夫保和散,但能消穀食痰涎,不能消葷腥血肉之油膩。乾葛石膏湯,但能清陽明氣分無形之熱不能清陽明腸胃血分有形之積熱。承氣順腸,但能解下部大腸燥熱之結,不能解上焦胃家稠黏濕熱之結。

白話文:

使用葛根和石膏治療脣口乾裂、身體發熱不退的症狀。如果譫妄加重,則使用潤腸通便的方法治療。

保和散只能消散穀物食物和痰涎,無法消散葷腥肉食的油膩物質。

葛根石膏湯只能清除陽明經氣分中無形的熱,無法清除陽明經腸胃血分中的有形實熱。

承氣通便的方法只能解除下焦大腸燥熱的結症,無法解除上焦胃部黏稠濕熱的結症。

是以膏粱厚味積熱上衝,常有唇焦口爛,牙齦潰腐,口臭口乾之症,家秘不用葛根、石膏、而用升麻清胃湯重加楂肉,略佐砂仁少許,以行生地之滯,宣發陽明血分積熱,實有苦心。以熱病與癍痧,誤食葷腥者,必死,余故發此死中求活。總之,癍毒之症,皆陽明積熱所致,以其熱在血分,故外現紅點。

白話文:

因此,因膏粱厚味,積熱上衝,常常出現嘴脣乾裂、口腔破爛、牙齦潰爛、口氣難聞、口乾舌燥的症狀。以前的人治病不用葛根、石膏,而使用升麻清胃湯,再加一點山楂肉,稍微配點砂仁,以疏通胃氣,發散陽明經的熱氣,這是有道理的。對於熱病和暑濕痧,如果誤食葷腥,必定會死。所以我纔在絕望中尋求生機,說這些話。總之,暑濕痧的症狀,都是陽明經積熱所致,因為熱在血液中,所以外現紅點。

古人用升麻乾葛湯於初時發癍,人人知也;余以升麻清胃湯繼後化癍,人所不知也。至以清胃湯重加楂肉,以救葷腥所傷,佐砂仁行滯,宣發腸胃血中伏熱,又法外之法,當互參唇焦門者。夫唇焦口燥,渴而引飲,熱在氣分,發渴之症,用乾葛石膏,人人知之也;唇焦口燥,渴不消水,脈大不數之症,不用幹葛石膏,而用消導之法,則不知矣。

白話文:

古人一開始發燒時使用升麻乾葛湯,這是眾所周知的。我以升麻清胃湯在發燒後使用,可以化解餘熱,但鮮為人知。到清胃湯再加入楂肉,以避免葷腥食物對胃的損傷,並搭配砂仁幫助消化,宣發腸胃中的鬱熱,這是獨特的療法,適用於脣焦口乾的患者。

脣焦口乾,感到口渴想喝水,熱氣在氣分中,導致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乾葛石膏,這是常規治療。但是,脣焦口乾,口渴卻喝不下水,脈搏強勁但不快速的症狀,就不能使用乾葛石膏,而需要使用消導的方法,這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

至於癍毒內結,唇焦口燥,熱在血分,不渴之症,用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之熱,人都不知也。夫癍毒痧痘初起,用升麻乾葛湯,要知妙與白芍藥同用,則能宣發血中之伏火。初起不用清胃湯者,以升麻同生地、川連,則涼血太過。今余用於末後化癍,無化早之患,此於升麻紫草化毒湯中參化出來。

白話文:

至於內部有毒熱導致的癍毒,嘴脣乾裂,口乾舌燥,熱在血分,不口渴的症狀,可以用升麻清胃湯來清熱涼血,很多人不知道。當癍毒和痧痘剛剛發作的時候,可以使用升麻乾葛湯,需要注意的是要與白芍藥一起使用,這樣才能發散血中的潛伏熱邪。一開始不用清胃湯的原因是,升麻與生地、川連一起使用,會導致涼血過度。而我現在使用的方法是在癍毒末期化解,這樣就不會出現化解過早的問題,這是從升麻紫草化毒湯中參照出來的。

今後治癍初起,以升麻乾葛湯發之,後以升麻清胃湯化之,可為後世不磨之法。古人以犀角地黃湯治陽明血熱鼻衄,又以犀角化陽明血熱發癍,曰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以其同散陽明血熱之藥,同解陽明血熱之毒,故可以升麻代犀角。然余獨以犀角地黃湯濃重,但宜於滋陰症中。

白話文:

對於剛剛發作的癍瘡,應使用升麻葛根湯來發散,然後使用升麻清胃湯來化解,這是一個後世可以遵循的治療方法。古人用犀角地黃湯治療陽明熱盛引起的鼻出血,也用犀角來治療陽明熱盛發癍瘡,如果沒有犀角,就用升麻代替。因為它們都是散解陽明熱盛的藥物,都可以解除陽明熱盛的毒性,所以可以將升麻代替犀角。但是,我個人認為犀角地黃湯藥性濃烈,只適合於陰虛症狀。

若以化癍論之,則石膏、知母、芩、連偏於涼氣,失於涼血,犀角地黃湯。偏於滋陰,失於凝滯,不若升麻清胃湯輕清涼血,且發且化,又與升麻乾葛湯,節次相承之妙也。故余補註,難用犀角以升麻易之。惟不忌凝滯者,犀角地黃湯亦可用也。此升堂入室之工夫。

白話文:

如果以化解熱毒的角度來看,石膏、知母、黃芩、黃連偏於涼性,減弱了涼血的能力,犀角地黃湯偏於滋陰,失去了消散凝滯的作用。不如升麻清胃湯,既能清涼涼血,又能發散化解,並且與升麻乾葛湯相承遞補,各有妙用。所以我補充說明,不宜使用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只有沒有凝滯阻礙的情況下,犀角地黃湯纔可以用。這是進階學習中醫的重要技巧。

羌獨敗毒散,見發熱。

發癍之症,時行疫毒者多,故用敗毒散,先散表邪。

解毒化癍湯

大力子,荊芥防風,川連,桔梗蟬蛻,生甘草

白話文:

大力子:增強體力 荊芥:散寒解表 防風:祛風解表 川連:清熱解毒 桔梗:宣肺祛痰 蟬蛻:益肺止咳 生甘草:緩解藥性,調和脾胃

癍痧發出,里有熱者,當以此方清熱化癍。

升麻乾葛湯,見煩躁。

發毒見太陽表症,當以敗毒散。若見陽明症,則以此方升發。用敗毒散,散背部癍伏,用升麻葛根湯,發胸面不透,並唇焦口爛,嘔吐介齒,此妙里工夫也。

白話文:

如果在太陽經區域發現毒瘡,應使用敗毒散。如果出現陽明經症狀,則使用升麻葛根湯。使用敗毒散,可以散除背部的毒瘡;使用升麻葛根湯,可以發散胸面不通,並緩解脣焦口爛、嘔吐帶血等症狀。這些都是高超的中醫治療方法。

桔梗,荊芥,連翹,防風,黃芩,犀角,生大力子

白話文:

  • 桔梗:具有祛痰、平喘、鎮痛等功效。可治療咳嗽、氣喘、咽喉疼痛等症狀。
  • 荊芥:具有發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可治療感冒、流感、皮膚瘙癢等症狀。
  •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咽喉腫痛、扁桃體炎、腮腺炎等症狀。
  • 防風:具有解表祛風、止癢止痛的功效。可治療感冒、頭痛、肌肉疼痛等症狀。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止瀉止痢的功效。可治療濕熱型腹瀉、痢疾等症狀。
  • 犀角:具有解毒清熱、鎮驚安神的功效。可治療高熱、驚厥、抽搐等症狀。
  • 生大力子: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澀尿的功效。可治療腎虛、遺精、尿頻等症狀。

癍痧已出,身熱不減,故立解毒湯,治熱之重者;立消毒飲;治熱之輕者。

白話文:

當出痧之後,身體熱度仍未消退,因此制定瞭解毒湯,用於治療熱氣較重的患者。制定瞭解毒飲,用於治療熱氣較輕的患者。

石膏化癍湯

石膏,知母,人參,甘草,葛根

解毒化癍湯,通治六經裡熱。此方專治陽明裡熱。症重者,二方合用。若熱極生癍,用涼膈散三黃解毒湯

白話文:

解毒化癍湯:

  • 廣泛治療六經裡熱。
  • 這個方劑專門治療陽明裡熱。
  • 情況嚴重者,可以兩種方劑合併使用。

如果熱極生癍:

  • 使用涼膈散或三黃解毒湯。

當歸大黃湯

當歸,生大黃,川黃連,甘草

熱重便硬,有下症者,立此方涼大腸血熱。以癍症屬血,故加當歸。癍症不宜大下,故加甘草。

柴胡,見潮熱。

大幹葛湯,見頭痛。

少陽表熱有下症,當以大柴胡湯雙解。若陽明表熱有下症,家秘化立此方。有此二法,則少陽雙解,陽明雙解,確不紊亂。

白話文:

太陽少陽症同時兼有表熱和裡熱症狀,應使用大柴胡湯來雙解。如果太陽陽明症同時兼有表熱和裡熱症狀,家傳密方就用此方。有了這兩種方法,那麼太陽少陽雙解,太陽陽明雙解,情況便不會混亂。

三化湯

大黃,枳實厚朴

血熱便閉有下症者,當歸大黃丸下之。若氣熱便閉有下症,則用此方。加甘草即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當出現因血熱造成的便祕且伴有下腹部脹痛的症狀時,可以用當歸大黃丸作為瀉下劑。如果因氣熱引起的便祕同樣出現了上述症狀,則使用此方。在這基礎上加入甘草,便成了調胃承氣湯。

犀角大青湯

犀角,大青梔子,豆豉

此方即梔子豆豉湯加犀角大青,能解陽明血中之毒,故為癍症之要藥。

升麻清胃湯

升麻,川連,生地,丹皮,甘草,木通

乾葛清胃湯,清陽明氣分熱毒。此方清陽明血分疫毒。故癍症口燥唇焦,熱而消水,氣分熱也,用乾葛清胃湯;若口燥唇焦,熱不消水,血中伏火,升麻清胃湯。大凡膏粱積熱,口臭唇焦,牙齦腐爛,多用此方,以葷腥能傷血分耳。加楂肉、砂仁,善消油膩葷腥。加木通,合導赤各半湯,能利小便。

白話文:

乾葛清胃湯

這個藥方可以清除陽明經氣分熱毒。它還可以用於清除陽明經血分疫毒。因此,當患有癍症(發燒、口乾、脣焦)時,如果出現發熱且口渴加重,說明是氣分熱,可以使用乾葛清胃湯;如果出現口乾、脣焦,但口渴不重,說明血中有潛伏的熱毒,可以使用升麻清胃湯。

一般來說,對於肥胖積熱的人羣,如果出現口臭、脣焦、牙齦腐爛等症狀,多會使用乾葛清胃湯,因為葷腥食物會損傷血分。

加入山楂肉和砂仁,可以更好地消解油膩和葷腥。如果加入木通,與赤小豆各半煎煮,可以利尿。

枳殼,合川連枳殼湯,而清大腸積熱。邪火傷血,則發癍;濕火傷血,大便泄;燥火傷血,大便結。當歸大黃丸,清血中燥火,潤大腸結。余化用此方,治燥火傷血,腹痛赤痢,止大腸之泄。

白話文:

加入枳殼,組成川連枳殼湯,就能清熱瀉大腸裡積滯的熱。邪氣之火傷害血液,就會長出癰瘡;濕熱之火傷害血液,大便就會洩瀉;燥熱之火傷害血液,大便就會便祕。當歸大黃丸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燥熱之火,潤澤大腸,緩解便祕。我根據此方的變化應用,用於治療燥熱之火傷害血液,導致腹痛痢疾,止住大腸洩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