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第二十七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生薑(半斤切味辛溫),半夏(半斤洗味辛平),人參(一兩味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白話文:

厚朴(取半斤,去除外皮,炒成微焦,味道苦、溫)

生薑(取半斤,切片,味道辛、溫)

半夏(取半斤,洗淨,味道辛、平)

人參(取一兩,味道溫)

甘草(取二兩,炒成微焦,味道甘、平)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泄之。厚朴之苦。以泄腹滿。人參甘草之甘。以益脾胃。半夏生薑之辛。以散滯氣。

白話文:

內經記載,脾臟喜歡舒緩。飲食過快,容易導致脾臟功能失調,可以用甘味來舒緩脾臟,還可以服用苦味藥來瀉下脾臟的濕氣。厚樸的苦味可以緩解腹脹。人參、甘草的甘味可以益氣養脾胃。半夏、生薑的辛味可以散滯氣。

王三陽云。曰吐曰下後。脹滿為實者。表邪未除而誤下之故也。此發汗後。邪氣已散矣。故知非裡實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吐或瀉後,出現心下逆滿,氣往上衝胸,起身時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後,經絡受到牽動,身體振振搖搖。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吐下之後。陽氣虛陷。雖心下逆滿。皆陽虛不能主持中氣也。故與白朮甘草以補中枝。以益陽。茯苓以泄滿。

白話文:

嘔吐腹瀉後,陽氣虛弱下陷。雖然心下逆滿,都是因為陽虛而不能主持中氣。所以用白朮和甘草來補中益陽,用茯苓來洩滿。

吐下後。裡虛氣上逆者。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表虛陽不足。起則頭眩。脈浮緊。為邪在表。當發汗。脈沉緊。為邪在裡。則不可發汗。發汗則外動經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身為振振搖也。與此湯以和經益陽。

白話文:

嘔吐或腹瀉後,體內虛弱,氣往上沖,導致胸口煩悶,氣往上衝到胸部,身體表面虛弱,陽氣不足,起來就會頭暈,脈搏浮而緊,是病邪在外,應該發汗。脈搏沉而緊,是病邪在內,就不能發汗。發汗會使外經絡受到刺激,損傷陽氣。陽氣虛弱,就無法控制各條脈絡,身體就會顫動。用這個藥湯來調和經脈,增加陽氣。

2.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第二十八

茯苓(四兩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白朮(二兩味苦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白話文:

茯苓(四兩,味道甘甜,性平)

桂枝(三兩,去除樹皮,味道辛辣,性熱)

白朮(二兩,味道苦甜,性溫)

甘草(二兩,經過炙烤,味道甘甜,性平)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參服。

陽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朮。生津液而益陽也。裡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散氣。

沈亮宸云。滿用術甘。非石山立齋。誰與言此。茯苓、松根氣所結。故降逆氣。虛者尤宜。

白話文:

沈亮宸說:用了石斛、甘草,就不是石山立齋的獨家祕方了。茯苓、松根是氣所結,因此可以降逆氣,體虛者尤其合適。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解。則不惡寒。發汗病不解。表實者。亦不惡寒。今發汗。病且不解。又反惡寒者。榮衛俱虛也。汗出則榮虛。惡寒則衛虛。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

白話文:

發汗治療能解除病症,就不會畏寒。發汗治療不能解除病症,表證實熱的,也不會畏寒。現在發汗治療,病症卻不解,反而畏寒的,是營衛氣血都虛弱的緣故。出汗則營氣虛弱,畏寒則衛氣虛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補益營衛氣血。

3.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第二十九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甘草(三兩炙味甘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白話文:

  • 芍藥:三兩,味道酸微寒。

  • 甘草:三兩,炙過後,味道甘平。

  • 附子:一枚,炮製過後,去除外皮,破成八片,味道辛熱。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疑非仲景意。

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衛。甘草之甘。調和辛酸而安正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則發汗。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與茯茯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

白話文:

發汗就如消渴症,如果病情能因此緩解,即使病還沒有治癒,也應繼續發汗。假如疾病還是不見好轉,就進行發汗,這樣,身體外部的陽氣就會虛弱下去,體內陰氣也不足,進而導致陰陽俱虛,病邪還是不解,因此就會產生煩躁。因此可以服用茯苓與四逆湯,用以恢復陰陽之氣。

4. 茯苓四逆湯方第三十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白話文:

茯苓(六兩,味道甘甜,性質平緩),人參(一兩,味道甘甜,性質溫和),甘草(二兩,經過炙烤,味道甘甜,性質平緩),乾薑(一兩,味道辛辣,性質溫熱),附子(一枚,生用,去除外皮,切成八片,味道辛辣,性質溫熱)。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

沈亮宸云。正虛有邪。正欲勝邪而不能。故煩躁。溫其正氣。邪自除矣。又云。大青龍煩躁者。實也。茯苓四逆湯煩躁者。虛也。

白話文:

沈亮宸說:正氣虛弱而邪氣盛,正氣想要戰勝邪氣卻不能,所以出現煩躁。溫煦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除。又說:服用大青龍湯而出現煩躁的是實症。服用茯苓四逆湯而出現煩躁的是虛症。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病人怕冷,這是體虛的緣故。如果不怕冷,只是發熱,這是體實的緣故。對於體虛的病人,應該調和胃氣,給予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汗出而惡寒者。表虛也。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裡實也。經曰。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

白話文:

汗出伴有惡寒的,是表虛。汗出而不惡寒,只有發熱的,是裡實。經典上說,汗出而不惡寒的,這是表證已解,裡證還未調和。與調胃承氣湯合用,調和胃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是指太陽經受到病邪侵襲而引起的疾病。

發汗後:是指經過發汗治療後。

大汗出:是指大量出汗。

胃中幹:是指胃中感到乾燥。

煩躁不得眠:是指煩躁不安,無法入睡。

欲得飲水者:是指想喝水。

少少與飲之:是指少量地給予飲水。

令胃氣和:是指使胃氣平和。

則愈:是指病情就會好轉。

若脈浮:是指脈搏浮大。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不利。

微熱:是指輕微發熱。

消渴者:是指口渴。

與五苓散主之:是指用五苓散來治療。

小便不利而渴。此膀胱蓄熱津液不行也。與五苓散。以利水行津。

發汗。已解。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胃氣得潤。則愈。若脈浮者。表未解也。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裡熱甚實也。微熱、消渴者。熱未成實。上焦燥也。與五苓散。生津液。和表裡。

白話文:

  • 大汗之後,口渴,胃乾澀,心神煩躁,無法入睡,想喝水。此時應少量飲水,以便胃氣得到滋潤,症狀便會緩解。如果脈象浮虛,說明外邪未祛。反之,如果脈象沉實,應該服用五苓散以生津止渴,調和表裡。

  • 飲水多而小便少,稱為消渴,這是裡熱非常嚴重的情況。

  • 微熱、消渴者,說明熱邪尚未形成實熱,而是上焦燥熱。此時應該服用五苓散以生津止渴,調和表裡。

5.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白話文:

豬苓(18克,味甘,性平,去皮)

澤瀉(37.5克,味酸鹹,性寒)

茯苓(18克)

桂枝(30克,去皮,味辛熱,性溫)

白朮(18克,味甘,性平)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淡者。一也。口入一而為甘。甘甚而反淡。甘緩而淡滲。豬苓、白朮、茯苓。三味之甘。潤虛燥而利津液。鹹味下泄為陰。澤瀉之咸。以泄伏水。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

白話文:

淡味:一種味道。吃進嘴裡的東西,第一個嚐到的是甜味。甜的味道太濃反而會變成淡味。甜味緩和,淡味則能滲透組織。茯苓、豬苓、白朮這三種藥材都有甘味,可以用來滋潤乾燥的虛弱體質,促進津液的生成。鹹味屬陰,有瀉下的作用。澤瀉具有鹹味,可以用來祛除體內伏水。辛甘發散屬陽。桂枝辛甘,可以溫和皮膚表層。

張兼善云。煩渴用白虎。宜也。其用五苓散。滲津液。何哉。曰。白虎乃表證已解。邪傳裡而煩渴者。今脈尚浮。身有微熱而渴。乃表邪未全解。故用桂枝之辛。和肌表。白朮茯苓之甘淡。以潤虛燥也。

白話文:

張兼善說:煩渴用白虎湯,這是對的。其使用五苓散,滲津液,為什麼呢?我說:白虎湯是表證已經解除,邪氣傳到裏而煩渴的。現在脈搏還浮,身體有微熱而渴,是表邪沒有完全解除。所以用桂枝的辛味,調和肌表。白朮、茯苓的甘淡,來潤澤虛燥。

王宇泰云。此說亦未瑩。太陽、經也。膀胱、腑也。膀胱者。溺之室也。五苓散者。利溺藥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東垣以渴為膀胱經本病。然則治渴者。當瀉膀胱之熱。瀉膀胱之熱者。利小便而已矣。

白話文:

王宇泰認為:這種說法也不夠明確。太陽是經脈,膀胱是腑。膀胱是貯藏小便的地方。五苓散是利尿的藥物。膀胱是津液的倉庫,所以東垣把口渴當作膀胱經的本病。那麼,治療口渴,就應該瀉膀胱的熱。瀉膀胱的熱,只要利小便就可以了。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者。表邪未盡也。煩渴。亡津液。胃燥也。與五苓散。和表潤燥。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氣漸傳裡也。五苓散以和表裡。若汗出不渴者。邪氣不傳裡。但在表而表虛也。與茯苓甘草湯。和表合衛。

白話文:

傷寒時,有汗出而且口渴的人,是因為津液不足,胃很乾燥,邪氣逐漸傳播到裡邊。五苓散可以用來調和表裡。如果出汗但沒有口渴,說明邪氣沒有傳播到裡邊,邪氣只是在表層,而且表層虛弱。這時,可以使用茯苓甘草湯來調和表裡,使衛氣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