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5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57)

1. 知母之醫治效用

《續藥徵》曰:「知母,主治煩熱也。」

《本草綱目》曰

知母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經》)

療傷寒、久瘧之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別錄》)

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甄權)

熱勞,傳尸疰痛,通小腸,消痰,潤心肺,安心,止驚悸。(大明)

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元素)

安胎,止子煩。(時珍)

【發明】

權曰:「知母,治諸熱勞,患人虛而口乾者,加用之。」

杲曰:「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

白話文:

在《續藥徵》中記載:「知母」的主要作用是治療煩熱。

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知母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消渴,熱中。去除邪氣,肢體浮腫,利尿。補虛,益氣。(《本經》)

治療傷寒、久瘧引起的煩熱,脇下邪氣,膈中惡氣,以及風汗引起的內疸。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別錄》)

心煩意亂,骨頭發熱,勞倦往來,產後虛弱,腎氣消耗,畏寒虛煩。(甄權)

熱性勞倦,傳染屍體引起的疼痛,通利小腸,消痰,潤澤心肺,安神,止驚悸。(大明)

清涼心火。治療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之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嚨腥臭。(元素)

安胎,止小兒煩躁。(時珍)

發明:

甄權說:「知母用於治療各種熱性勞倦,如果患者虛弱口乾,需加入知母。」

李杲說:「知母有四種用途:瀉掉無根的腎火,治療有汗的骨蒸,止住虛勞引起的熱,滋養化生的源頭陰氣。」

《本草備要》曰:「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消痰,定驚,止渴,安胎(無非清火之用)。治傷寒煩熱,蓐勞骨蒸,燥渴虛煩,久瘧下痢(治嗽者,清肺火也;治渴者,清胃火也;退骨蒸者,瀉腎火也)。利二便,消浮腫。然苦寒傷胃滑腸,多服令人瀉。」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中寫道:知母,味苦辛、性寒涼、質地光滑。可以清瀉肺金裡面的火,還可以潤補腎臟的陰液…消除痰液,平定驚悸,止渴,安胎(這都是清火的功用)。用來治療傷寒發熱,產後骨蒸潮熱,燥渴煩熱,久瘧洩瀉(治療咳嗽,是清肺火;治療口渴,是清胃火;緩解骨蒸潮熱,是瀉腎火)。可以通利大小便,消除水腫。但是,知母味苦寒,會損傷胃氣,質地光滑,會滑腸,服用過多會導致瀉洩。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可謂為一種之解熱藥,若用量不誤,則適於陽虛證。

白話文:

從以上各家的說法來看,麻黃可以視為一種退燒藥,如果用量適當,則適合陽虛證。

2. 粳米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粳米,甘涼,得天地中和之氣,和胃補中,色白入肺。除煩清熱,煮汁止渴(仲景之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皆以之清熱,補不足)。粳乃稻之總名,有早、中、晚三收,晚得金氣,多性涼,尤能清熱(北粳涼,南粳溫,白粳涼,紅粳溫,新米食之則動氣)。陳廩米衝淡,可以養胃。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粳米,味道甘甜涼爽,具備了天地中的和諧之氣,既能和胃補中,又能潤肺。且粳米能清除煩躁、清熱,將粳米煮成湯水服用可以止渴(仲景的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都是用粳米來清熱補虛的)。粳米是稻米的總稱,分為早、中、晚三收,晚稻吸收了秋天的金氣,性涼,尤擅長清熱(北方產的粳米涼,南方產的粳米溫,白色粳米涼,紅色粳米溫,新米吃多了容易動氣)。存放時間較久的粳米性質平和,可以養胃。」

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溫熱,除煩渴之功。」

白話文:

燉煮湯汁煎服藥物,也能發揮調理腸胃、利尿通便、消除暑熱、解除煩渴的功效。

本藥澱粉豐富,故有滋養強壯,緩和包攝作用也明矣。由上說觀之,則於此等作用之外,可謂更有清涼止渴作用焉。

白話文:

這種藥裡富含澱粉,因此具有滋養強壯、緩解包攝作用也就很明顯了。從以上理論中可以看出,除了這些作用以外,它還可以清涼止渴。

3. 白虎加人參湯之注釋

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服用桂枝後,大汗出之後,感到非常煩躁口渴,無法解除,脈搏洪大者,服用白虎湯加人參湯為主。(《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大煩渴,脈洪大者,是邪已入於陽明,津液為大汗所傷也。」

白話文:

【註】《醫宗金鑒》中記載:「發燒口渴嚴重,脈搏強勁洪大的,表示病邪已經侵入了陽明經絡,津液被大量汗水所耗傷。」

錢氏曰:「此因大汗出後,遂至胃中之津液耗竭,陽邪乘虛入裡,大煩渴而不解也。上篇之大汗出,脈浮而數,微熱消渴者,及發汗後脈浮數,煩渴之證,皆因誤汗亡陽,下焦無火,膀胱之氣化不行,失其蒸騰之用,氣液不得上升而渴也(求真按:『膀胱之氣化云云,為以下小便不利而渴也』)。然脈浮,其邪仍在太陽,故以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錢氏說:「這種情況是由於大量出汗後,胃中的津液耗盡,陽邪趁虛侵入體內,因此出現煩渴而無法緩解的症狀。上篇所述的大汗淋漓、脈搏浮數、微熱消渴等證狀,以及發汗後脈浮數、煩渴的證狀,都是因為誤汗亡陽,下焦無火,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失去蒸騰作用,氣液無法上升而引起的口渴。(求真按:「膀胱的氣化云云,是指以下小便不利而引起的口渴」)。然而,脈搏浮數,說明邪氣仍然在太陽經,所以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今大煩渴,而脈見洪大,則邪不在太陽,已傳入於陽明,即陽明篇所謂陽明脈大是也,故以白虎湯解煩熱,加人參以補其大汗之虛,救其津液之枯竭也。」

白話文:

現在患者嚴重口渴,而脈象顯示脈搏洪大,那麼邪氣不在太陽經,已經傳入陽明經,這就如同《陽明篇》中所說的「陽明脈大」的情況。因此,使用白虎湯來解除煩躁發熱,並加入人參來補益大汗後身體虛弱的情況,挽救津液枯竭的狀態。

求真按:「太陽病,當有桂枝湯證時,服此湯。大汗後,脈浮數而煩渴,表裡二證兼有者,則以五苓散為主治。然脈洪大而煩渴甚,若表證已解,轉入陽明者,則以本方為主治也。」

白話文:

求真的註解:「太陽病,如果符合桂枝湯證候時,可以服用桂枝湯。大汗後,脈搏浮數且煩渴,表裡兩者症狀都有的人,則以五苓散為主來治療。但如果脈搏洪大而煩渴的狀況很嚴重,表證已經解除,轉變為陽明病的人,則以本方(桂枝湯)為主來治療。」

傷寒病,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吐瀉之後,七、八天病情不退,體內積熱,內外皆熱,時時刻刻怕風,口渴得厲害,舌面乾燥伴有煩躁,想喝很多水的人,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註】乃用蒸末膩,勻點薄薄一層於獨角獸角板之上,或貼於額上,或腰上,不可徹夜貼,易起水泡。

汪氏曰:「時時惡風者,乃熱極汗出多,不能收攝,腠理疏,故時時惡風也。裡熱,則胃府中燥熱,故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也。此因吐下之後,胃氣虛而內亡津液,故燥渴甚極也。」

白話文:

汪氏說:「(在出了很多汗以後)老是怕風的人,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毛孔都敞開著,所以就會時不時地怕風。體內過熱,胃裡就會乾燥燥熱,因此會感到非常口渴,舌頭也會很乾燥並且感到煩躁,會想喝很多水。這是因為吐下之後,胃氣虛弱,體內沒有水分了,所以才導致極端乾燥口渴。」

周氏曰:「口至乾,舌至燥,無津液也極矣,能生津液神速者,莫若人參,故加之。」

《醫宗金鑒》曰:「『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用發汗較吐下,則更多傷津液也。」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周氏曰:「口乾至極,舌乾至極,無津液也,能生津液神速者,莫若人參,故加之。」

《醫宗金鑒》曰:「『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用發汗較吐下,則更多傷津液也。」

現代白話文翻譯:

周氏說:「口乾到極點,舌頭乾到極點,沒有津液也到了極點。能生津液神速的,沒有比人參更好的了,所以加入了人參。」

《醫宗金鑒》說:「『傷寒』二字的下面,應該有『若汗』二字。這是因為發汗比吐下更傷津液。」

山田正珍曰:「《金鑒》之說是也,當補『若發汗』三字。如前之第十六條云(求真按:『指《傷寒論》原書而言』):『已發汗,若吐若下。』第二十三條云:『更發汗,更下,更吐。』第五十八條云:『若發汗,若吐,若下。』皆有『發』字也。按此條為陽明病之淺證,未至胃實者。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金鑒》的說法是對的,應該補上『如果發汗』三個字。就像前面第十六條所說(求真按:『指《傷寒論》原書而言』):「已經發汗,如果再吐或者再下。」第二十三條說:「再發汗,再下,再吐。」第五十八條說:「如果發汗,如果吐,如果下。」這些條文都有「發」字。而這一條條文是陽明病的淺證,還沒有達到胃部實證的程度。

所謂陽明病,汗出多而渴是也,本當在陽明篇中,以下二章及百八十五條亦然。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是因時時惡風以下之證也。此因傷寒表邪熾盛而發汗,若吐,若下不解,入裡而結,然未至胃實,故其熱熏蒸表裡,使人且熱且渴也,其致時時惡風者,亦因未結實故也。

白話文:

所謂陽明病就是汗出多而口渴,本來應在陽明篇中,以下二章和第一百八十五條也是如此。體內有熱邪積結,裡外都熱的人,是因「時時惡風」以下的症狀引起的。這是因為患者在傷寒時體表邪氣熾盛而發汗,如果用吐法或下法都不能解除,邪氣就會入裡而積結,但還沒有到胃中實熱的程度,所以熱氣上燻表裡,使人既感到發熱,又口渴。之所以時時惡風,也是因為邪氣尚未結實的緣故。

蓋此條之時時惡風,與次條之背微惡寒,皆因內熱熏蒸,汗出肌疏所致,故曰時時,及不顯然於全身而微於背也,非因於表不解之惡風寒也,可知矣。」

白話文:

這條說的時常厭惡風,和下一條所說的背部稍微厭惡寒冷,這些都是因為內熱燻蒸,汗而出,皮膚疏鬆所導致的,所以說時常,而且不顯現在全身而只稍微在背部,並不是因為表不解的厭惡風寒所導致的,這可以知道了。」

求真按:「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條當作『傷寒,若發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注釋宜從山田氏說。」

白話文:

求真注:「從以上諸多說法來看,那麼這條方劑應作『傷寒,發汗、嘔吐、瀉下後,七八天不退,熱邪積聚在裡頭,表裡都熱,時常怕風、口渴,舌頭乾澀煩躁,想喝好幾升水的人,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注釋應該採信山田氏的說法。」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對於傷寒的患者,如果沒有明顯發熱,但出現口乾舌燥、心情煩躁、背部微微有寒意的症狀,可以採用白虎湯加入人參製成的方劑(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傷寒論》)

《醫宗金鑒》曰:「傷寒,身無大熱,不煩,不渴,口中和,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屬少陰病也。今傷寒身無大熱,則知熱漸去表而入裡。口燥渴心煩,則知熱已入於陽明矣。背微惡寒一證,雖有似於少陰,但少陰證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惡寒,非陽虛之惡寒,乃陽明內熱熏蒸於背,汗出肌疏,故微惡之也。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中說:「傷寒症患者,身上沒有明顯的高燒,不煩躁,不口渴,口中保持濕潤,後背怕冷的,應以附子湯為主藥。這屬於少陰病的範疇。現在傷寒患者身上沒有明顯的高燒,那麼便可知熱症逐漸退去了,從體表向體內轉移。口乾舌燥,心煩意亂,那麼便可知熱症已經進入陽明經了。後背微怕冷的一種證狀,雖然和少陰病相似,但少陰病患者的口中是濕潤的,現在口乾舌燥,說明口中不濕潤。後背怕冷,這並非是陽虛體質引起的怕冷,而是因陽明經內熱向上燻蒸至後背,汗水排出,肌膚鬆弛,所以稍微怕冷的。

主以白虎湯,直走陽明,大清其熱。加人參者,蓋有顧於肌疏也。」

白話文:

使用白虎湯,治療直行於陽明經的熱證,強力清熱。若加入人參,則是考慮到患者肌肉鬆弛虛弱的緣故。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如果患有傷寒,脈象浮起,發燒,沒有汗液,表邪沒有解除,則不可服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則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

【註】

方有執曰:「無表證者,謂惡寒、頭身疼痛皆已除也。」

白話文:

註:方有執說:「沒有從外來的症狀,是指惡寒、頭部和身體的疼痛都已經消除了。」

《醫宗金鑒》曰:「其表不解者,雖有燥渴,乃大青龍湯證,故不可與白虎湯也。」又曰:「加人參者,大解熱中,速生其津液故也。」

白話文:

《醫宗金鑒》說:「表症未解除的,就算有口渴煩躁的症狀,仍然適用大青龍湯,因此不能使用白虎湯。」又說:「加人參的,可以大解熱氣,迅速生津止渴。」

求真按:「本條前半段,如《金鑒》所說,為大青龍與白虎湯二證之鑒別,後半段為白虎加人參湯證,非也。因《千金方》、《千金翼》、《外臺》等作白虎湯主之,如渴欲飲水,無表證者,此即白虎湯所主治,無特加人參湯之理也。」

白話文:

求真說:「這一段文字的前半段,如《金鑒》所說,是大青龍湯和白虎湯這兩種證型的鑒別,後半段是白虎加人參湯的證型,這是不對的。因為《千金方》、《千金翼》和《外臺》等書都認為白虎湯主治的證型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這就是白虎湯主治的證型,沒有單獨再加人參湯的道理。」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舌乾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陽明病,脈搏浮起而緊,喉嚨乾燥,嘴巴微苦,腹部脹滿和喘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煩躁,精神恍惚反覆說胡話。若再用熱針灸,必定驚恐,煩躁得不能入睡。若用瀉藥,則胃中空虛,邪氣衝擊心胸,心中煩躁不寧,舌苔者,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口渴想喝水,口舌乾燥,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脈搏浮起發熱,口渴想飲水,小便不利,應該用豬苓湯來治療。

【註】

白話文:

【註】:

  • **傷寒 論:**傷寒病的論述。
  • **雜病 論:**各種疾病的論述。
  • **金匱要略:**重要的醫學要點。
  • **黃帝內經:**相傳是黃帝時代的醫學著作。
  • **神農本草經:**相傳是神農時代整理的藥物著作。
  • **本草綱目:**明朝李時珍編撰的醫學鉅著。
  • **證治準繩:**清朝吳謙編撰的醫學著作。
  • 傷寒雜病論:又稱《金匱要略》,是中醫重要的經典著作。
  • **陰陽五行學說:**中醫的基本理論,認為世界由陰陽五行構成。
  • **經絡學說:**中醫認為人體有12條經脈和奇經八脈,連接著臟腑和全身。
  • **氣血津液學說:**中醫認為人體由氣、血、津液組成,這些物質的平衡與健康息息相關。
  • **臟腑學說:**中醫認為人體有五臟六腑,各有其功能,維持著生命活動。

詳太陽病篇豬苓湯及第少陽病篇梔子豉湯條。

白話文:

詳細解釋太陽病篇中的豬苓湯和少陽病篇中的梔子豉湯。

太陽病篇豬苓湯

原文:

豬苓湯者,治太陽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發汗惡風,脈沉緊,反發熱,惡風者。

豬苓湯,是用來治療太陽病,出現腹瀉、大便清稀,身體內部寒冷,體表發熱,出汗後怕風,脈搏沉緊,體溫又升高,怕風的患者。

少陽病篇梔子豉湯

原文:

梔子豉湯者,治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嘔吐,胸脅滿微痛,心煩喜嘔,脈弦者。

梔子豉湯,是用來治療少陽病,出現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嘔吐,胸脅部位隱隱作痛,心煩想吐,脈搏弦細的患者。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太陽中風熱證,表現為:

出汗但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人若觸冒太陽之光熱而患病時,謂之暍病。其狀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則以本方為主治也。本條是述日射病之證治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接觸太陽光和熱而生病時,我們稱之為中暑。症狀有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等,這時就用這個方劑來治療。這一段敘述了日射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由以上之仲景論,本方之用途,雖無不明。然與白虎湯之區別,尚難判然,故宜參照東洞翁以本方為治白虎湯證而心下痞硬者之定義,學者能深究此說與師論,則本方可運用矣。

白話文:

從上述仲景的論述中,本方的用途、功用,應該沒有不明白之處了。但是,同白虎湯的區別,尚難以做出明顯的判斷,所以,應參照東洞翁對於本方的定義:「用於治療白虎湯的證候,但同時兼有心下痞硬的患者」。學者們如果能夠深入地探討該學說與老師的理論,那麼,本方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白虎加人參湯方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方

【原文】 人參四兩 生石膏六兩 半夏半升 寒水石一兩 甘草三兩 甘菊花二兩 粳米一合

【現代白話文】 人參四兩、生石膏六兩、半夏半升、寒水石一兩、甘草三兩、甘菊花二兩、粳米一合

知母6克,石膏20~100克,甘草1.8克,粳米12克,人參3克。

白話文:

知母6公克,石膏20~100公克,甘草1.8公克,粳米12公克,人參3公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煎煮方法和用途和前面一樣。

《活人辨疑》曰:「化斑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赤斑,口燥渴,中暍者。」

白話文:

《活人辨疑》中說:「化斑湯(求真注:就是本方),可以治療赤斑、口燥口渴、中暑的人。」

《徐同知方》曰:「人參白虎湯(求真按:『是即本方也』),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

白話文:

《徐同知方》中記載了一種名叫「人參白虎湯」的藥方,可以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口渴、嘔吐、發熱和脈虛自汗等症狀。

《保赤全書》曰:「人參白虎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暑盛煩渴,痘出不快。又解麻痘、斑疱等熱毒。」

白話文:

《保護兒童的醫書》中說:「人參白虎湯,可以治療盛暑煩渴,痘疹不出或出得緩慢的症狀,還可以解除麻疹、水痘等由熱毒引起的疾病。」

《漫游雜記》曰:「一男子患氣疾,兩脈洪數,心下痞堅,大便燥結,寐寤不安,語言失理,稱王稱帝。余以三聖散吐之,二回後,與參連白虎湯,三十餘日,痊愈。」

白話文:

《漫遊雜記》中記載:「有一位男子患有氣疾,兩條脈搏洪大而頻數,心口以下腹部堅硬,大便乾結,睡覺時不安穩,說話不合常理,自稱是王帝。我用三聖散給他服用,服用二次後,再服用參連白虎湯,三十多天後,痊癒了。」

求真按:「參連白虎湯者,本方加黃連也。」

白話文:

內容求真按:「參連白虎湯,是在原方中加入黃連。」

《方輿輗》曰:「白虎加人參湯,此方之正證為汗大出,有微惡寒,身熱,大渴引飲也。余按凡宜與白虎湯證,脈當洪長,但在暍,卻多虛微狀,是暍與傷寒所不同也。由是觀之,《素問》云:『脈虛身熱者,得於傷暑。』《甲乙經》云:『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也。』《金匱》云:『弦細芤遲。

白話文:

在《方輿輗》這本醫書中說:「白虎加人參湯」,它主要用於治療汗出過多、微惡寒、身熱、口渴引飲的病症。我認為凡是適合服用白虎湯治療的病症,脈象都應該是洪長浮數的,但如果是因為暑熱引起的,那麼脈象卻多虛微,這是暑熱與傷寒的不同之處。由此看來,《素問》中說:「脈虛身熱,是得了暑熱病。」《甲乙經》中說:「熱傷氣而 不傷形,所以脈虛。」《金匱要略》中說:「脈弦細滑遲。」

』芤,即虛豁也。弦細遲,即熱傷氣之應也。由諸古訓,可徵病暑之脈矣。」

白話文:

「芤」即是虛空。脈弦細遲,就是熱氣損傷氣血的反應。從諸位前賢的傳授,可以徵驗暑病的脈象。

《病因備考》有言曰:「消渴,未經年月者,雖五十以上,間有得治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世醫多以此病為難治,畏石膏故也。」

白話文:

《病因備考》一書中說到:「消渴症,如果發病的時間不是很長,即使五十歲以上的人,也有可能治好,可以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來治療。一般的醫生都認為這種病很難治,是因為他們害怕使用石膏這個藥方。」

求真按:「雖如此說,石膏劑善治糖尿病,但未必以本方為主治也。」

白話文:

內容求真:「儘管石膏藥劑擅長治療糖尿病,但未必以這個方子為主要治療方法。」

一男子年六十餘,其鼻不聞香臭者四年,來請治。余曰:「病已積年,藥無益也。」翁曰:「某自少壯,即易氣逆,幸逆氣得治足矣。」余乃漫然作白虎加參連與之。六十餘日,忽聞香臭而後平。

白話文:

有一位六十多歲的男子,他的鼻子已經四年聞不到香味和臭味了。他來找我看病,我說:「你的病已經積攢了多年,藥物也無濟於事了。」老人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容易氣逆,只要氣逆的病治好就可以了。」我隨便開了白虎湯加參連給他。六十多天後,他突然聞到了香味和臭味,之後就恢復正常了。

求真按:「鼻疾患,多石膏劑證,宜注意之。」

白話文:

按照中醫古籍上的記載:「鼻子疾病,大多適合使用石膏類藥方,這點值得注意。」

《生生堂治驗》曰:「帥廬先生,年七旬,病消渴,引飲無度,小便白濁,周殫百治,頹敝日加。舉家以為不愈,病者亦囑辦後事矣。先生診之,脈浮滑,舌燥裂,心下硬。曰:『可治。』乃與白虎加人參湯百餘帖,痊愈。」

白話文:

《生生堂治驗》記載:「帥廬先生,七十歲,患上消渴症,喝水永不停止,小便混濁。經過了各種各樣的治療,病情日益惡化。全家人認為他無法治癒,他自己也開始準備後事。先生診斷後,認為脈象浮滑、舌燥裂、心下堅硬,說:「可以治癒。」於是給他服用白虎湯合人參湯一百多劑,最終痊癒。」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霍亂吐瀉後,大熱煩躁,大渴引飲,心下痞硬,脈洪大者。」

治消渴,脈洪數,晝夜引飲不歇,心下痞硬,夜間肢體煩熱更甚,肌肉日漸消鑠者。

治瘧病,大熱如烙,譫語煩躁,汗出淋漓,心下痞硬,渴飲無度者。

白話文:

**治霍亂吐瀉後方:**治療霍亂嘔吐腹瀉後,出現高熱煩躁、口渴引水、心下痞硬、脈象洪大的症狀。

**治消渴方:**治療消渴症,脈象洪數,晝夜不停地喝水,心下痞硬,夜間肢體煩熱加劇,肌肉逐漸消瘦的症狀。

**治瘧病方:**治療瘧疾,高熱如火烤,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盜汗淋漓,心下痞硬,口渴無度不能止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