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5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58)

1. 白虎加桂枝湯之注釋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溫熱型的瘧疾,脈象如同健康人的脈象,身體沒有寒症,只有發熱,骨節疼痛煩躁,時常嘔吐,可以使用白虎湯加桂枝的方劑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註】 丹田者,水火之爐,呼吸之所出也。炁升于丹田,則生沖沖之象;炁降於丹田,則生綿綿之象。綿綿而降,至極而復升,升至極而復降,此為周天之炁合也。一呼一吸,自丹田而運,引出交會於胸中,交會於胸中,則歸于丹田。此為炁血相交,精氣相應。精氣相應,則榮華滋潤而養身。 養身者,補其氣血而通其經脈也。氣血通達,則精氣相應,精氣相應,則榮華滋潤。榮華滋潤,則神清氣爽。神清氣爽,則壽延綿綿。

【註釋】

  1. 丹田:中醫術語,指人體腹部臍下三寸處,為「氣海」所在,是人體內部能量的中心。
  2. 水火:中醫術語,指人體內陰陽二氣。
  3. 炁:中醫術語,指人體內運行流動的一種物質。
  4. 沖沖:形容氣勢強盛、上升的樣子。
  5. 綿綿:形容氣勢綿長、下降的樣子。
  6. 周天之炁合:指氣在丹田內循環往復,上達胸中,下行丹田,周而復始的過程。
  7. 榮華滋潤:形容身體健康,氣色紅潤。
  8. 養身:保養身體。
  9. 精氣:中醫術語,指人體內精華之氣。

溫瘧者,《金匱》云:「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求真按:『無惡寒,獨發熱也』),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吐,名曰癉瘧。』如無惡寒之前驅證,而為熱獨發之麻拉利亞(Malaria)也。其脈如平者,其脈如平常,而實不平常也,故不難推察其脈為浮滑或浮洪也。余雖不必解,但治骨節疼煩及時嘔,可知為主之石膏桂枝之作用矣。」

白話文:

患有溫瘧的人,《金匱要略》中記載:「醫聖張仲景說:『陰氣孤獨而衰弱,陽氣獨發(求真按:『沒有惡寒,只發熱』),就會出現發熱而氣虛,煩悶,手腳發熱,並想嘔吐,這就是癉瘧。』就像沒有惡寒的前驅症狀,而患有獨自發熱的瘧疾一樣。他們的脈象就像平時一樣,但實際上並不平常,所以不難推測他們的脈象是浮滑或浮洪。我雖然不必解釋,但治療骨節疼痛煩悶和及時嘔吐,可以知道為主用的石膏和桂枝的作用了。」

白虎加桂枝

白話文:

白虎加桂枝湯

主治:溫熱病,發熱,脈洪大,汗出。

組成:

  • 石膏 10 錢
  • 知母 6 錢
  • 甘草 3 錢
  • 桂枝 3 錢
  • 粳米 60 克

知母6克,石膏20~100克,甘草1.8克,粳米12克,桂枝3克。

白話文:

  • 知母:6克

  • 石膏:20-100克

  • 甘草:1.8克

  • 粳米:12克

  • 桂枝:3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白虎湯證而上衝者。」

求真按:「此說雖無不可,然不如作治白虎湯證而有桂枝證者較為完善耳。」

《方機》本方主治曰:「瘧疾,身熱,骨節疼煩,渴欲飲水者。」

白話文:

東洞翁記載本作法的定義說:「治療白虎湯的證狀,但加上上逆(症狀)的。」

求真認為:「這樣的說法雖然沒有不對,但不如說治療白虎湯證狀而同時有桂枝證狀較為完善。」

《方機》本作法的主治記載說:「瘧疾,身體發熱,骨頭和關節疼痛煩躁,而且口渴想喝水的人。」

《險證百問》曰:「一婦人之瘧,乾嘔不能食,使強食之則必吐,發時身體疼痛,寒少熱多,嘔吐益甚。試多與冷水,則嘔吐稍止,於是作白虎加桂枝湯熱服之,忽振寒發熱,大汗出而愈。」

白話文:

《險證百問》上說:「有一位婦女患了瘧疾,發作時乾嘔不能吃東西,勉強吃下去就會吐出來,而且身體疼痛,寒氣少熱氣多,嘔吐更加嚴重。試著給她多喝冷水,嘔吐稍有停止,於是做了一碗白虎加桂枝湯讓她熱著喝下去,她突然感到寒顫發熱,大汗淋漓後病就好了。」

求真按:「據此治驗觀之,則仲景論之『時嘔』,是發作時之嘔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霍亂,吐瀉後,身體灼熱,頭疼身痛,大渴煩躁,脈洪大者,宜此方。」

白話文:

按此治驗看來,張仲景提出的「時嘔」,是指發作時嘔吐。

《類聚方廣義》中方條寫道:「霍亂,吐瀉之後,身體灼熱,頭疼身痛,非常口渴煩躁,脈搏洪大者,宜用此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溫瘧,溫同溫病之溫,謂不惡寒而熱也。此病骨節煩疼為目的,因邪散漫於肌肉之間,至於骨節,而發為煩疼,故用辛涼解散之劑加桂枝,峻其達表之力。他病有上衝頭痛等劇證,亦有效。東洋用於此類之中風,與白虎加黃連云。」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的這個配方是治療溫瘧的,溫瘧與溫病的「溫」是一樣的,指的是不畏寒卻發熱的病症。這種病症以骨節煩疼為主要特徵,因為病邪散佈在肌肉之間,到達骨節,就會引發煩疼,因此使用辛涼解散的藥劑加上桂枝,提高藥物發揮作用的速度。若是其他疾病出現上衝頭痛等嚴重症狀,也會有效果。東洋地區將這種配方用於中風類型的疾病,與白虎湯加上黃連的配方類似。

2. 橘皮大黃芒硝湯之注釋

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為癥病,治之方。(《金匱要略》)

白話文:

生魚片在心胸之間不消化,吐不出來,趕快想辦法把它清除掉,不然久了會變成病症,到時治療會比較棘手。(《金匱要略》)

橘皮2.4克,大黃、朴硝(求真按:「朴硝,與芒硝大同小異」)各4.8克。

白話文:

橘皮2.4克,大黃、芒硝各4.8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納芒硝,溶之,頓服。

【註】

鱠,同「膾」,切細之魚肉也。在心胸間不化者,是鱠食停滯心胸間,不消化也。

白話文:

將一種中藥切得很細(像生魚片一樣),加水一碗,煎煮取五湯匙的量,過濾去除渣滓,再加入芒硝溶解,一次喝完。

【註解】

「鱠」同「膾」,都是指切得很細的魚肉。如果在心胸間感覺脹氣不消化,表示有魚肉等食物停滯在心胸,無法消化。

尾臺氏云:「按,曰鱠食在心胸間不化,可謂妄矣。食物在胃腸不化者有之,豈能留在心胸間而成癥病者耶?若所患確在心胸間時,當以瓜蒂吐之。」

白話文:

尾臺氏說:「按,說鱠食在心胸之間不消化,可謂胡說八道。食物在胃腸不消化是有可能的,怎麼可能留在心胸間而形成癥病呢?如果患病確實在心胸間的時候,應該用瓜子仁催吐出來。」

如上所說,此條頗不合理,恐為胃腸間之誤。久成癥病者,是謂若不驅除鱠食,久放置之,則沉著其他之飲食物殘渣及分解產物等而成假性腫瘤也。此證所以用本方者,恐因主藥橘皮有解毒作用(魚毒)乎?

白話文:

正如上面所說的,這條藥方不太合理,恐怕是胃腸方面出了問題。長久形成的癥病,猶如如果不把生魚片去除掉,長久放置的話,就會積累其他飲食物殘渣及分解產物等,而形成假性腫瘤。這種癥狀之所以用本方來治療,恐怕是因為主要藥材橘皮具有解毒作用(魚毒)吧?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胸間有宿滯而結者。」

求真按:「結,凝結也。」

白話文:

東洞翁本方的定義:用以治療胸中長期堆積、凝結不散的宿滯。

求真註解:「結」意指凝結成塊。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飲食傷,吐下後,心胸尚不爽快,或噯氣吞酸者。又治痰飲家,心下或臍邊有塊,平素每飲食作痛,或吐食、吐飲、吐酸,嘈雜,大便難者,合桂枝枳實生薑湯亦佳。」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的本方條文說:「治療飲食損傷,在嘔吐、腹瀉之後,感到心胸依然不爽快,或伴有噯氣、吞酸等情況。還用於治療痰飲積滯造成的疾病,比如心下或臍邊有腫塊,平時每當進食後就會感到疼痛,或者吐出食物、吐出飲水、吐出酸性物質,嘈雜煩悶,大便困難。服用桂枝、枳實、生薑湯也很有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解魚毒之主劑。橘皮解魚毒,後世方書雖未著,但今以橘皮一味燒黑,用於骨骾時(求真按:『骨骾者,謂魚骨刺入咽喉或食道也』)即有效,是本古方之治鱠食在胸中也。有持桂里曰:『此不僅解鱠毒,諸獸魚肉之毒,亦可治之。』」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這個方劑:「這是解除魚毒的主要藥劑。橘皮可以解除魚毒,後世的醫書雖然沒有記載,但是現在用橘皮一種藥材燒成黑色,在被魚骨刺入咽喉或食道時(求真按:『骨骾者,謂魚骨刺入咽喉或食道也』)使用就有效,這是古方治療吃魚後魚刺留在胸中的方法。有人堅持說:『這個方劑不僅可以解除魚毒,其他獸類或魚類的肉的毒性,也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