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眩暈

右,調氣熄肝,眩暈不定。左脈弦大,尺部空虛。下虛上實。擬介類潛陽,為進一層治。

龜板(七錢),煅磁石(三錢),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阿膠珠(二錢),生牡蠣(五錢),朱茯神(三錢),池菊花(一錢五分),黑豆衣(三錢),鉤鉤(三錢),淮小麥(五錢)

白話文:

生烏骨雞的腹板(七錢)、經過高溫燒製的磁石(三錢)、用酒炒過的白杭白(一錢五分)、阿膠丸(二錢)、生牡(五錢)、硃砂加成的蓮子心(三錢)、菊花(一錢五分)、黑豆皮(三錢)、山藥根(三錢)、小麥(五錢)

錢(左),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肝經之氣,橫擾不平,則腹脹胸悶。在下則為氣,上旋則為風,風陽上旋,則為眩暈。今大勢雖定,而根柢不除,牙齦脹痛,亦屬風陽阻於胃絡也。脈象細弦。宜為柔養。

白話文:

錢(先生),您的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木,導致肝經之氣運行不暢,橫衝直撞,因此感到腹脹胸悶。氣在下部時為氣,往上走時就成為風。風陽上行,就會引起眩暈。現在雖然整體情況已經穩定,但問題根源尚未解決,導致牙齦腫痛,也是風陽阻滯於胃中導致的。您的脈象細而緊,宜採用溫和滋養的方法治療。

石斛(四錢),大麥冬(三錢),生牡蠣(六錢),生白芍(二錢),白蒺藜(三錢),小黑豆衣(三錢),酒炒女貞子(三錢),阿膠珠(一錢五分),干橘葉(一錢)

白話文:

川石斛 20 公克

大麥冬 15 公克

生牡蠣 30 公克

生白芍 10 公克

白蒺藜 15 公克

小黑豆衣 15 公克

酒炒女貞子 15 公克

阿膠珠 7.5 公克

幹橘葉 5 公克

某,頭目旋暈,經久不愈,投滋納減,此痰阻中宮。痰能作眩,古人之言,豈欺我哉。

溫膽湯蠶砂蒺藜殭蠶天麻蔞仁杏仁。另白金丸五分先服。

白話文:

溫膽湯中添加了:

  1. 蠶砂:軟堅散結

  2. 蒺藜:疏散風熱,清肝明目

  3. 殭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4. 天麻:平肝熄風,止痛

  5. 蔞仁:養心安神,止痛

  6. 杏仁:潤肺止咳,平喘

在服用溫膽湯之前,先服用白金丸五分。

李(右),氣血兩虧,木失涵養,致陽氣不和,頭昏眩暈,皮寒骨蒸,時易汗出。陽氣不能外衛,非偏熱所能常進也。

白話文:

李先生氣血不足,身體無法得到適當的滋養,導致陽氣不調和,出現頭暈目眩、皮膚發冷骨頭發熱、容易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無法發揮保護身體的作用,單純使用偏熱的藥物無法長期治療。

桂枝(五分),地骨皮(二錢桂枝同炒),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白茯苓(三錢),白歸身(二錢),炙黑草(三分),橘白(一錢),淮小麥(五錢),大南棗(三枚)

白話文:

川桂枝(9克),炒地骨皮(30克,與桂枝同炒),酒炒白芍(22.5克),白茯苓(45克),白歸身(30克),炙黑草(4.5克),橘皮(15克),淮小麥(75克),大南棗(3枚)

葉(右),但寒不熱,漸致腹滿作痛,頭昏目眩,飲食少思。脈弱而弦。氣滯於下,陽升於上。宜調氣熄肝。

醋炒香附(二錢),當歸(二錢),金鈴子(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酒炒白芍(一錢五分),鉤鉤(三錢),半夏曲(一錢五分),干橘葉(一錢),甘菊花(一錢五分),佛手花(七分),生熟穀芽(各一錢)

白話文:

醋炒香附(10克),當歸(10克),金鈴子(7.5克),白蒺藜(15克),酒炒白芍(7.5克),鉤鉤(15克),半夏曲(7.5克),幹橘葉(5克),甘菊花(7.5克),佛手花(3.5克),生穀芽(5克),熟穀芽(5克)

二診,眩昏少減,食入仍滿。再和協肝脾。

制香附(二錢),廣陳皮(二錢),朱茯神(三錢),冬白芍(一錢五分),縮砂仁(五分後入),炒枳殼(一錢),炒棗仁(三錢研),香櫞皮(一錢),金鈴子(一錢五分),沉香曲(二錢炒),焦麥芽(二錢)

白話文:

香附 2 錢

陳皮 2 錢

茯苓 3 錢

白芍 1.5 錢

縮砂仁 0.5 錢 (後放)

枳殼 (炒) 1 錢

炒棗仁 3 錢 (研碎)

香櫞皮 1 錢

金鈴子 1.5 錢

沉香曲 (炒) 2 錢

焦麥芽 2 錢

梁(右),每交陰分,火升眩暈顴紅,陽氣盡從上凌,兩足不溫,頭髮脫落。宜導陽氣下行。

生牡蠣(四錢),炙龜板(三錢先煎),池菊(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石決明(四錢),白蒺藜(去刺炒三錢),鉤鉤(三錢),粉歸身(一錢五分),滋腎丸(一錢五分鹽湯先服)

白話文:

生牡蠣(12 克)

炙龜板(9 克,先煎) 池菊(4.5 克) 雲茯苓(9 克) 石決明(12 克) 白蒺藜(9 克,去除刺後炒) 鉤鉤(9 克) 粉歸身(4.5 克) 滋腎丸(4.5 克,用鹽湯先服)

茅(右),脈細濡而右關帶滑。疊進育陰潛陽,昏暈依然不定,有時汩汩作酸。良以清津為陽氣所煉,漸欲成痰,致濁阻清位,所以昏暈不能定也。再以退為進。

白話文:

脈象細而濡軟,右手關脈帶有滑脈。持續使用滋陰潛陽的藥方,但昏暈仍然不穩定,有時會覺得喉嚨裡有酸水往上湧。這是因為原本清澈的體液被陽氣煉化,逐漸形成痰液,導致痰濁阻礙了清氣的位置,所以昏暈才無法穩定。因此,再次採取「退一步進一步」的策略。

半夏,晚蠶砂,雲茯苓,杭菊,廣橘紅,煨天麻,白蒺藜,白金丸(三分)

白話文:

製作半夏、晚蠶砂、雲茯苓、杭菊、廣橘紅、煨天麻、白蒺藜、白金丸(三分之量)

二診,陽氣浮越在上,時時昏冒。在上之陽氣日浮,在下之陽氣日乏,所以疊進潛陽,而病不少退。擬金匱附子湯以導陽氣下行。

白話文:

第二次診治:陽氣浮在上半身,經常神志恍惚。上半身的陽氣逐漸上升,下半身的陽氣逐漸不足,所以重複使用溫補陽氣的藥物,但病情沒有明顯好轉。考慮使用金匱附子湯來導引陽氣下降。

參鬚(一錢另煎),野於朮(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熟附片(四分),煨牡蠣(四錢),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白蒺藜(三錢),老生薑(二片)

白話文:

參鬚(1 錢,另煎)

山茱萸(1 錢 5 分)

茯苓(3 錢)

熟附片(4 分)

牡蠣(4 錢,煨製)

白芍(1 錢 5 分,酒炒)

白蒺藜(3 錢)

生薑(兩片)

金(右),眩暈嘔吐,舌本牽強,脈滑苔膩,火升右太陽作痛。肝陽挾痰上升。宜化痰熄肝。

桑葉(一錢五分),山梔(三錢),殭蠶(二錢),茯苓(三錢),製半夏(一錢二分),丹皮(一錢),蔓荊子(一錢),橘紅(一錢),竹茹(一錢),白金丸(五分分二次先服)

白話文:

桑葉(6克)

石山楂(12克)

茯苓(8克)

半夏(5克)

丹皮(4克)

桔梗(4克)

橘紅(4克)

竹茹(4克)

白金丸(2克,分兩次,先服用)

楊(左),白疹已化,熱亦漸輕。而四肢欠溫,痰多頻咳,有時自覺熱衝至巔,則頭昏眩暈。脈象沉弦。良由痰飲內阻,陽氣不克宣通,所謂無痰不作眩也。擬化痰以通陽氣。

白話文:

楊(左):白疹已經消退,發熱也逐漸減輕。但是四肢依然有欠缺溫暖的感覺,痰液增多,頻繁咳嗽,有時會覺得熱氣衝至頭頂,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脈象沉細而緊張。這是由於痰液阻滯在體內,陽氣無法運行通暢所致。所謂「無痰不作眩」,準備化痰來疏通陽氣。

製半夏(一錢五分),橘紅(一錢),炒蘇子(三錢),白蒺藜(三錢去刺),殭蠶(二錢),白茯苓(三錢),制南星(四分),川桂枝(四分),煨天麻(一錢五分),煨姜(二片)

白話文:

半夏(1.5錢),橘紅(1錢),炒蘇子(3錢),白蒺藜(3錢,去除刺),殭蠶(2錢),白茯苓(3錢),製南星(0.4錢),川桂枝(0.4錢),煨天麻(1.5錢),煨姜(2片)

二診,頭暈惡寒已退,痰多欲咳。的是痰飲內動,陽氣鬱阻。再化痰降氣。

於朮(二錢),川桂枝(三分),補骨脂(鹽水炒一錢),乾薑(三分),炙草(二分),橘紅(一錢),白茯苓(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五加皮(二錢)

白話文:

白術(6克),川桂枝(1克),補骨脂(用鹽水炒過的,3克),乾薑(1克),炙甘草(0.6克),橘紅(3克),白茯苓(9克),製半夏(4.5克),五加皮(6克)

三診,昨吐痰涎甚多,餘邪上泛也。今吐痰尚作惡心,胃氣已經虛餒,況吐出帶黑。擬四逆法。

臺參鬚(另煎沖八分),上廣皮(一錢),生熟薏仁(各二錢),茯苓(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熟附片(五分),淡乾薑(五分),竹茹(薑汁炒一錢),生熟穀芽(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臺灣參鬚(另用煎煮的方式取八分之湯液),廣皮(一錢),生薏仁和炒薏仁(各二錢),茯苓(三錢),製過的半夏(一錢五分),熟附片(五分),乾薑(五分),竹茹(用薑汁炒過,一錢),生穀芽和炒穀芽(各一錢五分)

四診,投附子四逆,嘔吐已止,痰亦漸少,咳嗽較定,而咽中覺燥,舌仍淡白。本質陰虧,未便溫燥過節。擬六君以治脾胃為主。

白話文:

通過四診,使用了附子四逆湯,患者的嘔吐已經停止,痰液也逐漸減少,咳嗽有所好轉,但是咽喉感覺乾燥,舌頭仍然淡白。患者的本質是陰氣虧虛,不宜再使用溫熱燥烈的藥物。擬使用六君子湯,以治療脾胃虛弱為主。

臺參鬚(八分),製半夏(一錢五分),炒於朮(一錢五分),上廣皮(一錢),生熟草(各一分),竹茹(薑汁炒一錢),佩蘭葉(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生熟穀芽(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何首烏鬚 (八分),炮製過的半夏 (1.5錢),炒過的蒼朮 (1.5錢),廣陳皮 (1錢),生熟黨參 (各1分),用薑汁炒過的竹茹 (1錢),佩蘭葉 (1.5錢),白茯苓 (3錢),生熟大麥芽 (各1.5錢)

五診,祛痰補氣,咳嗽痰多俱減,咽燥轉潤。的是寒飲內阻,脾胃氣虛。藥向效邊求。

臺參鬚(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炒陳皮(一錢),薑汁炒竹茹(一錢),炒於朮(二錢),生熟草(各二分),雲茯苓(三錢),生熟穀芽(各一錢),玫瑰花(二朵),真武丸(三錢先服)

白話文:

鬚鬚 草),荷 荷 草),薺 薺 草),薑 薑 茹 茹),朮 朮 韭 韭),芥 芥 葡 葡),苓 苓 薯 薯),穀 穀 粟 粟),玫 玫 瑰 瑰),葳 葳 蕤 蕤

六診,痰多咳逆氣喘。脈象沉弦,左部細弱。脾胃腎皆虛,氣不收攝。擬攝納陽氣。

臺參鬚,補骨脂,厚杜仲,雲茯苓,車前子,菟絲子,懷牛膝,濟生腎氣丸

白話文:

丹參根鬚:補血益氣,強筋健骨

補骨脂:補腎壯骨,強健筋骨

厚杜仲:補腎強腰,強筋健骨

雲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車前子:清熱利尿,化痰止咳

菟絲子:補腎益精,強筋健骨

懷牛膝:補血養肝,強健筋骨

濟生腎氣丸:補腎壯陽,強健筋骨

七診,溫攝脾腎,氣喘已平,痰亦漸少。可見脾虛不運則生痰,腎虛不納則氣逆。藥既應手,宜再擴充。

臺參鬚(一錢),炒於朮(一錢五分),牛膝(鹽水炒三錢),車前子(三錢),上廣皮(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沙苑(鹽水炒三錢),菟絲子(鹽水炒三錢),茯苓(三錢),巴戟肉(三錢),杜仲(三錢),補骨脂(鹽水炒三錢)

白話文:

  • 臺參鬚:一錢
  • 炒於朮:一錢五分
  • 牛膝(鹽水炒):三錢
  • 車前子:三錢
  • 上廣皮:一錢
  • 製半夏:一錢五分
  • 沙苑(鹽水炒):三錢
  •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 茯苓:三錢
  • 巴戟肉:三錢
  • 杜仲:三錢
  • 補骨脂(鹽水炒):三錢

八診,氣喘已平,每至戌後陰分,痰輒上逆。再以溫藥和之。

臺參鬚(一錢),茯苓(三錢),炒於朮(二錢),桂枝(四分),炙甘草(二分),製半夏(一錢五分),杜仲(三錢),巴戟肉(三錢),橘紅(一錢),菟絲子(鹽水炒三錢),濟生腎氣丸(三錢)

白話文:

臺參鬚(5公克),茯苓(15公克),炒於朮(10公克),桂枝(2公克),炙甘草(1公克),製半夏(7.5公克),杜仲(15公克),巴戟肉(15公克),橘紅(5公克),菟絲子(鹽炒後15公克),濟生腎氣丸(15公克)

丸方,脾虛則生濕,氣虛則生痰,痰飲內踞,為喘為咳為眩暈。溫脾所以燥濕化痰,而脾土之陽,化生於命火,歷投溫補脾腎,頗形康勝。此次喘發甚重,守前意進退施治,漸得平定。惟衰年氣血皆虧,陰膩之藥,必助寒飲,惟血肉有情之品,斯溫不涉燥,柔不涉膩。

白話文:

在中醫藥方中,脾虛會導致濕氣滋生,氣虛會導致痰液產生。痰濕內積,就會引起喘息、咳嗽和頭暈等症狀。溫補脾臟可以乾燥濕氣和化解痰液,而脾臟的陽氣是從腎臟的陽氣中生化而來的。經過一段時間服用溫補脾腎的藥物,病情已經有了明顯好轉。

這次喘息發作得很嚴重,遵循之前的治療方針,採用進退有度的治療方式,病情逐漸得到平息。但是,由於年老氣血虧虛,使用陰寒的藥物會加重寒濕之氣,只有富含血肉有情之品的藥物,既能溫而不燥,又能柔而不膩。

炙上耆(四兩),煨天麻(一兩),巴戟肉(三兩),白茯苓(三兩),炙甘草(八錢),奎黨參(六兩),炒山藥(三兩),廣鬱金(三兩),川桂枝(八錢),炒於朮(三兩),甘杞子(三兩),厚杜仲(三兩),炒萸肉(二兩),製半夏(二兩),廣橘紅(一兩),澤瀉(一兩五錢),肥玉竹(二兩),補骨脂(鹽水炒二兩),白蒺藜(去刺炒二兩),菟絲子(鹽水炒二兩),蜜炙淡乾薑(六錢),炒霞天曲(一兩),胡桃肉(十二枚打碎)

白話文:

上等的黃耆(4 兩),溫熱炮製的天麻(1 兩),巴戟天肉(3 兩),白茯苓(3 兩),炙甘草(8 錢),黨參(6 兩),炒山藥(3 兩),廣鬱金(3 兩),川桂枝(8 錢),炒於朮(3 兩),甘草子(3 兩),杜仲(3 兩),炒菟絲肉(2 兩),炮製半夏(2 兩),廣橘紅(1 兩),澤瀉(1.5 兩),玉竹(2 兩),炒補骨脂(2 兩),炒白蒺藜(去除刺 2 兩),炒菟絲子(2 兩),蜜炙薑(6 錢),炒霞天曲(1 兩),胡桃肉(打碎 12 枚)

上藥各炒研為末,用鮮河車一具,漂淨酒煮打爛,搗藥糊丸,每服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