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9)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三卷 (9)

1. 土當歸

(《綱目》)

白話文:

《綱目》

火之部

火,炎也,氣也,味苦,性熱,主心、小腸、三焦、君火、相火,故治心腹結熱之病,如火瘡、口舌生瘡、小水赤澀、吐血、鼻衄、心煩、腹熱、小腸熱、三焦熱、君火熱、相火燥、尿赤、耳聾、耳痛、耳鳴、目赤、目翳、口臭、口乾、舌黑、齒痛、齒出血、咽喉腫痛、面赤、鼻赤、心腹痛、下痢、遺尿、崩漏。

水之部

水,寒也,味鹹,性寒,主腎、膀胱、三焦、骨、髓、諸濕、諸淋,故治腎寒之病,如小便利、小水清長、遺尿、夢遺、尿血、淋閉、水腫、浮腫、腳氣、腳痛、膝痛、腰痛、背痛、脊痛、頭風、目暗、耳痛、齒痛、咽喉腫痛、舌黑、脾胃冷脹、腹痛、泄瀉、冷痢、心腹痛、霍亂、暑症。

土之部

土,燥也,氣酸,味甘,性寒,主脾、胃、三焦、肝、膽、心、小腸、肺、腎、膀胱、諸瘧疾、諸吐瀉、諸寒熱、諸筋骨疼、諸風濕痺,故治脾胃寒之病,如腹痛、泄瀉、冷痢、心腹痛、霍亂、暑症、瘧疾、吐瀉、寒熱、筋骨疼、風濕痺。

金之部

金,收也,氣辛,味酸,性寒,主肺、大腸、三焦、脾、胃、心、小腸、肝、膽、腎、膀胱、諸氣喘、諸咳嗽、諸痰飲、諸虛損、諸寒熱、諸瘧疾、諸吐瀉、諸筋骨疼、諸風濕痺,故治肺寒之病,如氣喘、咳嗽、痰飲、虛損、寒熱、瘧疾、吐瀉、筋骨疼、風濕痺。

木之部

木,生也,氣酸,味苦,性溫,主肝、膽、三焦、脾、胃、心、小腸、肺、腎、膀胱、諸風濕痺、諸寒熱、諸瘧疾、諸吐瀉、諸筋骨疼、諸虛損,故治肝膽寒之病,如風濕痺、寒熱、瘧疾、吐瀉、筋骨疼、虛損。

【集解】生密縣山野,莖圓而有線楞,葉似芹菜葉而硬,邊有細鋸齒刺。又似蒼朮葉而大,每三葉攢生一處,開黃花,根似前胡,又似野胡蘿蔔根

白話文:

【集解】生地在密縣的山野中,莖是圓柱形的,並帶有線狀稜,葉子像芹菜葉,但比較硬,邊緣有細密的鋸齒刺,又像是蒼朮葉,但比蒼朮的葉子要大,通常是三片葉子聚生在一起,開花黃色,根部像前胡,也像野胡蘿蔔的根部。

【氣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 辛辣、溫和,無毒。

【主治】除風和血,煎酒服之。閃拗手足,同荊芥蔥白煎湯淋洗之(時珍。出《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主治功效】驅逐風邪活血化瘀。煎湯加酒服用。若閃傷扭傷了手腳,可以將艾葉與荊芥、蔥白一起煎湯,然後淋洗患處。(出自《衛生易簡方》)。

2. 都管草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 **萹蓄花:**狀如蓮花,而小薄,色紫赤,夏月開。

  • **益母草:**葉似藿香,而厚軟,有毛,夏月開紫花,香。

  • **白芷:**根圓而長,色白,有節,味辛,二月生根。

  • **當歸:**葉如芹,而厚大,柄細長,夏月開花紫色。

  • **生地黃:**根圓,無毛,皮黑,肉黃,味甘,得地氣。

  • **萹蓄花:**形狀像蓮花,但小而薄,顏色紫紅色,夏季開花。

  • **益母草:**葉子像藿香,但厚實柔軟,有絨毛,夏季開紫色花朵,有香味。

  • **白芷:**根莖圓長,顏色白色,有節,味道辛辣,二月生根。

  • **當歸:**葉子像芹菜,但厚大,葉柄細長,夏季開紫色花朵。

  • **生地黃:**根莖圓形,沒有絨毛,表皮黑色,內部肉質黃色,味道甘甜,具有地氣。

【集解】頌曰:都管草生宜州田野,根似羌活頭,歲長一節。苗高一尺許,葉似土當歸,有重臺。二月、八月採根,陰乾。施州生者作蔓,又名香球,蔓長丈餘,赤色,秋結紅實,四時皆有,採其根枝,淋洗風毒瘡腫。時珍曰:按:範成《大桂海志》云:廣西出之,一莖六葉。

白話文:

【集解】詠頌說:都管草生長在宜州田野,根像羌活頭,每年長一節。幼苗高約一尺,葉子像土當歸,有重疊的臺。二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施州產生的長成蔓狀,又叫香球,蔓長一丈多,呈紅色,秋天結紅色果實,四季都有,採摘其根和枝條,洗淨後可以治療風毒瘡腫。時珍說:根據範成的《大桂海志》記載:廣西產出都管草,一莖六葉。

【氣味】苦、辛,寒,無毒。

白話文:

**氣味:**苦,辛辣,寒性,無毒。

【主治】風腫癰毒赤疣,以醋摩塗之。亦治咽喉腫痛,切片含之,立愈(蘇頌)。解蜈蚣、蛇毒(時珍)。

白話文:

主治:皮膚腫脹、膿包、紅色疣,用醋擦拭塗抹。也能治咽喉腫痛,切成薄片含在嘴裡,立即痊癒(出自蘇頌)。能解蜈蚣、蛇毒(出自李時珍)。

3. 升麻

(《別錄》上品)

【釋名】周麻。時珍曰:其葉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

白話文:

【釋名】周麻。李時珍說:它的葉子像麻,性質向上,所以得名。按:張揖在《廣雅》和《吳普本草》中記載

並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則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義。今《別錄》作周麻,非省文,即脫誤也。

白話文:

並且有人說:升麻,別名周升麻。這個周可能指的是周朝的所在地,就如同現在人們稱呼川升麻一樣。現在的《別錄》將其寫作「周麻」,這不是省略字,就是寫錯了。

【集解】《別錄》曰: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曬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升麻,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後使用。

弘景曰: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亦有,而形虛大,黃色。建平亦有,而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根,不然也。其形相似,氣色非也。落新婦亦解毒,取葉挼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白話文:

陶弘景說,從前產於寧州的升麻是最好的,形狀細小而顏色發黑,質地非常堅實。現在只有產於益州的升麻比較好,質地細長,皮呈青綠色,又被稱作「雞骨升麻」。北部也產有升麻,但形狀比較空虛虛的,顏色發黃。建平也有升麻,但形狀較大,味道比較淡薄,不適合用作藥材。人們說升麻實際上是落新婦的根,這不是事實。升麻和落新婦的外形雖然相似,但氣味和顏色都不一樣。落新婦也能解毒,可用落新婦的葉子搓碎入水,使嬰兒洗澡,可以治療嬰兒的驚嚇和癲癇症。

藏器曰:落新婦,今人多呼為小升麻,功用同於升麻,亦大小有殊也。

志曰:升麻,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白話文:

藏器(古醫書《素問》)說:落新婦,現在人們大多稱它為「小升麻」,它的作用與升麻相同,但有大有小之分。

志(指《本草綱目》)說:升麻,現在產於嵩山的,顏色青綠,其作用不如產於四川的。

頌曰: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並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須。

白話文:

解釋:頌詞說:現在蜀漢、陝西、淮南各州郡都有,以蜀川的為最佳。春天生長幼苗,高三尺以上。葉子像麻葉,顏色均是青綠色。四月、五月開花,像粟穗一樣,花是白色的。六月以後結果,果子是黑色的。根像蒿根,紫黑色,有很多鬚根。

【修治】斅曰:採得刮去粗皮,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曝乾,銼蒸,再爆用。

時珍曰: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緊實者,謂之鬼臉升麻,去須及頭蘆,銼用。

【氣味】甘、苦,平、微寒,無毒。

白話文:

修治

唐慎微說:採得升麻後,颳去粗糙的表皮,用黃精的自然汁液浸泡一晚,然後曬乾,切碎後蒸製,再曬乾後即可使用。

李時珍說:現在的人只採收表面黑色且緊實的升麻,稱為「鬼臉升麻」,去除鬚根和花頭後,切碎即可使用。

氣味

甘、苦,平性,微寒,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辛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為足陽明、太陰引經的藥。得蔥白白芷,亦入手陽明、太陰。杲曰: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引石膏,止陽明齒痛。人參黃耆,非此引之,不能上行。時珍曰:升麻,同柴胡,引生髮之氣上行;同葛根,能發陽明之汗。

白話文:

升麻:性溫,味道辛微苦,藥氣和藥味都很淡,能浮起而上升,是陽性的藥物,具有引導足陽明經和太陰經藥物的功效。與蔥白、白芷配伍,也能引導藥物的作用進入足陽明經和太陰經。杲說:引蔥白,能夠散解手陽明經的風邪。引石膏,能夠止住陽明經的牙痛。人參、黃耆這類藥物,沒有升麻的引導,就不能上行發揮作用。時珍說:升麻和柴胡配伍,可以引導生髮之氣上行;和葛根配伍,則能發散陽明經的汗液。

【主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別錄》)。安魂定魄,鬼附啼泣,疳䘌,遊風腫毒(大明)。小兒驚癇,熱壅不通,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甄權)。

白話文:

【功效】解百種毒,殺死各種妖怪邪物,去除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會吐出,治療中惡腹痛、時毒、疫病,頭痛發熱,風毒腫脹,喉嚨痛和口腔潰瘍。長期服用不會夭折,身體輕盈,壽命長久(《別錄》)。安撫魂魄,讓鬼附身啼泣的人安定下來,治療小兒疳積、遊風腫毒(《大明》)。治療小兒驚癇、熱毒不通,用來治療癰腫和豌豆瘡,用水煎煮後用棉花沾濕敷在瘡口上(甄權)。

治陽明頭痛,補脾胃,去皮膚風邪,解肌肉間風熱,療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元素)。牙根浮爛惡臭,太陽鼽衄,為瘡家聖藥(好古)。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時珍)。

白話文:

治療陽明經的頭痛,補益脾胃,去除皮膚的風寒,解除肌肉內部的風熱,治療肺癆咳嗽吐膿血,能夠發出浮汗(元代元素)。牙根浮腫潰爛惡臭,太陽經陽氣虛弱引起的鼻出血,為治療瘡瘍的聖藥(明代好古)。消除斑疹,化瘀血,治療陽氣下陷引起的眩暈嘔吐,胸脅部位虛痛,久瀉下痢,大便後重墜感,遺精尿濁,婦女帶下崩漏,血淋下血,陰痿足寒(明代李時珍)。

【發明】元素曰:補脾胃藥,非此為引用不能取效。脾痹非此不能除。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也;升陽氣於至陰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膚風邪,三也;治陽明頭痛,四也。杲曰:升麻,發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又引甘溫之藥上升,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故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又緩帶脈之縮急。

白話文:

【解釋】元素說:補脾胃的藥物,沒有升麻就無法引經,無法發揮療效。脾臟痺阻不通,沒有升麻就無法除去。它的作用有四個:一是可以引導手足陽明的經脈;二是可以在至陰之下升發陽氣;三是可以祛除至高之上的皮膚風邪;四是可以治療陽明頭痛。杲說:升麻可以發散陽明經絡的風邪,並上升胃中的清氣,還可以引導甘溫之藥上升,以補充衛氣的散失並充實體表。因此,元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升麻在陰中升陽,還可以緩解帶脈的攣縮急迫。

有胃虛傷冷,郁遏陽氣於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鬱。好古曰:升麻葛根湯,乃陽明發散藥。若初病太陽證便服之,發動其汗,必傳陽明,反成其害也。朱肱《活人書》言:瘀血入里,吐血衄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聖藥。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二物性味相遠,何以代之?蓋以升麻能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也。

白話文:

如果胃虛受涼,導致陽氣鬱滯在脾臟,應當使用升麻、葛根來升散鬱滯的火氣。好古說:升麻葛根湯是陽明經發散的藥方。如果在太陽經証初發時服用,就會發動汗液,病邪就會傳入陽明經,反而會加重病情。朱肱在《活人書》中說:瘀血入裏,導致吐血、衄血,犀角地黃湯是陽明經的聖藥。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這兩種藥物的藥性相差很遠,為什麼可以用升麻代替犀角呢?這是因為升麻能夠引導地黃和其他藥物一同進入陽明經。

時珍曰: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素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飢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升麻葛根湯,乃發散陽明風寒藥也。時珍用治陽氣鬱遏,及元氣下陷諸病,時行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執泥乎?一人素飲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無薑、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飲水,兼懷怫鬱。

白話文:

李時珍說:升麻能夠引導陽明經的清氣上升,柴胡能夠引導少陽經的清氣上升,這兩種藥物是稟賦素弱、元氣虛餒、過度勞累或飽食飢餓、生冷食物等原因引起的內傷,使脾胃引經的關鍵藥物。升麻葛根湯是一味發散陽明經風寒的藥。李時珍用它來治療陽氣鬱結、元氣下陷等疾病,以及流行的赤眼病,時常有奇特的療效。醫治疾病應該靈活變通,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法。有個人一直喝酒,由於在寒冷的月份裏哭母親受了風寒,因此得了寒症,吃東西沒有薑和蒜,就不能吃一口。到夏天酷熱的時候,又喝了很多水,加上心裡鬱悶。

因病右腰一點脹痛,牽引右脅,上至胸口,則必欲臥。發則大便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小便長而數,或吞酸,或吐水,或作瀉,或陽痿,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熱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勞役,或入房,或怒或飢,即時舉發。一止則諸證泯然,如無病人,甚則日發數次。服溫脾勝濕、滋補消導諸藥,皆微止隨發。

白話文:

因為疾病的關係,右腰有一個點脹痛,牽引右脅,往上到胸口,這時就一定要躺下。發作時大便裡急後重,頻繁想上廁所,小便又長又多,有時泛酸,有時吐水,有時腹瀉,有時陽痿,有時厥逆,有時喝少量的酒可以暫時止住,有時熱敷一下可以稍微止住。只要受寒、吃寒涼食物、勞累、房事、生氣或飢餓,就會立即發病。一旦止住,所有的症狀都會消失,好像沒有生病一樣,嚴重的甚至一天發作好幾次。服用溫脾勝濕、滋補消導等藥物,症狀都只是稍微緩解,隨後又會發作。

時珍思之,此乃飢飽勞逸,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遂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子湯,加柴胡、蒼朮、黃耆,煎服,服後仍飲酒一二杯助之。其藥入腹,則覺清氣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頭目精明,神采迅發,諸證如掃。每發一服即止,神驗無比。若減升麻、葛根,或不飲酒,則效便遲。

白話文:

李時珍經過思考,認為這是由於飢餓飽、勞累休息不當,造成內部損傷元氣,清陽(人體元氣)被遏止,無法上升所導致的。於是使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子湯,並加入柴胡、蒼朮、黃耆,煎服。服用後再喝一兩杯酒輔助治療。藥物進入腹中,便覺清氣上行,胸膈舒暢,手足溫暖,頭目清醒,神采迅速,各種症狀都一掃而空。每次發作時服用一劑藥,就能立即止住,十分靈驗。如果減少升麻、葛根的用量,或是不飲酒,效果就會變慢。

大抵人年五十以後,其氣消者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證者,並宜此藥活法治之。《素問》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窺其奧而闡其微者,張潔古、李東垣二人而已。外此,則著《參同契》、《悟真篇》者,旨與此同也。

白話文:

大多數人都會在五十歲之後,氣虛的人多,氣血旺盛的人少;下降的氣多,上升的氣少;秋冬寒冷的氣令多,而春夏溫暖的氣令少。如果稟賦虛弱,而有上述症狀的人,都應該用這種藥物活法來治療。《素問》中說:陰精充盈的人長壽,陽精衰減的人短命。千古以來,能洞察其奧妙並揭示其玄機的人,只有張潔古、李東垣二人而已。除了他們,只有著有《參同契》、《悟真篇》的人,其宗旨與此相同。

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發熱時,可用解毒;痘已出後,氣弱或泄瀉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湯,則見斑後必不可用,為其解散也。本草以升麻為解毒、吐蠱毒要藥,蓋以其為陽明本經藥,而性又上升故也。按《範石湖文集》云:李燾為雷州推官,鞫獄得治蠱方:毒在上,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鬱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不吐則下。此方活人甚多也。

白話文:

升麻可以解痘毒,特別是在痘瘡初發熱時,可用來解毒;已經出痘以後,氣虛或腹瀉的人,也可以少用。不過,如果已經出斑,就絕對不能再使用升麻葛根湯了,因為升麻具有解散的作用。本草綱目記載,升麻是一種解毒、吐蠱毒的重要藥物,因為它是陽明經的藥物,而且性質上升。據《範石湖文集》記載,李燾在雷州擔任推官時,得到了治療蠱毒的方法:如果蠱毒在上面,就用升麻吐出來;如果在肚子裡,就用鬱金瀉出來,或者把兩種藥物一起服用,吐不出來就瀉出來。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

【附方】舊五,新八。

白話文:

【附方】古代版本:舊五,新八。

共計十方藥方,其中流傳已久的方劑有五個,新創的方劑有八個。

服食丹砂:石泉公王方慶《嶺南方》云:南方養生治病,無過丹砂。其方用升麻末三兩(研煉過),光明砂一兩。以蜜丸梧子大,每日食後服三丸。(蘇頌《圖經本草》)

白話文:

服用丹砂:石泉公王方慶在《嶺南方》中說:南方人養生治病,沒甚麼比得上丹砂。方法是將升麻末三兩(研磨過濾),光明砂一兩。以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飯後服用三粒。(蘇頌《圖經本草》)

豌豆斑瘡: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治數日必死,瘥後瘢黯,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所為。云晉元帝時,此病自西北流起,名虜瘡。以蜜煎升麻,時時食之。並以水煮升麻,綿沾拭洗之。(葛洪《肘後方》)闢瘴明目: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黃芩、朴硝、梔子大黃各二兩,豉二升(微熬)。同搗末,蜜丸梧子大。

白話文:

豌豆斑瘡:去年夏天有一種疾病流行,會讓人發斑瘡,從頭面到身體,很快就遍佈全身,就像被火燒傷的瘡一樣,上面都有一層白色的漿液,不斷地潰爛,如果不及時治療,幾天內就會死亡。即使治癒了,疤痕也會很明顯,要過一年多才能減輕。這種病是由惡毒的氣體引起的。晉元帝時,這種疾病從西北傳來,被稱為虜瘡。可以用蜂蜜煎煮升麻,經常服用。還可以把升麻用水煮沸,用棉花沾濕擦洗患處。

闢瘴明目: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黃芩、朴硝、梔子、大黃各二兩,豉二升(稍微熬煮一下)。將所有藥材搗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覺四肢大熱,大便難,即服三十丸,取微利為度。若四肢小熱,只食後服二十丸。非但闢瘴,甚能明目。(王方慶《嶺南方》)猝腫毒起:升麻磨醋,頻塗之。(《肘後》)

白話文:

  1. 如果你覺得四肢發熱、大便不適,你可以服用三十粒藥丸,取到微利的程度就好了。若四肢的發熱較輕,只需要在進食後服用二十粒藥丸就可以了。這種藥不僅可以醫治瘟疫疾病,還有明目的功效。(王方慶《嶺南方》)

  2. 突然間得了毒瘡:用升麻研末拌醋,頻繁地塗抹瘡口。(《肘後方》)

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兩,煎服取吐。(《直指方》)胃熱齒痛:升麻煎湯,熱漱咽之,解毒。或加生地黃。(《直指方》)口舌生瘡:升麻一兩,黃連三分。為末,綿裹含咽。(《本事方》)熱痱瘙癢:升麻,煎湯飲,並洗之。(《千金方》)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

白話文:

喉嚨疼痛:

將升麻片含在口中,直到融化。或者取半兩升麻,煎服,引發嘔吐。(《直指方》)

胃熱引起的牙痛: 將升麻煎成湯,熱漱口,可以解毒。也可以加入生地黃一起煎服。(《直指方》)

口舌生瘡: 取一兩升麻,三分黃連,研磨成粉末,用棉花包裹後含在口中。(《本事方》)

熱痱瘙癢: 將升麻煎成湯,飲用並清洗患處。(《千金方》)

小兒尿血: 取蜀升麻五分,研磨成粉末,服用。(《千金方》)

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歲兒,一日一服。(姚和眾《至寶方》)產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年。以升麻三兩,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半再服。當吐下惡物,極良。(《千金翼方》)

白話文:

水五合,煎成一合,服用。一歲的孩子,一天服用一次。(姚和眾《至寶方》)產後惡血不止,或持續數月半年之久。用升麻三兩,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用。即可吐下惡物,效果極佳。(《千金翼方》)

解莨菪毒:升麻煮汁,多服之。(《外臺秘要》)挑生蠱毒:野葛毒。並以升麻多煎,頻飲之。(《直指方》)射工溪毒:升麻、烏翣。煎水服,以滓塗之。(《肘後方》)

白話文:

解莨菪毒:用升麻煮汁,多服幾次。(《外臺祕要》)挑出生蠱毒:用野葛除毒毒。同時加上升麻煎煮多次,頻頻飲用。(《直指方》)射工溪毒:用升麻和烏翣。煎水服下,用渣塗抹患處。(《肘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