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1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三卷 (10)

1. 苦參

(《本經》中品)

【釋名】苦蘵(《本經》)、苦骨(《綱目》)、地槐(《別錄》)、水槐(《本經》)、菟槐(《別錄》)、驕槐(《別錄》)、野槐(《綱目》)、白莖(《別錄》,又名芩莖、祿白、陵郎、虎麻)。時珍曰: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槐以葉形名也。苦蘵與菜部苦蘵同名異物。

白話文:

【解釋名稱】苦蘵(《本經》)、苦骨(《綱目》)、地槐(《別錄》)、水槐(《本經》)、菟槐(《別錄》)、驕槐(《別錄》)、野槐(《綱目》)、白莖(《別錄》,又名芩莖、祿白、陵郎、虎麻)。李時珍說:苦字是根據它的味道命名,參字是根據它的功效命名,槐字是根據它的葉子形狀命名。苦蘵與蔬菜部的苦蘵同名異物。

【集解】《別錄》曰:苦參,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苦參,生長於汝南山谷和田野。每年3月、8月、10月採收根部,曬乾。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葉極似槐葉,花黃色,子作莢,根味至苦惡。頌曰: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並生,苗高三、四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春生冬凋,其花黃白色,七月結實如小豆子。河北生者無花子。五月、六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弘景說:這種中藥到處都有。葉子非常像槐樹葉,花是黃色的,果實長在莢中,根的味道非常苦且難吃。讚語說:它的根部是黃色的,長約五到七寸,粗細如兩根手指。三到五根莖一起生長,植株高三、四尺,葉子呈碎青色,非常像槐樹葉,春天生長,冬天凋謝,花朵是黃白色,七月結果,果實像小豆子。河北生長的這種藥沒有花和果實。在五月、六月、八月和十月採收根部,曬乾。

時珍曰:七、八月結角如蘿蔔子,角內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堅。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夏季七月至八月,會結出像蘿蔔子一樣的果實,果實裡有兩、三顆種子,如同小豆一般堅硬。

【修治】斅曰:採根,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其腥穢氣並浮在水面上,須重重淘過,即蒸之,從巳至申,取曬切用。

白話文:

【加工處理】陶弘景說:採摘白芷的根部,用糯米做成的濃米湯浸泡一夜,它的腥臭味和雜質就會浮在水面上,須要反覆淘洗乾淨,然後蒸之,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取出曬乾切片使用。

【氣味】苦,寒,無毒。之才曰:玄參為之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時珍曰:伏汞,制雌黃、焰硝。

白話文:

【氣味】苦,性寒,無毒。劉之才說:玄參是它的佐使,它與貝母、菟絲、漏蘆相剋,與藜蘆相反而相毒。李時珍說:它能克伏水銀,又能制雌黃、焰硝的毒性。

【主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本經》)。養肝膽氣,安五臟,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蝕(《別錄》)。漬酒飲,治疥殺蟲(弘景)。治惡蟲、脛酸(蘇恭)。

白話文:

主要療效:治療心腹瘀結的氣體,癥瘕積聚,黃疸,小便淋漓不盡,促進排尿,消散瘡腫,補中益氣,明目止淚(《本經》)。滋養肝膽之氣,調和五臟,平胃氣,使人食慾增強,體態輕盈,意志堅定,益精強志,通利九竅,消除伏熱和腸胃鬱結,止渴醒酒,治療小便黃赤,治療惡瘡、下部潰蝕(《別錄》)。用酒浸泡服用,治療疥瘡、殺蟲(弘景)。治療惡蟲、脛骨痠痛(蘇恭)。

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甄權)。殺疳蟲。炒存性,米飲服,治腸風瀉血並熱痢(《大明》)。

白話文:

治療熱毒風,皮膚肌肉煩躁生瘡,眉毛脫落。除去因體內大熱而嗜睡,治療腹中冷痛,因吃錯東西而引起的腹痛(甄權)。殺死體內的疳蟲。炒過後保持藥性,用米湯送服,治療腸風瀉血和熱痢(《大明》)。

【發明】元素曰:苦參,味苦,氣沉,純陰,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能逐濕。

頌曰:古今方用治風熱瘡疹最多。

白話文:

發明

元素:苦參

性質:味道苦,性寒,純陰,為足少陰腎經的君藥。

功效:用於治療本經證,能祛除濕氣。

古往今來的方劑多用於治療風熱瘡疹。

宗奭曰:沈存中《筆談》,載其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一將佐曰:此乃病齒數年,用苦參揩齒,其氣味入齒傷腎所致也。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亦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此皆方書不載者。震亨曰: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

白話文:

宋代的宗奭說:沈存中在《筆談》中寫到,自己苦於腰重,久坐不能行走,有一位將領說:“您這是牙齒病了好多年,用苦參揩牙,氣味入牙傷腎所致。”後來有太常少卿舒昭亮也用苦參揩牙,時間長了也得了腰痛病。從此之後,全都不用苦參了,腰痛病都好了。這些都是醫書上沒有記載的。明代的張景嶽說:苦參能峻補陰氣,有人吃後導致腰重的,是因為其藥氣是下降而不上升,並不是傷腎的緣故。

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時珍曰:子午乃少陰君火對化,故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素問》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白話文:

它治療大風病很有效,更何況是風熱引起的細疹呢?李時珍說:子午時分是少陰君火相對應之時,所以苦參和黃柏的苦寒之性,都能夠補腎。因為它們都能夠消除濕熱。熱能生風,濕能生蟲,所以苦參和黃柏還能治療風病和殺蟲。只有腎水虛弱而虛火旺盛的人,才適合使用苦參和黃柏。如果腎火衰退、精氣冷弱、元氣不足,以及老年人,就不可以服用。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各從本臟之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氣增不已,則臟氣有偏勝,偏勝則臟有偏絕,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且獲勝,久必暴夭。

白話文:

如果氣的增多持續很久,那是夭折的原因。王冰的注釋說,藥物進入肝臟會溫熱,進入心臟會發熱,進入肺臟會清涼,進入腎臟會寒冷,進入脾臟會變成至陰而兼具四種氣,全部都是增加味道和增益氣息,各從臟腑本身的氣息。所以長期服用黃連、苦參卻反而發熱的人就是這種情況。氣息無休止地增長,那麼臟腑的氣息就有偏勝,偏勝則臟腑有偏絕,所以容易突然夭折。因此藥物如果不具備五味,不具備四氣,卻長期服用,雖然暫時可能有益,但時間久了必定會突然夭折。

但人疏忽,不能精候爾。張從正亦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於飲食亦然。又按:《史記》云: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其風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白話文:

但是人往往疏忽大意,不能選擇正確的治療時間和方法。張從正也說:「所有的藥物都是有毒性的,即使是甘草和苦參,也不能說它沒有毒性。」長期服用某一種藥物,就會導致藥物的毒性積累在體內,從而引起臟腑氣血失調,出現偏勝氣增的病症。所以,在使用藥物時,醫生應該慎重選擇,患者也應該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

飲食方面也是如此。《史記》記載,太倉公淳于意曾用苦參湯治療齊大夫的齲齒,每天漱口三次,持續五六天,齲齒就痊癒了。這主要是因為苦參湯具有去風氣、除濕熱和殺蟲的功效。

【附方】舊十,新一十八。熱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殺人。苦參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亦可為末,二錢,水煎服。(《千金方》)傷寒結胸: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苦參一兩,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飲之取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良。(《外臺秘要》)

白話文:

【附方】舊藥方有十種,新藥方有十八種。用於熱病狂邪,不避水火,想要殺人。用苦參研成末,加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十丸,用薄荷湯送服。也可以研成細末,每次二錢,水煎服。(《千金方》)

傷寒結胸:天行病四、五天後,結胸滿痛壯熱。用苦參一兩,加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服用後引吐,即可痊癒。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良。(《外臺祕要》)

谷疸食勞:食畢頭旋,心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梧子大。生大麥苗汁服五丸,日三服。(《肘後方》)

白話文:

胃食道逆流:吃完飯後頭暈,心情抑鬱不安而發黃。由飢餓過度暴飲暴食,胃氣上逆薰蒸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研磨成末,用牛膽汁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用生大麥苗汁送服五丸,每天三次。(出自《肘後方》)

小兒身熱:苦參,煎湯,浴之良。(《外臺秘要》)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姚僧坦《集驗方》)

白話文:

  1. 小兒發熱:用苦參煎湯洗澡,效果很好。(出自《外臺祕要》)

  2. 毒熱引起的足部腫脹疼痛,甚至有脫落的跡象。用苦參煮酒浸泡患處。(出自姚僧坦的《集驗方》)

夢遺食減:白色苦參三兩,白朮五兩,牡蠣粉四兩。為末。用雄豬肚一具,冼淨,砂罐煮爛,石臼搗和藥,干則入汁,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湯下,日三服。久服身肥食進,而夢遺立止。(劉松石《保壽堂方》)小腹熱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參一兩,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張傑《子母秘錄》)

白話文:

夢遺食減:

白色苦參三兩、白朮五兩、牡蠣粉四兩。將藥磨成細粉。用一個完整的雄豬肚,洗淨,放入砂鍋中煮至爛熟,將藥粉與豬肚一起搗爛,如果太乾,就加入一些豬肚湯汁,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長期服用,身體會變胖,飯量會增加,夢遺也會立即停止。(劉松石《保壽堂方》)

小腹熱痛: 苦參一兩、醋一升半,將苦參與醋一起煮,煎至八合,分兩次服用。(張傑《子母祕錄》)

中惡心痛: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後方》)飲食中毒,魚肉菜等毒。上方煎服,取吐即愈。(《梅師方》)

白話文:

中惡肚子痛:需要苦參三兩。用苦酒一升半的量,煮成八合,分為兩次服用。(見《肘後方》)飲食中毒,食用魚肉、菜等食物時,若食物有毒。用上面的藥方煎服,催吐後即可痊癒。(見《梅師方》)

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孫氏《仁存堂方》)

白話文:

血痢不止:將苦參炒焦研成細粉,用開水和成丸,每個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湯送服。(孫思邈《千金要方》)

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之,以木賊末敷之。(《醫方摘要》)

白話文:

直腸脫垂:

方劑: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

用法:將藥物煎成湯汁,用來清洗脫垂的直腸。然後,使用木賊末敷在脫垂的直腸上。

出處:《醫方摘要》

妊娠尿難:方見貝母下。產後露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頭不痛者,用苦參二兩,黃芩一兩,生地黃四兩。水八升,煎二升,分數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妊娠期小便困難,可以用貝母來治療。產後如果不小心讓風吹到,導致四肢感到煩躁和發熱,並伴有頭痛,則可以使用小柴胡。如果沒有頭痛,可以用苦參二兩,黃芩一兩,生地黃四兩,水八升,煎煮至二升,分次服用。

齒縫出血:苦參一兩,枯礬一錢。為末,日三揩之,立驗。(《普濟方》)

白話文:

齒縫出血:苦參一兩,明礬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日使用三次擦拭患處,立刻見效。(《普濟方》)

齲齒風痛:方見發明下。鼻瘡膿臭,有蟲也。苦參、枯礬一兩,生地黃汁三合。水二盞,煎三合,少少滴之。(《普濟方》)肺熱生瘡,遍身皆是。用苦參末,粟米飲,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御藥院方》)

白話文:

齲齒風痛:參看發明中所記。鼻瘡流膿有臭味,還有蟲子在裡面。

【藥方】苦參、枯礬各一兩,生地黃汁三合。水二碗,煎至三合,少量的滴入鼻孔中。

肺熱生瘡,遍及全身。

【藥方】用苦參研成細末,用粟米湯送服,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 50 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遍身風疹:癢痛不可忍,胸頸臍腹及近隱皆然者,亦多涎痰,夜不得睡。用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水服,次日便愈。(寇宗奭《衍義》)

白話文:

全身都有風疹:瘙癢疼痛難以忍受,胸部、頸部、肚臍、腹部以及隱私部位都有疹子,並伴有大量口水和痰。整晚睡不著覺。使用苦參粉一兩,皁角兩兩。將一升水和皁角揉勻濾取汁液。利用銀質或石製器皿熬製成膏狀,和苦參粉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溫水送服,第二天就會痊癒。(寇宗奭《衍義》)

大風癩疾:頌曰:用苦參五兩(切)。以好酒三斗漬三十日。每飲一合,日三服,常服不絕。若覺痹,即瘥。張子和《儒門事親》:用苦參末二兩,以豬肚盛之,縫合煮熟,取出去藥。先餓一日,次早先飲新水一盞,將豬肚食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時,以肉湯調無憂散五、七錢服,取出大、小蟲一、二萬為效。

白話文:

大風癩疾病

古人頌曰:

使用五兩苦參(切碎),

以三鬥好酒浸泡三十天。

每次飲用一合,每天三次,

持續服用不間斷。

如果感覺麻痺,說明病症已經康復。

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記載:

使用二兩苦參末,

用豬肚盛裝後縫合,煮熟,

取出後去除藥物。

先餓一天,第二天早上先喝一杯新水,

然後吃煮熟的豬肚,如果吐了再繼續吃。

等待一、兩個小時後,

用肉湯送服五到七錢的無憂散,

排出大小蟲子一、兩萬條即可見效。

後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子,煮汁,入苦參末調糊。下何首烏末二兩,防風末一兩半,當歸末一兩,芍藥末五錢,人參末三錢,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茶下,日三服。仍用麻黃、苦參、荊芥煎水洗之。《聖濟總錄》苦參丸:治大風癩及熱毒風瘡疥癬。苦參(九月末掘取,去皮曝乾,取粉)一斤,枳殼(麩炒)六兩。

白話文:

之後用不蛀皁角一斤,去皮,煮汁,加入苦參末調成糊狀。再加入何首烏末二兩,防風末一兩半,當歸末一兩,芍藥末五錢,人參末三錢,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溫酒或茶送下,每天服用三次。仍然用麻黃、苦參、荊芥煎水洗患處。《聖濟總錄》苦參丸:治療大風癩及熱毒風瘡疥癬。苦參(九月末掘取,去皮曬乾,取粉)一斤,枳殼(麩炒)六兩。

為末,蜜丸。每溫酒下三十丸,日二夜一服。一方:去枳殼。腎臟風毒及心肺積熱,皮膚生疥癩,瘙癢時出黃水,及大風手足壞爛,一切風疾。苦參三十二兩,荊芥穗一十六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和劑局方》)上下諸瘻,或在項,或在下部。用苦參五升。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每次用溫酒送服三十丸,每天早晚各一次。

另一個偏方:去除枳殼。用於治療腎臟風毒、心肺積熱引起的皮膚疥癬、瘙癢時流出黃水,以及大風引起的手足潰爛,以及各種風疾。苦參三十二兩,荊芥穗一十六兩。研磨成粉末,用水和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茶送服。(《和劑局方》)

治療身體上下的各種瘻管,無論是在脖子還是身體下部。治療方法:使用苦參五升。

苦酒一斗,漬三、四日服之,以知為度。(《肘後方》)鼠瘻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曲二斤。水三斗,漬二宿,去滓,入黍米二升,釀熟,稍飲,日三次。(《肘後方》)

白話文:

苦酒一斗,浸泡三到四天後飲用,以身體感覺為度。(出自《肘後方》)

鼠瘻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曲二斤。水三鬥,浸泡兩天,去除渣滓,放入黍米二升,釀熟,少量飲用,每天三次。(出自《肘後方》)

下部漏瘡:苦參煎湯,日日洗之。(《直指方》)瘰癧結核:苦參四兩搗末。牛膝汁丸綠豆大。每暖水下二十丸。(張文仲《備急方》)

白話文:

下部的漏瘡:用苦參煎煮的湯水,每天清洗患處。(《直指方》)

瘰癧結核:將四兩苦參搗成粉末,然後用牛膝汁和綠豆粉混合,將藥丸以溫水送服,每次服用二十丸。(張文仲《備急方》)

湯火傷灼:苦參末,油調敷之。(《衛生寶鑑》)

白話文:

湯火灼傷:

將苦參研磨成粉末,用油調勻後敷在傷口上。(出自《衛生寶鑑》)

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粉一兩五錢。為末。以雄豬肚一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陸氏《積德堂方》)實(十月收採)

白話文:

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粉一兩五錢。磨成細末。用一個雄性豬的豬肚,加入三碗水煮爛,搗成泥狀,和丸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熱的酒送服。(陸氏《積德堂方》)實(十月收採)

【氣味】同根。

【主治】久服輕身不老,明目。餌如槐子法,有驗(蘇恭)。

白話文:

氣味:氣味與根部相同。

主治:長期服用可以讓身體輕盈不衰老,眼睛明亮。服法如同槐子,有效果(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