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1)

回本書目錄

(1)

1. 葛根湯 (31)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當一個人得了太陽病,表現為頸部和背部特別緊張,沒有汗出,且厭惡風,這時候應該用葛根湯來治療。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配方:

  • 葛根:四兩(約150克)
  • 麻黃:三兩(約112.5克),去除節
  • 桂枝:二兩(約75克),剝去外皮
  • 生薑:三兩(約112.5克),切片
  • 甘草:二兩(約75克),炙過(輕度烘烤)
  • 芍藥:二兩(約75克)
  • 大棗:十二枚,劈開

製作步驟:

  1. 準備約3.75公升(一斗)水,將麻黃和葛根放入鍋中。
  2. 先煮麻黃和葛根,待水量減少到約減少400毫升後,撇去表面的白沫。
  3. 接著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水量減少到大約2.25公升(三升)。
  4. 去除藥渣,取出約750毫升(一升)藥湯溫服。
  5. 服用後,覆蓋保暖,輕微出汗即可,不要讓汗出得太多。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白話文:

將這七種藥材放入一斗水(約 1.5 公升)中,先煮麻黃和葛根,煮到剩兩升(約 600 毫升),去掉白色浮沫,放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三升(約 900 毫升),濾去藥渣,趁溫熱喝一升(約 300 毫升)。蓋上被子讓自己微微出汗。其他注意事項和禁忌與「桂枝湯」相同,所有湯藥皆以此為準。

2. 葛根湯 (32)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合并陽明病,患者會有自然的腹瀉,這種情況下也應使用葛根湯。

3. 葛根加半夏湯 (33)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半夏湯

白話文:

如果合并病沒有腹瀉,只是嘔吐,那麼應該用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配方成分:

  • 葛根:四兩(約150克)
  • 麻黃:三兩(約112.5克),去除節
  • 甘草:二兩(約75克),炙過(輕度烘烤)
  • 芍藥:二兩(約75克)
  • 桂枝:二兩(約75克),剝去外皮
  • 生薑:二兩(約75克),切片
  • 半夏:半升(約量,以體積計,約合100克左右),清洗乾淨
  • 大棗:十二枚,劈開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1. 準備約3.75公升(一斗)水,首先將葛根和麻黃放入鍋中煮沸。
  2. 待水煮沸後,減少約400毫升(兩升)水量,並撇去表面的白沫。
  3. 然後加入剩餘的藥材,繼續煮沸至水量再減少到約2.25公升(三升)。
  4. 過濾掉藥渣,留下約750毫升(一升)的藥湯,溫熱服用。
  5. 服用後保持溫暖,以促使輕微出汗。注意不要讓汗出過多。

4. 葛根黃芩黃連湯 (34)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白話文:

當患者出現發燒、惡寒、怕冷等「太陽病」症狀,適合使用桂枝湯治療。但如果醫生誤用了瀉下法,導致患者腹瀉不止。此時,如果把脈發現脈搏快速,表示患者表證尚未解。如果患者喘氣且伴有汗出,則應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白話文:

配方成分:

  • 葛根:半斤(約180克)
  • 甘草:二兩(約75克),炙過(輕微烘烤)
  • 黃芩:三兩(約112.5克)
  • 黃連:三兩(約112.5克)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1. 準備約6公升(八升)水,首先只將葛根放入鍋中煮沸。
  2. 待水煮沸後,減少約1.5公升(兩升)水量,然後撇去表面的浮沫。
  3. 加入剩餘的藥材,繼續煮至水量再減少到約750毫升(二升)。
  4. 過濾掉藥渣,將剩餘的藥湯分成幾份,溫熱服用。

5. 麻黃湯 (35)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導致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關節疼痛,厭惡風,沒有汗出而喘息,這時候應該用麻黃湯。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話文:

配方成分:

  • 麻黃:三兩(約112.5克),去除節
  • 桂枝:二兩(約75克),剝去外皮
  • 甘草:一兩(約37.5克),炙過(輕度烘烤)
  • 杏仁:七十個,去皮去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把這四種藥材,加上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水剩七升,去掉上層的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煮到水剩二升半,濾掉藥渣,趁溫熱服用八合(約 240 毫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需要喝粥。其他注意事項和桂枝湯相同。

6. 麻黃湯 (36)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白話文:

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出現病症,如果患者出現喘息和胸部滿悶的症狀,則不應該使用下瀉治療方法。此時,應該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7. 小柴胡湯 (37)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太陽病(外感風熱的疾病),過了十天左右,脈象浮而細,並且喜歡睡覺,說明外感熱邪已經解除。

如果有胸悶肋痛的症狀,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可以服用麻黃湯。

小柴胡湯配方:

  • 柴胡 半斤
  • 黃芩 三兩
  • 人參 三兩
  • 甘草(生曬的) 三兩
  • 生薑 三兩
  • 大棗 十二枚,破成兩半
  • 半夏 半升,洗淨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到一斗二升的水中煮沸,熬到剩六升藥液時過濾掉藥渣,再繼續熬煮到剩三升藥液。取一升藥液溫熱後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8. 大青龍湯 (38)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脈搏浮起且緊繃,發燒惡寒,全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不安,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但是,如果脈搏微弱,出汗且怕風,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服用,則會導致氣血逆亂,筋脈抽搐,肌肉僵硬,這是因為藥物作用方向與病情相反。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雞子大,碎

白話文:

大青龍湯配方:

麻黃:約225克,去節 桂枝:約75克,去皮 炙甘草:約75克 杏仁:40粒,去皮尖 生薑:約112.5克,切片 大棗:10顆,劈開 石膏:約雞蛋大小,碎 用約6.75公升水煮,先煮麻黃減到約5.25公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材料直到剩下約750毫升,溫熱服用一杯,出汗後停止服用。如果汗出太多,可以用溫粉撲身來降低出汗。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這七味藥材用九升水煎煮,先煮麻黃,煮到水減為七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到水只剩三升,過濾掉藥渣,趁熱服用一升,以免汗出過多。汗出過多的話,用溫粉撲之。服一劑後出汗,停止後再服用。如果再服用,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進而虛弱,怕風、煩躁不安、失眠。

9. 大青龍湯 (39)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白話文:

傷寒時,如果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但感覺沉重,有時又覺得身體輕,而且沒有少陰證的話,大青龍湯可以用來引發汗出。

10. 小青龍湯 (40)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感染傷寒後,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喘息,可能有口渴、腹瀉、噎嗝、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等症狀,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白話文:

小青龍湯配方:

麻黃:去節 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去皮桂枝:各約112.5克 五味子、半夏:各約半升,清洗 用約3.75公升水煮,減到約1.5公升,去渣後溫熱服用一杯。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使用一斗水(約10升),首先煮麻黃,煮至水量減少到剩下約8升時,撇去上層的浮沫。然後加入其餘的藥材,繼續煮至最終獲得大約3升的藥液。最後,將藥渣過濾掉,再將藥液溫熱時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大約1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白話文:

如果感到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三兩栝樓根。如果出現輕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一雞蛋大的蕘花,煮至呈紅色。如果出現噎食,去掉麻黃,加入炮製的一顆附子。如果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四兩茯苓。如果出現喘息,去掉麻黃,加入去皮尖的半升杏仁。

但是,蕘花不治療腹瀉,麻黃主治喘息,這句話的表述相反,懷疑並非仲景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