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2)

回本書目錄

(2)

1. 小青龍湯 (41)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患有傷寒,胸腹間積有水液,咳嗽伴輕微氣喘,發燒但不口渴,服用湯藥後已感到口渴,這表示寒氣已經逐漸散去,身體想要好轉。此時應當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2. 桂枝湯 (42)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是太陽病,也就是感冒的一種,身體的外部症狀還沒有消失,脈搏浮而弱,這時候應該透過出汗來解決問題,桂枝湯就很適合。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43)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患者有輕微的喘息,這表示感冒的外部症狀還沒有消失,這種情況下應該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的做法:

桂枝:約90克,去皮 甘草:約60克,炙過 生薑:約90克,切片 芍藥:約90克 大棗:12顆,劈開 厚朴:約60克,炙過且去皮 杏仁:50粒,去皮去尖 用約5.25公升的水,小火煮到剩下約1.125公升,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一杯,目的是輕微出汗。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白話文:

桂枝:約90克,去皮 甘草:約60克,炙過 生薑:約90克,切片 芍藥:約90克 大棗:12顆,劈開 厚朴:約60克,炙過且去皮 杏仁:50粒,去皮去尖 用約5.25公升的水,小火煮到剩下約1.125公升,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一杯,目的是輕微出汗。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使用七升水,利用微火煮至最終獲得約三升的藥液,並過濾掉藥渣。將藥液溫熱時服用一升,用毯子覆蓋患者以促使其出現輕微類似汗水的反應。

4. 桂枝湯 (44)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白話文:

對於太陽病,如果外部症狀還沒有消失,就不應該用瀉法治療,那樣會逆行。想要解除外部症狀,應該用桂枝湯。

5. 桂枝湯 (45)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陽病,剛開始發汗卻不見好轉,反而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搏浮起的患者不會痊癒。浮脈表示疾病在體表,卻反過來用瀉下的方法,所以導致病情不會痊癒。現在脈搏浮起,所以疾病在體表,應該用解除體表症狀的方法才能痊癒,宜用桂枝湯治療。

6. 麻黃湯 (46)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當患有太陽病,表現為脈搏浮緊、無汗、發熱及全身疼痛,病程持續八九日仍未解除,表證(疾病表層症狀)仍然存在,這時應該透過發汗來治療。如果服用藥物後症狀有所緩解,但患者出現煩躁不安和眼睛閉合(目瞑),情況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鼻衄(鼻出血),一旦出血則病情得以解除。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麻黃湯是治療此病的主要方劑。

7. 自衄者愈 (47)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白話文:

當患有太陽病時,如果脈搏浮而緊、發燒且全身無汗,自行出鼻血的話病情會好轉。

8. 二陽并病 (48)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白話文:

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時,如果太陽經在初期發病時出汗,但汗出不暢,就會轉移到陽明經,繼續微微出汗,且不畏寒。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就不可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因為這樣做會違背病勢。此時,可以稍微發汗。如果患者面色通紅,說明陽氣鬱結在體表,應當將陽氣疏散出去,可以用燻蒸的方法。如果發汗不暢,不足以疏通陽氣,陽氣鬱結無法疏散,患者就會出現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具體部位,疼痛可能時而在腹部,時而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痛點。患者會出現呼吸短促,只能坐著,這是因為汗出不暢造成的。如果繼續發汗,病情就會好轉。怎麼知道汗出不暢?可以通過脈絡浮大的症狀判斷。

9. 尺中脈微 (49)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白話文:

脈搏浮動而數,應該讓病人出汗才能痊癒。若使用瀉藥,病人會感到身體沉重、心悸,這時不能發汗,應該等待病人自然出汗才能好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尺脈微弱,表示身體內部虛弱。必須讓身體內外都充實,體液自動調和,自然會出汗而痊癒。

10. 尺中遲不可汗 (50)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而緊,通常意味著身體會感到疼痛,這時候應該通過出汗來治療;但如果手腕部位的脈搏慢,就不應該發汗。為什麼呢?因為體內的營養氣血不足。

11. 麻黃湯 (51)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表示病在體表,可以通過發汗治療,麻黃湯是個好選擇。

12. 麻黃湯 (52)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白話文:

如果脈搏既浮又快,也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麻黃湯同樣適用。

13. 榮氣和,外不諧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當一個人經常無故自動出汗,這表示身體的營養氣血(榮氣)是平衡的。但這種平衡只是內部的,因為身體的防禦氣血(衛氣)沒有和營養氣血協調,所以外部還是不穩定。因為營養氣血在血脈中流動,而防禦氣血則在血脈之外流動。如果再次促使出汗,讓營養氣血和防禦氣血達到和諧,病情就會好轉。這種情況下,桂枝湯是個好選擇。

14. 桂枝湯 (54)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除了定期發熱和自動出汗外沒有其他疾病,但這些症狀不消失,這是因為身體的防禦氣血不和諧。如果在特定時間點之前促使出汗,病情就會好轉,桂枝湯同樣適用。

15. 麻黃湯 (55)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對於傷寒症狀,如果脈搏浮而緊,而且不出汗,導致流鼻血,這時應該用麻黃湯。

16. 桂枝湯 (56)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傷寒患者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且有發燒,應該用承氣湯;如果尿液清澈,這表示問題不在體內,還是體表的問題,應該促使出汗;如果頭痛,可能會流鼻血。這種情況下,桂枝湯是合適的。

17. 桂枝湯 (57)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傷寒患者出汗後症狀消失,但半天左右又感到煩躁不安,且脈搏浮而快,可以再次促使出汗,桂枝湯適用。

18. 自愈 (58)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白話文:

生病時,無論是透過發汗、嘔吐、瀉下、流血或是津液枯竭,只要身體的陰陽能夠自然調和,病情自然就會好轉。

19. 自愈 (59)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白話文:

如果病人在大量瀉藥治療後又發汗,並且小便不暢,這是因為體內缺乏水分。這種情況下不需要特別治療,等到小便恢復正常後,病情會自然好轉。

20. 下之後,復發汗 (60)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白話文:

發汗之後,必定會感到寒冷,脈搏也變得很細微。原因是身體內外都虛弱了。

21. 乾薑附子湯 (61)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服用過後,再次出汗,白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到了夜晚才平靜下來,沒有嘔吐或口渴,沒有外在症狀,脈搏沉細,身體沒有嚴重發熱,可使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乾薑附子湯配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

將這兩味藥材,放入三升水煮,取一升藥液,去掉渣滓,一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