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飲食症論治

飲以養陽,食以養陰,飲食人所以衛生,而脾胃實生之本也。胃旺則多食不滯,過食不飢。脾運則分五臟,榮潤四肢。若生冷戕胃,飢飽戕脾,中氣先餒,不宜專事消導。宜補中益氣湯茯苓砂仁。夫中氣即脾胃沖和之元氣也。然胃氣以下行為順,脾氣以健運為能。胃強脾弱,則消穀而便溏;脾強胃弱,則知飢而納少。

白話文:

飲食是養生的方法,是脾胃成長的根本。胃部強健,食量大也不會停滯,飲食過量也不會飢餓。脾臟運作正常,就能讓五臟各司其職,四肢得到滋潤。如果吃生冷的食物損傷胃部,飢餓或飽食損傷脾臟,都會先損害人體的中氣,不應該只專注於消導治療。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茯苓和砂仁。中氣就是脾胃和諧的元氣。胃的性能向下運行,脾臟的性能是運作。胃強脾弱,就會消化穀物但大便稀溏;脾強胃弱,就會感到飢餓卻吃得少。

故胃陽虛,飽食輒噯者,宜溫通。如橘紅厚朴、益智、枳殼半夏曲、草蔻、蘇子穀芽。若守補則壅,忌炙草、焦白朮、炮姜。脾陽虛,多食不化者,宜香燥。如砂仁、丁香木香、白朮、半夏、神麯、薏苡、橘白雞內金,若膩補則滯,忌地黃、萸肉等。脾胃陰虛,不飢不食,口淡無味者,宜清潤以養之。

白話文:

當胃的陽氣虛弱,飽食後會打嗝,則應採用溫陽通氣的方法治療。適合的藥材包括橘紅、厚朴、益智、枳殼、半夏曲、草蔻、蘇子、穀芽。如果此時採用補益的藥物會加重病情,應避免使用甘草、焦白朮、炮姜等。

當脾的陽氣虛弱,吃很多食物也無法消化,則應採用芳香燥濕的方法治療。適合的藥材包括砂仁、丁香、木香、白朮、半夏、神麯、薏苡、橘白、雞內金。如果此時採用黏膩滋補的藥物會加重病情,應避免使用地黃、萸肉等。

當脾胃的陰液虛弱,不感到飢餓不想吃東西,而且口中淡而無味,則應採用清潤滋養的方法治療。

沙參、扁豆子、石斛玉竹當歸白芍、麻仁、粳米、大麥仁。若消導則耗氣劫液,忌枳、樸、楂肉、蘿蔔子、曲糵。傷飲惡飲,傷食惡食,嘔而腹滿,為胃寒生痰,和胃二陳煎。食填太陰,腹悶絞痛,為木鬱食厥,急吐之。用陰陽水燒鹽湯探吐,痛定後服藿香散。飲食留滯,脘痞腹脹者,為腑氣不宣,消導之。

白話文:

例如沙參、扁豆子、石斛、玉竹、當歸、白芍、麻仁、粳米、大麥仁。如果消化系統功能不好,會導致元氣虧損,水液減少,應忌用枳實、樸硝、山楂肉、蘿蔔籽、酒麴等。如果飲酒過多會傷身,飲食過量會傷胃,嘔吐而腹脹,是胃寒生痰,可以用和胃二陳湯治療。食物堆積在太陰,腹悶絞痛,是木氣鬱結,飲食不消化所致,應立即催吐。可以用陰陽水燒鹽湯探吐,疼痛停止後服用藿香散。飲食停滯,脘痞腹脹,是腑氣不舒暢,可以用消導法治療。

大和中飲。飲冷吐利,脾元受困者,溫其寒。理中湯,或溫胃飲黃耆。食下氣逆,噦呃噎膈者,開其鬱。神香散橘皮竹茹、半夏。食後動怒,脅滿而痛者,平肝氣。柴胡、枳殼、香附青皮、山梔子、生白芍。飲酒傷中,發熱嘔瀉者,利其濕。葛花解酲湯。肝胃不和,脈弦脘痹者,泄木安土。

白話文:

大和中飲:飲用冷水後吐瀉腹瀉,是脾臟元氣受到困擾,需要溫補脾胃之寒。可以使用理中湯,或是溫胃飲去除黃耆。

食後氣逆,呃逆噎嗝的人,需要疏散鬱結。可以使用神香散,加入橘皮、竹茹、半夏。

吃完飯後生氣生氣,脅部脹滿疼痛的人,需要平肝氣。可以使用柴胡、枳殼、香附、青皮、山梔子、生白芍。

飲酒過量傷及中焦,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的人,需要利濕。可以使用葛花解酲湯。

肝胃不和,脈象弦緊,上腹部脹滿疼痛的人,需要泄木安土。

木瓜、吳萸、白芍、金橘、益智、良薑紅棗小麥。脾腎兩衰,虛寒滑脫者,溫中補陽。四維散加肉蔻。但腎陽衰者,二神丸。凡嗜熱酒者,脘必瘀血,宜鬱金、木香、丹參、當歸、降真香。喜冷食者,症多中寒,宜八味理中丸。胃虛則嘔悸動風,宜牡蠣、白芍、茯神人參、棗仁、炙草、阿膠

白話文:

木瓜、吳萸、白芍、金橘、益智、良薑、紅棗、小麥。脾腎兩虛,虛寒滑脫的人,溫中補陽。四維散加肉蔻。但腎陽衰的人,二神丸。凡是嗜好熱酒的人,腹中必定瘀血,宜鬱金、木香、丹參、當歸、降真香。喜歡吃冷食的人,症狀大多是中寒,宜八味理中丸。胃虛則嘔吐悸動而引起風,宜牡蠣、白芍、茯神、人參、棗仁、炙草、阿膠。

胃實則痞滿內熱,枳實消痞丸生薑瀉心湯。脾虛則食後反飽,異功散甘草,加砂仁、穀芽。脾癉則口甜畏食,佩蘭葉煎湯。胃上逆則導其濁滯,豆豉、枳實、竹茹、栝蔞仁、橘皮、地慄粉、厚朴、甚則小承氣湯。脾下陷則升其清陽,舉元煎。濕傷脾胃,腹腫便難,宜兼升降,則運化宣通。

白話文:

  • 胃實則痞滿內熱:胃部實熱,出現痞滿、內熱的症狀,可以用枳實消痞丸、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 脾虛則食後反飽:脾虛,表現在食後容易出現飽脹感,可以使用異功散,去除其中的甘草,加入砂仁和穀芽來治療。

  • 脾癉則口甜畏食:脾胃積熱,表現為口甜、畏懼飲食,可以使用佩蘭葉煎煮湯藥來治療。

  • 胃上逆則導其濁滯:胃氣上逆,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可以使用豆豉、枳實、竹茹、栝樓仁、橘皮、地慄粉、厚朴等藥材來治療。如果症狀嚴重,還可以酌情加用小承氣湯。

  • 脾下陷則升其清陽:脾氣下陷,表現為食慾不振、腹瀉、疲倦等症狀,可以使用舉元煎來治療。

  • 濕傷脾胃,腹腫便難,宜兼升降,則運化宣通:脾胃虛弱,濕邪阻滯,導致腹脹、便祕等症狀,可以使用既能升清陽,又能降濁陰的藥物來治療,以促進脾胃運化,宣通氣機。

半夏、砂仁殼、茯苓、橘白、厚朴、枳實、草蔻、煨姜。若飲食不甘,口苦不寐,膽熱乘脾者,宜導痰泄熱,則土鬱舒。加味溫膽湯熟地,加丹皮、山梔、桑葉、生棗仁。食已吐酸,肝逆犯胃者,宜降火泄濁,則木鬱達。戊己丸加茯苓、山梔。脅痞者,黃連瀉心湯。其飲食減少,有脾胃虛熱,安胃飲;有中氣虛寒,養中煎;有中寒虛痞,治中湯;有思慮傷脾,歸脾湯;有脾濕水瀉,加味平胃散,或胃苓湯;有胃氣痛逆,調氣平胃湯

白話文:

半夏、砂仁殼、茯苓、橘白、厚朴、枳實、草蔻、煨姜。如果飲食不甘、口苦不眠,是膽熱乘脾引起的,應該疏導痰液、瀉去熱度,這樣土鬱就會舒緩。加味溫膽湯去掉熟地,加入丹皮、山梔、桑葉、生棗仁。吃過之後吐酸,是肝逆犯胃引起的,應該降火瀉濁,這樣木鬱就會通達。戊己丸加上茯苓、山梔。脅痞者,黃連瀉心湯。飲食減少,有脾胃虛熱的,用安胃飲;有中氣虛寒的,用養中煎;有中寒虛痞的,用治中湯;有思慮傷脾的,用歸脾湯;有脾濕水瀉的,用加味平胃散,或胃苓湯;有胃氣痛逆的,用調氣平胃湯。

不能食而瘦,多脾虛,宜山藥、茯苓、白朮、炙草、當歸、白芍、人參、雞內金、砂仁、陳皮蓮子、黃米屑調服。善食而瘦,多胃火,瀉黃散,或用太清飲木通,加生地、白芍。一切食滯成積,消食丸。凡旦晝陽盛,穀氣易消,食可飽;暮則陰盛,穀氣難化,食宜少。夏暑秋涼,晚餐尤宜簡泊,則脾不困胃不滯矣。

白話文:

不能吃東西而消瘦,多半是脾虛,宜用山藥、茯苓、白朮、炙草、當歸、白芍、人參、雞內金、砂仁、陳皮、蓮子、黃米屑調服。能吃東西而消瘦,多半是胃火,宜用瀉黃散,或用太清飲去木通,加生地、白芍。一切飲食停留在體內而成為積滯,宜用消食丸。凡是白天陽氣旺盛,穀物容易消化,可以吃飽;到了晚上,陰氣旺盛,穀物不易消化,飲食宜少。夏暑秋涼,晚餐更宜清淡,則脾不困胃不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