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四 (2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9)

1. 論腎泄

腎中真陽虛而泄瀉者,每於五更時,或天將明,即洞泄數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閭不固,或先腸鳴,或臍下痛,或經月不止,或暫愈復作,此為腎泄。蓋腎為胃關,二便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陽衰,則陰寒盛,故於五更後,陽氣未復,即洞泄難忍。古方治腎泄,用椒附丸五味子散

白話文:

腎臟中真正的陽氣虛弱而出現腹瀉的人,常常在凌晨五點左右,或是天快亮的時候,會連續腹瀉好幾次,這是因為丹田部位不溫暖,所以尾骨部位不牢固。有的人會先聽到腸鳴聲,有的人會在下腹部疼痛,有的人會腹瀉一個月以上,有的人會暫時痊癒,但過一陣子又會復發,這就是腎臟泄瀉。腎臟是胃的關卡,大小便的開合,都由腎臟主導。現在腎臟的陽氣衰弱了,陰寒之氣就會旺盛,所以在凌晨五點之後,陽氣尚未恢復,就會出現難忍的腹瀉。古方治療腎臟泄瀉,會使用椒附丸、五味子散。

若欲陽生於陰,腎氣充固,宜八味丸去丹皮,加補骨脂、菟絲子、五味子,用山藥糊丸為妙。

白話文:

如果你想讓陽氣在陰氣中生長,腎氣充盈鞏固,應該使用八味丸,去掉丹皮,加入補骨脂、菟絲子、五味子,用山藥糊丸效果最好。

2. 瀉與痢不同及先後傳變

瀉由水穀不分,病在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在下焦。在中焦者,分利脾胃之濕。在下焦者,調理肝腎之傷。若水瀉久,則傳變而痢膿血,是脾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後瀉,是腎傳脾,謂之微邪,故易瘳。

白話文:

腹瀉是因水穀不分,病處於中焦。痢疾是油脂血液受傷敗壞,病處於下焦。在中焦的,應分利脾胃之濕氣。在下焦的,應調理肝腎之損傷。若水瀉時間長了,就會轉變為痢疾,膿血伴發,是脾臟傳變到腎臟,稱為賊邪,所以難以治癒。若先痢疾後腹瀉,是腎臟傳變到脾臟,稱為微邪,所以容易治好。

3. 泄瀉脈候

胃脈虛則瀉,脈滑,按之虛,必下利。腎脈微小則洞泄,肺脈微甚則泄。泄瀉脈洪大者逆,泄而脫血脈實者,難治。泄瀉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瀉脈多沉,沉遲寒促,沉數火熱,沉虛滑脫。暑濕緩弱,多在夏月。

白話文:

  • 若胃脈虛弱,其脈象滑而虛軟,按之無力,必定會出現腹瀉。

  • 若腎脈微小而弱,則會出現虛脫腹瀉。

  • 若肺脈微弱,則會出現腹瀉。

  • 若腹瀉時脈象洪大,則表明病情嚴重,難以治癒。

  • 若腹瀉時脈象虛弱、緩慢,時而有小結,則表明病情較輕,有生還的希望。

  • 若腹瀉時脈象浮大而數,則表明病情嚴重,難以治癒。

  • 腹瀉時脈象多沉,若脈象沉遲寒促,則表明患者體內有寒氣,且病情急迫。若脈象沉數火熱,則表明患者體內有熱毒,且病情嚴重。若脈象沉虛滑脫,則表明患者脈象虛弱,且病情嚴重。

  • 若腹瀉時脈象緩弱,多發生在夏季,表明患者體內有濕熱。

4. 附方

〔除濕〕,平胃散,見一卷中風。

〔飧泄〕,升陽除濕湯,見一卷濕。

白話文:

除濕

平胃散(記載於《中風》卷一)

飧泄

升陽除濕湯(記載於《濕》卷一)

〔分消〕,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

白話文:

〔分消〕,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

〔分消〕:清熱化痰,消積導滯。

清六丸: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滑石:清熱利尿,解毒生肌。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紅曲:活血化瘀,消食健胃。

〔熱泄〕,大分清飲茯苓豬苓澤瀉木通,山梔,枳殼車前子(各一錢),

白話文:

([熱泄],大量清解熱飲:茯苓、豬苓、澤瀉、木通、山梔、枳殼、車前子(各一錢)。)

〔濕泄〕,胃苓湯,見一卷中風。

〔食泄〕,治中湯,見三卷飲食。

〔寒泄〕,附子理中湯,見一卷中風。

〔滲濕〕,四苓散,見一卷中風。

白話文:

濕泄 胃苓湯,記載於《中風論》第一卷。

食泄 治中湯,記載於《飲食論》第三卷。

寒泄 附子理中湯,記載於《中風論》第一卷。

滲濕 四苓散,記載於《中風論》第一卷。

〔虛泄〕,四柱六柱飲,參,附,苓,木香名四柱飲,加肉果、訶子,名六柱飲。

白話文:

虛泄,指漏出洩瀉,是一種中醫病證,主要症狀是泄瀉、虛弱。四柱六柱飲是治療虛泄的中藥方劑,其中四柱飲由人參、附子、茯苓、木香四味藥組成,六柱飲在四柱飲的基礎上加入肉果、訶子兩味藥。

〔虛泄〕,四君子湯,見一卷中風。

白話文:

虛泄

虛泄是指身體虛弱,大便稀溏,常伴有氣虛、食少、神疲等症狀。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是一個中醫經典方劑,由人蔘、白術、茯苓、甘草四味藥組成,具有益氣補脾的作用。

見一卷中風

本方見於《中風一卷》,用於治療中風後氣虛脾弱,大便稀溏的證狀。

〔胃泄〕,胃風湯,參,術,苓,歸,芍,肉桂粟米

白話文:

胃泄:胃風湯,以人參、白術、茯苓、當歸、芍藥、肉桂、粟米等藥材組成。

〔脾泄〕,香薷飲,見一卷中風。

〔暑泄〕,桂苓甘露飲,見一卷暑。

〔小腸〕,大小承氣湯,見一卷溫。

〔清火〕,黃連解毒湯,見一卷溫。

〔清熱〕,芍藥柏皮湯,芍,柏皮,連,歸,

〔瘕泄〕,八正散,見一卷火。

〔熱泄〕,天水散,見一卷溫。

〔痰泄〕,二陳湯,見一卷中風。

〔痰泄〕,吳茱萸湯,見三卷嘔吐。

〔酒泄〕,葛花解酲湯,見一卷濕。

〔暑泄〕,薷苓湯香薷飲合四苓散。

〔暑泄〕,玉龍丸,硫黃,硝石,滑石,明礬

〔暑泄〕,連理湯,見一卷暑。

〔脾腎〕,四神二神丸,見三卷飲食。

白話文:

脾泄 香薷飲,見中風篇第一卷。

暑泄 桂苓甘露飲,見暑篇第一卷。

小腸 大小承氣湯,見溫篇第一卷。

清火 黃連解毒湯,見溫篇第一卷。

清熱 芍藥柏皮湯,用芍藥、柏皮、連翹、當歸。

瘕泄 八正散,見火篇第一卷。

熱泄 天水散,見溫篇第一卷。

痰泄 二陳湯,見中風篇第一卷。

痰泄 吳茱萸湯,見嘔吐篇第三卷。

酒泄 葛花解酲湯,見濕篇第一卷。

暑泄 薷苓湯,香薷飲合四苓散。

暑泄 玉龍丸,用硫磺、硝石、滑石、明礬。

暑泄 連理湯,見暑篇第一卷。

脾腎 四神二神丸,見飲食篇第三卷。

〔滑泄〕,固腸丸龍骨附子丁香,訶子,良薑,蔻仁,砂仁,木香,赤石脂

白話文:

〔滑泄〕,固腸丸:龍骨、附子、丁香、訶子、良薑、蔻仁、砂仁、木香、赤石脂。

  1. 龍骨:龍骨是中藥的一種,具有補腎固精、澀腸止瀉的作用。

  2. 附子:附子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作用。

  3. 丁香:丁香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溫中健胃、理氣止痛的作用。

  4. 訶子:訶子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收斂止瀉、健脾化痰的作用。

  5. 良薑:良薑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

  6. 蔻仁:蔻仁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溫中止瀉、理氣化痰的作用。

  7. 砂仁:砂仁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瀉的作用。

  8. 木香:木香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9. 赤石脂:赤石脂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澀腸止瀉、清熱消腫的作用。

〔升提〕,補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

白話文:

1. 龍骨:龍骨是一種中藥,具有補腎固精、止瀉的作用。

2. 附子:附子是一種中藥,具有溫暖身體、補腎、散寒、止痛的作用。

3. 丁香:丁香是一種中藥,具有溫暖脾胃、幫助消化、理氣止痛的作用。

4. 訶子:訶子是一種中藥,具有止瀉、健脾、化痰的作用。

5. 良薑:良薑是一種中藥,具有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

6. 蔻仁:蔻仁是一種中藥,具有溫暖脾胃、止瀉、理氣化痰的作用。

7. 砂仁:砂仁是一種中藥,具有溫暖脾胃、散寒、行氣止瀉的作用。

8. 木香:木香是一種中藥,具有溫暖脾胃、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9. 赤石脂:赤石脂是一種中藥,具有止瀉、清熱消腫的作用。

〔滑泄〕,萬全丸,赤石脂,炮姜(各一兩),胡椒(五錢),醋糊丸。

白話文:

〔滑泄〕,萬全丸:

赤石脂、炮姜(各一兩),胡椒(五錢),用醋調製成糊狀丸劑。

〔腎泄〕,椒附丸,川椒,附子(各五錢),山萸(二兩),螵蛸(炙),鹿茸(烙去毛酒蒸,焙),龍骨(各四錢),酒糊丸。

白話文:

〔腎泄〕,使用「椒附丸」治療,其製作方式如下:

  • 川椒、附子各五錢。
  • 山茱萸二兩。
  • 螵蛸炙過後使用。
  • 鹿茸先將茸毛燒去,接著用酒蒸過,然後再焙乾。
  • 龍骨各四錢。

以上材料混合後,加入酒糊製成丸劑。

〔腎泄〕,五味子丸杜仲,五味,肉蔻,故紙(各一兩),吳萸(三錢),薑棗為丸。

白話文:

【腎虛遺精】,五味子丸,杜仲、五味子、肉蔻、故紙(各一兩),吳茱萸(三錢),用薑汁、棗泥製成丸劑。

〔補陽〕,八味丸,見一卷中風。

白話文:

補陽

八味丸(載於《中風一卷》)

〔通治〕,泄瀉方,白朮,茯苓,陳皮,甘草,澤瀉,砂仁,神麯,麥芽,寒加木香、煨姜。熱加黃芩白芍。暑加香薷、扁豆。濕加蒼朮半夏、豬苓、滑石。食加山楂枳實。久加人參黃耆升麻。滑泄不禁加肉蔻、訶子。

白話文:

(通治)腹瀉藥方:白朮、茯苓、陳皮、甘草、澤瀉、砂仁、神麴、麥芽。

寒症增加木香、煨薑。熱症增加黃芩、白芍。暑症增加香薷、扁豆。濕症增加蒼朮、半夏、豬苓、滑石。飲食不節增加山楂、枳實。久瀉增加人參、黃耆、升麻。滑洩不止增加肉蔻、訶子。

〔腸滑〕,久瀉方,白麵(炒黃,二兩),冬朮(一兩),故紙(五錢),滑加粟殼(三錢),臨服加白糖

白話文:

(腸滑〕,長期腹瀉的處方,白色麵粉(炒至金黃,二兩),冬朮(一兩),燒過的紙張(五錢),腹瀉嚴重者加入粟殼(三錢),服用時加入白糖。

〔不食〕,久瀉方,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慢火炒熟,研細),懷山藥(炒,一兩,研細),和勻,加白糖、川椒調服。

白話文:

【不食】,治療長期腹瀉的方劑:糯米(一升,浸泡一晚,文火炒熟,研磨成細粉),懷山藥(炒熟,一兩,研磨成細粉),均勻混合,加入白糖、川椒調勻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