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四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8)

1. 霍亂脈案

胡氏,秋間吐瀉欲死,診脈知為積寒感暑而發。用藿香砂仁半夏、焦神麯、茯苓、小茴香陳皮、炙草、煨姜,煎服一劑愈。此症多由溫涼不調,生冷失節,以致陰陽乖格,清濁相干,夏秋間為多也。

白話文:

胡氏在秋天的時候吐瀉不止,瀕臨死亡。診脈後得知是積寒遇暑所致。使用藿香、砂仁、半夏、焦神麯、茯苓、小茴香、陳皮、炙草、煨姜等藥材煎服一劑後,病情痊癒。這種症狀大多是由於溫涼不調,生冷失宜,導致陰陽失衡,清濁相交。多發生在夏秋季節。

門人某,於道光辛巳暑夜吐瀉,是年時癘大行,凡吐瀉霍亂,見腳麻轉筋囊縮者,立斃,城鄉日以數十計。大率口鼻吸入穢邪,頭暈胸悶,心腹猝痛,傾吐注瀉,陽脫肢冷,目陷筋掣,身溫汗油,頃刻昏厥矣。沿門闔境,病勢一轍。用六和湯去扁豆、白朮杏仁,加薄荷梗、木青、煨姜,半日服二劑,遂定。後加意調攝得安。

白話文:

我的學生某人在道光辛巳年的夏天夜晚腹瀉嘔吐,那年時疫大流行,每凡遇到腹瀉與霍亂,出現腳麻、抽筋、小腹收縮的,立刻死亡,城鄉每天因此死亡的以數十計。大多數人都是因飲食或呼吸道吸入不潔邪氣,以致頭暈胸悶,心腹猝痛,嘔吐腹瀉,陽氣脫落,四肢冰涼,眼睛凹陷,肌肉抽搐,全身發熱出汗,頃刻之間昏迷不醒。城鄉內外,病勢一概如此。使用六和湯,去除扁豆、白朮、杏仁,加入薄荷梗、木青、煨姜,服用兩劑後病情就穩定下來,後續再用心調養就安然渡過。

王,腹痛吐瀉,煩躁不安,腿足筋掣。症由長夏務農,水田烈日中,多受濕暍,脾陽不司運化,吐瀉驟作,煩渴無寐。又下多傷陰,筋失榮養,故拘急而抽搐也。若厥逆躁擾者死。診其脈虛而促,用生脈散加藿梗、茯苓、砂仁、陳皮、木瓜當歸白芍,數服而平。

白話文:

王,肚子疼痛,嘔吐腹瀉,煩躁不安,腿足筋脈抽搐。症狀是由於長夏務農,在水田烈日下,受濕熱過多,脾陽不司運化,所以吐瀉驟然發生,煩渴不能入睡。此外,腹瀉過多傷陰,筋脈失去榮養,所以拘急而抽搐。如果出現厥逆躁擾的症狀,則會死亡。診斷他的脈象虛弱而促急,使用參苓白朮散加上藿香、茯苓、砂仁、陳皮、木瓜、當歸和白芍,服用幾次後就平復了。

王,暑夜停食腹痛霍亂。用大和中飲乾薑改煨姜,一服止。

白話文:

王姓患者因在夏季晚上停食而導致腹痛霍亂。服用大和中飲時,將乾薑改用煨姜,服用一服後症狀就止住了。

李(婺源)暑月霍亂,瀉利稀水,嘔出宿腐,右脈微小,左更模糊,不但脾失轉輸,清濁相干,且察其神氣索然,理防痙厥。急須主以溫中,佐以分利。參六和四苓合方,半夏、砂仁、茯苓、茯神豬苓、藿梗、潞參、炙草、煨薑、穀芽。一服吐瀉止,再服小便利,隨去豬苓,加白朮,用鍋巴湯煎,二服霍然以起,後誤以冷飲,卒致不救。

白話文:

夏天那年在婺源流行霍亂,病人腹瀉排出清稀水液,嘔吐出宿食和腐物,病人的右脈微弱細小,左脈更是模糊難以診斷,不僅脾胃失去了轉輸運化的功能,清濁之氣不分,還觀察到病人的精神氣息十分萎靡,擔心會發生痙厥。因此急需採用溫中散寒法為主,佐以分利水濕的方法治療。用了人參、白朮、茯苓、茯神、豬苓、藿梗、潞參、炙甘草、煨生薑、穀芽這十味藥組成的六和四苓合方。服用一劑藥後,嘔吐腹瀉停止,再服一劑藥,小便通利,隨後將豬苓去除,加入白朮,用鍋巴湯劑煎煮,服用了兩劑藥後,霍亂突然痊癒。後來病人誤喝了冷飲,最終沒有救過來。

2. 泄瀉論治

泄瀉者,胃中水穀不分,併入大腸,多因脾濕不運,《內經》所謂濕多成五泄也。一曰飧泄,完穀不化,脈弦腸鳴,濕兼風也。(平胃散加羌),獨、升。柴。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二曰溏泄,腸垢汙積,脈數溺澀,濕兼熱也。清六丸大分清飲,或胃苓湯黃連。經云:暴迫下注,皆屬於熱。

白話文:

腹瀉的人,胃中的水穀不分別,一起進入大腸,多因脾臟濕氣重,運化功能不佳。《內經》中說: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泄瀉。

(一)飧泄。穀物不能消化,脈搏弦緊,腸鳴,這是濕氣加風寒引起的。(平胃散加羌活、獨活、升麻、柴胡。)《黃帝內經》中說:春天受風寒侵襲,夏天就會發生飧泄。

(二)溏泄。腸道中有污垢堆積,脈搏快,小便不利。這是濕熱引起的。清六丸、大分清飲,或胃苓湯加黃連。(《黃帝內經》中說:突然急迫地拉肚子,都屬於熱證。)

三曰鶩泄,大便澄清如鴨屎,脈遲溺白,濕兼寒也。治中湯附子理中湯加肉豆蔻。經云: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四曰濡泄,身重腸鳴,所下多水,脈緩,腹不痛,濕自甚也。四苓散蒼朮,胃苓湯加草果。經云:濕甚則濡泄。五曰滑泄,洞下不禁,脈微氣脫,濕兼虛也。

白話文:

第三種是鶩泄,大便清稀如鴨糞,脈搏遲緩而微白,是由於濕氣和寒氣同時導致的。可以使用治中湯或附子理中湯,並加入肉豆蔻。經典中說:各種疾病的水液,如果澄澈清冷,都屬於寒證。第四種是濡泄,身體沉重,腸鳴,排便多水,脈搏緩慢,腹部不痛,這是由於濕氣過重。可以使用四苓散,並加入蒼朮,或使用胃苓湯,並加入草果。經典中說:濕氣過重就會濡泄。第五種是滑泄,大便失禁,脈搏微弱,氣息微弱,是由於濕氣和虛證同時導致的。

四柱六柱飲,或四君子湯加升、柴。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難經》所云五泄,一曰胃泄,飲食不化,即風乘濕也。胃氣湯。二曰脾泄,嘔逆腹脹,即暑乘濕也。香薷飲、參桂苓甘露飲加姜。三曰大腸泄,腸鳴切痛,即燥乘濕也。五苓散。四曰小腸泄,便膿血,小腹痛,即火乘濕也。

白話文:

四柱、六柱飲,或四君子湯加入黨參、柴胡。經典中說:清氣在下,則會產生飧泄。《難經》所說的五種泄瀉,第一種是胃泄,飲食不消化,也就是風乘濕。治療方法是胃氣湯。第二種是脾泄,嘔吐、腹脹,也就是暑乘濕。治療方法是香薷飲、參桂苓甘露飲加入生薑。第三種是大腸泄,腸鳴、劇烈疼痛,也就是燥乘濕。治療方法是五苓散。第四種是小腸泄,大便帶膿血,小腹疼痛,也就是火乘濕。

承氣湯下之,再以黃連解毒湯加歸、芍治之,次以芍藥柏皮湯止之。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即寒濕變為熱泄也。八正散木香檳榔,次用天水散。此外有痰泄,痰泄脈滑類弦。積濕成痰,留於肺中,故大腸不固。二陳湯浮石黃芩、神麯、薑汁、竹瀝

白話文:

  1. 使用承氣湯瀉下,然後再用黃連解毒湯加歸、芍治癒,之後再用芍藥柏皮湯止瀉。

  2. 五種瀉痢中的一種叫「大瘕泄」,會裡急後重,頻頻跑去廁所卻不能排便,肛門周圍疼痛,這是寒濕轉化為熱引起的瀉痢。可以用八正散加木香、檳榔,之後再用天水散。

  3. 此外還有一種痰泄,脈絡滑動似琴絃。積濕成痰,滯留在肺中,因此大腸不固。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浮石、黃芩、神麯、薑汁、竹瀝。

吳茱萸湯溫服。探吐痰涎,泄自愈。有食泄,食泄脈弦緊。腹痛則泄,泄後痛減。治中湯加香、砂、枳、朮、楂肉、陳皮穀芽麥芽。傷酒泄,嗜酒傷濕,便青綠色,葛花解酲湯。有暑泄,暑泄脈虛。自汗面垢,暴瀉如水。薷苓湯、桂苓甘露飲。伏暑久瀉,玉龍丸。有盛暑傷其外,陰冷傷其中,為內外交迫。

白話文:

或服吳茱萸湯溫暖服用。探出並吐出痰液,腹瀉自然會好。有吃東西而腹瀉,腹瀉的脈搏弦緊。腹痛而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可用治中湯加香附、砂仁、枳實、茯苓、山楂肉、陳皮、穀芽、麥芽來治療。因喝酒而腹瀉,嗜酒的人傷濕,大便青綠色,可用葛花解酲湯來治療。有因暑熱而腹瀉,暑熱腹瀉脈搏虛弱。自然出汗,面部發黑,腹瀉如水。可用薷苓湯、桂苓甘露飲來治療。因伏暑而久瀉,可用玉龍丸來治療。有盛暑傷及表,陰冷傷及裡,就是內外交迫。

連理湯。有腎泄,即五更泄,一名晨泄,由命火衰,腎虛不攝。宜補骨脂五味子、山萸、肉桂山藥茯苓、小茴香杜仲、菟絲。有脾腎泄,由二經並虛,朝泄暮已,久而神悴肉削。四神丸。有飯後即便,亦由脾腎交虛,真火不能腐熟水穀,故食下即泄。二神丸。有滑泄久而不止,固腸丸

白話文:

連理湯:用於治療腎虛滑泄,即五更洩。這種洩瀉多在五更天出現,又稱晨洩。這種洩瀉的原因是命火衰弱,腎虛不固攝。宜用補骨脂、五味子、山萸肉、肉桂、山藥、茯苓、小茴香、杜仲、菟絲子等。

四神丸: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導致的洩瀉。這種洩瀉表現為早上洩瀉,晚上不洩瀉,時間久了會導致精神疲倦,肌肉消瘦。宜用山藥、芡實、蓮子、茯苓等。

二神丸:用於治療飯後即洩瀉的情況。這種洩瀉的原因是脾腎兩虛,真火不能將水穀腐熟,因此食物一吃下去就洩瀉。宜用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等。

固腸丸:用於治療洩瀉久而不愈的情況。宜用白朮、茯苓、山藥、芡實等。

由氣虛下陷者,補中湯。或大便滑泄,小便精出者,萬全丸。若老人諸泄,不宜多用滲泄分利。以人生五十後,升氣少,降氣多,滲利太過是降而益降,未免重竭其陽,瀉多則亡陰,謂亡其陰中之陽。宜升提陽氣。如升、柴、獨、防,佐以朮、附、補骨脂。士材治泄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白話文:

由氣虛下陷引起的腹瀉,宜服用補中湯。或者是大便滑瀉,小便精出者,服用萬全丸。如果老人出現各種泄瀉,不宜多用利尿通便之藥。因為人生五十歲以後,升氣少,降氣多,利尿通便太過,是降而益降,不可避免地加重陽氣的消耗,瀉多則陰液耗竭,這是說陰中之陽也耗竭了。應該升提陽氣。如人參、柴胡、獨活、防風,佐以白朮、附子、補骨脂。士材治泄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治泄者,當權其輕重緩急而用之。

凡泄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舉,必脫滑不禁,然後以澀藥固之。

白話文:

凡是腹瀉者都兼有濕氣,一開始適合調理中焦(脾胃),利尿通便,久瀉之後則要升舉脾胃之氣,但一定會出現滑脫不禁的情況,然後再用收斂的藥物來固攝。

凡泄水腹不痛者,濕也,宜燥滲。完穀不化者,氣虛也,宜溫補。腹痛腸鳴,水泄一陣,痛一陣者,火也,宜清利。時瀉時止,痰也,宜豁之。瀉後痛減,食積也,宜消之。脾泄久宜澀,下陷宜升提。

白話文:

  1. 腹瀉沒有疼痛感,是濕氣引起的,宜選用藥物以燥濕滲利。

  2. 吃的穀物沒有消化,是氣虛引起的,宜選用藥物以溫補。

  3. 腹痛腸鳴,一會兒腹瀉一會兒疼痛的,是火邪引起的,宜選用藥物以清熱利濕。

  4. 時時腹瀉,有時候停止,是痰引起的,宜選用藥物以化痰。

  5. 腹瀉後疼痛減輕,是食物積滯引起的,宜選用藥物以消食。

  6. 脾洩久瀉不止,宜選用藥物以澀腸止瀉。

  7. 臟腑下垂,宜選用藥物以升提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