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翼》~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表邪發黃

即傷寒症也。東垣云:傷寒當汗不汗,即生黃。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裡,宜滲利之;在半表半裡,宜和解之;在裡者,宜急下之。在表者必發熱身痛,在裡者必煩熱而渴,若陽明熱邪內郁者,必痞結脹悶也。

白話文:

這就是傷寒症。東垣說:傷寒時就應該發汗,如果不發汗,就會引起黃疸。邪氣在表,應該趕快發汗來祛除它,邪氣在表與裡的之間,應該用宣發的藥物來治癒,邪氣在表、裡兩者之間,應該用和解的藥物來治癒,邪氣在裡,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癒。邪氣在表的人,一定會發熱、身體疼痛,邪氣在裡的人,一定會發熱、口渴。如果陽明熱邪鬱結在體內,一定會感覺到胸悶。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之劑。

白話文: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發汗劑。

麻黃(去節),連翹,炙草,生薑(各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梓白皮(一升),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巴),連翹,炙甘草,生薑(各 90 公克),赤小豆(450 公克),杏仁(40 個,去皮和尖端),生梓白皮(450 公克),大棗(12 顆)

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茵陳五苓散,滲利之劑。

茵陳蒿(末一錢),五苓散(五分)

水調方寸匕,日三服。

柴胡茵陳五苓散,和解之劑。

白話文:

用一斗水煮沸,先加入麻黃,再煮沸,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半天服用完畢。

【茵陳五苓散】,利尿通便的藥方。

茵陳蒿(研成細末一錢)、五苓散(五分)

用水分成方寸大小的劑量,每天服三次。

【柴胡茵陳五苓散】,和解的藥方。

五苓散(一兩),茵陳(五錢),車前子(一錢),木通(一錢五分),柴胡(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五苓散(一兩),茵陳(二十五克),車前子(五克),木通(七點五克),柴胡(七點五克)。

分二服,水一盞半,燈芯五十莖煎服,連進數服,小便清利愈。因酒後者,加乾葛二錢。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將以下中醫古代文字,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內容分二服,水一盞半,燈芯五十莖煎服,連進數服,小便清利愈。因酒後者,加乾葛二錢。

將以下中藥分兩次服用,每次用一個半水杯的水與五十根燈芯一起煎服,連續服用數次,小便清澈通暢,即可痊癒。如果因酒後導致上述症狀,可額外添加二錢乾葛。

2. 急黃

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名急黃也。有初得病,身體面目即發黃者;有初不知黃,死後始變黃者。此因脾胃本有蓄熱,穀氣鬱蒸,而復客氣熱毒所加,故發為是病也。古云:發熱心顫者,必發為急黃。

白話文:

猝然發黃,心滿氣喘,片刻間就危及生命,因此命名為急黃。有的人發病初期,身體面部即發黃;有的發病初期不知道發黃,死後才開始發黃。這是由於脾胃本來就有積熱,穀氣鬱悶蒸發,又被外來的熱毒所侵襲,所以發為此病。古話說:發熱心顫的人,必定會得急黃。

瓜蒂散(《廣濟》),療急黃。

白話文:

瓜蒂散(出自《廣濟》),治療急性黃疸。

瓜蒂,赤小豆丁香黍米(各二七枚),薰陸香,麝香(等分,另研),青布(二方寸,燒灰)

白話文:

  • 瓜蒂:27 枚

  • 赤小豆:27 枚

  • 丁香:27 枚

  • 黍米:27 枚

  • 薰陸香:適量

  • 麝香:適量(另研磨)

  • 青布:2 方寸,燒成灰

上為細末,白湯下一錢,得下黃水,其黃則定。

白話文:

白湯中加入一錢細末,煮後會排出黃色液體,如果黃色穩定,就是有效。

3. 消渴統論

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如麩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是消中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是腎消也。(《古今錄驗》)

白話文:

消渴病有三個型別:

  1. 口渴,喝水很多,小便次數多,小便中有像麩皮一樣的油脂,味道甜,這是消渴症。

  2. 吃得多,不太渴,小便次數少,小便中有像油一樣的東西,而且次數多,這是消中症。

  3. 口渴,喝水不多,只有腿腫、腳先瘦小、陰莖萎縮無力、小便次數多,這是腎消症。

消渴大禁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慎之,慎之。

白話文:

李詞部說:消渴病發作時,小便的味道會變甜。根據《洪範》中記載:「稼穡作甘」,也就是說,穀物成熟後會產生甜味。以此推論,淋餳醋酒作脯的方法,在短時間內都能讓食物變甜。人吃飯後,食物的味道都是甜的,這些甜味會積聚在中焦。如果腰腎的氣很盛,那麼它們就會蒸發精氣,使之轉化為骨髓、脂肪和肌肉,剩下的就會變成小便。氣味酸臭的是五臟之氣;味道鹹的是潤下之味。

李詞部曰:消渴之疾,發則小便味甜。按:《洪範》云:稼穡作甘。以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人飲食之後,滋味皆甜,積在中焦,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化入骨髓,其次為脂膏,其次為肌肉,其餘則為小便。氣臊者,五臟之氣;味鹹者,潤下之味也。

若腰腎虛冷,不能蒸化於上,穀氣則盡下而為小便,故甘味不變,下多不止,食飲雖多而肌膚枯槁。譬如乳母,穀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疾者,穀氣下泄,盡為小便也。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上蒸,即潤而不渴;若下虛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蓋之,若下有火力,則暖氣上騰而板能潤;若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板終不可得而潤也。故張仲景云:宜服八味腎氣丸,並不可食冷物,及飲冷水,此頗得效,故錄正方於後。

白話文:

如果腰腎虛冷,不能將食物精華蒸化而上輸於心肺,那麼食物精華就會積聚於下方,全都轉變為小便,所以食用甘甜食物後,小便會增多不止。即使吃得多喝得多,身體還是會消瘦枯槁。就好比乳母,食物精華上輸於乳房,就生成乳汁。患有消渴病的人,食物精華下瀉於膀胱,全都轉變為小便。肺為五臟的華蓋,如果下焦有溫熱之氣蒸發而上,肺就會滋潤而不感到口渴。若下焦虛寒至極,陽氣不能上升,肺就會乾燥而感到口渴。這就好比釜中如果有水,用木板蓋上鍋口,如果釜下有火加熱,那麼溫熱之氣就會上升,使木板滋潤。如果釜下沒有火加熱,水氣不能上升,木板就始終不會滋潤。所以張仲景說:宜服八味腎氣丸,並不可吃生冷食物或飲用冷水。此方頗為有效,故將正方錄於後。

八味腎氣丸(方見腎勞。),服訖後,再服後方以壓之。

白話文:

八味腎氣丸(藥方見腎虛),服完後,再服用後方藥丸來抑制其作用。

黃連(二十分),麥冬(十二分),苦參(十分),生地(七分),知母(七分),牡蠣(七分),栝蔞根(七分)

白話文:

  • 黃連(二十分):黃連是一種草本植物,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 麥冬(十二分):麥冬是一種百合科植物,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

  • 苦參(十分):苦參是一種草本植物,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 生地(七分):生地黃是一種菊科植物,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 知母(七分):知母是一種百合科植物,具有清熱滋陰、潤肺止咳的功效。

  • 牡蠣(七分):牡蠣是一種軟體動物,具有滋陰補血、益精補髓的功效。

  • 栝蔞根(七分):栝蔞根是一種葫蘆科植物,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

為末,牛乳為丸,桐子大,曝乾,漿水或牛乳下二十丸,日再服。病甚者,瘥後須服一載以上,即永絕病根。一方有人參五兩。以上見《本事方》。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用牛乳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曬乾備用。用漿水或牛乳送服二十丸,每天服用兩次。病情嚴重者,痊癒後應服用一年以上,才能徹底根絕病根。另一種處方加入人參五兩。以上內容見於《本事方》。

又療消渴、口苦舌乾方

白話文:

又治療口渴、口苦舌頭乾的藥方

麥冬(五兩),花粉(三兩),烏梅(十個,去核),小麥(三合),茅根,竹茹(各一升)

白話文:

  • 麥冬(250克)

  • 花粉(150克)

  • 烏梅(10個,去核)

  • 小麥(3合)

  • 茅根(1升)

  • 竹茹(1升)

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四五服。細細含咽。

療飲水不消、小便中如脂方(崔氏)

黃連,栝蔞根(各五兩,為末)

白話文:

治療飲水不消、小便中有如脂肪的藥方(崔氏所傳)

黃連、栝蔞根(各五兩,磨成粉末)

用九升水煎煮成三升,去除渣滓,分四到五次服用。慢慢地含在口中嚥下去。

生地汁和,並手丸如桐子大,每食後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一方用生栝蔞汁、生地汁、羊乳汁,和黃連任多少,眾手捻為丸,如桐子大,麥冬飲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五丸。輕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名羊乳丸

白話文:

將生地汁和勻,然後用手將藥丸做成桐子般大小,每餐飯後以牛乳送服五十丸,每天服用兩次。另一方方法是使用生栝蔞汁、生地汁和羊乳汁,跟黃連一起和勻,用雙手捻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然後以麥冬飲送服三十丸,循序漸進增加至四十五丸。輕症者三天即可治癒,重症者五天即可治癒,此藥丸稱為羊乳丸。

麥冬飲子,治膈消胸滿,煩心短氣。

白話文:

麥冬飲子

主治:隔食消化不良,胸悶氣喘,煩躁心悸,呼吸短促。

人參,茯神,麥冬,知母,五味子,生地,生甘草葛根,栝蔞根

白話文:

  • 人參:增強體力、提振精神、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 茯神:安神定志、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失眠、健忘等症狀。

  • 麥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有助於緩解口乾舌燥、心煩意亂等症狀。

  • 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 五味子:補腎益精、生津止渴,有助於緩解腰痠背痛、失眠多夢等症狀。

  • 生地:滋陰涼血、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月經不調、皮膚乾燥等症狀。

  • 生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有助於增強體力、改善消化功能。

  • 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有助於緩解感冒發燒、口乾舌燥等症狀。

  • 栝蔞根: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上等分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等分成三份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約十五克),加入兩碗水及十四片竹葉,煎煮至剩七分,過濾去渣,溫熱後服用。

河間云:心移熱於肺為膈消。膈消者,心肺有熱,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久則引飲為消渴也。麥冬飲子主之。

白話文:

河間(張仲景)說:心移熱到肺部,會形成隔消。隔消的人,心肺有熱,胸悶煩躁,津液乾燥稀少,呼吸短促,時間久了,會引起飲水消渴。麥冬飲子可以治療這個病。

麥冬丸,消渴之人,愈與不愈,常須慮有大癰,以其內熱而小便數故也。小便數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絡澀,經絡澀則營衛不行,營衛不行則熱氣留滯,必於大骨節間發癰疽而卒。當預備此藥,除腸胃實熱,兼服消渴方。

白話文:

「麥冬丸」是專治消渴症的藥丸。消渴症患者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癒,就應當擔心生成大癰,那是由於體內燥熱,導致小便頻數。小便頻數,就會耗盡津液,津液耗盡,經絡就會澀滯,經絡澀滯,營衛之氣就不能正常運行。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熱氣留滯。久而久之,在大骨節間就會出現癰疽,進而導致死亡。因此,應該先服用麥冬丸來清除腸胃實熱,同時服用消渴症的其它藥方。

麥冬,茯苓黃芩石膏玉竹(各八分),人參,龍膽草(各六分),升麻(四分),枳實(五分),生薑,栝蔞根(各十分),枸杞根

白話文:

·麥冬:八分

·茯苓:八分

·黃芩:八分

·石膏:八分

·玉竹:八分

·人參:六分

·龍膽草:六分

·升麻:四分

·枳實:五分

·生薑:十分

·栝蔞根:十分

·枸杞根:十分

為末,蜜丸桐子大,茅根粟米汁下十丸,日二服。若渴則與後藥。

栝蔞根,生薑,麥冬汁,蘆根(各三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冬瓜飲子,治消渴,能食,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白話文:

藥丸大小如桐子,用茅根(小米粥)汁送下 10 丸,一天服用兩次。如果口渴,就與後面的藥一起服用。

苦瓜根、生薑、麥冬汁、蘆根(各三升)

加水一斗,煎煮後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冬瓜飲子】:治療口渴、能飲食、小便如油脂麩皮片,日夜不休。

冬瓜一個,割開去穰,入黃連末十兩,仍將頂蓋好,熱灰中煨熟,去皮細切,研爛,用布取汁,每服一盞,日三夜二服。

白話文:

準備一個冬瓜,剖開瓜後挖去瓜瓤。然後加入 10 兩黃連末,並將冬瓜的瓜蓋重新蓋好。之後將冬瓜放入熱灰中煨熟,等冬瓜熟透後去皮並切成小塊,然後搗碎,用布過濾取汁。每次服用大約一杯,每天服用 3 次,晚上服用 2 次。

葶藶丸,療消渴成水病浮腫方

白話文:

【葶藶丸】

**用途:**治療因消渴症(糖尿病)而導致水腫浮腫的疾病。

組成:

  • 葶藶子(炒)
  • 石膏(煅)
  • 茯苓
  • 白芍
  • 麻黃(去節)
  • 桂枝(去皮)
  • 防風
  • 豬苓
  • 澤瀉
  • 桑白皮
  • 甘草

製法: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調製成丸劑。

用法:

每日服用 30-50 丸,分 2-3 次服用。

甜葶藶(隔紙炒),栝蔞根,杏仁(麩炒黃),漢防己(各一兩)

白話文:

  • 甜葶藶(隔著紙炒)

  • 栝蔞根

  • 杏仁(炒黃麩炒)

  • 漢防己(各一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下,日三。

白朮散,治諸病煩渴,津液內耗,不問陰陽,皆可服之,大能止渴生津。

白話文:

丸劑,做成桐子般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搭配苓茯湯服用,一天三次。

白朮散,用來治療各種病因引起的身體煩渴、津液不足。不分陰證或陽證,皆可服用,具有良好的止渴、生津效果。

乾葛(二兩),白朮,人參,茯苓,炙草,藿香木香(各一兩)

白話文:

  • 乾葛:80克

  • 白朮:40克

  • 人參:40克

  • 茯苓:40克

  • 炙草:40克

  • 藿香:40克

  • 木香:40克

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豬肚丸,治消渴。

白話文:

豬肚丸,治療消渴。用粗末豬肚丸,每次三錢,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一盞水量,溫服。

豬肚(一具,洗淨),黃連,白粱米(各五兩),花粉,茯神(各四兩),知母(三兩),麥冬(二兩)上六味為末,內豬肚中縫密,置甑中蒸極爛,乘熱入藥臼中搗為丸。若硬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日二。

白話文:

取一具豬肚,清洗乾淨。黃連、白粱米各五兩,花粉、茯神各四兩,知母三兩,麥冬二兩。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填入豬肚中,並縫合豬肚。將填滿藥材的豬肚放入蒸籠中蒸至非常軟爛。趁熱將豬肚取出,放入藥臼中搗成泥狀,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逐漸增加至五十丸,每天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