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中卷 (10)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0)

1. 痢疾論

痢疾古云滯下,多行於夏末秋初,其故何也?然內為生冷所積,外為暑濕相搏,其得病之由也。脾胃不和,生冷過度,停積於腸胃之間,不得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相干,淹留日久,而成斯疾。大抵痢疾無積不成。所謂痢者,利也。乘病初起,必先用疎利之藥,盪滌腸胃,使毒氣外泄。

白話文:

痢疾在古書中被稱為「滯下」,多發於夏末秋初,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內因是因生冷的食物積聚,外因是暑濕的氣候相搏擊,這就是得病的原因。脾胃不和,生冷食物過多,停積在腸胃之間,無法消化;再加上風寒暑濕之氣的影響,時間一長,就形成了這種疾病。一般來說,痢疾如果不積聚就不會形成。所謂痢,就是利的意思。在疾病初期,必須先用疏利之藥,蕩滌腸胃,使毒氣排出體外。

切不可先用補澀之藥,使積停滯,不得外泄,則熱毒固閉,惡症生矣。所謂痢不可止,此也。當下不下,日久脾胃益虛,尤不可下矣。其證有八:曰冷、曰熱、曰疳、曰驚、曰冷熱不調、曰休息痢、曰蠱毒、曰瀼痢。冷痢則去白,熱痢則去紅。余謂不然,當辨手足溫暖則為熱;厥冷則為寒。

白話文:

切不可一開始就使用滋補固澀的藥物,導致積滯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體外,那麼熱毒就會閉結,嚴重的症狀就會產生。所謂的痢疾難以止住,就是這個原因。如果當下的痢疾沒有好轉,日積月累脾胃會虛弱,就更不能再使用瀉下的藥物了。痢疾的證狀有八種:寒痢、熱痢、疳痢、驚痢、冷熱不調痢、休息痢、蠱毒痢、瀼痢。寒痢的大便則會是白色的,熱痢大便的顏色則是紅色。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盡正確,應該辨別患者的手腳溫暖是為熱,厥冷則是為寒。

以此分別治之,則不誤矣。疳症,痢兼黃白,下無時度;驚痢去青,乍寒乍熱;冷熱不調,則赤白相雜;休息痢,糞黑如魚腸,愈而復作;瀼痢,停積失於不下,大便秘澀,疼痛啼叫,惡食糞臭;蠱毒下痢紫黑。又有三惡症:曰禁口痢者,毒氣侵胃,乾嘔不食;二曰刮腸痢,腸頭鮮血頻滴,肛門深黑,開張可畏,肚腹㽲痛,裡急後重;三曰滑腸痢,日夜頻並,飲食直過,完穀不化。如遇此症,非盡誠醫治,十中難全一二。

白話文:

根據不同的症狀分別治療,就不會出錯了。疳症,痢疾兼有黃色和白色的分泌物,排便不規律;驚痢,症狀忽冷忽熱;冷熱交替,則會出現紅色和白色混合的痢疾;休息痢,糞便呈黑色似魚腸狀,痊癒後又會復發;瀼痢,積停在下不排出,大便乾燥阻塞,疼痛啼哭,厭惡食糞臭;蠱毒下痢呈紫黑色。還有三種嚴重的症狀:一是禁口痢,毒氣侵犯胃部,幹嘔不吃東西;二是刮腸痢,腸頭鮮血頻頻滴落,肛門深黑,張開可怕,腹痛難忍,裡急後重;三是滑腸痢,日夜腹瀉頻繁,飲食直過,穀物不消化。如果遇到這些症狀,若非真心實意地醫治,十個中難保一兩個。

久痢渴而思酒,是腸胃精液耗竭故也。治之之法:冷者溫之,熱者清之,和胃溫脾,寬腸順氣。下痢身涼,脈微細者生;身熱脈浮大者死;舌黑汗出者死。

白話文:

如果久瀉腹渴,想喝水,這是腸胃中的精液耗竭所致。治療的方法是:對於寒證,以溫藥治療,對於熱證,以清熱藥治療,和胃健脾,使腸道通暢,氣血運行通暢。如果是腹瀉而身體發涼,脈象微細,則可以生還。如果是腹瀉而身體發熱,脈象浮大,則會死亡。如果是舌頭發黑,汗出過多,則會死亡。

感應丸,治一切食積,下痢赤白,肚腹㽲痛,裡急後重,不拘男婦,此藥乃斬關奪營之將,定禍亂而致太平,真有起死回生之功,用之得宜神效。

白話文:

感應丸,治療一切因食物積滯、導致腹瀉、腹痛、腹脹、裏急後重等症狀,無論男女皆可服用。此藥猶如斬關奪營的將軍,平定禍亂,還世間太平;它有起死回生的奇效,使用得當,即可發揮神奇的效果。

茅朮(一兩五錢,炒),厚朴(一兩,薑製),陳皮(一兩二錢),甘草(五錢),乾薑(五錢),百草霜(三錢),巴豆(五錢,制)

白話文:

茅朮(150公克,炒過的),厚朴(100公克,用薑片一起炮製的),陳皮(120公克),甘草(50公克),乾薑(50公克),百草霜(30公克),巴豆(50公克,經過特別處理的)

制巴豆法:如用,先於三月之前,去殼,取仁,去枯油者不用。研細,用紙包裹.壓去油。再研,再壓。仍置泥地,任其上梅,去毒,方可合藥,否則傷人。為末,次人百草霜、巴豆,𠪙細和勻。麵糊為丸,麻子大,周歲十二三丸,大人四五十丸。

白話文:

巴豆的製備方法:如果要使用巴豆,必須在三個月前將巴豆殼去掉,取出仁,去掉枯黃的油脂,不用。將巴豆仁研磨成細末,用紙包裹起來,壓出油脂。再研磨,再壓出油脂。然後將巴豆仁放在泥地上,任其自然發黴,去除毒性,纔可以與其他藥物一起合用,否則會傷身。將巴豆仁研磨成細末,再加入百草霜和巴豆粉,混勻。用麵糊將藥粉做成丸劑,麻籽大小,小孩一歲到三歲,一次服用十二三丸,大人一次服用四五十丸。

小兒七八朝,惡露內蓄,腹脹不乳。黃連甘草湯服六七丸,甚效。

白話文:

小兒出生七八天左右,惡露積蓄在體內,肚子脹滿,不吃奶。服用黃連甘草湯六七丸,效果很好。

脾積丸,治臟腑一切寒食積聚。

三稜(一兩,醋炒),蓬朮(一兩,醋炒),青皮(一兩,醋炒),良薑(醋炒),木香(各五錢),丁香(三錢),皂莢(三條,燒灰),巴豆(五錢,制),百草霜(三錢)

白話文:

三稜(一兩,用醋炒過),蓬朮(一兩,用醋炒過),青皮(一兩,用醋炒過),良薑(用醋炒過),木香(各五錢),丁香(三錢),皁莢(三條,燒成灰),巴豆(五錢,製作過的),百草霜(三錢)

為末,麵糊為丸,麻子大,薑湯量大小服。

導滯湯,痢疾初起,必下,此方視大小承氣最穩當。

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當歸赤芍(炒),枳殼(麩炒),檳榔(各一錢),木香(五分),大黃(小者二三錢,大人六錢,酒擺過,曬乾候用)

白話文:

・黃芩(以酒炒過)

・黃連(以薑汁炒過)

・當歸

・赤芍(炒過)

・枳殼(以麩皮炒過)

・檳榔(各一錢)

・木香(五分)

・大黃(小量者使用二至三錢,大量者使用六錢,以酒浸潤過,曬乾後備用)

水鍾半,煎三滾,入大黃再煎一滾,置水中候冷,再上火頓熱服。渣再煎服效。

加味胃苓湯,內傷生冷之食,外感暑濕之氣,肚腹㽲痛,裡急後重,一切痢疾泄瀉,脾胃不和,並效。

白話文:

加味胃苓湯:

內傷生冷的食物,外感暑濕之氣,導致腹痛,急迫感和排便困難,還有所有痢疾和腹瀉,以及脾胃不和引起的症狀,服用此方均有效。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蒼朮(炒),厚朴(制),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枳殼,檳榔,黃連,薑汁(炒),黃芩(七分),木香,官桂(各三分)

白話文: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蒼朮(炒過)、厚朴(炮製過的)、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枳殼、檳榔、黃連、薑汁(炒過的)、黃芩(七分)、木香、官桂(各三分)。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夏月加香薷、扁豆,去官桂;腹痛甚加生薑、雨茶;久瀉加訶子、肉果;久痢加烏梅、粟殼,便血加槐花荊芥、當歸;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口渴加乾葛、麥冬、五味,去桂。

白話文:

生薑三片,棗子一枚,加水煎服。夏季可以增加香薷、扁豆,去掉官桂;腹痛厲害可以增加生薑、雨茶;久瀉可以增加訶子、肉果;久痢可以增加烏梅、粟殼,便血可以增加槐花、荊芥、當歸;小便不利可以增加木通、滑石;口渴可以增加乾葛、麥冬、五味,去掉桂。

調中湯,治症同前。

黃連(薑汁炒),黃芩(酒炒。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白芍(酒炒),檳榔(各八分),水香(三分)

白話文:

黃連(用薑汁炒),黃芩(用酒炒。各 1.5 錢),當歸(1 錢),白芍(用酒炒),檳榔(各 0.8 錢),水香(0.3 錢)。

生薑五片,雨茶一撮,水煎。

加味調中湯,有蒼朮、白朮、滑石、生地。

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腹痛腸鳴,水穀不化,下注豆汁,或下瘀血。

白話文:

胃風湯,用於治療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腸胃疼痛、腸鳴、水穀不化、大便帶有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或是下注白色、混濁的液體。

人參,白朮,當歸,川芎,茯苓,芍藥,羌活防風(各等分),官桂(少)

白話文:

人參、白朮、當歸、川芎、茯苓、芍藥、羌活、防風(各等分),桂枝(少許)。

粟米一撮,水煎。

神效散,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肚腹㽲痛,不拘新久,並效。

蒼朮(一錢),厚朴,陳皮(各七分),甘草(五分),當歸,川芎(各七分),黃連(一錢五分),枳殼,升麻(各六分),木香(三分),白芍(一錢),人參(五分)

白話文:

蒼朮(六克),厚朴,陳皮(各四點二克),甘草(三克),當歸,川芎(各四點二克),黃連(九克),枳殼,升麻(各三點六克),木香(一點八克),白芍(六克),人參(三克)

烏梅一個,黑棗二枚,水煎。

真人養臟湯,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臍腹攪痛,裡急後重,瀉痢已久。

白話文:

「_真實的養臟湯」可以用來治療冷熱失調、下痢帶有紅色或白色黏液、臍部和腹部攪痛、裡急後重,以及長期腹瀉。

人參,白朮(炒),當歸,芍藥(炒),訶子,肉蔻(煨),甘草,粟殼(蜜炒。各八分),肉桂,木香(各三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炒)、當歸、芍藥(炒)、訶子、肉蔻(煨)、甘草、粟殼(蜜炒,各八分)、肉桂、木香(各三分)

生薑三片,水煎。手足厥冷加附子

解毒香薷飲,治暑毒,下痢純血,身熱口渴,心煩面赤,臍腹㽲痛,裡急後重,小便赤澀。

白話文:

解毒香薷飲:治療暑毒,下痢純血,身熱口渴,心煩面赤,臍腹疼痛,裡急後重,小便赤澀。

黃芩,黃連,黃柏(各一錢),香薷(二錢),厚朴,扁豆(炒研。各八分)

水煎服。大人酒毒便血,加當歸,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三黃熟艾湯,本方加祁艾(一錢醋炒)

生熟飲,治痢日久,肚腹絞痛,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粟殼(四個),陳皮(二片),甘草(一寸,兩破),烏梅(二個),黑棗(二個),生薑(二片),木香(一錢,分二塊),訶子(二個),黑豆(六十粒),黃耆(二寸),白朮(二塊),當歸(二寸,兩破)

白話文:

  • 粟殼(四個):可幫助消化,緩解便祕。

  • 陳皮(二片):可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甘草(一寸,兩破):可清熱解毒,緩解咳嗽。

  • 烏梅(二個):可生津止渴,斂肺止咳。

  • 黑棗(二個):可補血益氣,潤腸通便。

  • 生薑(二片):可溫中散寒,止咳化痰。

  • 木香(一錢,分二塊):可行氣止痛,緩解胃腸道不適。

  • 訶子(二個):可止瀉,緩解腹瀉。

  • 黑豆(六十粒):可補腎益氣,烏髮明目。

  • 黃耆(二寸):可補氣升陽,增強抵抗力。

  • 白朮(二塊):可健脾益氣,祛濕止瀉。

  • 當歸(二寸,兩破):可補血活血,緩解疼痛。

俱要半生半熟,不用銼碎,水二碗,煎一碗,徐徐服。此方按君臣佐使,調陰陽,和脾胃,順益三焦,安調五臟。日久泄痢,無不神效,不可忽之。

白話文:

都要一半生一半熟,不用搗碎,用二碗水煎成一碗,慢慢服用。這個方劑根據君、臣、佐、使的配伍,來調和陰陽,調理脾胃,疏通三焦,安撫五臟。長久以來的腹瀉和痢疾,沒有不神效的,不可忽視。

五聖散,治一切瀉痢日久,諸藥不效,懨懨欲絕,可轉危就安。

烏梅(七個,捶碎),黑棗(七個,搗),粟殼(七個,蜜炙),甘草(七寸,炙),蓮肉(七粒,搗)

生薑七片,雨茶七分,水煎,露一宿。天明頓溫,徐徐服。酒煎尤妙。小兒分二日服。

香連丸,治一切瀉痢,肚腹不和,胸膈痞悶,氣痛,並效。

黃連(淨,一斤,吳茱萸四兩,同炒),肉豆蔻(二兩,麵煨),木香(二兩),茅朮(六兩,炒),厚朴(三兩,薑汁炒),陳皮(四兩),甘草(一兩五錢)

白話文:

黃連(事先清洗,一斤,吳茱萸四兩,一起炒過),肉豆蔻(二兩,用麵粉煨過),木香(二兩),茅朮(六兩,炒過),厚朴(三兩,用薑汁炒過),陳皮(四兩),甘草(一兩五錢)

為末,醋糊為丸,量大小,米湯、醋湯,隨意服。

驚粟丸,治症同前。未經行過不可用。

粟殼(四而,醋炒),青皮,陳皮,當歸,訶子,白芍(各二兩),甘草,木香,乾薑(各一兩)

為末,煉蜜為○大。每服一丸,蜜湯磨化,頓熱服。

豆蔻丸,瀉痢日久,腸胃虛寒,腸滑,糟粕不聚,此方主之。

肉豆蔻(煨),胡粉(炒),龍骨(煅),白礬(煅)

白話文:

肉豆蔻(慢火烘烤),胡粉(炒熟),龍骨(煅燒),白礬(煅燒)

各等分,為末,糊丸。量大小,米湯下。

百中散,治症如前。

粟殼(蜜炒),厚朴(薑汁炒)

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白痢赤砂糖湯;赤痢蜜湯,調下。

海藏仙方,治受暑毒,久瀉、久痢、久瘧,並效如神。

雄黃(透明者)

不拘多少,為末,蒸餅為丸,綠豆大。甘草湯下。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材研成粉末,和蒸餅一起做成綠豆般大小的藥丸。用甘草湯送服。

端午日製更效。

鐵門栓,治赤白痢疾,五種泄瀉。

文蛤(一兩炒),白礬(三錢半,生),黃丹(二錢,炒)

為末,黃蠟一兩為丸,生薑、雨茶泡湯下。

參連飲,治禁口痢。

人參,黃連(各一錢)

水煎頻頻呷之。

附禁口痢諸方:

豬肉切片,將麵粉搽上,頻炙,頻搽,香熟食之。不吃,鼻下聞之。

白話文:

把豬肉切成片,麵粉擦上豬肉片,然後反覆烤,反覆擦麵粉,直到香熟吃掉。若不吃,也可以放在鼻子下面聞聞。

寧波白鯗炙香,食之。

鳳尾草煎湯露一宿,頓溫,徐徐服。

川烏三兩,光圓者。一兩生用,一兩煨,一兩燒存性。同為末,糊丸,每服十丸,甘草湯下。

五爪龍草陰乾,為末,每服一錢,酒下。

封臍膏

小粉(五錢),乳香沒藥(各一錢)

白話文:

五錢的女貞子、一錢的乳香、一錢的沒藥。

研末,醋調敷臍。

黃瓜藤經霜者,曬乾,燒灰存性,香油調敷臍中。

白話文:

  1. 將黃瓜藤放在霜中,讓它凍過。

  2. 將凍過的黃瓜藤曬乾,曬到完全乾燥的程度。

  3. 將曬乾的黃瓜藤燒成灰,但是灰不能完全燒死,要保持灰的活性。

  4. 用香油將灰調成糊狀。

  5. 將調好的糊狀物敷在肚臍中。

熏痢秘方,瀉痢日久,用此熏之。

地骨皮(新鮮者,煎百沸)

傾入陳馬桶內,乘熱坐上熏之。亦治膿窠瘡。

灸法,治瀉痢日久。

關元穴,翠尾穴(各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