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痘疹心法要訣》~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嘔吐

疹發緣何嘔吐逆,火邪擾胃使之然,竹茹石膏為主治,和中清熱吐能安。

白話文:

疹子發出來為什麼會嘔吐和反胃呢?那是因為火氣邪毒擾亂了胃部所引起的,以竹茹和石膏為主藥進行治療,調和中氣清除熱邪,那麼嘔吐就能夠安靜下來。

【注】麻疹嘔吐者,由於火邪內迫,胃氣衝逆也。須以竹茹石膏湯和中清熱,其吐自止。

白話文:

【提要】麻疹患者嘔吐,是因心火內逼,胃氣上衝而引起。服用竹茹石膏湯,可以和中清熱,其嘔吐就會停止。

竹茹石膏湯

半夏(薑製),赤苓,陳皮,竹茹,生甘草,石膏(煅)

白話文:

半夏(用薑汁炮製過的)、赤苓、陳皮、竹茹、生甘草、石膏(煅燒過)。

引用生薑,水煎服。

【方歌】竹茹石膏湯治吐,半夏薑製配茯苓,陳皮竹茹生甘草,石膏火煅共合成。

白話文:

【方歌】竹茹石膏湯可以治療嘔吐的症狀,方法是將半夏、薑汁製備過的茯苓、陳皮、竹茹、生甘草、煅燒過的石膏一起合成。

2. 瀉泄

毒熱移入大腸經,傳化失常瀉泄成,初起升葛湯加味,已發黃連解毒清。

白話文:

毒熱之邪入侵大腸經,導致傳化功能失常,出現腹瀉的症狀。在病情初期,可以使用升葛湯加減來治療,如果病情已經發展到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的階段。

【注】麻疹瀉泄,乃毒熱移入腸胃,使傳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溫熱諸劑。疹初作瀉者,以升麻葛根湯加赤苓、豬苓澤瀉主之;疹已出作瀉者,以黃連解毒湯加赤苓、木通主之。

白話文:

麻疹瀉泄,是毒熱移入腸胃,導致傳化失常所致。治療時切不可使用溫熱類的藥物。疹子剛剛出現而瀉泄的,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加上赤苓、豬苓、澤瀉來治療;疹子已經發出來而瀉泄的,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加上赤苓、木通來治療。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門發熱證治)

黃連解毒湯(方見痘門結痂落痂證治)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見痘門結痂落痂證治)

組成:

  • 黃連:15克
  • 黃芩:15克
  • 升麻:10克
  • 柴胡:10克
  • 石膏:20克
  • 知母:15克
  • 麥冬:15克
  • 甘草:9克

製法:

將所有藥材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煎煮至藥液濃縮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即可服用。

用法:

每日 1 劑,分 2 次服用。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

天花出痘後,結痂落痂期間,痘瘡瘡面紅腫熱痛,或有出血傾曏者。

注意事項:

  • 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兒童及老人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 痢疾

夾疹之痢最難當,毒熱凝結移大腸,腹痛下痢赤白色,悉用清熱導滯良。

【注】麻疹作痢,謂之夾疹痢。因毒熱未解,移於大腸所致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與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熱導滯湯主之,不可輕投澀劑。

白話文:

麻疹伴隨痢疾,稱之為夾疹痢,是因為體內的毒熱尚未解除,移到於大腸所導致的。

症狀有腹痛想要解大便,排泄物為紅色或白色,或是紅白相間,皆可以用清熱導滯湯為主藥方進行治療,不可輕率地使用收斂止瀉劑。

清熱導滯湯

山楂厚朴(姜炒),生甘草枳殼(麩炒),檳榔當歸白芍(酒炒),條芩(酒炒),連翹(去心),牛蒡子(炒、研),青皮(炙),黃連吳茱萸炒)

白話文:

  • 山楂:它具有消積、活血化瘀的作用。

  • 厚朴(姜炒):它具有溫中止痛、化痰散結的作用。

  • 生甘草:它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 枳殼(麩炒):它具有理氣消積、破氣除脹的作用,主に用於治療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病症。

  • 檳榔:它具有殺蟲、消積、行氣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蛔蟲病、消化不良等病症。

  • 當歸:它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

  • 白芍(酒炒):它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

  • 條芩(酒炒):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熱咳、血熱妄行、崩漏等病症。

  • 連翹(去心):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病症。

  • 牛蒡子(炒、研):它具有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病症。

  • 青皮(炙):它具有疏肝理氣、燥濕化痰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消化不良、痰多等病症。

  • 黃連(吳茱萸炒):它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痢疾、黃疸、瘡瘍等病症。

引用生薑,水煎服。

【方歌】痢用清熱導滯湯,山楂樸草殼檳榔,歸芍條芩翹牛蒡,青皮黃連引生薑。

白話文:

治療痢疾使用清熱導滯湯,藥方包含山楂、樸草殼、檳榔、歸芍條芩翹牛蒡、青皮、黃連、薑。

4. 腹痛

小兒發疹腹中疼,毒郁腸胃食滯凝,曲腰啼叫眉頻蹙,加味平胃散堪行。

【注】麻疹腹痛者,由食滯凝結,毒氣不得宣發於外,故不時油腰啼叫,兩眉頻蹙。須以加味平胃散治之,滯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白話文:

【註解】麻疹引起的腹痛,症狀是由於積食停留在腸胃中,毒氣進而無法排出體外,因此孩子會時不時地肚子痛,兩眉深鎖。必須使用添加了一些配方的平胃散來治療,將導致腹痛的主因排出,則腹痛便能消失。

加味平胃散

防風升麻枳殼(麩炒),葛根蒼朮(炒),陳皮厚朴(姜炒),南山楂麥芽(炒),生甘草

白話文:

  • 防風:一種中草藥,性味辛、甘、微苦,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痙的功效。

  • 升麻:一種中草藥,性味辛、微苦,具有升陽舉陷、解表散寒的功效。

  • 枳殼(麩炒):枳殼經過麩炒後,性味辛、苦、微寒,具有行氣寬中、消積導滯的功效。

  • 葛根:一種中草藥,性味甘、微苦、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 蒼朮(炒):蒼朮經過炒制後,性味辛、苦、溫,具有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 陳皮:一種中草藥,性味辛、苦、溫,具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的功效。

  • 厚朴(姜炒):厚朴經過姜炒後,性味辛、苦、溫,具有溫中止嘔、化痰散結的功效。

  • 南山楂:一種中草藥,性味酸、甘,具有消食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

  • 麥芽(炒):麥芽經過炒制後,性味甘、微苦,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

  • 生甘草:一種中草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引用生薑、燈心,水煎服。

【方歌】加味平胃散如神,防風升麻枳葛根,蒼陳厚朴楂芽草,生薑燈心水煎勻。

5. 衄血

疹家衄血莫倉惶,毒從衄解妙非常,衄甚吹鼻發灰散,內服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當疹出或瘡癤一類的皮膚病患者發生鼻衄出血時,不要驚慌,因為鼻衄出血是毒從鼻中解出的妙法,如果鼻衄出血量過多,可以用鼻孔吹入發灰散,同時服用犀角地黃湯來幫助治療。

【注】肺開竅於鼻,毒熱上衝,肺氣載血妄行,則衄作矣。然衄中有發散之義,以毒從衄解,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過則血脫而陰亡也。如衄甚者,宜外用發灰散吹入鼻中,內服犀角地黃湯,其血可止。

白話文:

肺部和鼻子互通,如果毒素和熱量向上衝擊,肺氣就會帶著血液胡亂運行,就會導致流鼻血。可是,流鼻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毒素從流鼻血中排出,無須禁止。但不能流鼻血太多,太多會導致失血過多而陰氣衰滅。如果流鼻血很嚴重,應該在外部使用發灰散吹入鼻中,內服犀角地黃湯,流血就會停止。

發灰散犀角地黃湯方(俱見痘門衄血便血)

6. 瘙疹

兒在母腹血熱蒸,生後不免遇涼風,遍體發出如粟米,此名瘙疹何須評。

【注】瘙疹者,兒在胎中受母血熱之氣所蒸已久,及生後外遇涼風以致遍身紅點,如粟米之狀。滿月內見者,名為爛衣瘡;百日內見者,又名百日瘡;未出痘瘡之先見者,即名為瘙疹。調攝謹慎,不治自愈。

白話文:

瘙疹是一種嬰兒疾病,嬰兒在胎中受到母親血熱之氣的蒸發,出生後又遇到涼風,導致全身出現紅色的小點,像粟米一樣。在滿月內出現的,叫做爛衣瘡;在百日內出現的,又叫做百日瘡;在出痘瘡之前出現的,就叫做瘙疹。注意調養和小心照顧,不治癒自己也會痊癒。

7. 蓋痘疹

痘後出疹蓋痘傳,餘毒未盡夾食寒,遍身作癢如雲片,加味消毒服即安。

【注】蓋痘疹者,謂痘方愈而疹隨發也。因痘後餘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感風寒,以致遍身出疹,色赤作癢,始如粟米,漸成云片。宜加味消毒飲疏風清熱,疹即愈矣。

白話文:

痘疹,是指痘瘡剛剛痊癒,隨即出現疹子。這是因為痘瘡後的餘毒沒有完全消除,加上飲食不節制,外感風寒,導致全身出疹,疹子呈現紅色並伴有瘙癢,一開始像粟米大小,逐漸發展成雲片狀。此時需要增加藥方的劑量,以疏風清熱、解毒,疹子就會痊癒。

加味消毒飲

荊芥穗,防風牛蒡子(炒),升麻,生甘草赤芍,南山楂連翹(去心)

白話文:

荊芥穗: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防風: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牛蒡子(炒):疏風散寒,消腫止痛。

升麻:升陽舉陷,透疹解毒。

生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赤芍: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南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連翹(去心):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引用生薑,水煎服。

【方歌】蓋痘疹因風熱成,加味消毒飲最靈,荊防牛蒡升麻草,赤芍山楂連翹從。

白話文:

【方歌白話文】天花和麻疹是由風熱引起的,可以使用加味消毒飲來治療。荊芥、防風、牛蒡、升麻、草藥、赤芍、山楂、連翹都是有效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