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秘方》~ 產後門主方加減(載後) (1)

回本書目錄

產後門主方加減(載後) (1)

1. 產後門主方加減(載後)

陳皮桔梗烏藥,牛膝,山楂白芷乾薑(炒),肉桂香附甘草山茱萸(末),玄胡索,五靈脂

白話文: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咳嗽多痰等症。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痰多等症。

烏藥:具有散寒止痛、溫腎壯陽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腹痛、腰痛、遺尿等症。

牛膝:具有活血通絡、利尿消腫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腰痛、尿路感染等症。

山楂:具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血瘀疼痛等症。

白芷:具有通竅醒神、宣肺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鼻塞、頭痛、牙痛等症。

乾薑(炒):具有溫中止瀉、散寒回陽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腹痛、腹瀉、感冒風寒等症。

肉桂:具有溫中止瀉、補腎壯陽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腰痛、尿路感染等症。

香附:具有理氣寬中、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腹痛、痛經等症。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脾虛倦怠、咳嗽多痰等症。

山茱萸(末):具有補腎固精、澀精止遺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遺精、早洩等症。

玄胡索: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痰多等症。

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症。

三日外發寒熱,加柴胡當歸尾;七日外發寒熱,小腹痛,加三稜、蓬朮、桃仁;十四日外發寒熱,乃虛熱也,加川芎、當歸、熟地茯苓、柴胡;廿一日腹中升上升下痛者,乃氣也,加草果、豆蔻、檳榔砂仁;小腹中一塊痛,乃惡血不盡,加三稜、蓬朮、歸尾、桃仁;三、四日或七、八日,血已盡而升上升下痛者,乃氣食相干症也,加草果、檳榔、枳殼、山楂、三稜、莪朮;初產三日至七日,小腹如有胎之狀,此臨盆進風,為破腹傷風症,加防風荊芥蘇木、乾葛、獨活、蓬朮、三稜、白芷;廿八日外,有鮮血、惡血來,即是淋瀝,加天花粉、川芎、艾、牡蠣地榆黃芩、生地、白芍、當歸、玄胡索、肉桂(去)、烏藥(去)、茱萸(去)、乾薑(去);一月外,血虛寒熱,加人參白朮、歸身、川芎、茯苓、白芍、茱萸、乾薑;咳嗽加杏仁五味子天冬;有風痰嗽,加乾葛、紫蘇、前胡桑白皮;無風痰嗽,加茯苓、白朮、當歸、川芎、赤芍;噁心加半夏;發熱加柴胡;赤白淋漓,加地榆、白芷、艾葉、牡蠣;失於調理虛損,加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川芎、當歸、白芍、熟地、肉桂、香附;三日外,瘀血奔上發狂,言語顛倒,不省人事,即是中風發狂,加陳皮、桔梗、烏藥、山楂、柴胡、真硃砂、三稜、枳殼、蓬朮、歸尾、乾薑、茱萸、肉桂;三日外,瘀血奔下,兩脅腫脹,不便轉動,即惡血流注,加陳皮、桔梗、山楂、木通、白芷、乾薑、官桂、柴胡、三稜、蓬朮、茱萸、牛膝、歸尾、桃仁;噁心,虛氣相干,積聚為痞,在左為血,在右為氣,在中為痰,治血加陳皮、桔梗、烏藥、山楂、香附、三稜、蓬朮、五靈脂、玄胡索、歸尾、川芎、木香、檳榔、草果,治氣加枳殼、茱萸、青皮、豆蔻、乾薑、官桂,治痰加半夏、南星、五靈脂(去)、官桂、茱萸,乾薑;骨節疼痛加羌活;頭痛加川芎、荊芥;二十日內大發熱,必加炒黑乾薑;風症加防風、荊芥、蘇木、乾葛、白芷、獨活、蓬朮、三稜;七日外,小腹作痛者,有塊,發寒熱,惡血未盡,或內傷產門,為陰傷症,輕則七日而愈,重則十四日而愈,極重而廿一日而愈,加荊芥穗、白芷、連翹金銀花;傷風加防風、紫蘇、乾葛;有痰加半夏、茯苓、甘草、陳皮;骨痛加羌活、當歸;腰痛加茯苓、杜仲;小便不通加車前子、木通、澤瀉升麻;大便不通加郁李仁、麻仁、枳實,七日以外仍加大黃;泄瀉加木通、豬苓、澤瀉、山藥蒼朮厚朴、米仁;痢疾加檳榔、木香、木通、豬苓、澤瀉、枳殼;瘧疾加柴胡、青皮、檳榔、草果、厚朴、甘草;血虛發熱加川芎、當歸、白芍(炒)、生地、黃芩;傷食加枳殼、山楂、草果、三稜、蓬朮;中濕如水面上浮者之狀,遍身浮腫,眼目視物不轉睛者,加防風、荊芥、三稜、蓬朮、茱萸、白朮、乾薑、肉桂、柴胡、歸尾、桃仁、蘿蔔子、川烏、草烏(不可用多,每貼二分);中風不語,不省人事,此乃惡血迷心,舌乃心之苗,故不語,必先觀其眼珠轉動治,不能轉動者不治,加陳皮、桔梗、石菖蒲、歸尾、烏藥、門冬、桃仁、防風、辰砂、甘草。

白話文:

  • 若三日內出現寒熱症狀,則加入柴胡和當歸尾。

  • 若七日內出現寒熱症狀,小腹疼痛,則加入三棱、蓬朮和桃仁。

  • 若十四日內出現寒熱症狀,即爲虛熱,則加入川芎、當歸、熟地、茯苓和柴胡。

  • 若二十一日內出現腹中升降疼痛,則爲氣症,則加入草果、豆蔻、檳榔和砂仁。

  • 若小腹中出現一塊疼痛,則爲惡血未盡,則加入三棱、蓬朮、當歸尾和桃仁。

  • 若三、四日或七、八日,血已盡而升降疼痛,則爲氣食相干症,則加入草果、檳榔、枳殼、山楂、三棱和莪朮。

  • 若初產後三日至七日,小腹有如胎兒之狀,此爲臨盆進風,爲破腹傷風症,則加入防風、荊芥、蘇木、乾葛、獨活、蓬朮、三棱和白芷。

  • 若二十八日後,有鮮血、惡血來,即是淋瀝,則加入天花粉、川芎、艾、牡蠣、地榆、黃芩、生地、白芍、當歸、玄胡索、肉桂(去皮)、烏藥(去皮)、茱萸(去皮)、乾薑(去皮)。

  • 若一月後,血虛寒熱,則加入人蔘、白朮、當歸身、川芎、茯苓、白芍、茱萸和乾薑。

  • 若咳嗽,則加入杏仁、五味子、天冬。

  • 若有風痰嗽,則加入乾葛、紫蘇、前胡和桑白皮。

  • 若無風痰嗽,則加入茯苓、白朮、當歸、川芎和赤芍。

  • 若噁心,則加入半夏。

  • 若發熱,則加入柴胡。

  • 若赤白淋漓,則加入地榆、白芷、艾葉和牡蠣。

  • 若失於調理虛損,則加入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黃耆、川芎、當歸、白芍、熟地、肉桂、香附。

  • 若三日後,瘀血奔上發狂,言語顛倒,不省人事,即是中風發狂,則加入陳皮、桔梗、烏藥、山楂、柴胡、真硃砂、三棱、枳殼、蓬朮、當歸尾、乾薑、茱萸、肉桂。

  • 若三日後,瘀血奔下,兩脅腫脹,不便轉動,即惡血流注,則加入陳皮、桔梗、山楂、木通、白芷、乾薑、官桂、柴胡、三棱、蓬朮、茱萸、牛膝、當歸尾、桃仁。

  • 若噁心,虛氣相干,積聚爲痞,在左爲血,在右爲氣,在中爲痰,治血加入陳皮、桔梗、烏藥、山楂、香附、三棱、蓬朮、五靈脂、玄胡索、當歸尾、川芎、木香、檳榔、草果,治氣加入枳殼、茱萸、青皮、豆蔻、乾薑、官桂,治痰加入半夏、南星、五靈脂(去皮)、官桂、茱萸,乾薑。

  • 若骨節疼痛,加入羌活。

  • 若頭痛,加入川芎、荊芥。

  • 若二十日內大發熱,必加入炒黑乾薑。

  • 若風症,加入防風、荊芥、蘇木、乾葛、白芷、獨活、蓬朮、三棱。

  • 若七日後,小腹作痛者,有塊,發寒熱,惡血未盡,或內傷產門,爲陰傷症,輕則七日而愈,重則十四日而愈,極重而二十一日而愈,加入荊芥穗、白芷、連翹、金銀花。

  • 若傷風,加入防風、紫蘇、乾葛。

  • 若有痰,加入半夏、茯苓、甘草、陳皮。

  • 若骨痛,加入羌活、當歸。

  • 若腰痛,加入茯苓、杜仲。

  • 若小便不通,加入車前子、木通、澤瀉、升麻。

  • 若大便不通,加入郁李仁、麻仁、枳實,七日以外仍加大黃。

  • 若泄瀉,加入木通、豬苓、澤瀉、山藥、蒼朮、厚朴、米仁。

  • 若痢疾,加入檳榔、木香、木通、豬苓、澤瀉、枳殼。

  • 若瘧疾,加入柴胡、青皮、檳榔、草果、厚朴、甘草。

  • 若血虛發熱,加入川芎、當歸、白芍(炒)、生地、黃芩。

  • 若傷食,加入枳殼、山楂、草果、三棱、蓬朮。

  • 若中溼如水面上浮者之狀,遍身浮腫,眼目視物不轉睛者,加入防風、荊芥、三棱、蓬朮、茱萸、白朮、乾薑、肉桂、柴胡、當歸尾、桃仁、蘿蔔子、川烏、草烏(不可用多,每貼二分)。

  • 若中風不語,不省人事,此乃惡血迷心,舌乃心之苗,故不語,必先觀其眼珠轉動治,不能轉動者不治,加入陳皮、桔梗、石菖蒲、當歸尾、烏藥、門冬、桃仁、防風、辰砂、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