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9)

1. 丁奚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大腹丁奚候:小兒丁奚病者,由哺食過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則水穀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若久不瘥則變成谷症。傷飽名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記載的小兒大腹丁奚候病,是因為餵養過度,而脾胃還很弱,無法消化食物所致。食物消化不良,導致水穀精華減少,氣血無法得到滋養,肌肉消瘦。此病症狀為腹部膨大、頸部細小、黃瘦。如果長期不治療,就會變成谷症。因過度餵養而引發的疾病稱之為哺露病,又名丁奚病。這三種疾病的症狀大致相似,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得名。

《五關貫珍珠囊》:小兒丁奚,謂之鼓槌、鶴膝候。凡小兒或因吐而瀉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腸紅,號曰丁奚。七歲以下號鼓槌風,十五以下名鶴膝風。蓋此並是風冷傷於腎所致,腎主骨故也。

白話文:

《五關貫珍珠囊》:「鼓槌風」和「鶴膝風」都是小兒疾病。小兒如果因為嘔吐或腹瀉而吃了很久的藥都治不好,或者在生了一場病後就不能走路,膝蓋腫大、腸子發紅,就叫做「丁奚」了。七歲以下的叫「鼓槌風」,十五歲以下的叫「鶴膝風」。這兩種病都是因為風寒侵犯腎臟所引起的,因為腎臟主管骨骼,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莊氏家傳》疳肚、丁奚辨證云:小兒腹大如有青筋見,即曰疳肚也,如無青筋乃名丁奚。是因過飽傷食而得之。

白話文:

《莊氏家傳》中關於疳肚和丁奚的辨證說:小兒的肚子很大,並且可以看到青筋,就叫做疳肚;如果沒有青筋,就叫做丁奚。這兩種病都是因為過飽傷食而引起的。

《嬰童寶鑑》小兒丁奚歌:

腹高頸細體痿蕤,精彩全無只愛啼,久病谷症脾胃裹,小兒如此號丁奚。

《葛氏肘後》若患疳氣,大腹瘦弱方。

上搗生薤根,以豬脂煎,稍稍服之。

葛氏又方

上用熟炙鼠肉,若伏翼肉哺之。《本草》亦治哺露。

《葛氏肘後》:小兒丁奚、癥癖、黃瘦、發脫等病方。

代赭(研),大黃硃砂(研。各四分),龜甲(炙,三分),芍藥,青木香杏仁(去皮,熬,別研),巴豆(去心、皮,別研,熬),知母(各二分)

白話文:

代赭(研磨),大黃,硃砂(研磨。各四分之一兩),龜甲(烤炙,三分之一兩),芍藥,青木香,杏仁(去皮,熬製,另行研磨),巴豆(去心、皮,另行研磨,熬製),知母(各二分之一兩)

上搗、篩,蜜丸。百日兒服如胡豆大;二百日兒服如小豆大;三百日兒如大豆;四百日兒如梧桐子。每服微下為限。大效。

白話文:

搗碎、篩選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一百天的嬰兒服藥如胡豆大小;二百天的嬰兒服藥如小豆大小;三百天的嬰兒服藥如大豆大小;四百天的嬰兒服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要微微拉肚子為限度。效果很大。

《千金》,仙人玉壺丸,治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方。

雄黃藜蘆,丹砂,礜石(一方用礬石),巴豆(去皮、膜。各二兩。《萬全方》止用各一兩),八角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萬全方》卻用三兩)

白話文:

雄黃、藜蘆、丹砂、礜石(另一張藥方使用礬石),巴豆(去皮、膜,各二兩。《萬全方》只使用各一兩),八角附子(炮製後裂開、去皮臍二兩。《萬全方》卻使用三兩)

上六味先搗巴豆三千杵,次用礜石又搗三千杵,次內藜蘆三千杵,次內附子三千杵,次內雄黃三千杵,次內丹砂三千杵,內蜜又搗萬杵佳。若不用丹砂者,內真珠四兩。每內藥輒治五百杵,內少蜜恐藥飛揚。治藥用王相吉日良時,童子齋戒為良。天晴明日無雲霧,白晝藥成,密器中封之,勿泄氣,著清潔處。

白話文:

先將巴豆搗碎,搗三千下。然後用礜石再搗三千下。再加入藜蘆,搗三千下。然後加入附子,搗三千下。再加入雄黃,搗三千下。最後加入丹砂,搗三千下。加入蜂蜜,再次搗一萬下即為上品。如果不用丹砂,可用4兩真珠代替。每次加入一種藥材時,都搗碎至少五百下。加入少量蜂蜜,防止藥物飛揚。在吉日良時,由齋戒的童子來搗藥。選擇晴天,沒有雲霧,藥品在白天製成。將藥品密封在密閉的容器中,防止漏氣,並將其放在乾淨的地方。

小兒百病,驚癇痞塞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小兒乳頭與服之。一歲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以飲服。小兒大腹及中熱惡毒,食物不化,結成積聚,服一丸。小兒寒熱頭痛,身熱及吐哯,服一丸如麻子大。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化,漿水服二丸,日三。

白話文:

小兒百病,包括驚癇、痞塞、發熱,百日、半歲的小孩服下一丸如黍米大小的藥丸,用小兒乳頭餵服。一歲以上的小孩服下一丸如麻子大小的藥丸,一天三次,用飲服用下。小兒大腹及中熱毒,食物不消化,結成積聚,服下一丸。小兒寒熱頭痛,身熱及嘔吐,服下一丸如麻子大小的藥丸。小兒羸瘦,消化不良,食不化,用漿水服用二丸,一天三次。

又苦酒和如梧子,敷腹上良。

《聖惠》治小兒丁奚,骨中微熱,腹內不調,食不為肌膚或苦寒熱,腹大。雞骨丸

白話文:

《聖惠方》有治療小兒丁奚症的雞骨丸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骨中微熱、腹內不調、體質虛弱、飲食不吸收、或苦寒、或苦熱、腹脹等症狀。

雞骨丸方的具體組成:

雞骨:取雞骨適量,研末

黃耆:取黃耆適量,研末

當歸:取當歸適量,研末

生地黃:取生地黃適量,研末

熟地黃:取熟地黃適量,研末

芍藥:取芍藥適量,研末

甘草:取甘草適量,研末

各藥物研成細末,混合均勻,製成丸劑。

用法: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溫水送服。

功效:

溫暖骨骼,調和腹內,增強體質,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腹脹症狀。

雄雞骨(一具,炙令黃),赤芍藥(半兩),赤茯苓(半兩。《嬰孺》用一兩),石膏(細研,水飛過),川大黃(銼碎,微炒),紫菀(洗去苗土。各半兩。《嬰孺》各用五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嬰孺》用三分),白礬(燒灰),細辛(洗去苗土),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話文:

雄雞骨(一隻,烤至微黃),赤芍藥(半兩),赤茯苓(半兩,《嬰孺》方使用一兩),石膏(研磨細膩,水過濾沉澱),川大黃(切碎,微炒),紫菀(去淨根部泥土。各半兩,《嬰孺》方各用五分),陳橘皮(半兩,用熱水浸泡,去掉白色果瓤。《嬰孺》方用三分),白礬(燒成灰),細辛(去淨根部泥土),附子(炮製裂開,去除外皮和肚臍。

各半兩),黃芩,甜葶藶(隔紙炒令香。各三分),桂心(三分。《嬰孺》用二分)

白話文:

各二錢,黃芩、甜葶藶(用紙包著炒至香氣濃鬱。各三錢),桂枝心(三錢。《嬰孺》用二錢)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嬰孺》方同,但分兩殊。仍云《康氏方》。)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搗成細末,混合蜂蜜製成像麻子一樣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丸,以稀飯送服,每天三次。可依照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增減服用量。(《嬰孺》的方劑相同,但分量不同。此配方出自《康氏方》。)

《聖惠》治小兒丁奚、癥癖,黃瘦發脫。代赭丸

代赭(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硃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嬰孺》用三錢三字),巴豆霜(半分,《嬰孺》用一分),赤芍藥,木香,知母,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白話文:

代赭(研磨成細粉),川大黃(切碎,微火炒至微黃),硃砂(研磨成細粉,用水飛過。各半兩),鱉甲(半兩,塗醋加熱烘烤至黃色,去除裙襴。〈嬰孺〉用三錢三字),巴豆霜(半分,〈嬰孺〉用一分),赤芍藥、木香、知母、杏仁(水浸後,去掉皮尖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日一、二服,以溏利為度。(《嬰孺》方同,專治癥癖。)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然後將它們充分研磨均勻,再拌入蜂蜜和成丸,丸子的尺寸大小如麻子一般。每次服用時,用粥送服兩丸。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服用的劑量。每天服用一到兩次,以大便通暢為度。(《嬰孺》方中的藥方相同,專門治療癥癖。)

《聖惠》治小兒丁奚,雖食不生肌肉,腹大,食不消化。宜服,赤芍藥丸方,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三分),桂心,赤茯苓柴胡(去苗。各半兩)

白話文:

《聖惠方》中治療小兒丁奚的方子:

兒童得了丁奚症,即使吃東西長肉,但腹部膨大,食物不能消化。應服用赤芍藥丸方:赤芍藥、川大黃(切碎,稍炒一下)、鱉甲(塗上醋炙烤至黃色,去掉邊緣。各3分)、桂心、赤茯苓、柴胡(去根。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蜜湯下五丸,日三服。

《聖惠》治小兒丁奚肚大,青脈起,不生脂肉,四肢乾瘦,頭大發黃。麝香丸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有一種小兒疾病,叫做「丁奚肚大」,症狀是肚子很大,青色的脈絡浮現,身上不長脂肪和肌肉,四肢乾癟瘦弱,頭大而發黃。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使用麝香丸。

麝香丸的配方如下:

  • 麝香一錢
  • 沉香一錢
  • 檀香一錢
  • 白芷一錢
  • 茯苓一錢
  • 丹參一錢
  • 生地黃一錢
  • 山藥一錢
  • 澤瀉一錢
  • 黃芪一錢
  • 當歸一錢
  • 川芎一錢
  • 赤芍一錢
  • 桃仁一錢
  • 紅花一錢
  • 香附一錢
  • 枳殼一錢
  • 厚樸一錢
  • 陳皮一錢
  • 半夏一錢
  • 茯苓一錢
  • 甘草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蜜丸成丸,每丸重約一錢。一日二次,每次服三丸,以溫開水送服。

麝香(細研),肉豆蔻(去殼),乾蟾(塗醋炙令黃),夜明砂地龍(並微炒。各一分),硃砂(細研,水飛過),五靈脂(各半兩),白礬(灰。一分),蜣螂(三枚,去翅、足,炙令熟)

白話文:

麝香(研磨成細粉),肉豆蔻(去殼),乾蟾蜍(塗上醋然後炙烤至呈現黃色),夜明砂,地龍(都稍微炒一下。各取一份),硃砂(研磨成細粉,使用水飛過),五靈脂(各半兩),白礬(燒成灰。一份),蜣螂(三隻,去除翅膀和腳,炙烤至熟)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晚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述藥品搗碎成粉末,全部研磨均勻,用蜂蜜和丸,丸的大小如綠豆。每天空腹時用溫水服用五丸,晚上再服用一次。依照兒童的大小,酌量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丁奚,腹脹,乾瘦,毛髮焦黃。宜服,二聖丸

蝦蟆(一枚。端午日收,眼赤者佳),臭黃(二兩。為末)

上淨取卻蝦蟆腸肚,然後滿腹著臭黃末,以紙裹上以泥封,令乾,更泥,如此可三遍。待泥干,即於大火中燒令煙盡,搗、羅為末,用粟米飲和丸如粟米大。兒一歲以粥飲下一丸。服藥後以生、熟水浴兒,拭乾,以青衣覆之令睡,良久有蟲出即效。

白話文:

首先,將蟾蜍的腸子和肚子清除乾淨,然後將其肚子填滿硫黃粉末,用紙包裹後用泥土封起來,使其乾燥,再敷泥,如此反覆三次。等到泥土乾燥後,在烈火中焚燒蟾蜍,直到冒煙消失,將其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米湯和成丸,大小如粟米。一歲以下的兒童可將藥丸放在粥中服用。服藥後,先用生水和熟水交替著為兒童洗澡,再將兒童擦乾,用青色的布蓋住,讓其睡覺。不久後,體內的寄生蟲就會排出,藥效顯著。

《聖惠》治小兒丁奚肚大,四肢瘦弱。野鼠丸

野鼠(一枚。去皮、臟,炙令焦),乾薑(炮裂,銼),厚朴(去皮,塗薑汁,炙令香熟用之),桂心,甘草(炙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野鼠(一隻。去掉皮和內臟,烤焦),乾薑(切碎),厚朴(去皮,塗上薑汁,烤熟),桂心,甘草(烤紅,切碎。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用生薑湯下七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前面的草藥搗碎成粉末,再用棗肉混合捏成如綠豆般大小的藥丸。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時,用生薑湯送服七顆丸藥,一天服用三次。根據小孩的大小適當增減劑量。

《聖惠》治小兒丁奚腹脹,頭大頸細,手腳心熱,唯吃冷水。此是脈藏內疳。大黃丸

白話文:

《聖惠》治小兒消化不良引起腹脹,頭大頸細,手腳心熱,只喝冷水。這是脈藏於胃之中的癖病。大黃丸方

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蛇蛻皮(二條。燒灰),蟬殼(三七枚),巴豆霜(一字),鉛霜(半錢,細研),干蝦蟆(一枚。塗酥炙黃),皮巾子(灰,有孔子處取半錢)

白話文:

  • 川大黃:一分,切碎,微火炒。

  • 蛇蛻皮:兩條,燒成灰。

  • 蟬殼:三十七枚。

  • 巴豆霜:一字分量。

  • 鉛霜:半錢,研成細末。

  • 幹蝦蟆:一隻,塗上酥油烤黃。

  • 皮巾子灰:帶有孔子圖案的皮巾灰,取半錢。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漿水粥飲下三丸,後以桃、柳湯洗,拭乾。以青衣蓋,良久有蟲出為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搗碎,篩成細末,都研磨均勻,用蜂蜜和丸,如綠豆般大小。三歲的兒童每次空腹服用三丸,用米漿水或粥送服,之後用桃、柳枝湯洗淨,擦乾。用青色的衣物蓋住,不久後蟲子就會出來,這樣效果最好。根據兒童的大小,酌量增減服用量。

《嬰孺》治小兒羸瘦,不生肌,食飲不多,腹大,面目痿黃,不長。主百病。鱉甲丸

白話文:

《嬰孺》是治療小兒體弱消瘦、肌肉萎縮、食慾不振、腹脹、面色萎黃、生長遲緩的藥方。它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嬰孺》的藥方是:鱉甲丸,由鱉甲、人參、黃芪、當歸、白朮、茯苓、甘草等藥材組成。

《嬰孺》的用法是: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丸狀,每日口服3次,每次3丸。

《嬰孺》的功效是:補益氣血,健脾益氣,增強免疫力,改善小兒的營養狀況,促進生長發育。

鱉甲(炙),桂心(各三分),大黃(五分),人參前胡,茯苓,乾地黃,芍藥,乾薑(各二分),黃芩(一分半),䗪蟲(十枚。炙)

白話文:

龜殼(烘烤過),桂心(各三分),大黃(五分),人參、前胡、茯苓、乾地黃、芍藥、乾薑(各二分),黃芩(一分半),壁虎(十枚。烘烤過)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丸,日進三服。量與之佳。

《嬰孺》,芍藥丸,治小兒百病,有寒熱,大腹,食不消化,不生肌肉,痿痹方。

白話文:

《嬰孺篇》,是中醫兒科的經典著作,記載了許多治療小兒疾病的方劑,其中包括芍藥丸。芍藥丸是用芍藥製成的丸劑,可以治療小兒的各種疾病,包括寒熱、大腹、食不消化、不長肌肉、痿痹等。

《嬰孺篇》中記載的芍藥丸的配方如下:

  • 芍藥:10克
  • 人參:5克
  • 白朮:5克
  • 甘草:5克
  • 當歸:5克
  • 川芎:3克
  • 桂枝:3克
  • 細辛:3克
  • 茯苓:3克
  • 白芍:3克
  • 陳皮:3克
  • 半夏:3克
  • 薑半夏:3克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與蜂蜜調勻,製成丸劑,每丸重1克。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2~3丸,溫水送服。

芍藥丸可以治療小兒的各種疾病,包括:

  • 寒熱:芍藥丸具有溫陽散寒、解表發汗的作用,可以治療小兒的感冒、發燒等疾病。
  • 大腹:芍藥丸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可以治療小兒的腹脹、腹瀉等疾病。
  • 食不消化:芍藥丸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可以治療小兒的食積、消化不良等疾病。
  • 不生肌肉:芍藥丸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治療小兒的生長發育遲緩等疾病。
  • 痿痹:芍藥丸具有溫經通絡、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治療小兒的痿痹、肢體麻木等疾病。

芍藥丸是中醫兒科的常用方劑,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特點,廣泛應用於臨牀,深受家長和醫生的信賴。

芍藥,茯苓,大黃(各五分),柴胡(四分),鱉甲(三分,炙),桂心(二分),人參(一分,一方二分)

上為末,蜜丸。三歲以下服三小豆大,不知加之;七、八歲三桐子大,不知加之。若腹堅大者,加鱉甲一分;渴者,加栝蔞二分。病甚者服二十日效。已試大良。一方有杏仁二兩,人參三分。

白話文:

(藥方)上藥研拌成末,蜜丸。三歲以下的孩子服用三顆綠豆大小的藥丸,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則逐漸增加藥丸的劑量;七、八歲的孩子服用三顆桐子大小的藥丸,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則逐漸增加藥丸的劑量。如果患者腹部堅硬、腫脹,則添加鱉甲一錢的劑量;如果患者口渴,則添加栝蔞二錢的劑量。病情嚴重的患者服用二十天後才會看到效果。這張藥方已經被試驗過,效果很好。(另有一種藥方)含有杏仁二兩,人參三分。

《嬰孺》治新生少小兒客忤所中,驚癇發熱,哺乳不消,中風反掣,口吐舌,卒疰逢忤,面青,目上搖,腹滿丁奚,羸瘦頸交,三歲不能行。麝香紫雙丸

白話文:

《嬰孺》這個方劑用於治療新生兒和幼兒因外邪侵襲而引起的驚癇、發熱、哺乳不下、中風反復發作,口吐舌頭,突然發病遇到驚恐,面青,眼睛上翻,腹部脹滿,消瘦,脖子細長,三歲還不能走路。

麝香紫雙丸方劑組成:麝香、紫草、甘草各一錢,上三味共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人乳下。

麝香,黃連,丹砂,烏賊魚骨,桂心(各一兩),雄黃,附子(炮,去皮臍),牛黃(各二兩),特生礜石(半兩。燒),赤足蜈蚣(一條。炙),巴豆(六十粒。去皮、心,入絹袋子,內灰,煮半日)

白話文:

麝香、黃連、丹砂、烏賊魚骨、桂心,各一兩。

雄黃、附子(先炮製去除皮臍),牛黃,各二兩。

特生礜石,半兩,研磨成粉,入鍋燒製。

赤足蜈蚣,一條,炙烤。

巴豆,六十粒,去皮去心,放入絹布袋中,加入草木灰,煮半日。

上為末,蜜和,杵三千下,垍合密收,勿令燥泄。兒生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服二黍大;四十日至百日服二麻子大;一歲、三歲以意增之,大其丸子。兒雖小而宿實甚者,當加丸子,不必依此例也。巴豆別研入藥內。

白話文:

將上藥所有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再用杵臼舂搗三千下,將藥粉搗至緊密收斂,不要讓藥粉乾燥鬆散。嬰兒出生十天、二十天、三十天時,服用二黍米大小的藥丸;四十天到一百天時,服用二麻子大小的藥丸;一歲、三歲時,以意念增多(丸子的服用量),加大藥丸的體積。如果嬰兒雖然年紀小,但體內宿便很多,應加大藥丸的服用量,不必依照此例。巴豆另行研磨成粉,再加入藥物中。

《嬰孺》治小兒不生肌肉,丁奚大腹,食不消。芍藥丸方

芍藥,大黃(各一兩),桂心(二兩),茯苓,柴胡(各四兩)

上為末,蜜和杵熟。一歲,大豆許二丸,不知稍加之,食後服。煉蜜須三、五沸用。

《嬰孺》治小兒傷食,失衣當風,溫冷水浴,苦腹大丁奚,時利,寒熱如瘧,不欲飲食,不生肌及消羸不欲動搖方。

白話文:

《嬰孺》治療小兒食物積滯、衣著單薄而吹風、冷熱水洗浴、腹痛腸鳴、大便時硬時稀,有時泄瀉。發熱如瘧疾,不想吃東西,身體消瘦,不願意動搖的方子。

人參,麥門冬(去心),大黃,黃耆苦參(炒),芎,礜石(煅),甘草(炙。各三分),半夏(洗),遠志(去心),黃芩(各二分),硝石(四分)

白話文:

人參、麥門冬(去芯)、大黃、黃耆、苦參(炒過)、芎窮、礜石(煅燒過)、甘草(炙過。以上各三分)、半夏(洗過)、遠志(去芯)、黃芩(以上各二分)、硝石(四分)

上為末,蜜丸黑豆大。先食服三丸,四歲桐子大三丸,量與之。

《嬰孺》治腹中有熱滿,不思飲食;及大小便不利,若苦腹痛,癖便膿血、下重,丁奚大腹痛,脫肛,脅下有痞方。

白話文:

《嬰孺》中記載治療腹中有熱,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大小便不通暢,如果腹痛嚴重,排便膿血、肛門墜脹,丁奚大腹痛,脫肛,脅下有硬塊的藥方。

狼毒(二分),附子(一個,炮),川椒(汁),巴豆(去皮。各四分)

上為末,以飴丸茱萸大。茶飲下一丸,天明及日一再服一丸,數服消痞下食,日進三服。

《嬰孺》治小兒堅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慒慒煩悶,發時時寒熱,五臟虛脹,腹中㽲痛,常若下痢。八痞丸

白話文:

《嬰孺》治療小兒堅痞,臉色發黃瘦弱,精神散漫,不想吃飯,吃了飯不長肉,心裡煩悶,時常發作寒熱,五臟虛脹,腹中疼痛,經常好像要腹瀉。

八痞丸的配方

蜀漆(七分),細辛(四分),龍膽(五分),乾薑(二分),附子(四分。炮),牡丹,虻蟲(疑是䗪蟲非虻蟲),蝟頭(酒浸,炙黃),曾青(無曾青,空青代之),桂心(各三分)

白話文:

蜀漆(七份),細辛(四份),龍膽草(五份),乾薑(二份),附子(四份,炮製過),牡丹花,虻蟲(這裡可能是誤寫為虻蟲,實際應是䗪蟲),刺蝟頭(用酒浸泡後,烤至金黃色),曾青(如果沒有曾青,可以用空青代替),桂心(各三份)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飲下二丸,日進三服,以知為度。忌豬、魚、生菜等物。

張渙,大麝香丹方,治小兒羸瘦,腹大見青筋及丁奚等病方。

麝香,粉霜(各研),硃砂(細研,水飛),白礬(灰。各半兩),五靈脂,肉豆蔻仁,乾蟾(塗酥炙。各一兩),乾地龍(一分,炒),夜明砂(半兩),干蜣螂(七枚。去翅,炙黃熟)

白話文:

  1. 麝香:研成粉末。

  2. 粉霜:研成粉末。

  3. 硃砂:研成細粉,並用水飛過。

  4. 白礬:煅燒成灰,研成細粉。

  5. 五靈脂:研成粉末。

  6. 肉豆蔻仁:研成粉末。

  7. 乾蟾:塗上酥油,炙烤至熟,研成粉末。

  8. 乾地龍:切成一分長,炒至微黃,研成粉末。

  9. 夜明砂:研成粉末。

  10. 幹蜣螂:去除翅膀,炙烤至焦黃,研成粉末。

上件搗,羅為末,與硃砂等同研勻細,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莊氏家傳》治小兒疳氣,腹大,氣急,不思飲食。塌氣丸

青橘皮(不拘多少,用湯浸開),巴豆(每青橘皮一個,用巴豆一個,使麻線系合,熱麩中炒熟,去巴豆不用)

上搗,羅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三歲以上每服五丸或七丸,米飲下,不計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