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0)

1. 傷寒結胸第十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者,何也?此名結胸也。傷寒本無結胸,應身熱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便成結胸。(若已誤轉了,初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自然解了,更不作結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說不到,後人因消息得之。

白話文:

《活人書》中論述的傷寒治療,無論是針對小孩或大人,一般都只需要較小劑量的藥物治療,其藥性也偏涼。問題:如果心臟以下部位緊脹,按壓時感到堅硬,並有疼痛感,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就是所謂的「結胸」。傷寒本身並不會引起結胸,主要是由於身體發熱,沒有及時治療,熱氣乘虛而入,導致胸中結痞不散,最終形成結胸。(如果已經誤診了,並且還沒有形成結胸,那麼就要趕快服用理中湯治療,自然就能解除病情,並且不再發展成結胸。這是因為理中湯能夠治療中焦的緣故。這一點是古人沒有提到的,而是後人通過不斷探索才得出的。)

若大段轉損有厥證者,兼與四逆湯便安。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即候日數足可下,卻以承氣再下之,蓋前來下得末是故也。)其證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項強如柔痓狀,(發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痓。)其脈寸口浮,關尺皆沉或沉緊,名曰結胸也。治結胸大率當下,(仲景云:下之則和。

白話文:

如果得了大段轉損有厥證,再服用四逆湯就能安康。即使胃部舒服了,傷寒症狀卻沒有消除,已經過許多的日子,到了可以服瀉藥的時候,再服用承氣湯來瀉下,因為前一次瀉完大便後,病情沒有完全消除。這種病症的表現是:心下緊滿,按下去像石頭一樣堅硬而且疼痛,脖子僵硬像柔痓病的症狀。(發熱出汗卻不畏寒,叫做柔痓。)脈象是寸口脈浮,關尺脈都沉或沉緊,這叫做結胸。治療結胸大多數應當瀉下。(仲景說:瀉下就能調和。)

)然脈浮與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汗也。(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湯。大抵脈浮是尚有表證,兼以小柴胡湯等先發表;表證罷,方用下結胸藥便安也。)西晉崔行功云: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皆不瘥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於胸中。當用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

白話文:

  1. 然而脈浮與大都不可攻下,攻下就會死亡,這時應該發汗。

  2. 西晉崔行功說:傷寒結胸發作快死掉,心隔高高的突起,手都不能靠近,用大陷胸湯都治不好的,這是因為攻下後虛脫,逆氣已經不能調和,毒氣又向上衝上來,氣毒互相搏殺,結聚在胸中。應該用枳實理中丸,先調和其氣,然後治療其他疾病。

古今用之如神,應手而愈。然結胸有三種:有大結胸,(不按而痛,胸連臍腹堅硬,為大結胸,大陷胸丸主之。)有小結胸,(按之心不痛,為小結胸。小陷胸湯主之即可。)有水結在胸脅間,亦名,結胸。(頭微汗出,但結胸無大熱,此水結在胸脅證,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

白話文:

古今以來使用它像神一樣,一使用立刻就痊癒。然而結胸有三個種類:有大結胸,(不按壓就會疼痛,胸部跟肚臍腹部分連在一起都很堅硬,這就是大結胸,可用大陷胸丸治療。)有小結胸,(按壓時不會疼痛,這就是小結胸,可用小陷胸湯治療就可以了。)有水結在胸脅之間,也被稱為結胸。(頭部微微出汗,但是結胸沒有特別熱,這是水結在胸脅的證狀,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掉棗子加上牡蠣治療。)

)又有寒熱二證,有熱實結胸,(胸中煩躁,心內懊憹,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證也,大陷胸湯主之。)有寒實結胸。(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主之。)近世治結胸多行金針丸,用硫黃、陽起石者。若寒實結胸,行之或有瘥者,若熱實結胸,行之必死也。

白話文:

除了熱實結胸和寒實結胸這兩種證狀外,還有一種熱實結胸,症狀是:胸中煩躁,心內懊憹,舌上燥渴,脈沉滑,這些都是熱證,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寒實結胸的症狀是:沒有熱證的寒實結胸,可以用三物白散或枳實理中丸來治療。最近治療結胸的方法大多是用金針丸,金針丸是用硫黃和陽起石製成的。如果患有寒實結胸,服用金針丸可能會治癒,但如果是熱實結胸,服用金針丸可能會導致死亡。

又問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如何?大陷胸用甘遂,太峻,不可輕用,須量虛實輕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穩。又問聖餅子灸臍中如何?尤不可用也。又問臟結者何也?臟結者死,仲景無治法。大抵臟結,其證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陽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

白話文:

另外詢問大陷胸湯和大陷胸丸怎麼樣?大陷胸湯使用甘遂,藥性太過激烈,不可以輕易使用,必須衡量虛實狀況,不得已時使用大陷胸丸最為安全。另外詢問將聖餅灸臍中的方法可不可以?這種方法尤其不可以使用。又詢問臟結是什麼樣的病症?臟結是絕症,仲景沒有治療方法。概括而言,臟結的症狀類似結胸,但飲食如常,時常腹瀉,陽脈浮現,關脈細小、沉鬱,這種病症稱為臟結。

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嬰童寶鑑》小兒病未入內而先下為結胸歌:

病未入時先轉取,乘虛入腹理難醫。痞塞滿喉加喘息,結胸為病不應遲。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白話文:

人參、乾薑(炮製)、甘草(炙製)、白朮(各 120 公克)

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者加乾薑一兩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或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枚,生用。

白話文:

腹痛的人加人參一兩半;怕冷的人加乾薑一兩半;口渴想喝水的人加白朮一兩半;肚臍上方脹痛的人,是腎氣的作用,去掉白朮,加肉桂四兩;嘔吐多的人去掉白朮,加生薑三兩;大便次數多的人再用白朮;心悸的人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部脹滿,大便頻繁或抽筋的人,去掉白朮,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承氣湯,方見傷寒發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陷胸湯

半夏(湯洗、秤,二兩半),黃連(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入栝蔞半枚,以水二盞,煎至九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微利黃涎便安也。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湯

大黃(一兩半,去皮,錦紋者,為末),芒硝(一兩),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羅為末)

白話文:

大黃(1.5兩,去皮,錦紋的,研成粉末)

芒硝(1兩)

甘遂(1個,赤連珠的,研成細末)

上以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後服。

又方

桂枝,人參(各一兩),甘遂(半兩),大棗(三枚),栝蔞實(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

白話文:

桂枝:一兩

人參:一兩

甘遂:半兩

大棗:三枚

栝蔞實:一枚,去皮後,只取四分之一

上銼。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活人書》,仲景枳實理中丸

枳實(十六片,麩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蔞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煅。

白話文:

把羅勒研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雞蛋黃。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湯化開,連續服用兩三劑,胸中頓時舒暢,若口渴者,加栝樓兩兩;泄瀉者,加煅過的牡蠣兩兩。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丸,方見傷寒發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三物白散

桔梗(去蘆),貝母(各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白話文:

桔梗(去除根鬚),貝母(各取三分),巴豆(去除皮和心,熬至黑色,研磨成脂狀,取一分)。

上為散,內巴豆研勻,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或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白話文:

上段藥物是散劑,其中含有巴豆研磨成粉,用米湯調勻後服用。強壯的人服用半錢匙,體弱的人可以酌情減少。如果疾病在膈肌以上,服用後一定會嘔吐;如果疾病在膈肌以下,服用後一定會腹瀉。如果不腹瀉,就喝一杯熱粥。如果身體發熱、皮膚粟起的小疙瘩依然無法消退,病人會想拉衣服蓋住。如果用冷水噴灑或清洗身體,會讓熱氣無法散發,應該讓病人出汗,如果不能出汗就會煩躁。假使已經出汗,但腹中疼痛,就服用芍藥三兩,按照前面所述的方法服用即可。

古方治大人、小兒結胸傷寒,,金針丸

陽起石(好者),不灰木(各半兩),硫黃(一分),巴豆(三、七粒,去殼),杏仁(三、七枚,湯浸去皮)

白話文:

陽起石(質地優良者),不灰木(各二錢五分),硫黃(一錢三分),巴豆(三至七粒,去殼),杏仁(三至七枚,用熱水浸泡後去皮)

上件先搗前三味為細末,後細研巴豆、杏仁,同煎藥一處為末,糯米粥為丸,如櫻桃大。每丸以針札竅子,曬乾,如患者以札針,用麻油紙燒焰盡,細研、炒,生薑湯調下一丸。如患重者,夾轉藥三、兩丸,以金針丸下,不妨更量虛實。(《活人書》上有說,所以存此方者,欲人知之,須審用也。)

白話文:

首先將前面三種藥材搗碎成細末,然後將巴豆、杏仁研細,一起煎藥,藥煎好後搗碎成細末,用糯米粥做丸子,大小如櫻桃。在每顆丸子上面用針扎出孔,曬乾。如果患者需要服用,則將丸子用麻油紙燒成灰燼,研細後用生薑湯送服。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夾三、兩顆藥丸,用金針丸下,根據病情的虛實調整用量。(《活人書》上說,所以保存這個方子,希望大家知道它,但一定要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