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柳選四家醫案》~ 評選環溪草堂醫案三卷 (18)

回本書目錄

評選環溪草堂醫案三卷 (18)

1. 便血門

痔血雖自大腸來。亦屬脾虛濕熱。至於大瘧。古云、邪伏三陰。薛立齋云、三陰者。脾也。上年瘧止。直至今夜復作。未免又有暑邪內伏。近日痔血。相兼為患。擬用清暑益氣湯、加味。內化濕熱。外解新邪。總以益氣扶中為主。俾中樞一運。自然內外分消矣。

黨參,炙草,黃耆蒼朮,冬朮,當歸,麥冬,五味,青皮陳皮,神麯,黃柏葛根升麻澤瀉防風蜀漆,赤苓,煨姜,大棗

詒按(宿病兼新邪而發。須先治新感。仍照顧宿病。乃能得手。此方是也。○經云、三陰瘧疾。此三陰、專指太陰脾藏言。與統指肝脾腎三藏者、不同。)

再診,素有便血之症。而患大瘧日久。凡患大瘧。其始必有寒邪。邪入三陰。大瘧成焉。若陰虛之人。寒久必化為熱。熱陷三陰。便血作焉。而三陽之寒仍在也。溫三陽之陽。以少陽為始。清三陰之熱。以少陰為主。然血既由大腸而出。又當兼清大腸。方用棉子肉。內具生氣。

溫少陽之陽也。鮮首烏。性兼潤血。清少陰之熱也。柿餅灰、性涼而澀。清大腸之血也。標本並治。雖不中不遠矣。

棉子肉(炒黑四兩),柿餅灰(四兩),二味研末。

用鮮首烏(二斤)搗自然汁。取汁去渣。以汁調神麯(一兩)煮爛。將上藥末、搗丸。每服三錢。棗湯下。

詒按(凡久病氣偏。尋常湯藥性味。牽制不能奏續。必用性味專簡之方。乃能見效。此方即用此意。)

脾虛不能攝血。便後見紅。脾虛不能化濕。腹臌足腫。病根日久。腎陰亦傷。腎司二便。故小便不利。是皆脾腎二經之病也。法以溫攝雙調。

熟地,炮姜,茯苓,澤瀉,陳皮,車前子,川樸,茅朮,五味,丹皮,山藥阿膠

詒按(凡脾腎兩傷者。當斟酌於潤燥之間。用藥極難。古方惟黑地黃丸、最佳。方亦從此化出。)

再診,

熟地,茅朮炭,白頭翁,黃柏(鹽水炒),炮薑炭,阿膠,五味,秦皮

三診,

山藥,川連(酒炒),澤瀉,車前子,茯苓,川樸,陳皮(鹽水炒),伏龍肝,煎湯代水

炒黑腎氣丸合黑地黃丸,加阿膠,虎骨鹿角霜益智仁

原注(第一方、用黑地黃丸、加阿膠。治脾腎兩虛。兼以攝其陰血。第二方、用白頭翁湯。清厥陰之熱、以止血。第三方、暗用平胃散、以化濕。治其腹鳴外。合車前子、澤瀉、山藥。乃用六味地黃意。補其腎、以利膀胱。而通水道也。又再加伏龍肝。乃暗合黃土湯意。治少陰便血。層層回顧如此。)

便血腸燥。脈大氣虛。補氣。則清陽自升。清陽。則便血自止。

黃耆(炒黑),防風根,阿膠,地榆炭,當歸炭,五味,荷蒂炭

金銀花(炒黑一兩),柿餅灰(一兩),槐米(炒一兩),豬膽汁泛丸每朝服一錢

詒按(立方用藥。頗有思路可取。丸方尤佳。)

腸胃有濕熱。濕鬱生痰。熱鬱生火。大便下血。晨起吐痰。熱處濕中。濕在上而熱在下。治上宜化痰理濕。治下宜清熱退火。用二陳合三黃為法。

半夏,陳皮,茯苓,川連,黃芩杏仁胡黃連,地榆皮,側柏葉百草霜

詒按(兩面周到。於此可得上下合治之法。)

腸痔脫肛便血。其根已久。有時舉發。而脈象細數。營陰大傷。面黃少神。脾氣大困。兼之腹中鳴響。脾陽且不運矣。一切苦寒止血之藥。非惟少效。抑恐礙脾。擬東垣黑地黃丸法。

熟地(砂仁拌炒炭一兩),炮姜(四分),黃耆(炙三錢),茅朮(米泔浸炒一錢五分),五味(炒一錢五分),黨參(三錢),荷葉蒂(兩個)

又原方,加阿膠,伏龍肝

詒按(方極正當。凡陰虛而脾陽困頓者。當取以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