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六(利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利集) (8)

1. 附:喉閉方

敘曰:喉者,氣之關隘也。通則利,塞則害,無問其標本,而當急治焉。今考八方於後。皆古人已試之程規,觸類而通之,則活人之機亹亹矣。

雄黃解毒丸,纏喉急閉者,此方主之。

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

共末為丸,每服五分,津液嚥下。纏喉急閉,軀命所關,急治則生,緩治則死。雄黃能破結氣,巴豆能下稠涎,鬱金能收惡血,用此三者,閉則通矣。然亦厲劑,不得已而用之。

稀涎散(見中風),咽喉閉,數日不能食者,以此方吐之,涎去而病愈。

甘桔防風湯,咽痛者,此方主之。

甘草(五錢),桔梗防風(各二錢)

甘草之甘,能緩喉中之急;桔梗之苦,能下喉中之氣;防風之辛,能散喉中之塞。

火刺方,治纏喉風,用巴豆油塗紙上,捻作條子,以火上點著,煙起即吹滅,令病人張口,帶火刺喉,俄頃吐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蓋火氣熱處,巴油皆到,火以散之,巴以瀉之,煙以吐之,乃一舉而三善。

針刺法,治喉閉。於病人手大指外邊指甲後一韭菜許,針之出血。男左女右,血出即效。如大勢危急,兩手大指俱針之,其效更捷。蓋喉者肺之系,所針處為少商,乃肺之井穴,故出血而愈。

又法,治喉中紅赤,以針從旁刺之出血即愈。必欲旁刺者避啞門穴,犯之令人失音故也。

又法,治喉癰腫痛,畏用刀針者,以小刀潛系筆尖中,不令其知,但云以筆蘸藥,即用筆尖劃開膿出,即寬愈。

2. 口病證(四十五)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

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又傷寒狐惑之症,上唇生瘡,蟲蝕其臟;下唇生瘡,蟲蝕其肛者。口之為病種種不同。

治法:肝膽有實熱,口酸而苦,小柴胡甘草、膽草、青皮,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甘草、茯苓為君,柴胡、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此虛則補其母也。

心熱而口苦,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涼膈散。脾熱口甘,三黃丸平胃散。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腎熱口咸,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者,小柴胡湯加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柴胡地骨皮湯。狐惑見傷寒門。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蓋人參、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脈經》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熱口苦。右洪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為重舌、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

3. 口病方

黃連瀉心湯(見火證),治心熱口苦,口舌生瘡。

涼膈散(見中風),治同上。

三黃丸(見火證),治脾熱口甘。

平胃散(見濕證),治同上。

甘桔湯(見瘟疫),治肺熱口辛。

瀉白散(見火證),治同上。

金沸草散,治同上。

旋覆花麻黃甘草赤芍荊芥前胡半夏

加薑、棗煎服。

滋腎丸(見火證),治腎熱口咸。

大補丸(見火證),治同上。

大補陰丸(見虛損),治同上。

小柴胡湯(見瘟疫),治膽熱口苦,謀慮不決。

本方加麥冬、棗仁、骨皮、遠志

錢氏地黃丸,此虛則補其母。

柴胡地骨湯,治膀胱移熱小腸,口糜生瘡。

柴胡,地骨皮(等分)

人實加大棗、朴硝以利之。

理中湯,治中氣不足,虛火泛上,口瘡久服涼劑不愈者。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治口瘡方,兼治牙疳。

人中白硼砂冰片銅綠麝香孩兒茶

加螵蛸,共末搽上。

又方

黃柏細辛

各等分為末,搽瘡上。

又方,兼治舌瘡。

黃連,乾薑

各等分,研勻為末搽瘡上,吐涎即愈。

又方,治唇瘡。

文蛤研末摻患處。

治口瘡蟲蝕

用新鮮慄口嚼敷患處,並與食之。如無慄時,用慄殼煎湯漱口,以慄苗敷之。

口糜散,治口瘡糜爛。

黃柏,黃連(各五錢),雄黃沒藥(各一錢),片腦(三分)

共為細末,每用分許著於瘡上。

薔薇煎,《千金方》云:薔薇根口瘡之神藥。

用薔薇濃煎汁含之,又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冬用根夏用葉。

滋陰大補丸加鹿茸方,治腎虛齒長而動搖。

熟地,牛膝,杜仲(炒),巴戟(去心),山萸,小茴,五味(炒),遠志(去心),蓯蓉,茯苓山藥(各一兩),石菖蒲,枸杞,鹿茸(各五錢)

紅棗肉十四兩蒸熟,搗爛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