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地骨皮湯

CHAI HU DI GU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3%
心經 11%
胃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6%
心包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腎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柴胡地骨皮湯

組成:

  • 柴胡
  • 地骨皮
  • 赤茯苓
  • 川芎
  • 大黃
  • 葛根
  • 白芍
  • 茵陳蒿
  • 甘草
  • 當歸
  • 升麻

功效:

橫膈膜上有痰涎阻滯,氣機升降出入不利。

各味藥材功效: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地骨皮: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總結:

柴胡地骨皮湯是傳統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等功效,用於治療熱淋、石淋、尿閉等症。方中各味藥材配合使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地骨皮、赤茯苓(去黑皮)、芎藭、大黃、葛根(銼)、芍藥、茵陳蒿、甘草(炙)、當歸(切,焙)、升麻各等分。
心躁,加麥門冬1倍。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後、臨臥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作用。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作用。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葛根具有解肌退熱,升陽止渴的作用。白芍具有平肝止痛,養血柔肝的作用。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止血的作用。甘草具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升麻具有升舉陽氣,解表透疹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身體發低熱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柴胡(去苗)1兩,地骨皮1兩,桔梗(炒)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潮熱,飲食不爲肌肉,黃瘁,夜卧不安,時有虛汗。

柴胡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柴胡(去苗)、地骨皮、赤茯苓(去黑皮)、芎藭、大黃、葛根(銼)、芍藥、茵陳蒿、甘草(炙)、當歸(切,焙)、升麻各等分。 主治:膈痰結實,氣不升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