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二陳湯

探吐治痰熱隔滯中焦,阻塞升降氣不運行。

2. 五苓散

五淋散 治諸淋

赤茯苓赤芍、山梔、生甘草(七錢五分)、當歸黃芩(五錢)加燈心煎溫服。

3. 小薊飲

治下焦熱結血淋

生地、小薊根、通草滑石、山梔、蒲黃淡竹葉、歸梢、甘草梢藕節(各五分)

4. 八正散

治大小便俱閉

大黃瞿麥木通滑石萹蓄車前、山梔、燈心水煎

5. 牛膝膏

川牛膝一合細切,以新汲水五大盞,煎耗其四,入麝少許,空心服。

6. 二神散

海金砂、滑石(各三錢)燈心湯調下

7. 搜風順氣丸

治風秘

大黃(五錢) 麻仁 山萸 山藥 郁李仁 菟絲子 牛膝(各二兩) 枳殼 獨活(各一兩) 檳榔(二兩) 防風(一兩五錢) 車前

蜜丸桐子大酒茶任下二十丸

8. 黃疸

黃疸之病胡自而起乎?經曰:濕熱相交,民當病癉,癉者黃也。夫脾胃行其津液也,津液行則小便利,何黃之有?惟濕生乎熱,熱生乎濕,濕熱相生,遂成滯滿。由是胃氣潛衰,脾氣孱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上焦不行,故身不得汗,下脘不通,故復無小便,熏蒸日久,熱氣成黃。熱勝濕者,其黃鮮明;濕勝熱者,其色淡闇。

然亦有五者不同,有酒疸、谷疸、黃汗疸、女勞疸、黃疸。不必分五,同是濕熱,與盒曲相似。愚謂五者之中,惟女勞疸另立法治,非流通濕熱一法之可治也。蓋治濕法不過茵陳五芩散、茵陳蒿湯大黃黃柏梔子、硝石等湯,濕熱行則黃自退矣。惟女勞疸是腎虛而成,乃不足之症,不可作行濕熱有餘治之故。

東垣有腎疸湯,雖有參朮、黃柏等藥在其中,而多用風藥以提中氣散濕熱。是初起強健之人則可,若腎精久虛,元氣憊者,亦非確論。必四物、知柏以壯水之主,參朮以培氣之元,隨症加行濕熱之劑,則標本同治,庶或可以收全功矣。學者烏可總五疸而混同一治乎?抑有說焉。

傷寒發汗不徹,通利不及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而發黃也。其色必鮮,黃連、茵陳、五苓主之。傷寒發汗,身目為黃,小便利,此為寒濕在裡而發黃也。其色必暗小,建中主之。有或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又為萹血在下焦而發黃者,抵當湯主之。之外,有黃腫一症,每因濕熱沖逆,清氣不行,氣既不行,逆於肉裡,浮腫隨見。

當用茵陳五苓散木香、黃連、香附、卜子、枳樸、大黃行氣之藥,則熱除腫消矣。雖發黃之症可治者固多,而不救亦不少也。寸口近掌無脈,口渴鼻出冷氣,此肺絕也。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此心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此脾絕也。雖有神工,將何為哉?

9. 五疸見症

黃疸:通身面目悉黃

酒疸:心熱足熱,懊憹,不能食,時吐。其人素必嗜酒。

谷疸:消穀,易飢,難飽,飽則發熱。

黃汗者:常自汗黃色,或上身盡黃,下身不黃。

女勞疸者:素傷於色,發黃,額上黑,手足心熱,日暮則發,膀胱急,大便溏,小便白利,腹如水狀。此為難治。黃疸由脾胃所致,當究其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症。治宜四君子湯合八物丸。不可過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色黃,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