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養心安神膏」

組成:

  1.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2. 麥門冬:味甘、性微寒,歸心、肺、胃經,具有清心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
  3.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養心安神的作用。
  4. 玄參:味苦、性寒,歸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的作用。
  5.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腎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
  6. 鬱金:味苦、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作用。
  7. 天南星:味辛、性溫,歸腎、脾、肺經,具有祛痰散結、行氣止痛的作用。
  8.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脾、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9. 牡丹皮: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涼血瀉火、養心安神的作用。
  10. 天門冬: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作用。
  11. 生地黃:味甘、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心安神的作用。
  12. 黨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的作用。
  13.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補腎益精的作用。
  14. 黃耆: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益肺、固表止汗的作用。
  15. 白朮:味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作用。
  16. 白芍:味甘、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的作用。
  17. 當歸:味甘、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18. 川貝母:味甘、性微寒,歸肺、心經,具有潤肺化痰、清熱止咳的作用。
  19. 半夏: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
  20. 桔梗: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的作用。
  21. 陳皮:味辛、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
  22.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作用。
  23. 柏子仁:味甘、性微寒,歸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作用。
  24. 連翹:味苦、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25. 酸棗仁:味酸、性平,歸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渴的作用。
  26. 石斛:味甘、性微寒,歸胃、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除煩的作用。
  27. 遠志:味甘、性微溫,歸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益智健忘的作用。
  28. 天花粉:味甘、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潤肺、止汗止渴的作用。
  29. 蒲黃:味甘、性微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
  30. 苦楝子:味苦、性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痢的作用。
  31. 地骨皮:味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除煩的作用。
  32.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肺、滋腎固精的作用。
  33. 五味子:味酸、性溫,歸肺、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生津止渴的作用。
  34. 枳殼:味苦、性微寒,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寬中、下氣消積的作用。
  35. 黃柏:味苦、性寒,歸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36. 知母:味苦、性寒,歸肺、腎經,具有清熱潤肺、滋陰涼血的作用。
  37. 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38.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39. 木通:味甘、性涼,歸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作用。
  40. 澤瀉:味甘、性寒,歸腎、脾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煩的作用。
  41. 車前子:味甘、性寒,歸肺、腎經,具有清熱利尿、明目退翳的作用。
  42. 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
  43. 肉桂:味辛、性熱,歸心、腎、脾經,具有補火助陽、溫經通脈的作用。
  44. 木鱉子: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利肺、祛痰止咳的作用。
  45. 羚羊角:味甘、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益精的作用。
  46. 犀角:味鹹、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作用。
  47. 龜板:味甘、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48. 龍齒:味鹹、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的作用。
  49. 龍骨:味甘、性平,歸心、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精縮尿的作用。
  50. 牡蠣:味鹹、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補陰潛陽、軟堅散結的作用。
  51. 生薑: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
  52. 竹茹:味甘、性寒,歸心、肺經,具有清熱除煩、涼血止血的作用。
  53. 九節菖蒲: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具有通竅開鬱、醒神益智的作用。
  54. 槐枝: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55. 柳枝:味苦、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清熱平肝、涼血止血的作用。
  56. 淡竹葉: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作用。
  57. 桑枝:味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58.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作用。
  59. 菊花:味甘、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明目、疏風平肝的作用。

主治功效:

  • 心虛有痰火,無法安神,也可用於治療膽虛。

傳統服藥法



上藥共用油十六斤,分熬去滓,合牛心油井熬,丹收,再入寒水石、金陀僧各四兩,芒消、朱砂、青黛各二兩,明礬、赤石脂、赭石(煅)各一兩,牛膠四兩(酒蒸化,如清陽膏下法),收膏。
貼羶中穴。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黃連、黃芩、天南星、半夏、桔梗、陳皮、川芎、白芍、當歸、川貝母、連翹、酸棗仁、石斛、遠志、天花粉、蒲黃、苦楝子、地骨皮、山藥、五味子、枳殼、黃柏、知母、梔子、甘草等為君藥,具有清熱除痰、養心安神的功效。

黃連、黃芩、天南星、半夏、桔梗、陳皮、川芎、白芍、當歸、川貝母、連翹、酸棗仁、石斛、遠志、天花粉、蒲黃、苦楝子、地骨皮、山藥、五味子、枳殼、黃柏、知母、梔子、甘草等均具有清熱除痰的功效。其中,黃連、黃芩、天南星、半夏、桔梗、陳皮、川芎、白芍、當歸、川貝母、連翹、酸棗仁、石斛、遠志、天花粉、蒲黃、苦楝子、地骨皮、山藥、五味子、枳殼、黃柏、知母、梔子、甘草等均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兒、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遺精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養心安神膏, 出處:《理瀹》。 組成:牛心1個,牛膽1個(用小磨麻油3斤浸熬聽用),川黃連3兩,大麥冬2兩,丹參2兩,玄參2兩,苦參2兩,鬱金2兩,膽南星2兩,黃芩2兩,丹皮2兩,天冬2兩,生地2兩,潞黨參1兩,熟地1兩,生黃耆1兩,上于朮1兩,酒白芍1兩,當歸1兩,貝母1兩,半夏1兩,苦桔梗1兩,廣陳皮1兩,川芎1兩,柏子仁1兩,連翹1兩,熟棗仁1兩,钗石斛1兩,遠志肉(炒黑)1兩,天花粉1兩,蒲黃1兩,金鈴子1兩,地骨皮1兩,淮山藥1兩,五味子1兩,枳殼1兩,黃柏1兩,知母1兩,黑山梔1兩,生甘草1兩,木通1兩,澤瀉1兩,車前子1兩,紅花1兩,官桂1兩,木鱉仁1兩,羚羊角1兩,鎊犀角1兩,生龜版2兩,生龍齒2兩,生龍骨2兩,生牡蠣2兩,生薑2兩,竹茹2兩,九節菖蒲2兩,槐枝8兩,柳枝8兩,竹葉8兩,桑枝8兩,百合4兩,鮮菊花(連根葉)4兩,鳳仙草1株。 主治:心虛有痰火不能安神,亦治膽虛。凡年老心怯,病後神不歸捨,及少年相火旺,心腎不交,怔忡夢遺,亦不因驚而不能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