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附諸方

香薷飲(《和劑方》)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並皆治之。

白話文:

香薷飲(《和劑局方》)

【主治】 治療暑熱所引起的口渴症狀,口乾舌燥、咽喉乾涸,或嘔吐、或腹瀉等,均可使用本方治療。

一方加黃連四兩,用薑汁同炒,令老黃色,名黃連香薷飲

白話文:

另一種藥方,加入四兩黃連,用薑汁一同炒,直到黃連呈深黃色,並將它命名為黃連香薷飲。

厚朴(去皮,薑汁炙熟,半斤),白扁豆(微炒,半斤),香薷(去土,一斤)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鍾,入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香薷須陳者佳。

白話文:

厚朴(去除樹皮,用薑汁炙烤至熟,半斤)、白扁豆(略微炒過,半斤)、香薷(去除泥土,一斤)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藥末,加入一杯水,加入少許酒,煎至藥液減少七分之一,放涼後,不拘時間服用。如果是發熱的情況,服用後會瀉下。香薷最好是陳放較久的藥材效果較佳。

縮脾飲(《和劑方》)消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縮砂仁(四兩),乾葛(二兩),白扁豆(二兩),烏梅肉,草果(炒,去皮),甘草(炙。各四兩)

白話文:

縮脾飲(和劑方):

功效:消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

組成:

  • 縮砂仁(二兩)
  • 乾葛(二兩)
  • 白扁豆(二兩)
  • 烏梅肉(四兩)
  • 草果(炒,去皮,四兩)
  • 甘草(炙,四兩)

一方無干葛,有乾薑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碗,煎七分,以水沉冷服。

白話文:

上層藥渣一起嚼碎。每次服用四錢,兌一大碗水,煎煮至剩七分,待藥湯冷卻後服用。

加味五苓散(《濟生方》)治伏暑、熱二氣,及冒濕泄瀉注下,或煩,或小便不利。赤茯苓(去皮),澤瀉豬苓(去皮),白朮(各一兩),官桂(不見火),車前子(各半兩)

白話文:

加味五苓散(收錄在《濟生方》中)適用於治療因中暑、暑熱之氣,以及冒雨淋濕後導致的腹瀉、泄瀉等症狀,或煩躁不安,或小便不利。藥方組成包括:

  • 赤茯苓(去皮):一兩
  • 澤瀉:一兩
  • 豬苓(去皮):一兩
  • 白朮:一兩
  • 官桂(未經過火炒):半兩
  • 車前子:半兩

生脈湯,生津止渴。

白話文:

生脈湯:

生脈湯,能生發脈絡,恢復生機,並能止渴生津。

白話文:

人參:

  • 人參是一種草本植物,根部呈紡錘形,表面黃棕色,有皺紋,質地堅硬,味甘、微苦,性溫。
  •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

  • 人參可製成人參湯、人參酒、人參丸、人參粉等中藥製劑。

麥門冬:

  • 麥門冬是一種百合科植物,根莖呈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有縱皺紋,質地堅硬,味甘、微苦,性寒。

  •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清熱除煩、潤肺止咳的作用。

  • 麥門冬可製成麥門冬湯、麥門冬酒、麥門冬丸、麥門冬粉等中藥製劑。

五味子:

  • 五味子是一種木蘭科植物,果實呈球形,表面紫紅色或黑色,有皺紋,質地堅硬,味甘、酸、苦、辛、鹹,性溫。

  • 五味子具有補腎益精、斂陰止汗、生津止渴的作用。

  • 五味子可製成五味子湯、五味子酒、五味子丸、五味子粉等中藥製劑。

上銼。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徐同知方)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

白話文:

人參:

  • 人參能夠補強氣血、滋潤口渴、安撫神經、增進智力。

  • 人參可以製成中藥製劑,例如人參湯、人參酒、人參丸、人參粉等。

麥門冬:

  • 麥門冬是一種百合科植物,其根莖呈圓柱狀,表面為黃白色,有縱向皺紋,質地堅硬,味道甘甜微苦,性寒。

  • 麥門冬能夠滋補陰液、生成津液、清熱消煩、潤肺止咳。

  • 麥門冬可以製成中藥製劑,例如麥門冬湯、麥門冬酒、麥門冬丸、麥門冬粉等。

五味子:

  • 五味子是一種木蘭科植物,其果實呈球形,表面為紫紅色或黑色,有皺紋,質地堅硬,味道甘、酸、苦、辛、鹹,性溫。

  • 五味子能夠補腎益精、收斂陰氣止汗、生成津液止渴。

  • 五味子可以製成中藥製劑,例如五味子湯、五味子酒、五味子丸、五味子粉等。

將以上材料切碎,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人參白虎湯(徐同知方):**用於治療夏季暑熱導致的口渴、嘔吐、身體發熱、脈搏虛弱、自發性出汗。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半兩),甘草(炙,一錢)上㕮咀。入粳米一合,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熱服。如伏暑,作寒熱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氣在脾不覺散,令日晡作寒慘,壯熱,渾身灑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白話文:

人蔘(1.5錢)、知母(2錢)、石膏(0.5兩)、甘草(炙,1錢)研成粗末。放入粳米1合,水2鍾,煎至1鍾,隨時服用,熱服。如在伏暑天,做了寒熱未解,可和五苓散一起煎服。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氣在脾中不覺散發,導致傍晚時分出現寒慘、壯熱,渾身灑淅,應加桂煎服,出汗便可解除。

大順散(《和劑方》)治胃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下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白話文:

大順散(出自《和劑方》):用於治療胃裡的暑熱伏住不散,喝水太多,脾胃受潮濕,食物水分不能正常消化,出現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三斤),乾薑,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皮。各六兩四錢)上先將甘草用白砂蜜炒,及八分黃熟,次入乾薑同炒,卻入杏仁,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篩淨後,入肉桂一處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如煩躁,井華水調下,不拘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可。

白話文:

甘草(三斤)、乾薑、杏仁(去皮去尖,炒過)、肉桂(去皮,各六兩四錢)。

首先將甘草用白砂糖蜜炒,炒到八分黃熟,然後加入乾薑一起炒,最後加入杏仁,炒到杏仁不發出聲音為止。炒好後用篩子篩淨,然後加入肉桂一起搗碎成粉末。

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煎至七分之一,溫熱服用。如果煩躁,可以用井華水送服,不限時間。也可以用滾燙的水沖泡服用。

十味香薷飲(《百一選方》。)消暑氣,和脾胃。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去白),白朮,黃耆(去蘆),白扁豆(炒,去殼),甘草(炙),厚朴(去皮,薑汁炒黑色),乾木瓜,白茯苓(去皮。各半兩)

白話文:

十味香薷飲(出自《百一選方》):有消暑氣、和脾胃的功效。

藥材組成:

  • 香薷 一兩
  • 人參(去蘆) 半兩
  • 陳皮(去白) 半兩
  • 白朮 半兩
  • 黃耆(去蘆) 半兩
  • 白扁豆(炒,去殼) 半兩
  • 甘草(炙) 半兩
  • 厚朴(去皮,薑汁炒黑色) 半兩
  • 乾木瓜 半兩
  • 白茯苓(去皮) 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

白話文:

每付二錢,熱湯、冷水隨意沖服。

清暑益氣湯(東垣方)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下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東垣方),用於治療夏季濕熱 蒸人的症狀,病患會感到四肢睏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 胸滿氣促,肢體疼痛,或出現呼吸急促,身體發熱煩躁, 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次,大便溏稀而頻繁,或腹瀉,或口渴,沒有食慾,自汗,體虛等。

黃耆,蒼朮(米泔制),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酒柏,麥門冬,當歸(各三分),葛根(三分),五味子(九粒),青皮(二分半)

白話文:

  • 黃耆:一錢

  • 蒼朮(用米泔浸泡過):一錢

  • 升麻:一錢

  • 人參:五分

  • 白朮:五分

  • 神曲:五分

  • 陳皮:五分

  • 澤瀉:五分

  • 甘草(烤過的):三分

  • 酒柏:三分

  • 麥門冬:三分

  • 當歸:三分

  • 葛根:三分

  • 五味子:九粒

  • 青皮:二分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鐘,煎至一鍾,去渣,大溫服,食遠。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製作一劑藥,加入兩大碗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飯後服用。

益元散(即天水散,又名六一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白話文:

益元散(也叫做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可以用來治療中暑身熱、小便不利。這種藥性涼,可以消除胃中的積熱,又能淡化並滲透濕氣,因此可以利小便並散發濕熱。

滑石(六兩,桂府者為效,非桂府則不為佳),甘草(微炒,一兩)

白話文:

滑石(六兩,桂府產的為佳,非桂府產的則效果不佳),甘草(微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湯調下。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少許蜂蜜,用熱湯或冷水送服。如果想要發汗,可以用蔥白、豆豉湯送服。

桂苓甘露散,治伏暑,引飲過度,肚腹膨脹,霍亂瀉利。

白話文:

桂苓甘露散

治療天氣炎熱中暑、飲水過度導致腹脹、腹瀉劇烈。

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官桂(半兩),人參(去蘆),藿香(各半兩),滑石(一兩),木香(二錢半)

白話文:

白朮、茯苓(去除外皮)、炙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官桂(半兩)、人參(去除蘆頭)、藿香(各半兩)、滑石(一兩)、木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新汲水、薑湯亦好。

白話文:

每服兩錢,用白開水沖服。剛取的生水、薑湯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