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9)

1. 中暑論

人有常言,傷暑做出百般病,其果厚誣哉?蓋暑之入人,伏於三焦、腸胃之間,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測識者,如嘔吐、如中滿、如泄瀉、如下痢、如焦渴、如發瘧、如腹痛、如下血,以至諸熱等證。苟因暑得之,其根未除,雖百藥遍嘗,難施其巧。夫人心包絡與胃口相應,胃氣稍虛,或因飢冒暑,故暑氣自口鼻而入,凝之於牙頰,達之於心胞絡,如響應聲。遇暑以還,急漱口而勿咽可也,若覺暑毒逼塞咽喉,尤當灌滌而吐之。

白話文:

一般人都說,傷了暑氣會引起各種疾病,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暑氣進入人體後,會潛伏在三焦、腸胃之間,甚至可能在體內潛伏十幾天或幾個月才發病,讓人難以察覺。這些疾病可能包括嘔吐、腹脹、腹瀉、痢疾、口渴、瘧疾、腹痛、便血等,以及各種熱症。如果這些疾病是由暑氣引起的,那麼根源沒有消除,即使吃遍百藥,也很難根治。人體的心包絡與胃口是相通的,一旦胃氣虛弱,或者因為飢餓而冒暑,暑氣就會從口鼻進入體內,凝結在牙齒和臉頰,並到達心包絡,就像迴音一樣迅速。遇到暑氣時,可以立即漱口,但不要吞嚥。如果感覺暑毒堵塞在咽喉,則應大量漱口並吐出來。

傷暑脈虛,面垢,自汗,身熱背寒,煩悶大渴,倦怠少氣,毛聳惡寒,或頭疼,或霍亂,或四肢厥冷,但身體無痛。經云:熱則諸毛孔開,故灑然惡寒。體認不精,妄以傷暑為傷寒,誤人不小。然而暑家何以脈虛?暑能消氣,氣消則血散,脈安得而不虛?其或六脈沉伏,冷汗自出,悶絕而昏不知人,此則中暑證候又加重耳。

白話文:

因為暑傷而使脈象虛弱,臉色暗淡,常出虛汗,身體發熱而背部卻感寒冷,煩躁不安、非常口渴,倦怠並氣短,汗毛直豎怕冷,或許會頭痛、或腹瀉、或四肢冰冷,但身體沒有疼痛。經文上說:天氣熱的時候,所有的毛孔都打開了,所以會突然感到怕冷。當體質虛弱時,誤把暑傷當成是傷寒,這樣誤診人的情況很嚴重。但是,為什麼中暑之後脈象虛弱?暑邪會消解正氣,正氣消散後血氣就會渙散,脈象怎麼會不虛弱呢?假使六脈沉細、虛弱,冷汗直流,昏迷失去知覺,這是中暑的症狀更加嚴重了。

治法大要,雖貴於驅暑,尤貴於和中,二者並行,則其間雜證不戰而自屈。若汗、若下、若用藥差冷,古人戒之。雖然,夏月伏陰在內,暑家氣虛脈虛,或飲水過多,或冷藥無度,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裡寒,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也。又有冷藥過度,胃寒停水,潮熱而嘔,或身熱微煩,此則陽浮外而不內,非小半夏茯苓湯不可也。

白話文:

治療要領有很多,雖然驅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中,兩種方法並行,那麼各種疾病自然會不戰而屈服。古人警告我們,如果出汗、腹瀉或用藥太過寒冷,就會傷到身體。儘管如此,夏季伏陰在體內,暑氣使人氣虛脈虛,或飲水過多,或服藥太涼,傷及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這是外熱裡寒,無疑是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此外,還有服藥過多,胃寒停水,發熱而嘔吐,或身體發熱,微熱煩悶,這是陽浮外而不內,非小半夏茯苓湯不可。

抑猶有戒焉,暑家脈虛,面黧,冷汗,灑然毛聳,手足微寒,苟不明辨其裡熱之證,誤以剛劑投之,抱薪救焚,不發黃則發斑,甚者蓄血,悶亂而斃矣,籲!可畏哉。

白話文:

然而,在治療暑熱疾病時,仍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如果患者脈搏虛弱,臉色發黑,冷汗淋漓,汗毛豎立,手腳微冷,這時如果誤以為是由於內熱引起的,而使用了剛烈的藥物來治療,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不但不能治癒疾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現黃疸、斑點、蓄血、悶亂而死亡等嚴重後果,實在是令人擔憂啊!

2. 中暑證治

五物香薷湯,驅暑和中通用。

白話文:

五物香薷湯

**組成:**香薷、藿香、紫蘇、佩蘭、薄荷

**功效:**驅暑和中。

**主治:**溫熱病初起,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胸膈痞塞,嘔吐泄瀉,口渴不欲飲。

香薷(三兩),白扁豆(薑製),厚朴(制),白茯苓(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 香薷(四十五公克)

  • 白扁豆(用薑汁來煎焙)

  • 厚朴(煮熟過)

  • 白茯苓(各三十公克)

  • 甘草(炒過)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上銼。每次服用三錢,用清水煎煮,溫熱後服用。

香薷縮脾飲,驅暑和中,除煩止渴。縮砂仁(二兩),草果仁,烏梅肉,香薷,甘草(炒。各兩半),白扁豆(薑製),白乾葛(各一兩)

白話文:

香薷縮脾飲,這是一劑驅趕暑熱、調和中氣,消除煩躁、止渴的中藥湯劑。

配方:

1.縮砂仁(二兩):具有溫中理氣、燥濕化痰的功效。

2.草果仁:具有芳香化濁、燥濕祛痰的功效。

3.烏梅肉: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

4.香薷: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利濕的功效。

5.甘草(炒。各兩半):具有補氣益中、健脾益氣的功效。

6.白扁豆(薑製):具有健脾祛濕、清熱利尿的功效。

7.白乾葛(各一兩):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效。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物放入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煎煮至藥液濃縮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即可飲用。

功效:

香薷縮脾飲具有驅趕暑熱、調和中氣,消除煩躁、止渴的功效。一般用於治療夏季暑熱引起的感冒、中暑、腹瀉、嘔吐等症狀。

上銼。每服三錢,姜五厚片,水煎,微溫服。

香薷銼散,解暑毒,止霍亂。

白話文:

香薷銼散

解暑毒,止霍亂。

方法:每服三錢,加入切成五片大的薑片,加入適量的水煮沸,稍稍冷卻後服用。

香薷(二兩),厚朴(制,一兩),茯苓,陳皮,甘草(炙。各半兩),良薑(三錢)

白話文:

香薷(60 克),厚朴(15 克,製),茯苓、陳皮、甘草(炒。各 7.5 克),良薑(4.5 克)

上銼細。每服二錢半,鹽一捻,水煎服。

五苓散,治傷暑煩渴,此引過多,小便赤澀,心下水氣。(方見水飲門。)

白話文:

五苓散

用於治療因暑熱引起的口渴煩躁,由於過度飲水導致小便赤熱刺痛,以及心下積水。(具體方劑請參考水飲門。)

用法用量:

每次服用兩錢半藥粉,加入一撮鹽,用清水煎服。

小柴胡湯,治傷暑外熱內渴。(方見血證類。)於內更加生薑為妙。

白話文:

小柴胡湯,是治療受暑外熱和內熱口渴的方劑。(方子請參閱血證類。)在這個方劑中再加生薑效果更佳。

竹葉石膏湯,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主治:**暑氣侵襲內外,引發高熱、煩躁、口渴。

石膏(半斤),半夏(湯洗七次,切,焙,一兩二錢半),麥門冬(去心,二兩七錢半),人參,甘草(炒。各一兩)

白話文:

石膏(半斤),半夏(用熱水洗七次,切片,烘烤,一兩二錢半),麥門冬(去除核,二兩七錢半),人參,甘草(炒過。各一兩)

上粗末。每服二錢,姜五片,青竹葉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白話文:

每次服用兩錢,加入生薑五片、青竹葉七片、粳米一百粒,加水煎煮後服用。

六和湯,治暑證,身熱,嘔,不甚渴。人參,半夏曲杏仁(去皮,微炒),甘草(炒),縮砂仁(各一兩),茯苓,藿香,宣木瓜,扁豆(制。各二兩),厚朴(制,三兩),香薷(四兩)

白話文:

六和湯,治療暑熱所致的疾病,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嘔吐,但患者不太覺得口渴。

藥方組成:

  • 人參 一兩
  • 半夏曲 一兩
  • 杏仁 去皮、稍微炒過 一兩
  • 甘草 炒過 一兩
  • 縮砂仁 一兩
  • 茯苓 二兩
  • 藿香 二兩
  • 宣木瓜 二兩
  • 扁豆 製過 二兩
  • 厚朴 製過 三兩
  • 香薷 四兩

功效:

  • 宣肺解表
  • 清熱化濕
  • 健脾益氣
  • 和胃止嘔

上銼。每服三錢,姜五片,煎服。內傷生冷通用。

二陳湯(見痰涎類),治傷暑復感冷,及內傷生冷。

半夏(制),橘紅(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七片,小烏梅一枚,煎服。感冷更添生薑。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類)

消暑丸,治傷暑伏熱生痰,以致頭痛、中痞。

半夏(半斤,洗淨,醋二升半,煮乾,另碾),茯苓,甘草(生。各四兩)

上末之,用醋並薑汁調,半夏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熟水下。暑藥皆可下。

來復丹,均平陰陽。治中暑昏迷,霍亂吐瀉。

白話文: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液疾病),治療因暑熱後受寒,或因內傷而生冷。

半夏(經過處理),橘紅(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經過炙烤,一兩)

以上藥材切成碎塊。每次服用三錢,薑七片,小烏梅一個,煮沸服用。受寒時可再加入薑。

小半夏茯苓湯(方劑見於水飲類)

消暑丸,治療暑熱後,內熱生痰,導致頭痛、痞滿。

半夏(半斤,洗淨,用二升半醋煮乾,另行研磨),茯苓,甘草(生用。各四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和薑汁調和,將半夏煮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溫開水送服。暑熱類藥物皆可服用。

來復丹,調和陰陽。治療中暑昏迷,霍亂嘔吐。

透明硫黃,硝石(各一兩,併為細末,入定碟內,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篦不住手攪,會陰陽氣相入,再研極細),元精石(一兩,研細,水飛),五靈脂(五臺山者,水澄,去砂石,日乾),陳橘皮(去白),青橘皮(去白。各二兩)

白話文:

透明硫磺、硝石(各一兩,一起研磨成細粉,放入瓷碟中,用微火慢慢炒,用柳樹枝不停攪拌,直到陰陽二氣相融,再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元精石(一兩,研磨成細粉,用水澄清),五靈脂(產於五臺山的,用水澄清,去掉砂石,曬乾),陳橘皮(去除白色部分),青橘皮(去除白色部分。各二兩)

上靈脂、二橘皮為細末,次入元精末及硫黃、硝石末,和畢,以好醋打糊丸豌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研灌下亦得。

白話文:

先將上等靈脂、兩種橘皮研磨成細末,再加入元精末、硫黃和硝石末,攪拌混合後,用上好的醋調和成糊狀,製成豌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以米湯送服。或以五苓散送服,或研磨成粉末,以水灌服亦可。

大黃龍丸,治中暑昏憒,眩暈。分利陰陽。

白話文:

大黃龍丸:用於治療中暑昏迷、頭暈。調節陰陽平衡。

透明硫黃,硝石(各一兩),白礬(枯),雄黃滑石(各半兩),飛羅白麵(四兩)

白話文:

透明硫磺、硝石(各一兩),白礬(乾燥)、雄黃、滑石(各半兩),麵粉(四兩)

上為細末,入面拌和,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昏塞者,水研灌下。如無硝石,以盆硝代。來復、黃龍大抵性溫。道途中暑昏僕,即扶起,以手巾蘸熱湯暖其臍腹,即漸甦醒。次以來復丹為末,井水調下。無中,則以大蒜細研,新水調與之,仍以蒜少許置鼻中。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小的粉末,加入麵粉攪拌均勻,加水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15 到 23 顆藥丸,用新鮮的水送服。昏迷的人,將藥丸研磨成粉末,加水灌服。如果沒有硝石,可以用盆硝代替。來復丹和黃龍丹的大多數性質都是溫熱的。在路上中暑昏迷的人,應該扶起來,用熱毛巾敷在肚臍和腹部上,就能逐漸甦醒。接下來服用來復丹磨成的粉末,用井水送服。如果沒有來復丹,可以用大蒜磨成細粉,用新鮮的水沖服,再把少許大蒜塞在鼻子裡。

或謂中暑最忌得冷,來復、黃龍並蒜,以水調下者何?蓋其藥性溫,因寒而發用也。

白話文:

如果中暑,最忌諱受冷,來復丸、黃龍丹加上蒜,用水調服,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藥性溫熱,會因寒氣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