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貺

《全生指迷方》~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咳嗽

論曰:古書有咳而無嗽,後人以咳嗽兼言之者,蓋其聲響亮。不因痰涎而發,謂之咳,痰涎上下隨聲而發,謂之嗽,如水之漱蕩,能漱其氣也。諸咳之原,其來雖各不同,其氣必至於肺而後發。若非其時感邪而發咳者,固因臟氣虛弱,抑或五行之氣,內相剋制。病作即治,無使傳注,不即治之,傳注他臟,遂至不起。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書上,只有「咳」字,沒有「嗽」字。後來人把咳嗽一起說的,是認為它發出的聲音響亮。不因有痰涎而發出來的,叫做「咳」;痰涎上下隨同聲音發出來的,叫做「嗽」,就像水漱蕩,能漱掉它所帶的氣味一樣。各種咳嗽的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氣一定會到肺裡以後才發作出來。如果是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接觸到邪氣而發作咳嗽的,本來就是由於臟氣虛弱,抑或五行之氣,在體內相互剋制。疾病發作了就立即治療,不要讓它傳佈轉移,不立即治療,傳佈到其它的臟器,以致於再也不能站起來。

然有因寒者,因風者,因熱者。風寒從外至,熱則從內起。風寒則諸經自受其邪,熱則臟腑熏蒸,乘而為病,風則散之,寒則溫之,熱則調之、瀉之。因風者惡風,出風中則咳甚;因寒者,遇寒則劇;因熱者,得熱則發。若因外感風寒,不即治之,邪氣留淫日深,攻傷臟氣,一臟受極,遂傳其所不勝。

白話文:

引發疾病的原因,有寒邪、風邪、熱邪三種。風寒從體外侵入,熱則從體內發生。風寒則諸經受邪,熱則臟腑燥熱,並乘虛侵害而致病。風邪當以辛散藥物來治療,寒邪當以溫熱藥物來治療,熱邪當以調和、瀉清熱的藥物來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咳嗽,遇風則加重;因寒邪引起的咳嗽,遇寒則加重;因熱邪引起的咳嗽,遇熱則加重。若由於外感風寒所引發的咳嗽,沒有及時治療,邪氣長久留戀體內,侵犯臟腑之氣,一臟受邪過重,便傳給它所不能勝任的另一臟腑。

如肺經受病,久而不去,咳則右脅痛,不可轉側,遂傳之肝。肝屬木,肺屬金,金剋木,咳引左脅,不可臥,臥則咳劇,遂傳之脾。脾,土也,為木來克,則大便鴨溏,甚則瘛瘲如癇狀,次傳之腎。腎屬水,為土所克則骨痿,不能起於床,手足浮腫,次傳之心則死。若因臟氣自相熏蒸,如心乘於肺,急補肺而瀉心,補肺宜辛甘,瀉心宜苦。

白話文:

如果肺經受到病邪侵犯,久治不癒,咳嗽的時候右脅疼痛,不能轉動身體,病邪就傳播到了肝臟。肝屬木,肺屬金,金剋木,咳嗽的同時左脅疼痛,不能平躺,平躺後咳嗽就會加重,病邪就傳播到了脾臟。脾屬土,被木所剋,就會出現大便溏稀,嚴重的時候會出現抽搐,類似癲癇的症狀,接著病邪就傳播到了腎臟。腎屬水,被土所剋,就會出現骨頭痿弱,不能起牀,手腳浮腫,接著病邪就傳播到了心臟,就會死亡。如果由於臟腑之氣互相燻蒸,比如心臟的火氣侵犯肺臟,就要趕快補肺而瀉心,補肺宜用辛甘之藥,瀉心宜用苦寒之藥。

若脾熱熏蒸,但瀉其脾,治以甘平,調肺以辛溫,謂之間傳,學宜知此。

若肺咳,惡風脈浮,小青龍湯主之。惡寒脈緊,杏子湯主之。微弱者,鍾乳丸主之。惡熱喉燥,脈數甚則咯血,天門冬湯、杏子湯主之。孫氏《仁存活法秘方》:肺咳之狀,喘息有音,甚則咯血。

白話文:

如果出現肺咳,怕風、脈浮,則使用小青龍湯。怕冷、脈緊,則使用杏子湯。如果症狀輕微,則使用鍾乳丸。怕熱、喉嚨乾燥,脈搏跳動得很快,甚至咯血,則使用天門冬湯、杏子湯。根據孫氏《仁存活法祕方》的記載,肺咳的症狀是呼吸有聲音,嚴重時會咯血。

青龍湯(見前寒證門。)

杏子湯

杏仁(去皮尖),乾薑細辛(去苗),甘草(炙,各半兩),瘛瘲,桂心(各一兩)

白話文:

杏仁(去皮尖)、乾薑、細辛(去苗)、甘草(炙,各半兩)、瘛瘲、桂心(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棗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痰多者,加半夏半兩,湯洗七遍。

白話文:

上文中提到的方劑屬於飲片,服用的方法是:每次服用五錢的藥粉,加入兩碗水和一顆棗,一起煎煮至一碗藥汁,去掉藥渣,溫熱後服用。如果痰多,可以加入半兩半夏,用湯水清洗七遍。

鍾乳丸

鍾乳(銀石器內煮一時,研一伏時,一兩),紫菀(去苗及枯燥者,半兩),桑白皮(一分,銼,微炒),款冬花黃耆(各半兩)

白話文:

鍾乳石(用銀器盛裝煮沸一小時,研磨一晝夜,一兩),紫菀(去掉幼苗和枯燥的部分,半兩),桑白皮(一分,切碎,稍微炒一下),款冬花,黃耆(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丸,食前服。

天門冬

天門冬(去心),紫菀(去苗及枯燥者,焙),知母(焙,各一兩),桑白皮,五味子,桔梗(各半兩)

白話文:

  • 天門冬(去除中心):具有養陰潤肺、清熱化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乾咳無痰等症狀。
  • 紫菀(去除根部和枯燥的部分,並烘烤):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咳嗽、喘息、氣短等症狀。
  • 知母(烘烤,各一兩):具有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乾咳無痰、口乾咽燥等症狀。
  • 桑白皮:具有清肺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 五味子:具有補腎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盜汗等症狀。
  • 桔梗(各半兩):具有宣肺祛痰、利咽開音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咳血者,阿膠半兩,炒燥。大便澀而喘,加葶藶半兩。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是散藥。每次服五錢,加水兩碗,煎至一碗,去渣溫服。如果是咳血的病人,再加阿膠半兩,炒至乾燥。如果大便不通暢且有喘氣的症狀,再加葶藶半兩。

若心咳,脈浮惡風,桂心湯主之。惡寒,時口噤,脈緊大,附子細辛湯主之。惡熱脈疾,小便赤澀,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 如果咳嗽是由心火引起的,脈象浮動而畏懼風寒,可以使用桂心湯來治療。
  • 如果惡寒、有時口齒緊閉、脈象緊而強,可以使用附子細辛湯來治療。
  • 如果惡熱、脈搏快速、小便赤澀,可以使用茯苓湯來治療。

桂心湯,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心咳之狀,上引心痛,喉介介然如梗,甚則咽喉腫痛,脈浮惡風,宜桂心湯。

白話文:

桂心湯,《孫氏仁存活法祕方》中說:心咳的症狀是心痛上引,喉嚨像有東西梗著一樣,嚴重時會發生咽喉腫痛,脈象浮且惡風,這時適合使用桂心湯。

人參,桂(取心),白茯苓(各一兩),麻黃,貝母(炒,各半兩),遠志(去心),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人蔘、桂皮(取中心部位)、白茯苓(各一兩),麻黃、貝母(炒制過,各半兩),遠志(去掉中心部位)、甘草(烤製過,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附子細辛湯

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各半兩),人參,菖蒲(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五味子(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茯苓湯

茯苓,麥門冬(去心),黃芩(各一兩),秦艽(去土),柴胡(去苗,各半兩),杏仁(去皮尖,一分)

白話文:

茯苓、麥門冬(去掉麥門冬中心的芯)、黃芩(各一兩),秦艽(去掉泥土)、柴胡(去掉芽,各半兩),杏仁(去皮和尖,一份)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肝咳,惡風脈浮弦,射干湯主之。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肝咳之狀,咳則兩脅痛,甚則不可轉側,轉側兩脅下滿。惡寒脈浮緊,五味子煎主之。惡熱脈疾,目赤頭眩,百部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是肝臟引起的咳嗽,避風脈搏浮弦,射干湯是主要治療方法。孫氏《仁存活法祕方》中說:肝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兩邊肋骨疼痛,嚴重時無法移動,移動時兩邊肋骨下疼痛難忍。怕冷,脈搏浮緊,五味子煎是主要治療方法。怕熱,脈搏快速,眼睛發紅,頭暈目眩,百部丸是主要治療方法。

射干湯

射干,麻黃(去根節,各半兩),五味子,半夏(湯泡七遍,各一兩),款冬花(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五味子煎

五味子(五兩),桂(取心,一兩),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水五升,煎至一升,絞取汁,用好蜜二兩,再熬成膏。溫酒化彈子大,食前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五升的水煎煮,直到剩下一升的水,然後過濾取汁,加入二兩的蜂蜜,繼續熬煮至膏狀。以溫酒化開成彈子般大小,於飯前服用。

百部

百部(八兩,為細末),生地黃(五斤,取汁,熬成膏)

上將地黃膏和百部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粒,食後服。

若脾咳惡風脈浮緩,麻黃厚朴湯主之。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引肩背,痛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隱隱冷,惡寒脈緊弱,溫中丸主之。大便堅,從腹上至頭髮熱,脈疾,茯苓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脾臟虛弱引起的咳嗽,怕風,脈浮緩,可以用麻黃厚朴湯治療。孫氏在《仁存活法祕方》中說: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脅下疼痛,牽連到肩背,疼痛嚴重時,不能活動,一動就咳嗽加劇。口中像含著霜雪,中脘隱隱作冷,怕冷,脈搏緊弱,可以用溫中丸治療。大便乾燥不通,從腹部到頭髮都發熱,脈搏疾速,可以用茯苓丸治療。

麻黃厚朴湯

厚朴(去皮,薑汁塗,炙),麻黃(去根節),杏仁(去皮尖),橘皮(洗,各一兩),甘草(炙),半夏(湯洗七遍,各半兩)

白話文:

厚朴(去除外皮,塗抹薑汁,炙烤),麻黃(去除根部和節),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橘皮(清洗乾淨, 各一兩),甘草(炙烤),半夏(用湯水清洗七次, 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溫中丸

乾薑,半夏(湯洗七遍,各一兩),白朮(二兩),細辛(去苗),胡椒(各半兩)

白話文:

乾薑,半夏(用沸水洗滌七次,各一兩),白朮(二兩),細辛(去除根莖),胡椒(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粒,食前服。

茯苓丸

茯苓,黃芩(各一兩),五味子(半兩),半夏(湯洗七遍,切,薑汁浸,焙,半兩),橘皮(洗,一兩),桔梗(半兩)

白話文:

茯苓、黃芩(各一兩),五味子(半兩),半夏(用湯洗七遍後切片,浸泡在薑汁裡,再焙乾,半兩),橘皮(洗淨,一兩),桔梗(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粒,食後服。

若腎咳惡風脈浮,白前湯主之。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疼痛。惡寒,唾冷沫,小便數,脈緊,椒紅丸主之。惡熱,骨間煩疼,地骨皮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腎引起的咳嗽,怕吹風,脈象浮動,應用白前湯來治療。孫氏《仁存活法祕方》說:腎引起的咳嗽,每咳必腰背疼痛。怕冷,吐出冷痰,小便次數多,脈象緊,可以用椒紅丸來治療。怕熱,骨縫間疼痛,用地骨皮湯作為主要治療藥方。

白前

白前,細辛(去苗),川芎,五味子(各一兩),麻黃(去根節),芍藥,桂(取心,各半兩)

白話文:

白前、細辛(除去根莖)、川芎、五味子(各一兩),麻黃(除去根和節)、芍藥、桂皮(只取心材,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椒紅丸

椒(去目,炒出汗,半兩),款冬花,紫菀(去苗及枯燥者),乾薑(各一兩),礬石(火煅一伏時),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皂莢(去子,酥炙,各半兩)

白話文:

  • 花椒(去籽,炒到出汗,半兩)
  • 款冬花,紫菀(去根和枯萎的部分),乾薑(各一兩)
  • 明礬(火煅一伏時)
  • 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臍),細辛(去根),皁莢(去籽,酥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粒,食前服。

地骨皮

地骨皮,百部(各二兩),芍藥,赤茯苓(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十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若顴骨赤,大如錢,日晡發熱者死。若潮熱有時,五心煩熱,搏於營衛,不咳者易治,脈促澀者難治,青蒿煎柴胡芍藥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顴骨通紅,像銅錢一樣大,而且在太陽落山時發熱的人會死亡。如果潮熱有時發作,五心煩熱,衝擊營衛之氣,沒有咳嗽症狀的比較容易治療,脈搏急促且澀滯的比較難治療,使用青蒿煎劑、柴胡芍藥湯治療。

青蒿

青蒿(汁,一升),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將二味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二十粒,食後服。

柴胡芍藥湯

柴胡(去苗),芍藥(各一兩),地骨皮,石膏(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小麥五十粒,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若但嗜臥,飲食不榮肌膚,或不能食,心腹虛脹滑泄,背膂牽急,勞倦不能動止,或因大病後,或因下利後不復常,得之於脾。脈弦大者不治,四肢煎厥,亦謂之肉極,炙肝散白朮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只是喜歡睡覺,飲食不振,肌肉和皮膚不豐潤,或不能吃東西,心腹虛胖滑瀉,背脊牽拉急痛,勞累睏倦不能動彈,或是因為大病之後,或是因為下痢之後沒有恢復正常,都是脾臟出了問題。脈搏弦而且大的,是無法治癒的,四肢冰冷枯槁,也叫做肉極,可以用炙肝散、白朮丸治療。

炙肝散(見前氣證門)。

白朮丸

白朮,橘皮(洗,各一兩),厚朴(去皮,薑汁塗,炙焦),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若咳嗽如膿涕,或微喘急,短氣,脅下痛,皮膚乾燥,動則咳極,由形寒飲冷傷於肺經,久嗽不已則肺枯燥,令人先寒後熱,脈弱者可治,或緊或弦者不可治。

白話文:

如果咳嗽有膿涕,或是微喘氣短,呼吸困難,肋骨下疼痛,皮膚乾燥,一動就咳得厲害,這是由寒冷的飲料或食物傷害肺部引起的。長期咳嗽不癒,肺就會變得乾燥,讓人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脈搏微弱的人可以治癒,脈搏緊或者弦的人不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