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紅丸

JIAO 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4%
脾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膀胱經 7%
心包經 7%
腎經 7%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椒紅丸」

中藥方劑「椒紅丸」,主要成分是:蒼朮、花椒、佚黃,主治功效是:眼前出現黑色的斑點或塊狀物。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在傳統中醫中,蒼朮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用於治療脾運不健所致的脘腹痞脹、食慾不振、泄瀉痢疾等症。此外,蒼朮還可外用,驅除穢惡之氣,治療皮膚瘡瘍。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佚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佚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佚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佚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症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中藥方劑「椒紅丸」組成方的內容如下:

蒼朮:10克

花椒:5克

佚黃:5克

中藥方劑「椒紅丸」的用法用量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成細粉,每次服用3克,每日2次,溫水送服。

中藥方劑「椒紅丸」的注意事項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慎用。

  2.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3.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4.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結論

中藥方劑「椒紅丸」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眼前出現黑色的斑點或塊狀物。在服用本藥方劑時,應注意上述注意事項,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川椒(微炒去汗,取紅)5兩,磁石3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巴戟2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硫黃2兩(微炒,細研),厚朴3兩(去粗皮,塗生薑汗,炙令香熟),茴香子2兩(微炒),鹽花2兩。
上為末。以羊腎3對,去盡筋膜,細研,用好酒2升相和,於銀鍋內熬成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明目的功效;花椒具有散風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蒼朮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的功效。三味藥合用,共奏清熱明目、散風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前列腺炎耳聾神經性厭食症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腎絲球腎炎骨質疏鬆症睡眠障礙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腹瀉頻尿身體消瘦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食慾不振

相同名稱方劑


椒紅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地黃2斤(洗淨,焙乾),川椒1斤(去合口并目,焙乾),蒼朮3斤(米泔浸3日,焙乾)。 主治:眼生黑花。

椒紅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川椒紅2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 主治:補暖下元。主治:下焦虛寒,臍腹(疒丂)痛,小便滑數。

椒紅丸,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椒(去目,炒出汗)半兩,款冬花1兩,紫菀(去苗及枯燥者)1兩,乾薑1兩,礬石(火煅1伏時)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細辛(去苗)半兩,皂莢(去子,酥炙)半兩。 主治:腎咳、寒嗽,咳則腰背相引疼痛,惡寒,唾冷沫,小便數,脈緊。

椒紅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四引《醫學切問》。 組成: 椒紅丸(《普濟方》卷二二四引《醫學切問》。)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四引《醫學切問》。組成:川椒3兩,巴戟(去心)1兩,茴香1兩,川楝子肉1兩,山藥1兩。主治:安五臟,壯筋骨,明目去昏,進飲食。 。 主治:安五臟,壯筋骨,明目去昏,進飲食。

椒紅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川椒紅2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2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粗皮,炙乾),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巴戟1兩,木香1兩,硫黃1兩(細研,水飛過),磁石2兩(燒,醋淬7遍,細研,水飛過),鹿茸2兩(去毛,塗酥,炙微黃)。 主治:壯腰腳,明耳目,暖下元。主治:虛冷。

椒紅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椒紅1兩(微炒),沉香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蓬莪朮1兩,訶黎勒皮1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高良薑半兩(銼),肉豆蔻半兩(去殼),丁香半兩,白朮1兩,麝香1分(研入)。 主治:補虛損,暖下臟,逐痼冷,進飲食。主治:婦人血風,氣攻脾胃,臟腑虛冷,全不思食,臍腹多痛,體瘦無力。婦人血氣不調,風冷邪氣,乘虛客搏,脅肋時脹,面色萎黃,肌體羸瘦,怠惰嗜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