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貺

《全生指迷方》~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疸病

論曰:黃疸之病,皆屬於脾,脾屬土而色黃,惡濕,濕勝則土氣不行而鬱,故發則真色見。蓋黃疸本得之濕,瘀熱在裡,濕熱相搏,身必發黃。若先有留熱,而後為濕氣所加,則熱多而濕少,治之先導其熱。若先為濕氣所乘,而後有熱,則濕多而熱少,治之先去其濕,去其濕,則熱從而去。

白話文:

古文:論曰:黃疸之病,皆屬於脾,脾屬土而色黃,惡濕,濕勝則土氣不行而鬱,故發則真色見。蓋黃疸本得之濕,瘀熱在裡,濕熱相搏,身必發黃。若先有留熱,而後為濕氣所加,則熱多而濕少,治之先導其熱。若先為濕氣所乘,而後有熱,則濕多而熱少,治之先去其濕,去其濕,則熱從而去。

中醫認為,黃疸病都屬於脾病。脾臟屬土,土的顏色是黃色,脾臟不喜歡濕氣,濕氣過多,會導致脾氣運行不暢,積鬱不化,所以黃疸病發作時,就會出現黃色的症狀。黃疸病的根本原因是濕氣,濕氣鬱積在體內,加上瘀熱,濕熱互相作用,就會導致全身發黃。如果患者先有熱症,後又有濕氣侵襲,則熱症較多,濕症較少,治療時應先引導熱症排出體外。如果患者先有濕氣侵襲,後又有熱症,則濕症較多,熱症較少,治療時應先去除濕氣,去除濕氣後,熱症自然就會消失。

亦有因冷痞結,陰加於陽,上下氣不通,而脾氣不行,則陰氣鬱而生濕,其狀胸中痞,嘔逆,時惡寒,當先除痞,利其小便,則濕自去,脈洪大,大便利加渴者死。脈微小,小便不利,不渴則生。若病人一身悉黃,四肢微腫,胸滿不得臥,汗出如黃柏汁,此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苦酒湯主之。

白話文:

也有因寒氣和痰液結在體內,陰氣加於陽氣,上下之氣不通,脾胃之氣不運作,則陰氣鬱結而生濕,表現為胸中痞悶,嘔吐反胃,時有惡寒的症狀,應首先去除痰液,利小便,則濕氣自然就會消除,脈搏洪大,大便通暢而口渴者,預後不良。脈搏微弱,小便不通,不口渴的,則可以痊癒。若全身皮膚發黃,四肢微腫,胸中滿悶不能平臥,出汗如黃柏汁,這是因為大汗淋漓後,突然躍入水中所致,可用苦酒湯治療。

苦酒湯

黃耆(五兩),芍藥,桂心(取心,各三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半,苦酒半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因他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黃如橘,瘀熱在裡也,或因大熱以冷水洗之,濕熱相搏,熏蒸肌肉,謂之黃疸,柏皮湯主之,茵陳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如果由於其他疾病沒有痊癒,忽然整個人面孔都黃得像橘子一樣,淤血和熱氣鬱積在身體內部造成的。或者由於天氣酷熱,用冷水洗濯,濕氣和熱氣相互作用,燻蒸肌肉,這就是所謂的黃疸,應該用柏皮湯來治療,茵陳五苓散也是治療的藥方。

柏皮湯

黃柏,黃連黃芩(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茵陳五苓散

茵陳(一兩),豬苓茯苓白朮(炒,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半),桂心(半兩)

白話文:

茵陳(40公克),豬苓、茯苓、白朮(炒過,各12公克),澤瀉(60公克),桂心(20公克)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心下懊痛,足膝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濕加於熱,內蒸脾氣,謂之酒疸。治屬飲家,茯苓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心裡感到懊悔、疼痛,腳、膝蓋、小腿感覺腫脹,小便黃色,臉上長出紅色的斑點,這是因為喝醉酒後又吹了風、接觸了水,濕冷之氣加劇了熱氣,使脾臟內部受熱,稱為「酒疸」。治療應該歸屬於飲酒的人,使用茯苓半夏湯為主。

茯苓半夏湯

茯苓(四兩),半夏(二錢半,湯洗七遍),旋覆花(三錢),甘遂(銼末,炒,一錢)

白話文:

茯苓(120克),半夏(7.5克,用沸水洗七次),旋覆花(9克),甘遂(研成粉末,炒熟,3克)。

上㕮咀,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將甘遂末分二服,用藥汁半盞調服,以利為度。

若脈浮腹滿欲嘔吐者,先吐之,瓜蒂散主之。脈沉,腹滿,大便秘,先利之,大黃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鼓、腹部飽脹、想要嘔吐,先讓患者嘔吐,然後服用瓜蒂散治療。如果脈象沉細、腹部飽脹、大便不通,先讓患者排便,然後服用大黃丸治療。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秫米(等分)

上為細末。粥飲調方寸匕,以吐為度。

大黃

大黃(煨),葶藶(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蜜湯下十粒,以利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