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來是庵 輯

《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一 內科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內科 (13)

1. 治瘧

初起通用方柴胡(一錢),黃芩(一錢),山楂(研碎,十五粒),麥芽(炒焦,一錢五分),廣皮(一錢),半夏(一錢),茯苓(一錢),甘草(炙,三分),蘇葉(三分),羌活(一錢)

加姜三片,水煎服。虛弱者,可加當歸一錢五分。寒多者,加桂枝

牛膝煎,凡邪散已透而血氣微虛者,用此大效。

牛膝(二錢),當歸,陳皮(各三錢)

好酒一盅,浸過夜,次早加水一盅,煎八分服。

如神散,凡氣血已虛,久瘧不止,用此神效。

何首烏(制,一兩),當歸(三錢),陳皮(二錢),煨生薑(五錢)

水煎服。如邪尚未淨,宜加柴胡一錢。力饒者,加人參二錢更妙。

截瘧簡易方常山二錢,酒浸一宿,炒透,烏梅四個

臨發日,五更煎服,不吐不瀉,神效(常山善發吐,而制過則不吐,但愈後須忌雞百廿日,方不復發)。

一方,用獨蒜頭加黃丹,於端午日午時,共搗爛為丸如蠶豆大,曬乾收藏。患瘧者於臨發日五更時,用桃枝一寸長者七段,煎湯,對東方吞一丸即愈。服時男人左手捏,女人,右手捏。勿令四眼見之,鬚髮過兩次後用此藥。

一方,用桃仁去皮尖,與獨蒜等分搗爛,入黃丹。如端午不合得,則臨時合成,依上法吞之亦效。

又方,名為一粒金月,於端午日午時合成。

巴豆(去殼,壓去油淨,五錢),明礬(五錢),雄黃(一錢),青黛(五錢),肉桂(五錢),白芷(二錢),硫黃(五錢),川烏(三分),麝香(一分)

共為細末,用五家粽子取尖,為丸如胡椒大,硃砂為衣收藏,勿令出氣。患瘧者,臨發日用綿裹藥塞鼻內。男左女右,對東方自塞。不可使四眼見之。忌雞、鵝、豬,魚發物等半月。

又方鱉甲醋炙黃為末,烏梅肉為丸。每服三錢必效。

2. 治黃疸

張景岳曰:黃疸一證,古人多言為濕熱,殊未足以盡之。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黃,曰膽黃也。陽黃證因濕成熱,熱則成黃。其病必身熱煩渴,躁擾不寧,或消穀善飢,或小水熱痛赤澀,大便秘結等症。治之宜清火邪,利小便。濕熱去而黃自退,甚無難也。

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其病必喜靜惡動,喜暗畏明,神思困倦,言語輕微,畏寒少食,四肢無力,皆陽虛之候。與濕熱發黃者,相反如冰炭。治之須速救元氣,溫補脾腎。或先以茵陳五苓湯加減用之,而終必以四君子湯加薑、附等為宜也。表邪發黃即傷寒症也。

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有黃症。或表邪不解,自表傳裡,而濕熱鬱於陽明者,亦有黃證。依傷寒治法,或汗或下,清其徐熱,自無不愈。膽黃證每因大驚大恐而致。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皆由傷膽,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症。治法大概宜與陰黃症同,以大用甘溫,速救元氣為主。

茵陳飲,治黃疸濕熱閉澀。

茵陳,梔子(炒制),澤瀉青皮(各錢半),甘菊(一錢),甘草(七分)

水二盅,煎八分服。

柴胡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濕熱未除,遍身發黃,此方甚效。

柴胡,茵陳,白朮(炒),茯苓豬苓,澤瀉(各錢半),車前子木通(各一錢)

加燈草十莖,水煎服。

小茵陳湯,治發黃,脈沉細,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制,錢半),茵陳(三錢),甘草(炙,一錢)

水煎服。一方加白朮、茯苓、廣皮、半夏。虛甚者,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