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2)

1. 治胃虛冷諸方

夫胃合於脾。足陽明是其經也。為水穀之海。凡五味五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六腑實而不滿。五臟滿而不實。若臟氣不足調之於胃。胃虛則生寒。寒則若(苦)飢。心腹恆痛。兩脅虛脹。咽喉不利。食飲不下。面目浮腫。淅淅惡風。目中急。足經寒不得安臥。則是胃虛冷之候也。

白話文:

胃和脾臟相通,足陽明經絡是胃的運行路線。胃是飲食的倉庫。所有食物和穀物進入人體,胃就會盛實而腸道就會空虛;食物下行,腸道就會盛實而胃就會空虛。所以六腑(胃、膽、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盛實卻不飽滿,五臟(心、肝、脾、肺、腎)飽滿卻不盛實。如果臟氣功能失調,就會影響胃。胃虛就會產生寒氣,寒氣就會出現飢餓感,心腹經常疼痛,兩脅空虛脹痛,咽喉不適,飲食難以下嚥,面部浮腫,怕冷怕風,眼睛急澀不適,足經絡寒涼導致無法安穩入睡。這些都是胃虛寒的症狀。

治胃虛冷。淅淅惡寒。目中急痛。耳鳴脛寒。不得臥。心腹多冷氣。身體無澤。補胃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防風(一兩去蘆頭),柏子仁(一兩),細辛(一兩),桂心(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一兩去蘆頭),芎藭(一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吳茱萸(一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白話文:

黃耆(100克,切片) 防風(100克,去根) 柏子仁(100克) 細辛(100克) 桂心(100克) 陳橘皮(100克,用熱水浸泡,去白色部分,烘乾) 人參(100克,去根) 芎藭(100克) 甘草(15克,炒至微紅,切片) 吳茱萸(15克,用熱水浸泡7次,烘乾,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忌生冷油膩。

白話文:

將以上的中藥材搗碎成粉末。

每次服藥 5 錢。以一杯水加入生薑半片和 3 顆紅棗。

煮沸後熬製到剩餘 6 分之一。去掉藥渣。

在飯前溫熱服用。

忌食生冷和油膩的食物。

治胃中虛冷。胸膈腹脅脹滿。四肢不利。人參散方。

人參(三分去蘆頭),白朮(半兩),赤茯苓(半兩),黃耆(半兩銼),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木香(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白話文:

中藥材:

  • 人參(三分,去掉根須)
  • 白朮(半兩)
  • 赤茯苓(半兩)
  • 黃耆(半兩,切碎)
  • 附子(三分,炮製後去皮和臍)
  • 木香(半兩)
  • 桔梗(半兩,去掉根須)
  • 大腹皮(半兩,切碎)
  • 甘草(一分,炙烤微紅後切碎)
  • 陳皮(一兩,用水浸泡後去除白瓤,焙乾)
  • 訶黎勒(一兩,煨製後使用外皮)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胃中虛冷。肌肉不榮。身體枯燥。骨節皆痛。宜服熟乾地黃散方。

乾地黃(一兩),白茯苓(三分),當歸(一分銼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乾薑(半兩炮裂銼),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吳茱萸(一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桂心(三分),甘草(一兩炙微赤銼),人參(一兩去蘆頭),五味子(三分),木香(三分)

白話文:

  • 熟乾地黃(50克)
  • 白茯苓(15克)
  • 當歸(5克,切碎後微炒)
  • 麥門冬(15克,去核後烘烤)
  • 乾薑(25克,炮製後切碎)
  • 川椒(5克,去除果目和閉口,微炒出汗)
  • 吳茱萸(5克,用湯浸泡七次後烘乾,微炒)
  • 桂心(15克)
  • 甘草(50克,炙微紅後切碎)
  • 人參(50克,去除蘆頭)
  • 五味子(15克)
  • 木香(15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忌生冷。

治胃中虛冷。氣攻腹脅。妨悶。食久不消。宜服厚朴散方。

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肉豆蔻(三分去殼),木香(三分),訶黎勒(一兩煨用皮),檳榔(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厚朴(兩百公克,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後炙烤至香氣四溢) 肉豆蔻(三公分,去除外殼) 木香(三公分) 訶黎勒(一百公克,煨煮後使用果皮) 檳榔(三公分) 陳皮(三公分,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膜,再烘烤)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胃中虛冷。氣上奔。胸中憤悶。腹㽲痛。吐利宿水。宜服人參丸方。

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白茯苓(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一兩半煨用皮),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朮(半兩),木香(半兩)

白話文:

人參(半兩,去皮) 桂枝心(半兩) 乾薑(半兩,炮裂後切碎) 白茯苓(半兩) 陳皮(半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瓤,烘乾) 訶黎勒(一兩半,煨後取皮) 厚朴(一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烘製至香熟) 白朮(半兩) 木香(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將前述藥材搗成細末,加入蜂蜜攪拌,搗一千至二千次。把藥丸搓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前,用稀飯送服三十丸。

2. 治胃實熱諸方

夫胃實則熱。熱則恆渴引水。頭痛如瘧。唇口皆干。喜噦。或生乳癰。及缺盆腋下腫。腹脹。身熱心懸。消穀喜飢。溺色黃者。則是胃實熱之候也。

白話文:

當胃部有積食時,會產生熱氣。熱氣會使人感到口渴,喜歡喝水。患者常會頭痛,類似於瘧疾,嘴脣和嘴巴乾燥。他們喜歡打嗝,有時會長出乳癰,腋下也會腫脹。患者還會感到腹脹,身體發熱,心神不寧。他們消化食物很快,經常感到飢餓。小便的顏色發黃。這些都是胃實熱的症狀。

治胃實熱。苦頭痛。汗不出。狀如溫瘧。唇口皆干。或生乳癰。及缺盆腋下腫。名曰胃實。宜服瀉熱梔子散方。

梔子仁(一兩),赤芍藥(一兩),犀角屑(一兩),赤茯苓(一兩),黃芩(一兩),射干(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 梔子仁:1 兩
  • 赤芍藥:1 兩
  • 犀角屑:1 兩
  • 赤茯苓:1 兩
  • 黃芩:1 兩
  • 射干:1 兩
  • 川大黃:1 兩(切碎後輕微炒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蜜一大盞。攪令勻。更煎一兩沸。食後分溫服。忌炙爆熱面。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碾碎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一大杯水煎至剩下六分之一。過濾雜質,加入生生地黃汁一合,還有一大杯蜂蜜。攪拌均勻,再煎煮一兩沸。飯後分兩次溫熱服用。忌食煎炸或過熱的食物。

治胃實熱。苦頭痛。汗不出。口中乾燥。子芩散方。

子芩(三分),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一兩去苗),葛根(半兩銼),麻黃(半兩去根節),石膏(三分),五加皮(半兩)

白話文:

柴胡(50克,去根須) 葛根(25克,切片) 麻黃(25克,去根節) 石膏(15克) 五加皮(25克) 炙甘草(25克,微烤至稍紅,切碎) 赤茯苓(75克) 子芩(15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忌炙爆熱面。

白話文:

上述藥方:

先將藥材搗成粗顆粒,做成散劑。每服用 3 錢。

取約一杯半的水,放入半片生薑。煮沸後,煮至水量剩六分之四。

濾去渣滓後,於飯後趁溫熱喝下。服用期間忌食烤、炸以及辛辣食物。

治胃實熱。常渴引飲水。宜服泄熱蘆根散方。

蘆根(一兩銼),赤茯苓(三分),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知母(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蘆根(60克,切碎) 赤茯苓(15克) 栝蔞根(60克) 麥門冬(60克,去芯) 知母(30克) 甘草(30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小麥五十粒。竹葉二七片。生地黃一分。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放溫服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小碗水,放入五十粒小麥、二十七片竹葉、一分生地黃和半分生薑。煎煮至剩六分之一的水量,過濾渣滓。飯後溫熱服用。

治胃實熱。多渴心煩。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去須),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知母(三分),茯神(三分)

白話文:

黃連(半斤去根鬚) 栝蔞根(半斤) 麥門冬(三兩去核並烘烤) 知母(六錢) 茯神(六錢)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後。以粥飲下三十丸。或牛乳汁下亦得。忌炙爆熱面。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細粉。加入蜂蜜,再搗一百多次。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餐後,用稀飯送服三十丸。也可以用牛奶送服。忌食烤炙、爆炒、熱性的食物。

治胃實熱。嘔逆不下食。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葛根(三分銼),麥門冬(一兩去心)

白話文:

犀牛角粉末(三分) 枇杷葉(一兩,去除葉毛後烘烤至微黃) 葛根(三分,切成小塊) 麥門冬(一兩,去除中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胃中實熱。吐逆不受飲食。心神煩渴。宜服此方。

生薑(半兩研取汁),糯米(半合淘細研),蜜(一合)

上件藥相和。入新汲水一中盞。分為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