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三 (7)

1. 治消渴飲水腹脹諸方

夫消渴飲水腹脹者。由水氣流行。在於脾胃。脾得濕氣。不能消穀。復遇經絡否澀。氣血行。則水不得宣通。停聚流溢於膀胱之間。故令脹滿也。

白話文:

患有消渴症而喝水後腹部脹滿的人,是因為水氣在脾胃中運行不暢所致。脾臟受濕氣影響,無法消化食物。再加上經絡不通暢,氣血流動不暢,導致水液無法排出。水液停滯在膀胱周圍,因此會感到脹滿。

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不能下食。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桑根白皮(半兩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去滑),黃耆(三分銼),木香(半兩),赤芍藥(半兩),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半兩),檳榔(半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白話文:

藥材:

  • 人參(一兩,去除鬚根)
  • 桑根白皮(半兩,切絲)
  • 陳橘皮(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瓤,烘乾)
  • 半夏(半兩,用熱水浸泡七次去除黏滑)
  • 黃耆(三分,切絲)
  • 木香(半兩)
  • 赤芍藥(半兩)
  • 草豆蔻(半兩,去除外皮)
  • 桂心(半兩)
  • 檳榔(半兩)
  • 枇杷葉(半兩,擦去絨毛,稍微烤至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面提到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狀。每次服用三錢(約4.5克)。加入一中盞(約150毫升)的水和半分生薑片(約3克)。煎煮至剩六分之一的水量。將藥渣濾出。不限時間,趁溫熱服用。

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或脅肋間痛。腰腿沉重。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半兩),赤茯苓(半兩),桂心(半兩),大腹皮(半兩銼),芎藭(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陳皮(洗淨,用一兩湯水浸泡去白囊,烘乾)
  • 訶黎勒果皮(半兩)
  • 赤茯苓(半兩)
  • 桂心(半兩)
  • 大腹皮(半兩,切碎)
  • 川芎(半兩)
  • 枳殼(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瓤)
  • 赤芍藥(半兩)
  • 甘草(一分,烘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消渴。飲水。傷冷太過。致脾氣虛。腹脅脹滿。不思飲食。桂心散方。

桂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大腹皮(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朮(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

白話文:

  • 桂心:半兩
  • 人參:半兩(去掉蘆頭)
  • 白茯苓:半兩
  • 訶黎勒皮:半兩
  • 大腹皮:半兩(切碎)
  • 甘草:半兩(烤至微微發紅,切碎)
  • 枳殼: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掉果肉)
  • 厚朴:一兩(去掉粗皮,塗上生薑汁烤至香熟)
  • 白朮:半兩
  • 前胡:半兩(去掉蘆頭)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消渴。飲水太過。胃氣不和。腹脹。不思飲食。宜服此方。

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白朮(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三分),厚朴(三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赤茯苓(10克),人參(10克,去除蘆頭),赤芍藥(10克),白朮(6克),前胡(6克,去除蘆頭),枳殼(10克,炒至微黃,去除果瓤),檳榔(6克),厚朴(6克,去除外皮,塗抹生薑汁,烘製至香熟),桂心(6克),甘草(10克,烘製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消渴。飲水腹脹。煩熱嘔吐。不思食。半夏散方。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赤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三分),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半夏(半兩,用熱水洗七次去除表面的粘液) 赤茯苓(一兩) 人參(一兩,去掉鬚根) 白朮(三分) 木香(半兩) 甘草(半兩,烤至微紅,然後切碎) 陳橘皮(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果瓤,然後烘烤)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茹一分。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所說藥材粗略搗碎,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放進生薑半分,竹茹一分,紅棗兩枚。煮到六分水量時,去除渣滓。不拘泥於時間,溫熱服用。

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復澀。心腹連膀胱脹悶。胸膈煩熱。檳榔散方。

檳榔(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赤茯苓(一兩),紫蘇莖葉(一兩),木通(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去心)

白話文:

檳榔(50克),桑樹根的白樹皮(50克,切碎),赤茯苓(50克),紫蘇的莖葉(50克),木通(50克,切碎),麥門冬(50克,去除果核)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面所列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取水一杯,加入半片生薑和七寸蔥白。熬煮至藥液剩下六分之一。去掉渣滓,不限時間,趁溫熱服用。

治消渴腹脹。利大小腸。大黃丸方。

大黃(三兩銼碎微炒),栝蔞根(一兩),芎藭(三分),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一兩),桂心(三分)

白話文:

川大黃(150克,切碎後炒香) 栝蔞根(50克) 芎藭(15克) 枳殼(50克,炒至微黃並去除果肉) 檳榔(50克) 桂心(15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

2. 治熱渴諸方

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也。若五臟因虛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為渴也。夫渴者數飲水。其人必頭目眩。背寒而嘔。皆因利虛故也。診其心脈滑甚。不為喜渴也。

白話文:

五臟六腑都有它們所屬的津液。如果五臟因為虛弱而生熱,熱氣在體內就會消耗津液,所以會口渴。如果是因為口渴而喝了很多水,人就會頭暈目眩、背部發寒和嘔吐,這些都是因為陽虛所致。診斷時,如果發現心脈滑動明顯,就不是因為喜愛喝水而引起的口渴。

治脾胃中熱。引飲水漿。渴即不止。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栝蔞根(一兩),黃芩(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生乾地黃(一兩),知母(一兩)

白話文:

  • 赤茯苓:10 克
  • 栝蔞根:10 克
  • 黃芩:10 克
  • 麥門冬:10 克(去除內核)
  • 生乾地黃:10 克
  • 知母:10 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小麥半合。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第一劑藥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半片生薑、半合小麥、二七片竹葉。煎煮到只剩五分之一。過濾掉渣滓。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熱渴。天竹黃散方。

竹黃(一兩細研),黃連(一兩去須),茯神(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川芒硝(一兩),犀角屑(一兩),栝蔞根(一兩),川升麻(一兩)

白話文:

天竹黃(研成細粉,一兩) 黃連(去掉根須,一兩) 茯神(一兩) 甘草(烤至微紅,切成小塊,一兩) 川芒硝(一兩) 犀角屑(一兩) 栝蔞根(一兩) 川升麻(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於食後。煎淡竹葉湯調下一錢。

白話文:

前面的藥物研磨成細粉。加入研磨過後的藥物攪勻。每次在飯後,用淡竹葉煎煮的湯液送服一錢。

治脾胃中熱。煩渴不止。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茯神(一兩),地骨皮(一兩),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一兩),生乾地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黃耆(50克,切碎),茯苓(50克),地骨皮(50克),栝樓根(50克),麥門冬(50克,去掉中心),黃芩(50克),生地黃(50克),甘草(25克,烤成微紅色,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四錢。加入一杯水。放入生薑半片。淡竹葉七片。煎煮到剩六分之一。過濾掉藥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心脾熱。渴不止。小便難。宜服此方。

茯苓(一兩),蘆根(一兩銼),黃芩(一兩),知母(一兩),栝蔞根(一兩),蘧麥穗(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木通(一兩銼)

白話文:

赤茯苓 30 克 蘆根 30 克(切成細段) 黃芩 30 克 知母 30 克 栝樓根 30 克 蘧麥穗 30 克 麥門冬 30 克(去核) 甘草 30 克(烤至微紅,切成細段) 木通 30 克(切成細段)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脾實熱。煩渴不止。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蘆根(一兩半銼),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三(五)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材料:

  • 生地黃(一兩)
  • 蘆根(一兩半,切碎)
  • 絲瓜根(一兩)
  • 玉竹(一兩,去除根心)
  • 黃芩(三到五分)
  • 大黃(一兩,切碎並微炒)
  •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並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胃中熱。煩渴。身漸消瘦。宜服此方。

黃連(一兩去須),川升麻(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一兩),栝蔞根(一兩),知母(一兩),茯神(半兩),梔子仁(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石膏(二兩)

白話文:

黃連(1 兩,去除根鬚) 川升麻(1 兩) 麥門冬(1 兩,去除內核) 黃芩(1 兩) 栝蔞根(1 兩) 知母(1 兩) 茯神(半兩) 梔子仁(1 兩) 甘草(1 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石膏(2 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胃熱。渴不止。羸瘦困乏。豬肚黃連丸方。

豬肚(一枚洗令淨),黃連(三兩去須別搗為末),栝蔞根(一兩),白粱米(一合淘淨),柴胡(一兩去苗),茯神(一兩),知母(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白話文:

豬肚(一顆洗乾淨) 黃連(三兩,去鬚研成細末) 栝樓根(一兩) 白米(一湯匙,淘洗乾淨) 柴胡(一兩,去苗) 茯神(一兩) 知母(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乾)

上件藥。搗羅為末。先將黃連末及米。入肚內。縫合。蒸令爛熟。砂盆內研如膏。入藥末。和令熟。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清粥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先將黃連末和米放入豬肚內,縫合起來。蒸煮熟透,然後在砂盆中研磨成膏狀。加入藥末,攪拌均勻。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不需要計時,用清粥送服三十丸。

治心脾壅熱。煩渴口乾。宜服此方。

知母(一兩),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黃連(一兩去須),茯神(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豉(一合),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又方。

黃連(半兩去須),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心肺熱渴。面赤口乾。宜服此方。

馬牙硝(半斤),川芒硝(四兩),寒水石(四兩),石膏(三兩)

白話文:

  • 馬牙硝:0.5 斤
  • 川芒硝:0.4 斤
  • 寒水石:0.4 斤
  • 石膏:0.3 斤

上件藥。以水五升。浸三日。用銀器中煎至水盡。後入寒水石。及石膏。候凝硬。陰乾。別入龍腦半兩。硃砂一兩。同研為末。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一錢。兼治喉痹腫痛。甚妙。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加入五升水中浸泡三天,然後在銀器中煎煮直至水份全部蒸發。加入寒水石和石膏,待凝固後在陰涼處晾乾。另加入半兩龍腦和一兩硃砂,研磨成粉。不限時間,用蜂蜜水送服一錢,可同時治療喉嚨腫痛,效果極佳。

治熱極。渴不止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石膏(二兩),蘆根(一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渴不止。心神煩躁。宜服此方。

黃連(五兩去須搗為末),地黃汁(二升),蜜(五合)

上件藥。於銀器內。以慢火煎成膏。收於瓷盒中。每於食後。煎竹葉麥門冬湯。調彈子大服之。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放入銀器中,用文火煎煮成膏狀,然後收藏在瓷盒裡。每次飯後,煎服竹葉麥門冬湯,再用湯藥送服彈子大小的一丸膏藥。

又方。

黃連去須,栝蔞根各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麥門冬去心。煮熟爛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煎小麥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碎成細末。把麥門冬去心,煮熟研成泥。將藥材與麥門冬泥混合,搓成梧桐籽般大小的丸子。每次飯後,用小麥湯送服 30 丸。

又方。

上取水中萍。洗曝乾為末。以牛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取水中的浮萍,洗淨曬乾研成粉末。用牛奶汁和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不限服用時間,用粥送服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