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二 (6)

1. 治上氣喘急身面浮腫諸方

夫肺主於氣。候於身之皮毛。而氣之行。循環臟腑。流通經絡。若為風邪所乘。則膚腠閉塞。榮衛壅澀。津液相併。不得泄越。故令上氣而身面浮腫也。

白話文:

肺臟主管氣,與身體的皮膚相關。氣運行在五臟六腑中,並穿行於經絡之中。如果受到風邪入侵,皮膚的毛孔就會閉塞,氣血運行不暢,津液也無法正常排出。因此,會導致上半身氣滯、身體和麪部浮腫。

治上氣喘急。胸中滿悶。身面浮腫。宜服葶藶散方。

甜葶藶(三分隔紙炒令紫色),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漢防己(半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甜葶藶(30 克,隔紙炒成紫色) 枳殼(30 克,麩炒至微黃,去瓤) 赤茯苓(60 克) 桑樹根白皮(60 克,切碎) 防己(30 克) 陳年橘皮(30 克,用熱水泡軟,去白瓤,烘焙) 甘草(30 克,炙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4 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生薑半片,紅棗 3 枚。煎至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水。過濾掉殘渣。不限服用時間,趁溫熱時服用。

治上氣發。即不得眠臥。心腹脹滿。喘急不能食。身面浮腫。宜服紫菀散方。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麻黃(一兩去根節),貝母(三分煨微黃),大腹皮(三分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豬苓(一兩去黑皮),檳榔(一兩)

白話文:

**紫菀:**1 兩,洗淨泥土 麻黃: 1 兩,去除根部和節點 貝母: 3 分,微微煨黃 大腹皮: 3 分,切碎 杏仁: 3 分,用熱水泡軟,去皮、尖端和外衣,炒至微黃 赤茯苓: 1 兩 桑根白皮: 1 兩,切碎 豬苓: 1 兩,去除外皮 檳榔: 1 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上氣喘急。或心腹氣滯。身面浮腫。吃食減少。宜服陳橘皮丸方。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豬苓(一兩去黑皮),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桂心(一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一(二)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白話文:

  • 陳皮(一兩,泡水後去掉白色內瓤,烘焙)
  • 豬苓(一兩,去掉黑皮)
  • 紫菀(一兩,洗淨,去掉根部泥土)
  • 桂心(一兩)
  • 郁李仁(一兩,泡水後去掉果皮,小火炒至微黃)
  • 桑根白皮(一兩或兩兩,切成條狀)
  • 人參(一兩,去掉根頭)
  • 麻黃(一兩,去掉根部和節點)
  •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成條狀)
  • 杏仁(一兩,泡水後去掉果皮和尖端,炒至微黃)
  •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至紫色)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粥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狀。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再搗三到五百次。搓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在進食前,用溫熱的米粥送服。每次服用三十顆。

治上氣喘急。肺熱咳嗽。不得坐臥。身面浮腫。不下飲食。宜服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去黑皮),漢防己(三分),百合(一合),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一兩),天門冬(一兩半去心焙),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一兩銼),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

白話文:

豬苓(60克,去除黑色外皮) 漢防己(18克) 百合(240克) 紫菀(60克,洗淨去除莖部泥土) 杏仁(60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端和雙仁麩,炒至微黃) 赤茯苓(60克) 天門冬(90克,去除中心,烘焙) 枳殼(60克,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內瓤) 桑根白皮(60克,切碎) 郁李仁(60克,用熱水浸泡,去除果皮,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牽牛子(一兩微炒)

白話文:

甜葶藶(50克,用紙包著炒成紫色) 陳橘皮(15克,用湯泡過,去掉白瓤,烘焙) 赤茯苓(50克) 桑根白皮(50克,切碎) 杏仁(50克,用湯泡過,去掉尖皮和雙仁麩,炒至微黃) 牽牛子(50克,炒至微熱)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治上氣喘急。身面浮腫。不得眠臥。積年不瘥方。

皂莢(二兩刮去黑皮塗酥炙微黃焦去子),桑根白皮(一兩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漢防己(一兩),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別搗如泥)

白話文:

皁角(兩兩,颳去黑色外皮,塗抹酥油,炙烤至微黃焦黑,去掉種子) 桑樹白皮(一兩,切碎) 陳年橘皮(一兩,浸泡在湯中去除白色果肉,烘烤) 杏仁(一兩半,浸泡在湯中去除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另行研磨成膏) 漢防己(一兩) 甜葶藶(兩兩,隔著紙炒至紫色,另行搗碎成泥)

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杏仁葶藶。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下三十丸。

治上氣喘急。遍身浮腫。宜服此方。

甜葶藶(一升隔紙炒令紫色)

上件藥。搗令極細。用生絹袋盛。以清酒五升。浸三五日後。每服。抄一匙。用粥飲調下。日三四服。

2. 治七氣諸方

夫七氣者。為寒氣。熱氣。恚氣。怒氣。憂氣。喜氣。愁氣。凡此七氣。積聚堅牢。大如杯盤。在心下腹中。疼痛欲死。不能飲食。時來時去。每發極甚。如有禍祟。此皆七氣所生也。寒氣則嘔吐噁心。熱氣則恍惚眩亂。怒氣則上焦熱痛不可忍。極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氣息。

白話文:

所謂的七種氣,分別是寒氣、熱氣、恚氣(憤怒之氣)、怒氣、憂氣、喜氣、愁氣。這些不同性質的氣積聚在一起,凝結得像杯盤一樣堅硬,沉積在胸腹之中,會引起劇烈的疼痛,讓人痛苦得想死,無法飲食。這些疼痛時常發作,發作時極其嚴重,感覺像是中了邪。這些症狀都是由這七種氣所引起的。

寒氣會引起嘔吐、噁心;熱氣會導致頭暈目眩;怒氣會導致上焦(胸部)灼熱疼痛,嚴重時甚至會蔓延到心臟,出現呼吸困難,有窒息的感覺。

恚氣則積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則不可劇作。臥不安席。愁氣則喜忘不安。故名七氣也。

白話文:

憤怒之氣會積聚於心窩,導致無法飲食。喜悅之氣不能急行,也不宜久立。憂鬱之氣不能劇烈運動,睡下後也無法安於牀榻。憂愁之氣容易導致健忘和不安。因此這些情緒稱為七情。

治憂恚寒熱喜怒。及飲食阻隔。內傷五臟。氣攻上不能還下。心中悸動不安。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芍藥(一兩),木香(一兩),桂心(一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前胡(一兩去蘆頭),白朮(一兩),訶黎勒皮(一兩),半夏(一兩湯浸七遍去滑),甘地(半兩炙微赤銼),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熟乾地黃

白話文:

人參(一兩,去掉蘆頭) 赤芍藥(一兩) 木香(一兩) 桂心(一兩) 吳茱萸(半兩,用湯浸泡七次,烘乾並略微炒製) 前胡(一兩,去掉蘆頭) 白朮(一兩) 訶黎勒皮(一兩) 半夏(一兩,用湯浸泡七次,去除滑溜) 甘地黃(半兩,烤至微紅,切碎) 青橘皮(一兩,用湯浸泡,去除白瓤,烘乾) 熟乾地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稍熱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中盞水,加入半分生薑。煎煮至六分熟。濾去藥渣。每次於飯後服用,稍稍溫熱即可。

治七氣。臟腑虛冷。心胸氣上。勞乏不能飲食。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沉香(一兩),桂心(一兩)

白話文:

  • 半夏(一兩,以湯水清洗七次去除滑膩)
  • 人參(一兩,去除鬚根)
  • 白朮(一兩)
  • 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後炙烤至香氣撲鼻)
  • 陳皮(三分,以湯浸泡後去除白瓤,再烘焙)
  • 附子(一兩,炮裂後去除外皮和胚芽)
  • 沉香(一兩)
  • 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稍熱服。

治七氣。心腹積聚。結塊如杯。嘔吐寒熱。胸心中短氣。不能下食。宜服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訶黎勒皮(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白朮(半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鱉甲(一兩半塗醋炙微黃去裙襴),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京三稜(三分),檳榔(半兩),赤茯苓(三分),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當歸(三分),蘹香子(半兩)

白話文:

  • 木香:1兩
  • 桂心:1兩
  • 人參:1兩(去掉蘆頭)
  • 細辛:0.5兩
  • 訶黎勒皮:0.5兩
  • 乾薑:0.5兩(炮裂後切碎)
  • 白朮:0.5兩
  • 甘草:1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
  • 附子:0.5兩(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
  • 鱉甲:1.5兩(塗醋炙烤至微黃,去除裙邊)
  • 吳茱萸:0.5兩(用湯浸泡7次,晾乾後微炒)
  • 青橘皮:0.5兩(用湯浸泡,去除白色果肉,晾乾)
  • 京三稜:0.3兩
  • 檳榔:0.5兩
  • 赤茯苓:0.3兩
  • 厚朴:0.5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
  • 當歸:0.3兩
  • 蘹香子:0.5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稍熱服。

治寒熱恚怒喜憂愁等七氣。積聚不散。在於心腹。結塊如杯。胸中氣隔。吐逆不能下食。腹脅疼痛。喜忘不安。呼吸短氣。四肢不舉。宜服烏頭丸方。

烏頭(一兩半炮裂去皮臍),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人參(一兩去蘆頭),芎藭(三分),防葵(一兩),甘遂(一兩煨微黃),菖蒲(三分),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紫菀(三分洗去苗土),赤茯苓(三分),乾薑(三分炮裂銼),石膏(三分細研水飛過),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吳茱萸(三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川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細辛(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

白話文:

川烏頭(150克,砲裂後去掉外皮和臍) 桃仁(45克,用熱水浸泡後去掉外皮和尖頭,炒至微黃) 桂心(45克) 前胡(45克,去掉蘆頭) 人參(150克,去掉蘆頭) 芎藭(45克) 防葵(150克) 甘遂(150克,煨製後炒至微黃) 菖蒲(45克) 川大黃(225克,切碎後微炒) 紫菀(45克,洗淨後去掉莖葉上的泥土) 赤茯苓(45克) 乾薑(45克,砲裂後切碎) 石膏(45克,研碎後過濾) 半夏(45克,用熱水清洗七次,去掉粘液) 吳茱萸(45克,用熱水浸泡七次,焙乾後微炒) 川椒(45克,去掉芽和閉口的,微炒後去掉汗毛) 細辛(45克) 桔梗(45克,去掉蘆頭)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下五丸。漸加至十丸。當以通利為度。

白話文:

把上文所列的藥材搗成細末,然後用蜂蜜和著搗五、七百次。將它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在飯前,用溫酒送服五丸。逐漸增加用量,直至通便為止。

治七氣。積聚堅牢。心腹脹痛。宜服大黃丸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三分去蘆頭),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桔梗(三分去蘆頭),菖蒲(三分),柴胡(三分去苗),赤茯苓(三分),芎藭(三分),桂心(三分),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三分),吳茱萸(三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乾薑(三分炮裂銼),細辛(三分)

白話文:

川大黃(50克,切碎後微炒) 川椒(25克,去除芽點和閉口部分,微炒去汗) 人蔘(15克,去除蘆頭) 半夏(15克,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液) 桔梗(15克,去除蘆頭) 菖蒲(15克) 柴胡(15克,去除幼苗) 赤茯苓(15克) 川芎(15克) 桂心(15克) 桃仁(15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皮、尖頭和麩皮,炒至微黃) 木香(15克) 吳茱萸(15克,用熱水浸泡七次,烘乾後微炒) 乾薑(15克,炮製後弄碎) 細辛(15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