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散

ZH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中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腎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0%
膀胱經 10%
胃經 10%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豬苓散

組成:

  •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其中,利水消腫為其主要功效,可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等證。此外,豬苓還能保護肝臟,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緩解口渴、口乾等症狀,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道吸收,從而止瀉。豬苓亦有止嘔作用,能緩解嘔吐症狀,增強免疫,提高抵抗力。
  •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主治功效:

  •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吐酸水或吐苦水,病位在膈上,吐後想喝水。
  • 「黃疸病及狐惑病」:黃疸病和肝炎。

總結:

中藥方劑「豬苓散」,組成包括豬苓、茯苓和白朮,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補氣、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多種功效。適用於治療嘔吐、黃疸病、肝炎等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豬苓、茯苓、白朮均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其中豬苓偏於利水,茯苓偏於滲濕,白朮偏於健脾益氣。三味藥合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在服用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的情況。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3.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如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黃疸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胰臟炎腳氣病糖尿病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豬苓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主治:崇上逐水。利水,止嘔吐。主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黃疸病及狐惑病。

豬苓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豬苓1兩(去黑皮),澤瀉1兩,赤茯苓1兩,桂心半兩,白朮半兩,葛根1兩(銼)。 主治:傷寒中風,發熱6-7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而吐逆。

豬苓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豬苓(去黑皮)1兩,赤茯苓1兩,秦艽(去蘆頭)1兩,滑石1兩,澤瀉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豬苓1分(去黑皮),桑根白皮1分(銼),赤茯苓1分,海蛤1分(細研),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黃紫色)。 主治:小兒水氣腫滿,小便不利,臍腹妨悶,喘促。

豬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聖惠》。 組成:豬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木通(銼)1兩1分,黃連(去須)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2兩,栝樓根2兩。 主治:消渴後,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漸成水病。

豬苓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豬苓2兩,葶藶2兩,人參2兩,玄參2兩,五味子2兩,防風2兩,澤瀉2兩,桂心2兩,狼毒2兩,椒目2兩,白朮2兩,乾薑2兩,大戟2兩,甘草2兩,蓯蓉2兩半,女曲3合,赤小豆2台。 主治:利三焦,通水道。主治:虛滿,通身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